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本质新探_思想品德论文

思想政治教育本质新探_思想品德论文

思想政治教育本质新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论论文,思想政治教育论文,本质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5968(2012)01-0004-04

认识事物的本质,必须遵循科学的认识方法和思维路径。正如黑格尔所说:“只有(正确的)方法才能够规范思想,指导思想去把握实质,并保持于实质中。”[1](P5)因此,探讨认识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科学方法和路径是非常重要的。长期以来,人们一般是从思想政治教育的属性或本质属性的视角来认识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本文拟对这种研究方法予以反思,并寻求新的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研究方法的突破。

一、思想政治教育的属性或本质属性:认识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一般视角及其不足

长期以来,人们一般是从认识思想政治教育的属性或本质属性的视角来探讨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的。在这种研究视角下,逐渐形成了“政治性”、“阶级性”、“社会政治属性与经济管理属性”、“政治属性与非政治属性”、“政治性与科学性的统一”、“意识形态性”等关于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观点。在哲学中,属性一般是指一事物与他事物在相互联系中表现出来的质。[2](P173)质是一事物成为其自身并区别于他事物的自身所固有的规定性,质和事物的存在是直接同一的。黑格尔就曾指出:“质是与存在同一的直接的规定性……某物之所以是某物,乃由于其质,如失掉其质,便会停止其为某物。”[1](P201)质作为事物内在的规定性,只有通过该事物与他事物的关系,通过事物之间的区别才能表现出来。一事物与他事物在相互联系中体现出的该事物本身所固有的规定性,就是该事物的属性。也就是说,属性把具有质的规定性的事物与其他事物区别开来,表现出事物不同的质的差异。经验论者洛克就曾把事物的质分为两类:事物的广延、形状、动静等为“第一性的质”,声音、颜色、气味等为“第二性的质”。[3](P261)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就指出,“色彩浓淡、软硬、寿命的长短等等”,它们“在质上各不相同”,“两种不同的物体总有某些质(至少在物体性这个属性上)是它们所共有的。”[4](P339)一事物与他事物的关系是复杂的,因而事物的质往往表现为多种多样的属性或特性。在哲学中,本质属性一般指的是对事物的质具有决定作用的属性。[2](P173)同理,思想政治教育的“质”也是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这一事物自身与社会中其他事物的关系表现出来的。例如,思想政治教育与政治生活的关系,主要表现为维护政治稳定、促进政治发展、向政治生活领域输送符合本阶级思想政治要求的人。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人们一般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鲜明的政治性、阶级性和意识形态性。尤其是在阶级社会里,这一属性体现得最为明显。因此,这一属性也往往被看作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属性”,或者被看作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但是,随着时代的变化和思想政治教育自身的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在提升人的精神生活和促进人的和谐全面发展方面也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就有了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非政治属性”、“经济管理属性”、“科学性”等之说。

但是,哲学中的“本质”不同于“属性”或“本质属性”。在哲学中,本质和现象范畴是从事物的根据和表现方面来把握事物的一对范畴。现象是本质的表现形式,是通过经验的、感性的认识可以了解到的事物外部特性和特征,是事物外在的、比较易变的方面。本质则是决定客观事物具有各种表现的根据,是事物呈现外部现象的原因,是事物内在的、相对稳定的方面,对事物的存在和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根据同本质属于同一级范畴,根据是变化过程的本质;如果从过程方面考察本质,那么本质也即是根据。黑格尔认为,本质是一切事物之实际存在和变化的深层根据,“根据就是内在存在着的本质,而本质实质上即是根据”。[1](P259)也就是说,本质不是该事物与他事物的区别点,而是该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原因和根据。从人的认识方面看,事物的现象是可以直接为人的感官(包括各种仪器和工具,因为其实质是人类官能的放大和延伸)所感知的。而本质则是事物现象之后的一种深层次的、不同用感官直接把握的存在,是事物间接的存在。因此,列宁认为,“规律和本质是表示人对现象、对世界等等的认识深化的同一类的(同一序列的)概念。”[5](P127)正如黑格尔所说:“我们常认为哲学的任务或目的在于认识事物的本质,这意思只是说,不应该让事物停留在它的直接性里,而须指出它是以别的事物为中介或根据的。事物的直接存在,依此说来,就好象是一个表皮或一个帷幕,在这里面或后面,还蕴藏着本质。”[1](P242)马克思也认为,“如果事物的表现形式和事物的本质会直接合而为一,一切科学就都成为多余的了。”[6](P923)毛泽东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也指出,战争的本质、规律当然要到各种各样的战役中去寻找,但它们都是“眼睛看不见,只能用心思去想一想才能懂得,不用心思去想,就不会懂得。”[7](P177)也就是说,本质不是感官把握的直接对象,而是思维把握的对象。黑格尔在《逻辑学》中阐述从“存在论”向“本质论”的过渡时,十分精辟地表达了人的认识从直接性深入到间接性的过程和必要性:“存在是直接的东西。因为知识要认识真理的东西,即什么是自在的和自为的存在,所以它不停留于直接的东西及其各种规定,却透过直接的东西深入进去,假定在这个存在的背后还有着同存在本身不一样的东西,假定这个背后的东西构成存在的真理。”[5](P106)列宁非常赞同这个观点,认为这一过渡符合人类认识过程,表明人的“概念(认识)在存在中(在直接的现象中)揭露本质(因果、同一、差别等等规律)”的一般进程。[5](P289)

根据哲学中对“本质”的界定,我们可以断定,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就是指思想政治教育现象存在的根据,它决定着思想政治教育的存在和发展。众所周知,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它存在于人类有阶级以来的任何社会中。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普遍性的客观存在,在不同时代和不同国家表现为不同的样态,也是我们可以用感官把握到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各种外部现象。那么,思想政治教育何以能够成为人类有阶级以来各种社会中都存在的普遍现象?这正是思想政治教育本质所要探讨的问题,也是感官不能把握而必须用思维去把握的问题。思想政治教育本质问题所要探讨的就是思想政治教育现象实存的依据,即要探讨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普遍的人类活动之存在的根基。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应反映着思想政治教育这一人类实践活动稳定的、普遍的特性,这种特性贯穿于一切思想政治教育之中。从古至今乃至未来,只要思想政治教育存在,其本质就永久起作用,不管社会发展、时代变迁还是思想政治教育自身的发展,都无法使其有所改变。正如黑格尔所说:“事物中有其永久的东西,这就是事物的本质”[1](P242)。因此,我们必须从思想政治教育大量现象的事实中,抛开一切直观的、直接的具体因素,抽象出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

很明显,从思想政治教育本质问题研究的论域来看,其所要探讨的是整个思想政治教育现象实存的依据,而探讨思想政治教育的属性或本质属性则难当此大任。这是因为,由于事物的质及其本身所具有的属性是多方面的,所以属性只能反映该事物与他事物的特定关系,只能局限于反映事物某方面、某部分的规定性,而不能反映事物的普遍联系,不能反映事物所具有的多种规定性及其内在联系。即是说,属性不能反映事物的整体规定性,更不能成为整个事物实存的根据。即使是所谓的“本质属性”,也最多只能体现重要的、对事物起决定作用的质,而不是事物全部“实存”的根据。况且,“本质属性”本身就是一个有歧义的概念。更重要的是,属性作为事物的内在规定性(质)的反映,是直接呈现出来的、在现象层面上的、可以为我们感官直接把握的规定性。恩格斯曾说:“我们的不同的感官可以给我们提供在质上绝对不同的印象。”[4](P340)这说明,从人的认识来说,通过感官对反映事物的质的“属性”的把握,实际上就是对事物“现象”的认识。因而从属性或本质属性的角度,也还只是对思想政治教育现象的认识,而不是对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认识。总之,作为哲学中的两个重要范畴,“属性”与“本质”显然是不能相等同的。从事物属性或本质属性的角度来把握事物的本质,则只见个别维度上的“实存”和规定性,不见该事物全部的“实存”和多方面的规定性;只见事物“实存”的现象,而不能窥见事物“实存”的根据即本质。同理,思想政治教育的属性也同样并非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本身。

二、认识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科学方法与现实路径

黑格尔认为,本质通过关系得到揭示,“凡一切实存的事物都存在于关系中,而这种关系乃是每一实存的真实性质。……而关系就是自身联系与他物联系的统一。”[1](P281)列宁在《哲学笔记》中对黑格尔的这种“本质”探索的思路予以充分肯定,认为这些方法是非常辩证的。在我们看来,黑格尔所谓的“实存的事物都存在于关系中”,就是指唯物辩证法中事物的普遍联系,它要求人们要在事物的普遍联系中认识事物及其本质,这是认识事物的基本方法。然而,由于事物联系的普遍性,一事物与他事物的关系是复杂的,事物的本质究竟存在于何种关系中呢?黑格尔进一步指出,反映“每一实存的真实性质”即事物的本质的关系,“就是自身联系与他物联系的统一”。也就是说,事物的本质不是存在于事物某一方面的关系中,而是存在于事物的所有关系中,是事物自身的内部联系与外部联系即普遍联系的统一。事物普遍联系的统一,就是事物的矛盾,即对立统一。“矛盾”这个范畴本身就是反映事物及其过程的本质的关系概念,矛盾是一切真正存在着的事物的本质。[8](P401)黑格尔明确指出:“认识矛盾并且认识对象的这种矛盾特性就是哲学思考的本质。”[1](P132)列宁认为,“就本来的意义说,辩证法是研究对象的本质自身中的矛盾。”[5](P213)毛泽东也指出:“任何运动形式,其内部都包含着本身特殊的矛盾。这种特殊的矛盾,就构成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的本质。这就是世界上诸种事物所以有千差万别的内在的原因,或者叫做根据。”[7](P308)因此,我们必须从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即普遍联系入手,认识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也就是作为一个活动系统,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内部各构成要素之间的联系,以及思想政治教育与外部环境的联系,并探求思想政治教育内部联系与外部联系的统一,即思想政治教育现象中的特殊矛盾,这就是研究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基本方法与路径。

在哲学中,矛盾就是两个对立面之间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对立和统一是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但是,仅仅承认对立关系和统一关系,还不能把握矛盾,只有把这两种关系看作是内在地统一在一起的,才能形成矛盾的认识。正如列宁引用黑格尔的思想时所说的,“辩证的东西=‘在对立面的统一中把握对立面’”[5](P83),这就是唯物辩证法关于矛盾的思维方法,它是我们确定思想政治教育矛盾关系的科学方法论。根据矛盾的思维方法,我们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矛盾关系的两个对立面应是个人的思想品德与社会的意识形态,其矛盾反映的应是个人的思想品德与社会意识形态之间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个人的思想品德与社会的意识形态之间的矛盾关系正是思想政治教育内部联系与外部联系的统一。从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来看,个人与社会之间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决定了个人的思想品德与社会意识形态之间这两个方面既是相互对立的,又是相互统一的,可以成为一对矛盾中的两个既相反又相互规定的对立面。而从思想政治教育现象来看,这两个对立面恰恰构成了既对立又统一的矛盾关系,并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达到了内在的统一。

就思想政治教育的外部联系来看,思想政治教育现象的存在就是源于个人的思想品德与社会的意识形态之间的矛盾关系。客观地看,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各个方面都有关系,这种关系是复杂的,也是有层次的。但是,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意识形态的关系则是基本关系,处于基本层次。意识形态是对一定社会经济形态和政治制度的自觉反映,是社会的思想上层建筑。在阶级社会里,意识形态体现着一定阶级的利益和要求,“任何一个时代的统治思想始终都不过是统治阶级的思想”。[9](P292)因此,统治阶级往往采取各种手段来巩固本阶级的意识形态,抑制和消除有害于本阶级利益的意识形态,以发挥意识形态维护或批判现实社会的功能。这不仅是维护其思想统治的客观要求,也是进而维护其经济、政治统治地位的客观需要。由于“思想根本不能实现什么东西。为了实现思想,就要有使用实践理论的人”,[10](P152)而“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9](P9)这就需要意识形态去掌握群众,即实现意识形态个体化,也就出现了意识形态与人的思想品德之间的对立关系。思想政治教育就是意识形态掌握群众的重要方式,各个时代和国家的思想政治教育无不是用其意识形态去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使人们形成与其意识形态要求相一致的思想品德,以支配人们的行动。即是说,思想政治教育能够促进一定社会意识形态个体化,使意识形态与人的思想品德的关系从对立走向统一,二者对立统一的矛盾关系共同存在于思想政治教育中。这样就使一定社会意识形态得以巩固和发展,进而影响社会的经济结构和政治结构。可见,正是个人的思想品德与社会的意识形态之间的矛盾关系,才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存在于社会大系统之中,并与各个社会子系统发生联系。

就思想政治教育内部联系和自身系统来说,整个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也都是围绕着个人的思想品德与社会的意识形态之间的矛盾关系而展开的。作为社会关系中的人,人的生存与发展离不开对一定意识形态的认识与把握,思想品德就是人们在实践中内化与积淀一定社会意识形态而形成的稳定的思想观念与行为模式。因此,掌握和认同一定社会的意识形态,形成与社会发展要求相一致的思想品德,即实现个体思想品德社会化,是人的生存与发展的一种必然性需要,这就出现了人的思想品德与社会意识形态之间的对立关系。思想政治教育正是满足人的思想品德发展需要的重要方式,对个体思想品德社会化具有促进作用,从而使个体的思想品德与社会意识形态从对立走向统一。也就是说,个人的思想品德与社会的意识形态之间的矛盾沟通着教育主体、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环境这些基本要素,从而使思想政治教育成为一个同一的、稳定的自组织的活动系统。

综上,个人的思想品德与社会的意识形态之间的矛盾关系不仅存在于外部联系中,而且存在于内部联系中,成为沟通思想政治教育内外部联系的桥梁和统一的基础。由此可知,思想政治教育现象得以存在的根据,就在于个人的思想品德与社会的意识形态之间的矛盾关系。即是说,通过思想政治教育,促进了一定社会意识形态的个体化和个人思想品德的社会化,实现了个体的思想品德与社会意识形态同质发展,从而使一定社会意识形态得以巩固和发展,同时也促进了个人的发展。可见,社会意识形态与个人思想品德的矛盾关系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内在地达到统一,并使二者相互促进、渗透和转化。

三、对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新认识

人对客观事物从现象到本质的认识过程,具有内在的逻辑机制。马克思指出,思维的逻辑运动中存在着两条方向相反的道路,第一条道路是“完整的表象蒸发为抽象的规定”,第二条道路是“抽象的规定在思维形成中导致具体的再现”。[11](P18)这两条道路首尾相接,构成“具体—抽象—具体”的否定之否定过程,也就是人对事物本质的完整的认识过程。我们从各种思想政治教育现象中揭示出思想政治教育矛盾,对于认识思想政治教育本质这个“思维的逻辑运动”来说,还处于从思维的“感性具体”过渡到思维的“抽象规定”阶段,即从普遍的思想政治教育现象中,抽象出“个人的思想品德与社会的意识形态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这一矛盾规定。按照马克思关于认识事物本质的逻辑行程,还必须从“抽象规定”阶段过渡到“思维具体”阶段,才能达到思维逻辑行程的终点。所谓“思维具体”,就是在抽象规定的基础上通过思维在大脑中复制出的理性的具体,是对事物的多种抽象规定的有机综合和整体认识,即对事物的本质的认识。因此,我们必须从思想政治教育矛盾这个抽象规定出发,按照马克思主义哲学“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辩证逻辑的方法,遵循逻辑的与历史的相一致的原则,再回到思想政治教育现象自身这个“具体”,以逻辑必然性的形式再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貌。

从思想政治教育的矛盾来看,思想政治教育实质上是调节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的一种实践活动。任何人类活动和现象的存在,从根本上说,都是基于“人”这个最根本的存在,正如马克思所说:“人就是人的世界,就是国家,社会。”[9](P1)人的存在是一种二重性的存在,即人的个体性与社会性的统一。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把人看作是“现实的个人”。客观地说,个人与社会(群体)、个性与群性的冲突,对于人类社会来说,几乎是永恒存在的。可以认为,人类的任何一种活动都体现和调节着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那么,思想政治教育调节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的特殊性何在?或者说,思想政治教育体现和调节的是个人与社会在何种层面上的关系?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全部的社会关系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物质关系即经济关系,它是决定其他一切社会关系的基础,正如马克思所说,“他们的物质关系形成他们的一切关系的基础。”[4](P532)另一类是思想关系,它是通过人们的意识而形成的,受到社会经济基础和物质关系的制约。正如列宁所说:社会关系“分成物质的社会关系和思想的社会关系。思想的社会关系不过是物质的社会关系的上层建筑,而物质的社会关系是不以人的意志和意识为转移而形成的,是人维持生存的活动的(结果)形式”。[12](P19)那么,从思想政治教育的矛盾来看,思想政治教育调节的是个人与社会的思想关系。这种思想关系当然是由社会经济基础决定的,且受到物质关系的制约,不过不是直接的经济利益关系,而是经济利益关系在思想领域的反映。

意识形态作为一定社会经济形态和政治制度的自觉反映以及社会的思想上层建筑,是个人与社会之间思想关系的主要内容。意识形态包括哲学、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等,其中政治思想是经济结构中最直接、最集中的体现,是最直接、最集中地反映经济结构的意识形态,它是一定阶级最直接的思想表现,是直接为维护某种生产关系或改变某种生产关系而服务的,直接随经济结构的变化而变化,往往处于诸种意识形态的核心地位,并影响着意识形态中的其他内容。因此,进一步说,思想政治教育主要调节的是个人与社会的思想政治关系。

调节个人与社会思想关系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来说,它不是使用权力的价值分配、法律、制度、行政等强制性手段,而是采用教育的方式,即通过价值引导,以促进个人形成与社会意识形态具有同质性的思想品德来进行调节。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主体性、民主、疏通、引导、渗透等概念都应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的核心概念,这是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应有之意。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的调节,使个人成为社会机体的有效组成部分,使社会成为由有效组成部分构成的有机整体,以实现个人与社会的良性互动。综上所述,我们可以把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界定为:思想政治教育是调节个人与社会的思想政治关系、促进个人思想品德与社会意识形态同质发展、以实现个人与社会良性互动的价值引导活动。

标签:;  ;  ;  ;  ;  ;  ;  ;  

思想政治教育本质新探_思想品德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