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高考科目设置看中学地理教学_高考论文

从高考科目设置看中学地理教学_高考论文

从高考科目设置看中学地理教学,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科目论文,地理教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我国是一个拥有12亿人口的大国,每年出生的同龄人平均达1500万左右,近年能进入高校深造的不足百万,即15个青少年中仅有1人可进入大专院校学习,入学率不过百分之七。在这种超强激烈竞争的状况下,高考和高考科目的设置,自然对中学教学起到了“指挥棒”的作用。因而在现实中,必然就出现了高考考什么,中学就重视什么科目的现象。不仅在高中三年级强化应试科目教学,而且在初中甚至小学就开始直接或间接地重视高考科目。所以,高考科目的设置深深地影响中学六年乃至小学阶段的教学工作,中学地理教学也毫不例外地深受其影响。

一、1977年以来的高考科目与地理教学

自1977年我国恢复高考以来,一直采取统一的入学考试作为文化考核主要依据的招生制度。

高考科目设置为:文史类专业考政治、语文、数学、历史、地理、外语;理工类专业考政治、语文、数学、物理、化学、外语、生物。高考科目的设置有利于高等学校选拔新生,促进了中学各科教学,尤其是地理学科,由昔日的时开时停,时增时减,不被人们重视的“小三门”,堂而皇之地进入了高考行列,同语、数、外“三大门”居然平起平坐。整个地理教学出现了一派前所未有的生机勃勃的大好局面,从学校到县(区)、地(市)、省,直至中央教育教研部门,地理教学教研活动空前活跃,各级地理教学研究会相继成立。地理教学实验、教研论文大量涌现,在中学各科教学中地理占有重要一席。从1977年至1993年长达16年之久的地理高考中,广大中学地理教师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家庭、学校、社会乃至政府部门把高考成绩和高考升学率当作对教育质量高低的评价依据,这无疑是合情合理的,并且是社会对地理教师劳动的肯定和支持,因而不能把“偏科现象”简单地归结为高考和高考科目的设置上。恰恰相反,自1994年全国24个省市高考科目按文科类考语文、数学、外语加政治、历史,理科类考语文、数学、外语加物理、化学,即“3+2”科目以来,文科类的地理、理类类的生物学科被排除在高考之外。这样,造成的实际效应是:学生从初中甚至从小学高年级起,就形成地理课中考、高考不考,学不学无关大局,不少中小学视地理科为“副科”,地理教师自然为“副科”教师,广大地理教师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失落感,地理教研组从属于“政史地”组,地理教研会长期停止活动,形同虚设。不难看出,中学地理教学走向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二次低谷,中学教学中正在加深的严重偏科现象,同目前高考科目设置不无关系。

二、高考科目偏多是否加重了考生负担

有人说:“高考门数偏多加重了考生的负担,引起基础教育部门、学生、家长以及社会上的强烈反映”。对此,最有发言权的是从事中学教与学的广大师生。

近年来的"3+2"高考方案,不过仅仅从文科类中减少了一门地理,从理科类中减少了一门生物而已。这样一门课的负担究竟有多重!况且,现今的语文、政治、英语、历史等课程中涉及大量的地理知识尤其是国情教育的内容,正是由于不考地理而加重了文科师生的负担。笔者经常遇到询问地理知识的政治、英语、历史等学科老师。教者质疑,更何况学生!看来,制定和宣传"3+2"高考方案的人,并不知晓或未曾考虑中学阶段各学科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尤其是地理学科同其他高考科目之间的联系。

目前,为“减轻学生负担”所进行的配套改革之一是首先建立高中毕业会考制度,由省统一进行的水平考试。高中会考要考高中教学的所有九门文化课,即高一考一门,高二考五门,高三考三门,再加上补考,考试次数达18门次之多。试想,一个中学生在校期间,参加会考和高考,不算补考,至少在14门次左右,且三年之中,年年疲于应付考试。尤其在高三阶段,要提前半年结束语、数、政三科教学内容,迎接一月份会考,三月份补考,五月份还须进行强化综合训练,七月份参加高考。然而,1977年以来的高考科目也不过六七门次,且只有三年一次。14与7之比,孰重孰轻,一目了然。至于广大教师,也被死死拴在这“马拉松”考试绳上,年复一年的拚命,为会考合格率、高考升学率而奋斗。诚然,这种奋斗、献身精神,体现了广大教师忠诚党的教育事业的高尚品德,另一方面,若不拚搏,不竞争,教师的岗位、职称、工资、奖金、住房等方面应享有的待遇从何而来!显而易见,在建立会考制度以后,学生比过去更累,教师比过去更辛苦,这不是“减轻学生负担”,而是大大加重了广大师生的负担。高考减少地理、生物两科目而增加会考九科目决不可取。

三、地理科目是否“性向不突出,考试内容初中居多”

1995年高考"3+2"方案中,关于为什么文科取消地理这个问题,有关人士曾答道:“地理过去是作为文科考试科目,而高校地理专业属理科,性向不突出;且考试内容以初中居多,如果要求学生高三毕业后再考初中内容,必然会增加学生的负担”。

众所周知,地理学科包括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属文理兼备的学科,它主要是以人类目前赖以生存的地球及其周围环境为研究对象。地球是人类生活的舞台,许多社会生产活动、科学实验和宇航活动都需要地球科学知识。中学地理对未来从事地球科学、生态环境工程和工程技术是必不可缺的,对于从事外交、贸易、运输、通讯、气象、航空、航天、地质的未来工程师们,也是必要的,甚至从事文学、哲学、经济、艺术也需要了解祖国的大好河山和世界地理环境。对于培养爱国主义精神,接受国情教育,成为一个有全球意识的时代青年和跨世纪的人才,也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地理“性向不突出”的说法,实际上表现了提出这种观点的人士,对地理科学的无知或知之甚少。

同时,地理高考“考试内容以初中居多”、“必然会增加学生负担”的说法是站不住脚的,这是用50年代老眼光,看待90年代迅猛发展的中学地理教学,对现今的地理教学内容和考试内容缺乏了解的、不负责任的表态。

1982年以来,全国普通高中基本开设了高中地理课,1984年高考地理试题已经出现了高中地理知识。近年来,高中地理知识在高考地理试题中的比例逐年上升。以1990年试题为例,高中地理知识已达成试题总量的59%,接近2/3,初中地理知识仅占41%。而且,高中地理知识的考查复盖了高中地理课本上下册第1~12章的全部内容。这充分说明高考地理试题已具有依据考纲,完全以高中地理为主、兼顾初中地理的鲜明特点,绝非地理“考试内容以初中居多”。众所周知,高考兼顾初中知识的不只是地理一个学科,英语、语文、历史、数学、理化等学科同样地考查了初中知识。作为主考内容的高中地理必修课,学生在高中阶段刚刚学过,到了高三还要学习高中地理选修课,这怎么能说“学生高三毕业后再考初中的内容,必然会增加学生的负担”!

四、21世纪需要地理科学

21世纪将是地球科学和空间科学技术大显身手的新世纪。到目前为止,世界上已向太空发射了4500多颗人造地球卫星,其中包括我国发射的38颗科学实验卫星。这些穿梭于地球外层空间众多的人造卫星,组成了一个新的人类文化圈层。它标志着人类文明迈到了一个新的高度,离开岩石圈、水圈、大气圈,超越了紧紧依附在地球表层的生物圈,从而开拓了崭新的世界。到那时,可从太空给地球拍摄照片,测绘云图、台风、海面盐度和盐分,测绘地球形状、质量、断层分布、板块运动,诊断地震天灾、污染病害,勘探埋藏于地下的各种矿产,用其管理资源和改善环境,尤其是用卫星监测森林的破坏和恢复,估计粮食作物的产量以及海洋、草原的初级生产力等,寻求地球究竟能承载人口增长的最大负荷,保持人类社会经济与自然的协调和持续发展,组织力量去探测月球和火星,寻找地球上缺少的资源和人类可能移居的生存空间。因而,21世纪需要大批的宇航员、太空科学家、地球科学家以及节约能源、改善环境的工程师和企业家。所以,21世纪迫切需要地理科学。

经济在飞跃发展,社会在不断前进。世界上许多发达国家都把地理学科列入中学必修和高考科目。正是基于此,我国30多位德高望重不同学科领域的科学院院士联名向国家教委提出了恢复地理高考的建议,已受到了政府和有关部门的重视。正如国家教委负责人所说,“因为中学一些课程未列入高考科目”,“导致相应的中学课程削弱,引起了有关专家、学者和教师的关切”。这位负责人还指出,关于高考科目设置改革的今后设想,国家教委的基本思路是:随着高中毕业会考制度的完善和高中教学教材改革的深入,高考可以设置高中所有九门文化课,其中少量基础文化课为必考科目,招生的高等学校根据各自学科及专业的特点,再从其他科目中自行选择一、二门。

高考科目设置的这种思路已经付诸实践。经国家教委同意,1995年上海已进行了九门文化科目全部高考的试点,自主招生学校的考试科目,由学校自主决定,并向社会公布。其他高校入学文化统一考试恢复六个科目组,继续实施了"3+1"模式,即语文、数学、外语为必考科目,文科考生在政、史、地中选考一门,理科考生在理、化、生中选考一门,分别是实行了兼报兼收。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在全国范围内地理被重新列入高考科目指日可待,让我们不断加强和深化地理教学改革,努力提高教学质量,迎接中学地理教学的又一个春天的到来。

标签:;  ;  ;  ;  ;  

从高考科目设置看中学地理教学_高考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