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理论思考论文_王艳秋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理论思考论文_王艳秋

身份证号码:21072719630903XXXX 辽宁锦州 121001

摘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农村新型“乡村病”的客观需要,是解决农村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严峻问题的客观要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关键是选择正确的发展路径:以深化改革为基本动力,破解农村发展的新难题;以市场机制为基本支撑,引导资源合理有序流向农村;以城乡融合机制作为基本手段,推动城乡产业一体化共同发展。

关键词:乡村振兴战略;“乡村病”;路径选择

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一、提出乡村振兴战略的必要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在农村表现得尤为突出。40年的改革开放,我国乡村发展取得了很大成绩,但与此同时,城乡发展不平衡、乡村治理体系发育不健全、农村生产力发展落后,农村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日益突出,这些矛盾和问题成为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为此,党的十九大将乡村振兴战略写进报告,开启了我国乡村发展的崭新时代。

(一)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农村新型“乡村病”的客观需要

第一,生产要素流动不合理。农业生产要素包括土地、劳动力和资金。现实的情况是:随着城镇化推进和基本建设用地的增多,农业耕地大幅度减少。农村的青壮年劳动力,尤其是文化素质相对比较高的农村劳动力绝大多数到城里务工,失衡的劳动力流动方式严重动摇了现代农业发展的根基。再加上农业耕地减少,农业收入降低也损伤了劳动者的积极性。此外,就现有的金融体制看,农民获得金融服务的机会很少,农村经济发展受到资金短缺的限制,农民们心有余力不足。

第二,农村劳动力进入老龄化。由于劳动力流动方式的失衡,农村剩余的劳动力寥寥无几,在村子里留下来的大多是60岁以上的老人,留守儿童和妇女。农村劳动力的老龄化已经成为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年龄偏大的劳动力受到身体、文化素质等条件的影响,他们的农村经营大多由多种经营向单一经营转变。“谁来种地”和“谁来养活13亿中国人”已经成为普遍的十分突出的社会问题。农业劳动力老龄化的趋势不仅拉低了农村劳动力的文化水平和受教育的程度,也制约了农业现代化的脚步。

第三,农村呈现空心化。农村空心化是由农村人口外部流失引起的农村整体经济社会功能退化的一个过程。典型的表现:农村人口急剧减少,各个村落出现大量的闲置房屋,有的房屋出现倒塌,破损严重,有的房前屋后呈现一片荒芜,过去传统意义上“鸡犬相闻”的农村景象已经不复存在。如果任期蔓延下去,农村就会出现总体性衰败甚至消亡的趋势。不仅造成了对农业产业升级的阻碍,甚至还会倒退到农业自给自足的原始状态。

第四,环境污染恶化。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中国经济过去几十年的高速增长是以生态环境的破坏为巨大代价取得的,这种代价的付出在农业和农村的发展上显得尤为突出。一是自然环境遭到破坏。在土地、荒山、树林、河滩等集体财产被家庭承包式经营取代后,砍伐树木、开垦荒山的现象日益突出,绿油油的山林不见了,清澈见底的河流不见了。不仅水土流失面积在扩大,土地荒漠化的矛盾十分尖锐。二是农业废弃物的污染。田地里的塑料薄膜和高秆作物的秸秆回收率很低,农膜已经成为田地里的白色垃圾影响了作物的生长。其三,生活垃圾的污染。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农村的污水、粪便、生活垃圾等严重影响了农村的生活环境。过去很多农村的生活用水排放后可以自然消解,但是现在不加任何处理后进入沟渠、耕地,造成日趋严重的水体和耕地污染。

(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农村产业结构升级问题的客观需要

农村要加速发展必须解决产业结构的升级问题。目前农村的产业结构存在着一系列问题,主要表现为:

第一,不均衡发展。目前农业发展存在着一些现代农业加快发展与传统农业精耕自作并存的局面。城市广大郊区,交通便利,农业基础比较好,现代新型的农业发展模式以良好的态势发展和夸张,比如,生态园、采摘园,旅游山庄、花卉基地等发展的比较好,效益显著。而在偏远的农村由于缺乏劳动力和产业技术支持,正在向自给性的低投入、低产出的传统小农经济模式退化。

第二,短期化增长。虽然我国现代农业在原有的基础上有了一定的发展,但由于缺乏制度保障和完善的体制机制,政府仍然习惯于用行政手段直接干预农业发展,在利益最大化驱使下,靠农药、化肥增加产量,靠瘦肉精、膨大素等增加收入。尤其是在推进新农村建设中,短期化问题、面子工程、政绩工程更是不容忽视,盲目拆建,脱离农村实际的搞整齐划一的所谓“新农村”,不惜破坏了独特的乡村风貌和历史文化价值,冲击了乡村文化和传统治理体系。

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路径选择

乡村振兴战略的指向是十分清晰的,关键是如何选择战略路径,路径选择不当,就会走入歧途。因此正确的路径选择是乡村振兴战略得以实施的重要条件。

第一,以市场机制为基本支撑,引导资源合理有序流向农村。乡村振兴的现实困境决定了需要政府、市场和社会有机结合,多方力量参与,乡村振兴必须以产业为基础,使市场在农业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将更多的人力、物力、财力等生产资源配置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满足乡村振兴多样化需求。政府应从户籍、土地、财政、税收、金融、社会保障等方面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通过政策引领资源向农业和农村地区倾斜,通过顶层设计为乡村提供公平的教育、卫生、医疗等社会保障体系,并通过财政转移、改变财政结构为贫困人群和乡村提供财政支持。

第二,以城乡融合机制作为基本手段,推动城乡产业一体化共同发展。乡村振兴不是封闭的,不能只是局限在乡村内部重建和提升。新的历史条件下的乡村振兴必然是开放性的,需要城乡共同努力。既有农村内部资源的激活和整合,也有城市外部资源的流入。通过城乡融合实现互利共赢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基本要求,不管是要素融合、产业融合、还是空间融合,构建城乡一体化的融合发展机制是关键性的制度支撑。从另一角度看,以城乡融合实现乡村振兴具有多元政策目标,不仅要保障原有户籍乡村人口的基本权利和利益,而且也要保障新进入人口的基本权利和利益。

第三,以深化改革为基本动力,破解农村发展的新难题。中国的改革是从农村起步的,农村改革不仅实现了农业和农村自身的历史性巨变,而且为中国经济整体的改革发展提供了极为重要的基础性支撑。就当前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而言,根本性的动力仍然是改革,深化改革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只有大力深化土地制度、农业经营制度、集体经济产权制度等关键领域的改革力度,更具针对性地优化和创新农业支持政策及农村公共政策,才能有效释放改革红利,破解发展难题,通过双向激活城乡资源构建乡村振兴新的发展动能。

第四,以加强“三农”工作队伍建设为保证。高度重视农业农村干部的培养、配备、使用,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强化党的“三农”政策宣传和专业知识等培训,提升指导服务“三农”的本领。各级领导干部要深入农村、关心农业、关爱农民,县乡党委、政府要把主要精力放在“三农”工作上,优化农村基层干部队伍结构。“三农”工作队伍要对农业农村农民有深厚感情,传承“三农”工作的价值理念和优良传统。

论文作者:王艳秋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8年第3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3

标签:;  ;  ;  ;  ;  ;  ;  ;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理论思考论文_王艳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