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晓峰
福建省顺昌县医院外二科 353200
摘要:目的:分析跨关节钢板内固定治疗跖跗关节损伤临床疗效,为跖跗关节损伤的治疗提供有利依据。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80例跖跗关节损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观察组采用跨关节钢板内固定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结果:观察组的治疗有效率为92.5%,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2.5%,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跨关节钢板内固定治疗跖跗关节损伤临床疗效显著,非常值得临床推广和广泛应用。
关键词:跨关节钢板内固定;跖跗关节损伤;临床疗效
跖跗关节损伤约占所有骨折的0.2%,在男性中的发病率较高,给患者和家人带来不利[1]。随着交通事故、坠落、其它意外事故的发生率的升高,其发病率逐渐升高,目前的治疗方法主要有跨关节钢板内固定和切开复位内固定等[2]。本研究通过为对比分析这两种治疗方法的疗效,为跖跗关节损伤的治疗提供有力依据,现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选取2014年2月-2015年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40例跖跗关节损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的患者经跟骨侧位、轴位 X 线片,冠状面的CT扫描及三维重建检查被确诊为跖跗关节损伤[3]。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将其随机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其中观察组男28例,女12例,年龄16-64岁,平均年龄(35.5±1.2)岁,单纯关节脱位23例,关节脱位伴闭合性骨折17例;对照组男27例,女13例,年龄14-66岁,平均年龄(34.5±2.0)岁,单纯关节脱位20例,关节脱位伴闭合性骨折20例。按照Myerson分类法对跖跗关节骨折分类,观察组I型12例、IIA型8例、IIB型8例、III型13例;对照组I型13例、IIA型10例、IIB型7例、III型10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平均年龄、骨折类型、骨折分类等方面比较无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
1.2 方法
麻醉患者之后,对照组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具体措施如下:切开患者切口,显露内侧柱、中柱及外侧柱于外部,先后复位骨基底部、跖骨及其对应跗骨,最后用克氏针交叉固定或空心螺钉固定。观察组采用跨关节钢板内固定治疗,具体措施如下:切开背内侧切口或背侧切口,切开皮肤后,探查拇长伸肌腱并牵向内侧。足背内侧皮神经通常由外向内经过切口远端,在浅筋膜层内对其进行探查牵开边缘即可,患者都未做全切术,复位完全之后,最后解剖钢板进行固定,关闭切口。当患者痊愈之后,将内固定物取出[4]。所有的患者肿胀有所改善之后,鼓励患者做适当的关节活动训练,避免承受过重物体。术后定期对患者随访。
1.3 观察指标
两组患者术后螺钉松动,观察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判断标准如下。痊愈:患者术后踝关节无肿胀疼痛及畸形,运动恢复正常活动,关节解剖复位良好。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显著:患者术后踝关节稍微肿胀疼痛、酸痛及畸形,运动基本恢复正常活动,关节解剖复位较好,伸缩范围和活动范围有所增加。有效:患者术后踝关节常常出现肿胀疼痛、酸痛及畸形,运动有所不适,关节解剖复位效果不佳,伸缩范围和活动范围有所限制。无效:患者术后踝关节出现剧烈的肿胀疼痛、酸痛及严重畸形,正常运动难以恢复,关节解剖复位效果非常不好,伸缩范围和活动范围极其小。治疗有效率为治愈+显效+有效百分率之和[5]。
1.4 统计学方法
对文中所得数据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并作比较分析,数据以均数±标准差( ±s)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两组患者治疗后疗效比较
治疗后,观察组的治疗有效率为92.5%,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2.5%,差异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后疗效比较[n(%)]
组别 例数治愈 显效 有效 无效 有效率
观察组4015(37.5)14(35.0)8(20.0)3(7.5) 92.5
对照组407(17.5) 7(17.5)19(47.5)7(17.5)82.5
3 讨论
跖跗关节损伤由于解剖观察比较复杂,清晰分析跖跗关节存在一定的困难,易导致漏诊或误诊的问题,治疗不当引起前足外翻畸形、行走疼痛、穿鞋困难、致残无法恢复正常的行动等功能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目前的治疗方法主要有跨关节钢板内固定和切开复位内固定,切开复位内固定是采用克氏针内固定,其会导致患者出现内固定物脱落和松动等并发症,不利于患者的康复。跨关节钢板内固定是采用钢板内固定,内固定的钢板可以与有弹性的骨质磨合的,将各个不同方向进行塑性预弯,能很好的与骨面粘合,建立良好的愈合框架,良好的兼容性使固定的稳定和复位达到最好的效果,较快的恢复正常的活动,使患者更快的恢复健康,缩短愈合时间。随着内固定技术的飞速进步,内固定手术方法已经在跖跗关节中应用的越来越广泛。本研究表明:观察组的治疗有效率为92.5%,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2.5%。
综上所述,对于跖跗关节损伤的治疗,跨关节钢板内固定相比较于传统的切开复位用克氏针内固定,具有更好的临床效果,治疗有效率更高,非常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和广泛应用。
参考文献:
[1]陈舰,胡孙君,陈杰,等.微型钢板内固定治疗跖跗关节损伤21例[J].临床骨科杂志,2010,13(4):421-422.
[2]谭海军.观察微型钢板内固定术治疗跖跗关节骨折脱位的临床效果研究[J].中外医疗,2013,3(4):57-58.
[3]陈武生,王锡奕,许镇文.重建钢板内固定术治疗锁骨骨折的疗效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2015,13(1):210-211.
[4]顾增辉,郑隆宝.跨关节固定治疗跖跗关节损伤的临床疗效[J].临床骨科杂志,2012,15(2):192-193.
[5]丁克海,周其佳,孙月柏.钢板内固定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的效果观察[J].中国医药科学,2014,4(22):159-161.
论文作者:林晓峰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5年4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10/26
标签:关节论文; 患者论文; 钢板论文; 损伤论文; 对照组论文; 疗效论文; 术后论文; 《健康世界》2015年4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