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汽车轮胎综合报警器(论文文献综述)
曹利民[1](2021)在《基于压电材料的胎压监测系统自供电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轮胎是汽车上最重要的部件之一,整个车辆只有轮胎与地面接触,承载着车辆的所有质量。除了车辆行驶中所承受的空气作用力,车辆运动中的外力和力矩都是在行驶过程中通过轮胎与地面之间的相互作用产生的。因此轮胎工作状况对汽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汽车中通过加入更多的安全设备和电控系统来提高汽车的行驶安全性。例如ABS(防抱死刹车系统),ESP(车身电子稳定系统),ACC(自适应巡航控制)等。为了监测汽车的行驶状态,保证汽车行驶安全性,胎压监测系统TPMS(Tire Pressure Monitoring System)应运而生。TPMS只有解决电源供电问题,系统才能长期稳定地工作,传统TPMS使用纽扣电池提供电源,因为纽扣电池容量的限制,这就限制了电源的供给,因此无源TPMS才是未来发展的方向。针对传统TPMS的供电问题,文章对轮胎接地印迹和压电材料分析对比,提出一种新型压电发电方案。利用轮胎接地印迹区的应变来进行发电,具体研究工作如下:(1)对国内外使用压电材料进行胎压监测无源化的发展状况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概述;对目前使用轮胎的分类,结构原理进行有关分析和研究,在此基础上选用性能较好的子午线轮胎进行分析,针对轮胎的结构及其材料特性,确定轮胎的材料参数,建立轮胎有限元模型。(2)分析研究传统胎压监测系统的工作原理和工作流程;研究压电材料的分类、原理、结构及本构方程,通过本构方程以及压电材料的技术资料确定压电材料参数,建立压电材料有限元模型,以悬臂梁压电结构为例,对压电材料进行仿真研究,探索压电材料的电势控制方法。(3)对轮胎的静力学模型进行研究,通过三维软件建立轮胎各结构层模型,并将各结构层导入Abaqus形成有限元模型,在模型上添加材料属性以及气压、载荷等轮胎正常工作的条件,然后仿真分析轮胎接地印迹区受力状态,确定压电材料的安装位置及边界条件。对安装有压电材料的模型进行不同工作工况的仿真,得到压电材料的电压输出曲线。(4)对压电材料的发电能力进行了实验研究,通过实验测量压电材料产生的电压曲线,将仿真与实验对比确定仿真分析的正确性。对压电材料产生的电压进行电能的收集储存,利用全波整流电路的标准AC-DC整流滤波电路对压电纤维片产生的电能进行整流滤波,验证压电材料产生电能的可用性;使用智能能量收集模块收集储存压电材料产生的电能。仿真结果表明,压电材料处于轮胎正中心位置能够有较好的发电能力,对电能的收集利用更加有利;实验结果表明,压电材料产生的电能是可以收集利用的,通过智能能量收集模块处理之后输出的电能能够支撑胎压监测传感器工作,搭配超级电容进行收集有更好的使用效果。本文提出的基于压电材料的胎压监测系统无源化供电方案能够能有效地解决胎压监测传感器的供电问题,提高胎压监测系统信号的发射频率,利用应变能进行电能的收集,减少了其他附加设备,提高工作效率,降低成本。本文为使用应变进行胎压监测的无源化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价值。
宋健[2](2020)在《基于压电陶瓷技术回收汽车振动能量的研究》文中提出燃油汽车具有严重的尾气排放问题,且需要消耗再生能源,电动汽车逐渐进入市场,但电动汽车续航能力差、充电时间长是影响电动汽车销量的根本原因,针对这类问题,如何增加电动汽车的续航能力是当前广大学者研究的重点,其中汽车行驶过程中产生的振动能量进行回收是提高电动汽车能量利用的有效途径,本文基于压电陶瓷技术对回收汽车振动能量展开研究,提出了一种基于压电效应的汽车振动能量收集装置,该装置可以将汽车在行驶过程中车身所产生的振动能量进行回收再利用,增加汽车的续航能力,减少充电周期。本文基于大量的文献检索,根据压电材料的发电原理,确定了压电振子的支撑方式、工作模式及俘能机理;在考虑了路面激励作为汽车振动的主要激励源,对汽车在行驶中的主要激励源路面不平度进行分析,基于白噪声法,使用Matlab仿真得到时域下的AH级路面高程曲线,对汽车进行四分之一系统二自由度建模,得到汽车的振动方程,使用Simulink进行仿真得到汽车在不同等级路面的垂直方向位移;基于此,建立了悬臂梁压电振子发电能力的仿真模型,分析了悬臂梁式压电振子的尺寸及材料参数对于产生电压的影响规律,确定压电振子的最佳尺寸与材料;结合压电振子的发电机理,分别对压电振子外接纯电阻与外接标准全桥整流电路时,对线性悬臂梁压电式振动能量俘获系统集中参数建模,确定了在不同的振动激励源的作用下,悬臂梁压电振子产生的电压和功率与其自身结构参数、振动激励特性(包括频率和振幅)、接口电路电学参数等密切相关,使用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对悬臂梁压电振子产生的电压与其自身结构参数和振动激励特性的关系进行仿真研究,根据压电振子最佳发电效果确定其最优结构参数,给出了汽车振动能量回收装置总体方案设计。根据设计的汽车能量回收装置加工了实验样机,并搭建相应的实验平台,对汽车振动能量回收装置的发电特性进行测试,测试结果表明:随着车速的降低和路面等级的升高所产生的输出电压与输出功率逐渐降低,明了不同的路面等级、外接负载与外界激励频率都会对压电振子的压电特性产生影响,合理应用其影响关系,通过对汽车振动能量回收,可有效增加汽车的续航能力,减少充电周期。
段少勇[3](2020)在《基于单片机的自动充放气装置的设计》文中研究指明针对目前的汽车轮胎充放气过程中存在工作人员劳动强度高、工作效率低、充放气气压不受控制等问题,设计了一种基于单片机的汽车轮胎自动充放气装置,该装置以单片机为主控芯片,以内置压力传感器为检测设备,具有自动充放气、胎压实时显示、参数异常报警等功能。测试结果表明,该装置的测量结果准确,控制功能强,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李焱,杨宝权,孙成林,张建甫,张小莉,贺君巧,王荣桥[4](2020)在《2020年中考化学复习备考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主题一科学探究一、核心知识和考查方式在《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科学探究主题包括:①增进对科学探究的理解,②发展科学探究能力,③学习基本的实验技能,④完成基础的学生实验。四个二级主题内容,各版本教材通过不同栏目提供实验内容,以人教版教材为例,教材通过"实验(61个)""探究(18个)""实验活动(8个)""课外实验(6个)"等栏目,累计提供实验素材93个,这些实验素材蕴含了化学的学科知识、学科技能、学科方法、学科思想和学科能力等多维度、多视角的学习内容。基于课标要求,根据各地中考试题的考查方式,笔者将本主题内容分为四个大类六个小专题,具体内容见表1。
戚举[5](2019)在《面向TPMS的宽车速阵列式能量收集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随着微电子技术,微机电系统(MEMS)技术,计算机技术和无线通信技术的进步,极大的促进了具有体积小、重量轻、成本低等特点的超低功耗微型传感器及系统的飞速发展,已在军民领域中获得广泛应用。如胎压监测系统,就是一种用于监测汽车轮胎压力、温度等参数的微型传感系统,对于降低交通事故和提高燃油效率具有重要的作用,在欧美等国家已通过立法等方式强制要求汽车厂商安装在汽车轮胎中。目前,胎压监测系统主要是采用传统化学能电池供电,传统化学能电池存在寿命短、更换繁琐等问题。基于环境获取和转换的振动能量收集技术具有寿命长、免维护等优点,成为取代传统化学能电池实现对微型传感系统供电的有效技术方案之一。汽车在行驶过程中,轮胎与地面接触会产生丰富的振动能。通过振动能量收集技术将该振动能量转换为电能实现对胎压监测系统供电,是近年来振动能量收集技术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引起了国内外研究人员的高度关注。本文针对胎压监测系统中的振动能量收集器普遍存在的输出功率低、工作车速区间窄的问题,开展应用于胎压监测系统的梯形阵列式的宽车速压电振动能量收集器研究,以期提高振动能量收集器的输出功率,拓展其工作车速区间。本论文的研究基于轮胎与地面接触时的振动特性,建立了轮胎内衬振动模型;根据轮胎内衬的振动特性,提出了适用于宽车速应用范围的梯形压电悬臂梁单元阵列式振动能量收集器的新结构;基于Mathematica数值分析软件和ANSYS有限元分析软件,建立了的梯形压电悬臂梁单元阵列振动能量收集器仿真分析模型;基于该模型,首先分析了影响振动能量收集器性能的关键因素,然后采用采用反向设计思路研究了能量收集器固有频率与输出功率的关系,确定了器件允许的固有频率范围,最后对能量收集器的尺寸进行了优化设计,确定了最优化结构参数。在最优化结构参数下,当车速为80km/h120km/h时,器件的输出功率在1620μW9600μW之间。仿真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能量收集器在宽车速区间内,具有高的输出功率,为胎压监测系统的无线供电问题提供了新的设计思路与方法。
张红党,丁磊,刘俊,傅华娟[6](2019)在《汽车智能轮胎异物检测系统设计》文中研究指明以汽车轮胎异物检测为目标,介绍了金属异物和非金属检测原理,以电涡流传感器和电容传感器为基本检测元件,通过电涡流感应的变化实现金属异物检测,同时依靠电容传量的变化来实现非金属异物的检测。为此,设计了一种汽车智能轮胎异物检测系统,系统由探测器中的各类传感器(涡流传感器探头、电容式接近传开关)进行数据采集,将采集的数据传入单片机,控制器对数据进行系统分析处理,当轮胎卡入石子或金属时,控制器对其预测、采集数据,综合计算分析与控制器存储数据进行对比,并控制警器报警。
刘月行[7](2016)在《胎压监测发电装置用压电振子优化设计与实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我国汽车保有量呈爆炸式增长,汽车作为一种代步交通工具进入了寻常百姓家,交通问题不断涌现,大家愈发关心汽车出行的安全问题。轮胎对汽车来说有着不亚于引擎的地位,轮胎的气压对汽车的性能、动力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不仅影响驾驶的安全,还对汽车的油耗有一定的影响。轮胎的胎压已经成为影响行车安全的主要因素之一。目前,市场上的胎压监测产品工作时电能主要来自于电池,这种产品存在一定的缺陷,如电池的电量用完之后需要更换电池,而监测系统安装在轮胎内部,更换电池不方便,更换下来的电池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另外低温环境影响电池的化学反应,可能会导致电池供电不稳定。产品的缺陷主要是由电池引起的,因此,需要一种可以替代电池的供电装置,本文采用压电陶瓷作为发电装置的核心元件,实现了胎压监测系统的自供电。本文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车轮振动压电俘能系统设计理论及其应用技术研究》的资助下,基于银电极分段的方法,将作为胎压监测系统发电装置核心元件的压电振子表面的银电极按比例分为三段,优化了发电装置的发电能力。主要内容如下:分析了压电振子的谐振性和不同频率下的振动模态。压电振子在不同的振动模态下的应变特点及输出性能是影响电量收集的主要因素之一,通过理论分析和实验验证的方法得到了不同振动模态下归一化应变与长度比的关系曲线。压电振子在不同的振动模态下,表面银电极的电荷正负性质会随着长度方向发生变化,单银电极的压电振子会发生正负电荷中和的现象,为了避免这种现象的发生,需要将银电极划分为多段,然后通过合理的收集电路,将电量收集到储能电容器中。通过理论分析,建立了银电极分段的压电振子的状态空间模型,介绍了三维坐标系下状态空间模型的各种参数,推导出了模型中每段银电极的输出电压计算公式。介绍了收集电路的四种连接方式,对于不同分段方式的银电极要选择合适的收集电路,可以是两种或多种收集电路的并联或串联。通过公式计算出了本文实验用的压电振子的输出电压,并通过后续实验验证了计算结果的正确性。通过对比三种不同分段方式的银电极的发电性能,探明了影响压电振子输出功率的因素,为胎压监测系统发电装置的优化提供了理论和实验依据。压电振子是发电装置的核心元件,在对压电振子进行优化设计时,其输出电压和输出功率可以作为压电振子发电能力的直接评价标准。第二种分段方式将银电极按照1:2:3的比例分为三段,输出功率大大提高,缩短了充电时间,有效提高了发电能力。探讨了银电极分为多段的压电振子从固定端到自由端每段银电极的输出电压的变化趋势,分为六段、十段、十五段银电极的变化趋势均呈线性规律,而且第一段银电极的输出电压相差不大,原因是固定端的应变很大,应变是影响输出电压的主要因素,银电极长度的影响相对较弱。将优化之后的发电装置安装在电动机的旋转装置上,在实验室进行了模拟实验。实验结果表明,在相当于平坦公路的实验条件下,压电发电装置仍然能够产生足够的电量。因此,采用银电极分段的方式对发电装置进行优化是一种有效的提高发电能力的方法。设计了合理的电量收集电路,通过比较不同储能元件的性能特点,最终选择了普通电容器作为储能元件。由于内阻会消耗部分输出功率,收集电路中需要接入一个电阻,分析了输出功率随外接电阻的变化规律,当外接电阻等于内阻时输出功率最大,最终通过实验验证了输出功率最大时外接电阻的大小约等于内阻的正确性。
李春生[8](2015)在《浅谈汽车轮胎的选配及合理使用》文中研究指明现如今,汽车逐渐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种生活必需品。对人们的生活和工作都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在汽车普及的过程中,汽车上的各种构件问题层出不穷,其中比较典型的就是汽车的轮胎问题。如果汽车在行驶的过程中,出现了爆胎的现象,必然会造成严重的后果。汽车轮胎出现爆胎的现象原因众多,对于汽车的使用者来说,如果没有对汽车轮胎进行科学地选型,使用的过程中缺乏一定的合理性,必然会造成一定的灾难性后果。主要对汽车轮胎的选配以及合理使用的过程进行深入介绍和分析,仅供参考。
王昊[9](2014)在《具有能量收集功能的汽车胎压监测系统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汽车数量的不断增长,交通事故日益频繁。其中,由于轮胎压力异常导致的轮胎故障是交通事故频发的一个重要原因。对于预防轮胎问题的最好方法就是提前了解轮胎的压力并对轮胎压力的安全性进行评估,轮胎压力监测系统(Tire Pressure Monitoring System,简称TPMS)应运而生。现有胎压监测系统采用电池供电,需要定期更换电池,给使用带来不便。针对上述的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具有能量收集功能的轮胎压力监测系统。它能够实现对汽车轮胎胎压的实时监测,并且通过能量收集的方式实现自供电。论文首先对汽车轮胎胎压监测系统进行了功能需求的分析,对具有能量收集功能的TPMS系统进行了总体设计。在综合比较各类TPMS系统优缺点的基础上,选择了直接式外置TPMS系统,并在对胎压监测传感器能量收集的能量转换方式进行对比分析后,确定了电磁转换方式;其次进行了TPMS系统电路设计与优化。设计了胎压监测传感器和胎压显示报警器的硬件和软件模块,包括芯片选型、TPMS电路设计和通讯协议设计。进行了TPMS系统的通讯测试,验证了其通讯功能。提出了一种面向胎压监测传感器的电磁式振动能量收集结构,分别从理论基础、理论建模、结构设计和仿真优化等方面进行了研究;最后进行了能量收集器的收集效率实验和整机性能验证性实验。实验结果基本符合预期要求,为该种传感器在胎压监测中的实际应用打下基础。论文提出的具有能量收集功能的轮胎压力监测系统具有较高的实用性,为TPMS中无源化的研究开辟了新的研究途径,其研究成果将在汽车电子领域有着较大的应用价值。
陈龙[10](2014)在《用于轮胎报警器压电自供电结构的设计与分析》文中认为轮胎的气压和温度参数是汽车行驶安全的重要指标,轮胎压力检测系统因此成为汽车重要安全防护系统之一。目前国内外的汽车轮胎压力检测系统主要采用电池供电,存在寿命有限、稳定性不高、需要定期更换、使用复杂等问题。本文利用压电材料性能好、功率高、体积小等特点,收集汽车行驶过程产生的振动能量并转换为电能,为汽车轮胎报警系统各组件提供电能,通过自供电方式替代电池供电。本文结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车轮振动压电俘能系统设计理论及其应用技术研究》,采用矩形压电晶片作为能量转化元件,设计多晶片多质量块压电悬臂梁系统,并通过理论建模、仿真分析和实验研究,对旋转状态下的压电发电行为进行相关分析和讨论,内容如下:分析了不同压电材料的机械参数和电学参数,研究了应变、应力和电学参数之间的相互关系,并基于欧拉伯努利悬臂梁,建立压电悬臂梁的理论模型,在输入激励为谐波激励情况下,通过求解振动方程,计算出系统固有频率、压电悬臂梁的相对振动位移,确定电悬臂梁的在任意频率下的发电电荷总量和输出电压,以及在各阶固有频率下的输出电压。通过增加质量块、永磁体和弹簧,调节系统共振频率,同时计算出一阶固有频率。分别讨论了拓宽最佳发电频率的四种系统及其性能特点,包括多悬臂梁组合式能量收集系统、磁场作用下悬臂梁能量收集系统、弹簧连接下双悬臂梁能量收集系统,以及单悬臂梁多质量块组合式能量收集系统。并结合轮胎报警器的实际安装条件,以及通过多个晶片和质量块来实现发电量的提高,同时拓宽其共振频率。建立多晶片压电悬臂梁的理论模型,分析其谐波激励下输出响应,计算其发电量和电压,讨论了多晶片压电悬臂梁的电极连接方式。分析了单晶片压电悬臂梁的模态效应和应变曲线,验证了发电量与晶片位置的关系,同时根据应变曲线,确定对压电悬臂梁固定端夹持位置。分析了单质量块质量变化时对一阶固有频率的变化规律,以及质量块对发电性能的影响。对多晶片悬臂梁各晶片的发电性能进行了研究,获得各晶片在谐波激励下的电压变化情况,对电极的串联和并联方式进行比较和讨论。通过改变质量大小,调节系统的三阶共振频率,实现较低的共振频率,同时缩小一阶共振频率和二阶共振频率之间的带宽。对轮胎旋转状态下的压电悬臂梁进行的受力分析表明,在绝对平滑的公路上行驶时,压电悬臂梁能也会发生振动,并产生电能,即只要轮胎处于旋转状态,压电悬臂梁就可以发电。建立了轮胎旋转模型,并计算相对位移和速度,得出了旋转状态下,汽车从静止加速至匀速后再减速至停止这一过程中,压电悬臂梁的发电电压随时间的变化特性,结果表明,在旋转情况下,压电悬臂梁产生最大电压时的频率并不等于其固有频率,且由于压电悬臂梁的振动周期和轮胎旋转周期不同步,除了发电电压随时间呈现整体正弦谐波规律外,其最大峰值电压也接近正弦变化规律。仿真分析电能存储电路,针对多晶片压电悬臂梁结构,设计出多晶片整体电能收集电路,并测试了压电发电装置在不同路况下对应的压电发电能力。
二、汽车轮胎综合报警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汽车轮胎综合报警器(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压电材料的胎压监测系统自供电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胎压监测系统无源化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胎压监测系统无源化国外研究现状 |
1.2.2 胎压监测系统无源化国内研究现状 |
1.3 本文研究内容 |
第二章 胎压监测系统及压电原理 |
2.1 胎压监测技术 |
2.1.1 胎压监测分类及工作原理 |
2.1.2 胎压监测的无源化研究方案 |
2.2 压电发电的基本原理 |
2.2.1 压电效应 |
2.2.2 压电材料等效电路 |
2.3 压电材料的分类及其特性 |
2.4 胎压监测自供电系统的结构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轮胎及压电材料的模型设计与研究 |
3.1 有限元软件介绍 |
3.2 汽车轮胎模型结构及其参数 |
3.2.1 汽车轮胎及其基本结构 |
3.2.2 汽车轮胎有限元模型 |
3.2.3 汽车轮胎模型各结构层参数的选定 |
3.2.4 汽车轮胎模型各结构层的网格控制及单元类型 |
3.2.5 汽车轮胎各结构层的接触及边界条件 |
3.3 压电发电装置的结构及其参数 |
3.3.1 压电材料本构方程 |
3.3.2 压电纤维片模型的建立及参数的选定 |
3.3.3 压电发电装置的网格划分及电势控制 |
3.3.4 压电发电装置与轮胎的接触及边界条件 |
3.4 模型载荷及分析步设置 |
3.4.1 模型载荷设置 |
3.4.2 分析步的设置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汽车轮胎压力监测发电系统的仿真研究 |
4.1 轮胎接地区接地印迹分析 |
4.2 压电纤维片在不同安装位置下的发电能力 |
4.2.1 无花纹胎面轮胎 |
4.2.2 纵沟胎面轮胎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压电材料发电设计实验 |
5.1 压电纤维在轮胎上放置方法的比较与选择 |
5.2 实验方案与实验设备 |
5.3 仿真与实验对比分析 |
5.4 实验效果的分析 |
5.4.1 压电纤维片竖贴下的效果分析 |
5.4.2 压电片横贴下的效果分析 |
5.5 电能整流储存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全文总结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2)基于压电陶瓷技术回收汽车振动能量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创新点摘要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 |
1.2 振动能量俘获的分类与特点 |
1.3 压电发电装置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汽车振动能量回收装置的工作原理 |
2.1 压电理论基础 |
2.1.1 压电效应 |
2.1.2 压电陶瓷基本性能参数 |
2.1.3 压电方程 |
2.2 压电振子 |
2.2.1 压电振子的基本结构 |
2.2.2 压电振子的振动模式 |
2.3 线性悬臂梁压电式振动能量俘获系统集中参数建模 |
2.3.1 外接纯电阻 |
2.3.2 外接标准全波整流电路 |
2.4 压电振子振动能量俘获系统分布式参数建模 |
2.4.1 悬臂梁压电振子机电耦合行为分布式参数建模 |
2.4.2 谐波振动激励下压电振子参数模型求解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汽车振动能量回收装置参数设计 |
3.1 压电振子参数优化 |
3.1.1 悬臂梁长度、宽度对电压输出特性的影响 |
3.1.2 基板厚度与压电陶瓷厚度对电压输出特性的影响 |
3.1.3 基板长度与压电陶瓷长度比对电压输出特性的影响 |
3.1.4 基板材料对电压输出特性的影响 |
3.2 振动激励特性的影响 |
3.2.1 悬臂梁长度对其固有频率的影响 |
3.2.2 悬臂梁宽度对其固有频率的影响 |
3.3 谐响应分析 |
3.4 能量回收装置结构设计 |
3.4.1 工作原理 |
3.4.2 结构组成 |
3.4.3 主要部件尺寸 |
3.5 振动源分析 |
3.5.1 路面功率谱密度数学模型 |
3.5.2 随机路面生成 |
3.6 simulink动力学建模与仿真 |
3.6.1 汽车两自由度振动四分之一系统模型的建立 |
3.6.2 汽车两自由度振动四分之一系统模型的求解 |
3.7 能量回收装置的压电特性分析 |
3.7.1 构建悬臂梁压电振子材料及压电参数 |
3.7.2 悬臂梁压电振子外观尺寸及边界条件 |
3.7.3 压电特性分析结果 |
3.8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整流储能电路设计 |
4.1 整流电路 |
4.2 储存元件的选择 |
4.2.1 三种电量收集方式 |
4.2.2 超级电容储能原理 |
4.3 稳压输出电路 |
4.4 DC/DC升压电路 |
4.5 总电路设计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汽车振动能量回收装置的设计制作与实验研究 |
5.1 汽车振动能量回收装置的样机制作 |
5.1.1 汽车振动能量收集装置的主体部分制作 |
5.1.2 压电振子的制作 |
5.1.3 振动能量收集模块的制作 |
5.2 振动平台的搭建 |
5.2.1 系统原理设计 |
5.2.2 搭建实验平台 |
5.3 汽车振动能量回收装置的试验特性的分析 |
5.3.1 单片悬臂梁压电振子的电压输出特性分析 |
5.3.2 外界激励频率对压电振子输出电压特性影响 |
5.3.3 外接负载对压电振子输出电压特性和输出功率的影响 |
5.3.4 不同等级路面对汽车振动能量回收装置输出电压特性的影响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发表文章目录 |
致谢 |
(3)基于单片机的自动充放气装置的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系统设计方案 |
3 系统硬件组成 |
3.1 单片机与显示器模块 |
3.2 传感器选择及接口电路 |
3.3 执行机构电路 |
4 系统软件设计 |
5 测试结果与分析 |
6 结束语 |
(5)面向TPMS的宽车速阵列式能量收集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TPMS简介 |
1.3 振动能量收集器能量的分类 |
1.4 本论文的内容与创新点 |
第二章 压电能量收集器的理论与模型分析 |
2.1 压电材料 |
2.1.1 压电效应 |
2.1.2 压电方程 |
2.1.3 压电材料的选择 |
2.1.4 压电材料的工作方式 |
2.2 单自由度系统振动模型 |
2.3 简单负载条件下悬臂梁模型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环境振动的信号仿真 |
3.1 轮胎在汽车行驶中的受力分析 |
3.2 轮胎形变与地面之间的角度计算 |
3.3 汽车轮胎振动特性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梯形压电能量收集器的设计与仿真 |
4.1 结构设计 |
4.2 仿真设计 |
4.2.1 模型建立 |
4.2.2 激励加载 |
4.2.3 求解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梯形压电能量收集器的优化仿真 |
5.1 仿真优化思路介绍 |
5.2 器件固有频率优化设计 |
5.3 尺寸参数优化 |
5.3.1 梁长优化 |
5.3.2 梁厚优化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对进一步研究工作的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撰写的论文 |
附录二 攻读硕士研究生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
致谢 |
(6)汽车智能轮胎异物检测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0 前言 |
1 异物探测原理 |
1.1 金属检测原理 |
1.2 非金属探测 |
2 异物检测系统的设计 |
2.1 信号接收、信息的采集与传递 |
2.2 信息传输 |
2.3 中央处理器 (控制器) |
2.4 数据处理 |
2.5 中央处理器总输出 |
2.6 显示终端智能化 |
3 结论 |
(7)胎压监测发电装置用压电振子优化设计与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TPMS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TPMS发展现状及趋势 |
1.2.1 国外的发展现状 |
1.2.2 国内的发展现状 |
1.2.3 TPMS发展趋势 |
1.3 TPMS的分类 |
1.3.1 直接式TPMS |
1.3.2 间接式TPMS |
1.3.3 混合式TPMS |
1.4 压电发电技术的应用范例 |
1.5 本文的研究意义及研究内容 |
第2章 压电振子的发电理论基础 |
2.1 压电材料的分类及性能参数 |
2.1.1 压电材料的分类 |
2.1.2 压电材料的性能参数 |
2.2 压电效应 |
2.3 压电发电装置模型的建立及分析 |
2.4 压电振子简介 |
2.4.1 压电振子的结构特点 |
2.4.2 压电振子的粘贴制作过程 |
2.4.3 压电振子的谐振性 |
2.4.4 压电振子表面银电极的分段方式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银电极分段方法的理论研究 |
3.1 银电极分段方法的提出 |
3.2 银电极分段的几种方式 |
3.2.1 分段银电极压电振子的结构及应变特性 |
3.2.2 分段银电极压电振子的电路连接方式 |
3.3 银电极分段方法的理论基础 |
3.3.1 空间坐标下分段银电极的参数定义 |
3.3.2 空间坐标下的状态空间模型的建立 |
3.4 分段银电极模型输出电压的计算及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分段方法的压电发电实验研究 |
4.1 包含三段银电极的压电振子发电能力测试 |
4.1.1 包含三段银电极的压电振子发电实验目的 |
4.1.2 包含三段银电极的压电振子发电实验装置 |
4.1.3 包含三段银电极的压电振子发电实验过程 |
4.1.4 包含三个银电极的压电振子发电实验结论 |
4.2 按比例分为三段银电极的输出电压实验 |
4.3 包含多段银电极的压电振子发电能力比较 |
4.3.1 分为六段和十段的银电极输出电压比较 |
4.3.2 分为十段和十五段的银电极输出电压比较 |
4.4 分为更多段银电极的压电振子发电性能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模拟实验与电量收集电路的设计 |
5.1 实验室模拟实验 |
5.1.1 实验装置介绍 |
5.1.2 实验过程及结果 |
5.2 电量收集电路的设计 |
5.2.1 储能元件的选择 |
5.2.2 整流电路的选择 |
5.3 外接电阻对输出功率的影响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本文结论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
致谢 |
(8)浅谈汽车轮胎的选配及合理使用(论文提纲范文)
1 汽车轮胎选型的原则以及相关问题分析 |
1.1 轮胎选择的基本原则。 |
1.2 轮胎选择需要注意的几点问题。 |
2 正确使用轮胎的方式 |
2.1 要充分注意压胎问题。 |
2.2 注意轮胎的承载问题。 |
2.3 控制形成的速度。 |
2.4 要做好轮胎的更换工作。 |
3 汽车轮胎选配以及合理使用的要点分析 |
3.1 气压要达标。 |
3.2 胎面无裂纹。 |
3.3 停车选平地。 |
3.4 散热别泼水。 |
3.5 避免急刹车。 |
3.6 选择好路面。 |
3.7 关注耐磨度。 |
4 结论 |
(9)具有能量收集功能的汽车胎压监测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注释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汽车胎压监测系统研究背景及发展现状 |
1.1.1 选题依据 |
1.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1.3 国外的发展现状 |
1.1.4 国内的发展现状 |
1.2 振动能量收集技术研究背景及发展现状 |
1.2.1 技术研究背景 |
1.2.2 静电式振动能量收集方法 |
1.2.3 电磁式振动能量收集方法 |
1.2.4 压电式振动能量收集方法 |
1.3 课题研究内容 |
第二章 TPMS系统原理与总体设计 |
2.1 TPMS系统原理 |
2.1.1 TPMS系统组成 |
2.1.2 TPMS系统分类 |
2.2 TPMS系统设计要求 |
2.3 TPMS系统电路总体设计 |
2.3.1 胎压监测传感器 |
2.3.2 胎压显示报警器 |
2.4 胎压监测传感器的能量收集系统需求分析 |
2.5 本章总结 |
第三章 TPMS系统电路设计与优化 |
3.1 TPMS系统胎压显示报警器硬件电路研究 |
3.1.1 RF射频接收芯片选型 |
3.1.2 RF射频接收芯片外围电路设计 |
3.1.3 单片机选型 |
3.1.4 单片机外围电路设计 |
3.1.5 PCB设计 |
3.2 TPMS系统胎压监测传感器硬件电路研究 |
3.2.1 SP37芯片 |
3.2.2 SP37芯片外围电路 |
3.2.3 胎压监测传感器实物图 |
3.2.4 胎压监测传感器的实用化改进 |
3.3 TPMS系统电路软件实现与优化 |
3.3.1 胎压监测传感器软件实现 |
3.3.2 胎压显示报警器软件实现 |
3.3.3 无线通讯软件实现 |
3.4 本章总结 |
第四章 胎压监测传感器的能量收集系统研究 |
4.1 电磁式振动式能量收集技术的理论基础 |
4.2 建立基本物理模型及特性分析 |
4.2.1 不含电磁阻尼的拾振系统物理模型及分析 |
4.2.2 含电磁阻尼的能量转换系统物理模型及分析 |
4.3 胎压监测传感器的能量采集结构的设计与优化 |
4.3.1 胎压监测传感器的能量采集结构的设计 |
4.3.2 拾振系统结构的参数优化 |
4.3.3 能量转换系统的结构研究及优化 |
4.4 本章总结 |
第五章 TPMS系统性能测试与研究 |
5.1 TPMS无线通讯测试 |
5.1.1 通讯功能测试 |
5.1.2 通讯性能测试 |
5.2 胎压监测传感器的能量收集器收集效率实验 |
5.3 实验环境下整机测试 |
5.4 本章总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附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10)用于轮胎报警器压电自供电结构的设计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TPMS 系统背景 |
1.2 TPMS 系统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
1.2.1 TPMS 原理和构成 |
1.2.2 TPMS 系统分类 |
1.2.3 TPMS 发展历程和趋势 |
1.3 TPMS 无源化方案研究 |
1.4 压电发电技术的应用 |
1.5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章 单晶片压电悬臂梁理论研究 |
2.1 压电效应和压电材料 |
2.1.1 压电效应 |
2.1.2 压电材料 |
2.2 压电悬臂梁发电模型 |
2.3 谐波激励的稳态响应 |
2.4 压电悬臂梁电压计算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多晶片宽频发电与储能理论研究 |
3.1 引言 |
3.1.1 改变共振频率的方法 |
3.1.2 加宽悬臂梁发电有效工作频率的方法 |
3.2 多晶片压电悬臂梁理论研究 |
3.2.1 多晶片压电悬臂梁模型 |
3.2.3 谐波激励响应分析 |
3.2.4 压电悬臂梁边界条件 |
3.2.5 压电悬臂梁发电量计算 |
3.3 电极连接方式 |
3.3.1 单晶片压电悬臂梁电极连接 |
3.3.2 多晶片压电悬臂梁电极连接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多晶片宽频发电仿真和实验研究 |
4.1 单晶片压电悬臂梁 |
4.1.1 单晶片压电悬臂梁模态响应 |
4.1.2 压电悬臂梁在一阶响应下的应变曲线 |
4.1.3 压电晶片位置不同时的发电能力 |
4.1.4 增加质量块对悬臂梁系统的影响 |
4.2 单质量块多晶片压电悬臂梁 |
4.2.1 各晶片瞬态响应分析 |
4.2.2 串联、并联瞬态响应分析 |
4.2.3 串联、并联谐响应分析 |
4.3 多质量块多晶片压电悬臂梁 |
4.3.1 瞬态响应分析 |
4.3.2 谐响应分析 |
4.3.3 质量块优化设计 |
4.4 压电悬臂梁安装方式的选择 |
4.4.1 轮胎旋转时压电悬臂梁受力分析 |
4.4.2 轮胎旋转模型建立 |
4.4.3 旋转状态下发电性能仿真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TPMS 存储电路和系统方案设计 |
5.1 功率调整电路的分析与设计 |
5.1.1 单相半波整流 |
5.1.2 全波整流 |
5.1.3 倍压整流 |
5.2 存储电路分析与设计 |
5.2.1 储能元件的选择 |
5.2.2 稳压充电电路 |
5.2.3 基于宽频发电的整体电路设计 |
5.3 TPMS 整体方案设计和测试 |
5.3.1 系统硬件整体方案设计 |
5.3.2 系统结构设计 |
5.3.3 压电发电装置输出性能测试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本文结论 |
6.2 问题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致谢 |
四、汽车轮胎综合报警器(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压电材料的胎压监测系统自供电技术研究[D]. 曹利民. 山东理工大学, 2021
- [2]基于压电陶瓷技术回收汽车振动能量的研究[D]. 宋健. 东北石油大学, 2020(03)
- [3]基于单片机的自动充放气装置的设计[J]. 段少勇. 自动化技术与应用, 2020(03)
- [4]2020年中考化学复习备考研究[J]. 李焱,杨宝权,孙成林,张建甫,张小莉,贺君巧,王荣桥. 中学化学教学参考, 2020(05)
- [5]面向TPMS的宽车速阵列式能量收集器研究[D]. 戚举. 南京邮电大学, 2019(02)
- [6]汽车智能轮胎异物检测系统设计[J]. 张红党,丁磊,刘俊,傅华娟. 现代商贸工业, 2019(18)
- [7]胎压监测发电装置用压电振子优化设计与实验研究[D]. 刘月行. 吉林大学, 2016(09)
- [8]浅谈汽车轮胎的选配及合理使用[J]. 李春生. 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5(26)
- [9]具有能量收集功能的汽车胎压监测系统研究[D]. 王昊.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14(03)
- [10]用于轮胎报警器压电自供电结构的设计与分析[D]. 陈龙. 吉林大学, 201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