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法教学的新思路——谈谈《中学语法教学实施意见(试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语法论文,中学论文,实施意见论文,新思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经过三年调查研究而制订的《中学语法教学实施意见(试用)》(北京市教育科研“八五”规划重点课题),体现了当前中学语法教学的新思路。笔者参与研究,谈谈个人的体会。
中学语法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组成部分,其教学目的是指导学生学习基本的语法知识,培养和提高学生理解、运用、规范语言的能力,提高语言的理解和表达水平,简言之,是提高学生运用、规范语言的能力。为了达到这个教学目的,中学语法教学要进行根本性改革。
第一,变语法科学体系为语法教学体系(即语法应用体系)。
50年代制订、使用的《暂拟汉语教学语法系统》,80年代制订、使用的《中学教学语法系统提要》,都是教学语法知识体系。作为语法知识体系,应该具有整体性、系统性和科学性,内容全面,系统严谨,知识性强。80年代全国统编中学语文课本中的语法教学内容,是《系统提要》的“简缩本”,内容多而又不大符合中学生实际,难教难学。
中学语法教学,其对象是十二三岁的初中学生和十五六岁的高中学生,其内容是中学生的母语语法,学生在实践中已经不自觉地使用基本的母语语法,其课时只是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不稳定的一小部分,其目的是提高学生运用、规范母语的能力。因此,中学语法教学只能选取《系统提要》教学语法体系中一小部分内容,即学生最实用最基本而又能够学习、运用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必须根据“精要、好懂、有用”的原则来选取并组织语法内容,构成中学语法教学体系。这个中学语法教学体系实质上是一个中学生的语法应用体系。这个中学语法教学体系,由最实用、最基本的语法知识能力、中学生的学习心理、科学的语法教学法等结合而成。
第二,变侧重传授语法知识为侧重训练语法能力。
当前,中学语法教学侧重传授语法知识。定义——分类——举例——辨误,就是这样教,这样学。脱离学生语言运用实际,脱离读写教学。主要原因是语法知识太繁,语法能力的教学目标又不明确,教师无法教学,也无法评估。语法教学的经验教训,语法教学的深入研究,逐步使大家形成共识,中学语法教学要侧重训练语法能力。兼顾传授语法知识。
《中学语法教学实施意见(试用)》在“教学内容”部分,规定初中阶段语法知识32项(词类12项,短语6项,句子14项),语法能力8项(每项含若干小项)。8项语法能力是:
1.理解和使用实词和虚词(又分5小项);
2.恰当安排语序;
3.合理搭配成分;
4.正确组织句子;
5.变换、选择句式;
6.理解和使用长句;
7.句子之间衔接、连贯;
8.掌握词句在语境中的含义。这8项能力是从语法知识运用的角度提出的,例如“准确理解、使用代词”小项,有三方面内容:(1)在起替代作用时,代词应当有替代对象,否则代词无着落;(2)一个代词只应有一类替代对象,如果有两类替代对象,就会产生歧义;(3)在一定语境中代词要指向明确、人称得体。在培养语法能力的过程中知识和能力自然地结合。
语法能力分项分层(能级),逐步完善,形成共识,并且在教材教法中设计训练步骤、方法,使训练语法能力落在实处。
第三,变静态的语法教学为动态的语法教学和静态的语法教学相结合。
静态的语法教学,教学没有进入交际活动的语言结构,分析语言结构的关系,分析各种语法结构,分析语言结构的显性意义(表层意义和深层意义)。例如,分析下列三种语法结构及其显性意义:
(1)大街上/奔驰着/各种牌号的汽车。
(2)各种牌号的汽车/奔驰/在大街上。
(3)奔驰/在大街上的/各种牌号的汽车。
动态的语法教学,教学进入交际活动的语言结构,使用语言结构,适应语言环境对语言结构的制约,使用语言的隐性意义(语用义和情态义)。例如,教学上述(1)、(2)、(3)三种语言结构,就要教学这三种语言结构如何使用,表示什么语用义和情态义。表示某地存在某物、描写静态的事物,用例(1)。表示某物发生什么动作,描写动态的事物,用例(2)。强调某物的存在,并带有主观色彩,用例(3)。在动态的语法教学中,语言使用者根据语境选用语言结构;语言结构中须相应变换,去适应语境,充分地表示显性意义和隐性意义。
中学语法教学要动态的语法教学和静态的语法教学相结合,而以动态的语法教学为主。应该重视下列三点。
1.分析语言结构和使用语言结构相结合,突出语言运用。
2.辨析语言结构和辨析语言意义相结合,突出辨析语义。
3.语法教学同听说读写的语文教学相结合,突出语法能力运用于读写。
第四,变封闭式语法教学为开放式语法教学。
语法是语言的组合法,修辞是语言的选用法,逻辑是语言的思维法,三者是互相区别而又互相联系的。例如:
(1)儿童是祖国的革命接班人。
(2)儿童是祖国的希望。
(3)儿童是祖国的花朵。研究这三句的主谓结构,是语法。研究这三句分别用在什么语境、取得什么效果,是修辞。研究这三句的语义和词语搭配,是语言逻辑。过去,语法教学常常局限于语法范围。在动态的语法教学中,语法、修辞、逻辑是熔于一炉的。
语法教学展现开放态势,还可以联系或渗透语言文化。例如,汉语多用对偶句式和对举句式:
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鲁迅《记念刘和珍君》)
这个人男不男,女不女;人不人,鬼不鬼。这种对偶句式和对举句式反映了汉民族的“均衡点”和“整体美”的审美心理和思维特征。又如,汉语多“流水句”,一个分句接一个分句,很多地方可断可连,能省则省:
我叫阿毛,没有应,出去一看,只见豆撒得一地,没有我们的阿毛了。
……只要用绳子一捆,塞在花轿里,抬到男家,捺上花冠,拜堂,关上房门,就完事了。(鲁迅《祝福》)这种行云流水的句式构成自足的语境,蕴含汉民族的重动作、尚简明的语用文化心态。汉语语法的独具的语法现象,体现了汉民族的语用心理和思维特征,有民族文化内涵。
《中学语法教学实施意见(试用)》还需要在教学实践中逐步完善,特别是要组织力量编写教材,研究、实验新的语法教法。张志公先生在三年前曾经感慨地说:“30多年,中学语法教学很大的失误是没有研究语法教学的方法论,没有研究语法教学法。”这话说到了要害,然而没有引起语言应用学者、语言教学工作者的重视。今天看来,研究实验科学的语法教法,是刻不容缓的任务。
标签:中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