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创设地理课堂有效教学的问题情境_地理论文

如何创设地理课堂有效教学的问题情境_地理论文

如何创设地理课堂有效教学的问题情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情境论文,课堂论文,地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教学中提出好的问题,就可以形成积极的情绪氛围,引导学生带着疑问积极地学,思考着学,从而在学习中养成乐于思考的习惯,学习和积累地理思维的方法。同时,好的问题有助于形成具有良好迁移价值的、“有意义”联系的、可不断生长的地理知识网络。在地理教学中,如何提出“好”的问题,形成良好的学习情境呢?

一、制造认知冲突提出问题

比如学生已经知道:流域降水量大,河流流量就大,水位就高。若问“1998年长江流域的降水量与1954年差不多,但1998年的长江水位却比1954年高出0.9米,形成全流域的特大洪涝,这是为什么?”就形成了认知冲突。

还有,“莱茵河是世界上货运量最大的河流,超过水位稳定、水量更大、河面更宽的亚马孙河,这是为什么?”这一问题具有明显的认知冲突。在这一情境的铺垫基础之上,学生对影响河流运输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就可能有一个比较好的理解。

在进行“相对高度”的教学时,出示青藏高原景观图片(在青藏公路上所拍,远处为唐古拉山脉的雪峰)。问学生:远处的山顶为什么有冰雪?学生回答:因为高,越高气温越低。我说,对,远处雪峰的海拔高度有6000多米,可是为什么看上去不太高呢?这时就形成了认知冲突,学生要解决这个冲突,就只能通过思考解决,从而在思考中学习“相对高度”的概念,而不是被老师“告知”。

二、通过比较提出问题

几乎所有的学习活动都离不开寻找相似点或共同点和辨析差异,即比较。在地理教学中选择合适的对象进行比较可以更好地提高学习的兴趣,并获得有关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的更为深刻的理解。

比如在“埃及”的教学时,提出下述问题:“在古埃及,每年6月的17日或18日早晨,尼罗河开始变绿,这是尼罗河即将泛滥的预兆,这时埃及人举行庆典,而历史上我国的黄河的泛滥却给人们带来恐惧和灾难,这是为什么?”这一问题由于与我国的黄河联系起来,学生很感兴趣。在此基础上思考两河的泛滥时间特征:尼罗河的泛滥很有规律,而黄河的泛滥却没有规律。再思考两河的泛滥范围:尼罗河的河谷地带由于受两旁高地约束而形成范围有限的狭长形泛滥地带,而黄河是“地上河”,从而形成广泛的常常是范围不确定的洪水泛滥区。从两河的泛滥后果看:尼罗河的泛滥给降水稀少的埃及带来了珍贵的灌溉用水和肥沃的淤泥,而黄河的泛滥由于其时间和范围的不确定性等原因造成房屋、农田等财产重大损失和人员大量伤亡。通过比较性的问题设置和解决,就更加突出了埃及大部分地方气候干旱,以及“没有尼罗河就没有埃及”的重要地理特点。

再比如中国的陆地面积为960万平方千米,印度的陆地面积为298万平方千米,而印度的耕地面积居亚洲第一,比中国还多,这是为什么?这个问题会引起学生的惊诧,提供了较广阔的思维空间。首先,形成耕地需要较平坦的地形。中国山区的面积要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2/3以上,平原只占12%。较大的海拔高度和地势起伏,不利于形成耕地。第二,中国广大的西北内陆因远离海洋而干旱,占国土总面积四分之一的青藏高原因海拔高而热量不足。水热的不足,不利于形成耕地。在印度,大部分地区水热丰富,除了地势低平的恒河平原和沿海平原外,面积广大的德干高原海拔也只有600米左右,且因古老而较为平缓,加上地质时期的火山喷发,土壤深厚肥沃。经过比较,对形成耕地需要怎样的光、热、水、土、地形等自然条件这一原理性知识,就会有一个比较透彻的了解。

三、激活生活体验提出问题

把学生的生活世界与课堂教学有机地联系起来,可以使教学更加生动鲜活,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与兴趣。如关于季风气候的教学,可先让大家谈谈上海的盛行风向:“上海夏季多吹偏南风,冬季多吹偏北风。”如果学生对此并不知晓,那么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提出“在冬季大部分时间,你家朝南的窗户风大,还是朝北的风大;夏季呢?”在生活体验被激活之后,问学生:“为什么季节变了,风向也变了呢?”这样,关于季风的概念、季风气候的特点和及其成因等内容的教学就可以更有效地进行。

四、联系时事焦点提出问题

联系时事焦点的问题往往比较复杂,思维空间较大,有些难以有准确完整的答案,尤其在时间有限的地理课堂上。然而这样的问题常常能大大激发同学的学习积极性,未尽理解之部分,可在以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过程中继续加以关注和探究,有利于促进终身学习。

比如,在进行国家领土概念的教学时,刚好神舟六号顺利返回,这一重大时事就可以加以利用。可以问学生“神舟六号经过了美国领陆之上的天空,是否侵犯了美国的国家领土?为什么?”这就为理解和探究“领土”这一地理概念创造了良好的氛围。国家领土由领陆、领水以及领空和底土构成。国家领土不是一个平面,而是一个立体的空间,包括陆地、水域以及它们的上空和地下层。国家的领土是不允许别国侵犯的。领空是一国领土的一部分,包括国家的陆地和领水之上的全部上空。关于领空的高度迄今为止是一个尚未解决的问题。国际法既规定各国对其大气空间拥有主权,又宣布宇宙空间对于各国研究和利用都是开放的。因此,领空的高度由大气空间和宇宙空间的分界线来决定。一般而言,飞行器只有在离地200千米以上,才具有基本无空气阻力的条件,从而可以进行依赖惯性的绕地轨道飞行,即航天飞行活动,其飞行空间为全人类共有,类似于公海。直到现在为止,飞机飞行的最高纪录是前苏联的米格—25战斗机创造的37.65千米。一般来讲,依赖持续不断的动力推动的飞机,如果穿越别国领陆领水的上空(还在浓密的大气层内),那就进入了该国的领空。神舟六号飞船运行在200千米至350千米的绕地椭圆形轨道上,在变轨后,再运行在343千米的绕地圆形轨道上。显然,神舟六号没有侵犯美国的领土。这一重大时事在教学中的运用,既引发了同学们浓厚的兴趣,又拓展了视野,加深了思维,还可能会引发学生课外的进一步探究。其实,关于领空的上界可能会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而有所变化或者明确化。

再如在进行美国是“世界能源消费大国”的教学时,可以联系我国的社会实际,问: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也将不断提高,人均能源消费量也会不断上升。但我国的权威部门认为:我们并不想在资源消耗方面(当然包括能源)向发达国家看齐,他们的消费方式我们学不起。你是怎么想的?首先要请同学们考虑的是美国能源消费方式是怎样的:美国的人均能源消费量大约是中国的10倍,且大部分能源用于汽车、家庭生活和商业。再请同学们思考为什么我们学不起:美国人口约为3亿,而我国的人口为13亿,就现在看,我国的能源供给仍是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的瓶颈,如果学习效仿美国的能源消费方式,那我们的国家就不可能健康、持续和长远地发展,甚至产生很严重的问题。可以补充说明美国的单位GDP能耗大约是我国的四分之一,这是需要我们学习和努力的。

创设有利于激发思考和构建良好认知结构的问题情境,只是促进有效教学的一个方面,还应该与其它各种教学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尤其是与其它各种有效的学习主体的学习活动有机结合。

标签:;  ;  

如何创设地理课堂有效教学的问题情境_地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