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双师”——高职教师队伍建设的新途径,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队伍建设论文,高职论文,新途径论文,教师论文,新双师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719.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9004(2006)05-0061-05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职业教育迅猛发展,国家对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非常关注。20世纪90年代初,“双师型”教师的研究开始进入了高职教育界,“双师型”教师及其队伍建设成为职业教育界的热门课题。研究的焦点集中在对“双师型”教师的含义、结构、性质的理解上。方桐清(2003)对“双师型”内涵的释义进行了梳理,主要有5种:1.同时具有中级以上高校教师职务和工程技术或其他相关技术职务;2.高校教师具有一定实践经历(实践经历是指持有某种上岗证书,或者有两年以上的企业工作实践经历,或者开发过数项技术项目等);3.高校教师具有工程师素质,但大多对此“素质”没有确切的解释;4.“双师型”教师是相对于整个教师队伍结构而言的,不是专指某个具体教师的素质,但对每个教师也指出了努力的方向;5.“双师型”教师专指专业教师,并非是基础课教师。上述几种解释各有侧重,其中持第1种、第4种、第5种观点的比较多,持第2种观点的人也为数不少,而持第3种观点的人则相对较少[1]。也有研究者对“双师”现象进行了反思。胡延华(2005)认为,目前高职教育中存在着“双师”迷信,“双师”的作用被高估了,“双师”概念本身并不科学,必须破除“双师”迷信,把“双师”作为教师队伍建设和实践教学的一个方向但绝不是唯一的方向,把“双师”作为教师队伍建设和实践教学的一个阶段性目标而绝不是终极目标[2]。这类反思说明“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研究已进入高度理性的层面。
一、高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存在的缺陷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虽然取得了很大进展,但研究材料反映高职教师队伍建设仍然存在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师资方面,高职教师队伍现状令人担忧。教育部高教司曾对辽宁、四川、陕西、湖南、江苏5省30余所高职高专院校的师资队伍现状进行了抽样调查,统计结果反映:教师学历水平偏低、职称结构不合理、学术水平不高、动手能力不强。高职教师专业素质不高,“双师型”教师生存现状不容乐观[3]。笔者认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表现为三大缺陷。
(一)缺陷一:数量短缺
许多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数量达不到部颁标准,质量离真正的“双师型”教师相差甚远,真正符合“双师型”标准的教师如凤毛麟角。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第一,主观上,对“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认识不足。首先是高职院校的体制、办学类型、所处地区环境等有很大区别,决定了对“双师型”教师要求有着不同的理解和认识水平,直接影响着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具体行为和工作成效[1]。其次是某些高职院校举棋不定,措施不力,影响了“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实施。再次是社会上鄙薄高职教育的现象还较为普遍地存在,专家的认识未能变为一般教师的理念,“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群众性思想基础比较薄弱[1]。第二,客观上,高职院校师资来源较单一。据调查统计,高职教育教师中高校毕业后直接任教的占66%,从其他高校调入的占9%[4]。教师普遍感到“双师型”教师的目标要求比较高,感到力不从心。另外,产教结合不紧,校企联系不密,内培外训力度不够,师生比过高,教师很难有较多的时间和精力提高实践能力,无所适从。
主客观原因导致了高职“双师型”教师缺口大。更为严重的是,由于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迅猛,招生数量急剧增加,如果急于求成,势必会造成以下情况:“双师型”教师队伍畸形发展,一些急需的专业双师型教师十分匮乏,而另外一些专业又相对过剩,造成人浮于事、人才浪费的现象;“双师型”教师培养工作无章可循,渠道不畅,计划得不到落实,措施得不到保证,效果不佳,甚至可能培养了一批不伦不类、徒有虚名的所谓双师型教师。[5]
(二)缺陷二:后劲不足
高职在职教师(包括大多数“双师”教师)具备理论教学的素质与能力,但在指导学生技能、动手、实践方面,大多数是纸上谈兵,即使是硬着头皮上阵,也是霸王硬上弓,勉为其难。许多高职院校缺乏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实践条件,在职教师争做“双师型”教师的积极性不高,主要表现在:第一,主观能动性不够。由于我国高职教育起步较晚,仍处于普通高等教育或中专教育的发展“惯性”阶段,未构成对教师素质的实质性挑战,不足以对有学历而无相应能力的教师予以拒绝[6]。第二,客观条件不足。首先,实践的场所和机会少;其次,大多数高职院校产教结合的教育模式没有形成一定的规模,教师参加实践的场所难以保证;另外,扩招使办学规模扩大,教师编制紧,专任教师多处于超负荷工作状态,很难有机会和较长时间深入生产一线锻炼和提高。[7]这些都直接影响到教师向“双师型”发展的热情和积极性。
主要原因是政策制度不配套。第一、“双师型”教师培育渠道不畅、缺少培训计划。第二、对“双师型”教师培养缺乏切实有力的激励措施。表现在:1、缺乏一套“双师型”教师队伍的管理体制,包括任职资格、管理条例、考核标准办法、职称评审体系等。第二职称(如工程师、经济师、会计师、律师、税务师、程序员等)的评聘无人管理,极大的挫伤了具有“双师”素质教师的积极性。2、待遇偏低,不能一视同仁。深入生产、管理、服务一线从事实践学习以提高实践能力的教师,得不到与从事理论学习或教学人员同等的物质待遇,这让许多教师参与实践的积极性不高。3、实践教学不受重视,等等。[8]
(三)缺陷三:顾此失彼
高职“双师型”教师的现状,迫使高职决策层“借鸡下蛋”:走聘任“兼职”之路。根本目的在于,承担专业课或实践教学任务,强化专业实践能力培养,以提高教学水平和质量,适应市场需要。实践表明,兼职教师有利于密切高职教育与企业的关系,促进校企结合。国内高职院校兼职教师的比例较低,而国外的比例很高,如美国高等院校兼职教师占近半数,德国职业学院和加拿大的一些省立院校大部分教师为兼职教师[9]。目前,我国高职兼职教师不仅数量很少,同时也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有:来源渠道不畅,队伍不稳定;兼职教师职业准入制度不健全,目前兼职教师大都不具有教师任职资格;兼职教师不太了解教育教学规律以及党和国家对教师的基本要求,缺乏教学经验,不熟悉现代教育技术,缺少教育教学理论的指导等,从而影响了教学效果。[1,9] 对绝大多数兼职教师不具备教学“技能、素质”这个新问题,高职院校显得有些顾此失彼,不得不另取炉灶,对兼职教师补充修炼,对他们进行高职理论、教学理论和教育技术等方面培训,让兼职教师了解有关高教法规和学校管理制度,尽可能参加系、教研室活动和学术会议,进行交流,不断提高教育理论水平和教学能力[9]。但是,实际上,目前对兼职教师在教育教学培训上的投入不大,往往要靠自己长期摸索,不能不影响教学效果。
二、高职教师队伍建设的新途径——“新双师”
温家宝总理在2005年11月7日“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十一五”期间,“重点发展高等职业院校,扩大高等职业教育规模,到2010年,使高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占高等教育招生规模的一半以上”[10],对高职教育而言,既是鼓舞,也是鞭策,可谓任重道远。要解决的问题很多,而首当其冲,是要解决“双师型”师资问题这个拦路虎,如不能及时有效地解决这个迫在眉睫的问题,高职教育的发展将受到严重阻滞。针对这个问题,笔者提出“新双师”这一新型模式,对于解决目前的困境或许能提供一条新路。
(一)概念及性质
“新双师”是有别于“双师型”的教师队伍建设模式,是笔者于2001年首次公开提出的“教师联合体”在高职高专的应用[11]。所谓“新双师”模式,就是高职高专教师联合体,是“1”+“1”模式,即“1(专职教师)”与“1(兼职教师即技师、工程师、经济师等)”的耦合,两类人员组成教学联合体,共同完成实践教学任务。
“新双师”兼有教师联合体和联合教学的双重属性。从教师队伍建设的角度看,“新双师”包括在职教师和兼职教师,兼职教师属临时聘任教师,并不脱离原有企业或单位,主要在实践教学阶段临时受聘,担任实训教学任务,而且是与在职教师共同承担教学任务,一旦任务完成,即返回所属单位或企业,而且,这类兼职教师因需受聘,择优上岗,人员勿需固定。从教学的角度看,“新双师”是联合教学模式,最大限度地发挥在职教师的理论优势和兼职教师的技能优势,通过两大优势主体的耦合,达到取长补短,优势互补,或扬长避短,各显其能。双方要发挥最大限度的联合优势,前提是做好充分的联合备课等教学准备工作。
(二)方法及途径
“新双师”教师建模的方法,是在职教师和临时兼职专家组建“黄金搭档”。在职教师既可以是具备高职理论教学资格、素质、能力的普通教师,也可以是“双师型”教师。根据教高厅[2002]5号文件指出“兼职教师主要应从企业及社会上的专家、高级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中聘请”的要求,兼职教师的来源应主要是企业,最好是技术、管理都较先进的企业。由于目前大型国有企业、外资企业、合资企业生产水平较为先进,故应注意与这些企业建立校企合作关系,聘用兼职教师。[12]
“新双师”教学建模的途径是“新双师”教师联合体的耦合式教学。双方从各自的角度,对共同的教学内容一起备课,在职教师主要承担理论教学部分,兼职教师主要承担实践、训练教学部分;同时,双方要将对方的内容互相融会贯通,即:理论用于指导实践,实践是对理论的应用,在实践的基础上要提炼、总结出新的理论。总之,理论和实践要互相联系,不能脱节。
(三)意义及前景
“新双师”模式是不同于传统教学的一种模式,传统教学模式的共同特点是个体教学模式,而“新双师”是群体教学模式,这种模式既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革命性突破,也是对“双师型”教师和教学模式的超越与提升。比较“新双师”与“双师”两大教师建模,显然,“新双师”模式在很多方面优于“双师”模式。
第一,拓展了“双师”的内涵,创造了高职“双师”建构的新模式。“新双师”模式与“双师”模式既有联系也有区别。同一个“双”字,共同指向学生的实践技能及素质的培养,都包含着高职培养目标所需要的教学理论和技能的“双证书”、“双素质”和“双技能”。区别在于,一个是“单”师(“双师型”是单兵作战,一人身兼双职,拥有双证,兼备双素质,具备双能力,可谓多面手),一个是“双”师(“新双师”模式是双兵联合作战,两个人或两类人员各负其责,互相呼应,既有分工又有合作,配合默契,协同作战)。从文字学的意义上说,“新双师”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双师”。
第二,有利于达成知识和能力的有机结合。“新双师”模式是教师联合体,联合的双方各有所长,其组成教学联合体的目的,就是双方知识和能力的有机结合,既要发挥各自所长,更重在通过双方的共同努力,将书面知识和技能操作两大体系进行一次面对面的碰撞,经过耦合与贯通,找到双方的交叉点、共通点、契合点,以便配合默契,协同教学,最终达到1+1>2的良好效果。目前,从初步的实验结果看,这种途径是可行的,前景光明。
第三,“新双师”模式既能避“双师型”之短,又能扬自身之长。“双师型”教师队伍最大缺陷如前所述,是真正符合其条件的教师数量不足,难以达到教育部要求的比例。大多数“双师”并不符合“双师型”教师的标准,在质量上难以达到教学要求。“新双师”模式提供了解决高职实践教学的教师队伍和教学方法的新途径,既可以发挥高职院校教师的理论优势,更能发挥企、事业单位专家的特长。最关键的是,可以极大地缓解常年聘任兼职教师带来的教师队伍建设的压力,最大限度地缓和实践教学在高职院校的矛盾。“新双师”教学模式,能产生1+1>2的教学效果,既是对“双师型”教学的提升与补充,也进一步密切了校企之间的桥梁,有利于培养社会急需的合格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