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在降低骨科患者术后疼痛中的应用效果。方法:由骨科7名护士、2名医生自愿组成品管圈小组,严格按照品管圈十大步骤确定了圈活动的主题——降低骨科患者术后疼痛指数,应用各品管手法找出目前骨科患者术后疼痛指数高的真正原因,针对真因拟定对策并运用PDCA进行质量改进。结果:开展品管圈活动后,骨科患者术后平均疼痛指数(2.15±0.73),较开展活动前平均疼痛指数(3.85±0.66)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全体圈员的圈能力也得到显著提高。结论:品管圈管理能够明显降低骨科患者术后的疼痛指数,有效提高护士参与科室管理的积极性,保障护理质量,提升服务品质。
【关键词】 品管圈;骨科患者;疼痛指数
【中图分类号】R197.32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7)32-0256-03
疼痛是骨科患者术后最常见的主诉之一,创伤、手术、翻身、特殊体位、功能锻炼等均可引发疼痛。合理、有效的镇痛可减轻或防止疼痛对身体和心理造成的一系列不利影响,促进康复进程,改善患者住院体验,提高满意度。因此,疼痛管理是骨科病房管理的重要内容,是评定医护服务质量的指标之一[1]。为了提升医护人员疼痛管理理念,减轻或消除患者疼痛,降低骨科患者术后疼痛指数,使其在无痛或尽可能轻的疼痛中获得治疗,更早地开展康复训练,改善功能,提高生活质量[2]。我科于2017年1月1日—2017年5月20日运用品管圈管理工具(QCC)对骨科患者术后的疼痛进行管理,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介绍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QCC成员共9名,其中男2名,女7名;年龄21~46岁,平均年龄33岁;副主任医师1人,主治医师1人,主管护师1人,护师4人,护士2人;硕士学历2人,本科学历5人,大专学历2人。病区护士长为辅导员,科室全体医护人员均参与QCC活动。
1.2 方法
1.2.1成立品管圈,选定活动主题 2017年1月1日我科成立了第三个品管圈--花千骨圈,并设计了圈徽,圈徽的意义是:手牵手团结,一心呵护骨骼健康。通过投票选出了圈长,全体圈员用头脑风暴法最终确定了“降低骨科患者术后疼痛指数”为本次品管圈活动的改善主题。
1.2.2现状调查及目标设定 QCC小组成员对2017年1月1日—2017年1月20日在科室行脊柱、关节置换、内固定手术的患者共计40人进行查检,查检内容为:术前、术后护士对患者是否进行疼痛知识宣教;术前医生是否提前为患者使用镇痛药降低疼痛域;患者疼痛时护理人员如何处理;患者疼痛时医生如何处理;患者对待疼痛或止痛药的态度等。柏拉图分析显示造成患者术后疼痛指数高的主要原因有:护士未干预占比38.5%,医生未规律用药占比26.1%,病人拒绝使用止痛药占比18.5%,三者占比83.1%。采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的疼痛评估量表(VAS+脸谱+语言)对患者术后3日的疼痛进行评分,平均疼痛指数为3.85±0.66。根据现况值、圈能力和改善重点的累计百分比,设定本次品管圈活动的目标值:品管圈实施后患者术后3日的平均疼痛指数由3.85降为2.31。
1.2.3根因分析及真因验证 圈员运用头脑风暴法对造成骨科患者术后疼痛指数高的主要原因利用鱼骨图和系统图进行根因分析,分析结果:(1)护士未干预疼痛的根本原因为:不会使用疼痛评估量表,没有疼痛护理常规;(2)医生未规律用药的根本原因为:科室无用药指南,医生疼痛知识缺乏;(3)病人拒绝使用止痛药的根本原因为:患者疼痛知识差,认为术后疼痛是正常现象,害怕止痛药成瘾。运用现场调查及发放各类调查问卷的方法(如:医务人员疼痛知识及态度调查问卷;积水潭医院版患者对疼痛认知度调查问卷)找出了:(1)护士不会使用疼痛评估量表;(2)医生疼痛知识缺乏;(3)患者疼痛知识差;(4)科室没有疼痛护理常规共4个真因。
1.2.4对策拟定与实施 针对以上真因制定对策,运用PDCA对问题进行持续改进。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针对护士不会使用疼痛评估量表,派两名护士参加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举办的疼痛专科护士培训班,引进四川华西医院的疼痛评估量表(VAS+脸谱+语言),组织学习量表的使用方法及适用范围;针对医生疼痛知识缺乏,组织全科人员一起学习疼痛相关知识并考核,制定疼痛评估标准化作业流程;针对患者疼痛知识差,护士对入院患者2小时内进行疼痛知识宣教并发放疼痛宣教资料,医护人员对术前术后病人进行口头疼痛知识宣教,病区悬挂疼痛宣传展板,在患者公休座谈会上进行疼痛知识讲座等;针对科室没有疼痛护理常规,科室专门制定了疼痛护理常规,并将疼痛护理工作纳入绩效考核。QCC小组成员对改善情况进行查检,对2017年5月1日—2017年5月20日在科室行脊柱、关节置换、内固定手术的患者共计41人进行术后3日疼痛评分。两组患者基线资料差异无显著性。
1.2.5统计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资料符合正态分布采用两组独立样本的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术后平均疼痛指数下降
开展品管圈活动前,骨科患者术后平均疼痛指数为(3.85±0.66),开展品管圈活动后,骨科患者术后平均疼痛指数为(2.15±0.73)。用方差分析方法作两组方差齐性检验,F=0.614,P=0.436,所以方差具有齐性。双侧t检验t值11.021,P值0.000。所以品管圈开展后较开展活动前患者术后平均疼痛指数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平均疼痛指数目标值设为2.31,目标完成率110.4%。
2.2 实施品管圈后的有形成果
2.2.1制作疼痛手册并规范了疼痛评估流程 在品管圈活动期间,全体医护人员高度关注患者的疼痛,制作病区科普宣传栏,每间病房墙壁上悬挂疼痛评估尺,制作疼痛宣传手册,患者人手一册,图文并茂,通俗易懂,使患者对疼痛有正确的认识。完善疼痛评估体系,规范疼痛管理流程,指导患者正确地进行疼痛评估,使患者更安全、舒适地度过围手术期和功能康复期[3,4]。
2.2.2医护人员及患者对疼痛知识掌握明显提高 经比对实施品管圈前后护理人员疼痛评估情况,正确率由改善前的72.5%提升至95.1%;医师规范使用止痛药物,由改善前的53.3%提升至86.7%;查检患者,认为疼痛应该忍耐从73.5%降低为5.6%,认为长时间使用止痛药物会成瘾从70.6%降低为25.3%。
2.3 实施品管圈后的无形成果
通过本次品管圈活动,丰富了圈员的疼痛知识,圈员学会了运用QCC手法解决工作实际问题,增强了责任心,护士改善问题的意识得到提升,团队协作意识和向心力增强,大大提高了护士工作积极性和自发性,科室服务意识进一步提升,患者满意度提高。
3.讨论
疼痛作为第5大生命体征,是骨科患者常见的重要主诉;术后无痛体现的是医务人员的技术境界和人道主义关怀[5]。品管圈是同一工作现场或工作相互关联区域的人员自发进行的品质管理活动小组,是一种运用集体智慧和力量、团队精神的改进程序[6]。QCC活动小组是为解决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而成立的自发组织,其优势是圈员享有更高的自主权、参与权和管理权[7]。管理不再是以护士长和科主任为主,而是全员积极参与。圈员各自列举出来科内存在的问题,然后根据上级政策、重要性、迫切性和圈能力进行排名,选定品管圈的主题。有了共同的目标,圈员积极参与,经拟定活动计划书、现状把握、目标设定、原因解析和拟定对策等,全体圈员的充分讨论,在采取大多数人的意见的基础上实施。通过品管圈活动,改善了疼痛评估流程的流程,使骨科患者疼痛评估规范率得到提高。圈员在参与过程中充分体现了个人的价值,增进了医护、护患、医患关系,提高了患者满意度。品管圈活动的开展,进一步强化了护士疼痛管理理念,完善了疼痛护理质量管理体系,提高了护理质量和患者满意度,提升了护理品质服务的内涵。同时,品管圈活动充分调动了圈员的主动性和创新性,提高了护士参与管理的积极性和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8],团队的凝聚力和荣誉感有了进一步提升。
综上所述,品管圈活动不仅降低了骨科患者术后疼痛指数,还获得了一定的有形及无形的成果。品管圈有效提高护士参与科室管理的积极性,使护理安全管理更加科学化和规范化,对保障护理质量和提升服务品质具有重要意义,是值得倡导与推广的管理方法。
【参考文献】
[1]胡艳艳,王琦,韦苏怡,等.品管圈在提高创伤骨科患者疼痛评估规范率中的应用效果[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7,36(1):110-113.
[2]黄天雯,何翠环,陈晓玲,等.骨科无痛病房护理工作模式的建立[J].中华护理杂志,2011,46(3):221-224.
[3]龚理花,包健星.品管圈护理模式在骨科患者疼痛管理中的应用[J].包头医学院学报,2016,32(5):132-134.
[4]黄天雯,陈晓玲,谭运娟,等.疼痛护理质量指标的建立及在骨科病房的应用[J].中华护理杂志,2015,50(2):148-151.
[5]侯丽莉,王峻,廖鹏,等.个体化疼痛管理对创伤骨科患者围手术期疼痛控制的影响探讨[J].护士进修杂志,2012,27(16):1477-1479.
[6]桂红民,谢静,陆烈红.品管圈活动提高儿科年轻护士留置针置管的成功率[J].解放军护理杂志,2013,30(23):66.
[7]殷峰.品管圈对骨科患者功能锻炼效果的作用[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6,35(9):1257-1260.
[8]甘俊丽,李漓,张弛,等.应用品管圈活动提高住院患者急诊血标本传送合格率[J].中国护理管理,2015,15(4):450-453.
论文作者:段伟晓,罗英,刘多玲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7年11月第3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1/9
标签:疼痛论文; 患者论文; 骨科论文; 术后论文; 品管论文; 护士论文; 指数论文; 《医药前沿》2017年11月第3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