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别化竞争的“个性化价值”研究——中国百货业发展的新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百货业论文,中国论文,差别论文,竞争论文,价值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问题的提出
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使我国百货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百货业经历了残酷竞争挤压,完成了传统百货业向现代百货业的转型,但仍然面临着不少严峻问题需要作新的思考。
1.长期低迷以后的中国百货业能否抓住新的发展契机。经过10多年的改革调整,国内百货业终于摆脱了低迷徘徊的局面,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中国百货业已进入新的黄金起点。而在此之前,中国零售业的霸主地位一直为大型综合超市业态所占据。以上海为例,截至 2006年年底,上海大型综合超市店铺增长率为16.5%,创下10年来的最低,百货商店的店铺增长率则为 13.9%,创下10年来的新高。以2007年的元旦消费来看,上海百货业的销售额比2006年同期增长了 15.6%,而大型综合超市的销售额则同比下降了19.5%。中国百货业如何抓住这难得的发展契机而重振雄风,赢得百货业的“第二春”呢?
2.面对各大零售业态的竞争挤压,百货业如何应对。20世纪80年代,百货业一直垄断着中国市场,在我国工业品零售总额中的比重几乎占到100%。目前,这个比例已经降到不足30%。据预测未来10年,百货业在我国零售总额中的比重将会降低到15%。当前中国百货业经营的包罗万象的“百”货早已不复存在。1996年前,家电销售在百货商店曾风光一时,至今百货业占据的家电份额已萎缩到10%以下。随着专业专卖店的崛起,像服装、鞋帽这类百货业的当家商品也在大滑坡。大型综合超市的发展,又使日用生活类商品从百货商场剥离出来。随后家具城的出现,家具销售也淡出了百货商场。如今的中国百货业在这样狭小的市场中究竟经营什么?如何打造现代百货业的竞争优势呢?
面对这些严峻问题,中国百货业究竟如何应对?2007年3月,在北京举行的第五届全国百货业高峰论坛上,与会专家一致指出:传统百货业在完成向现代百货业的转型后,国内百货业必须采用差别化竞争战略,提供富有“个性化价值”的商品、服务、环境、文化等,来应对市场格局的变化,打造百货业的竞争优势。笔者认为,对差别化竞争的“个性化价值”研究,是中国百货业经营的当务之急。
“个性化价值”是以差别化竞争战略为理论指导的现代营销新策略。众所周知,由迈克尔.波特提出的差别化竞争战略,是指以追求和创造营销特色为核心的竞争战略,打造与众不同的产品和服务,形成一个具有竞争优势的市场。所谓“个性化价值”,是指企业为实施差别化战略而创造营销特色所需的各种能力。从中国百货业经营现状出发,构建“个性化价值”重点在于打造差别化优势的市场适应能力和营销创新能力。因为一个企业持有了创造营销特色的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才能创造个性化产品和服务,形成自身的竞争优势。企业持有的“个性化价值”越大,越能在市场竞争中将自身特色发挥到极致。
“个性化价值”是差别化战略理论的深化和补充。对于差别化战略,我们需要进一步研究创造特色的能力基础,即“个性化价值”。从百货业营销实践来看,“个性化价值”是差别化战略实施的营销基础性工作,百货商场只有把这些基础能力打造强了,才能创造具有竞争力的业态个性和营销特色。
“个性化价值”研究的范围和内容比较宽泛,本文主要对构建“个性化价值”的市场适应能力和营销创新能力进行重点分析。
二、构建百货业经营个性的市场适应能力,打造强劲的业态优势
“个性化价值”是基于市场新环境下提出的营销新策略。构建“个性化价值”首先要强化企业经营的市场适应能力。中国百货业要面对零售新业态的竞争挤压和消费需求的迅速变化,必须突出卖“精”和做“特”,打造自己的业态优势。业态优势的打造关键在于需要“个性化价值”的支撑,即构建百货业经营卖“精”和做“特”的市场适应能力。
1.百货业经营必须突出卖“精”,适应零售业态的竞争格局。现代百货业的竞争主要来自零售新业态的严峻挑战。自20世纪90年代初起,零售新业态陆续登入中国,并得以迅速发展,彻底改变了传统百货业垄断市场的格局,主打零售天下的是连锁业和专业专卖店。以 2005年上海各零售业态所实现的销售额为例分析,大型综合超市实现销售额425亿元,比上年增长 66.6%;超市业态实现销售742亿元,比上年增长10.4%;便利店实现销售额101亿元, 比上年增长 28.6%;专业专卖店实现销售额314亿元,增长56%;百货连锁实现销售额88亿元,增长7.2%。数据显示,超市业态争夺了零售业的最大市场份额,专业专卖业态展示了零售竞争的强势。另外,网上购物也夺去了百货业态的很多顾客。据淘宝网的统计,2006年网上交易总额突破169亿元,同比增长110%,淘宝网注册用户已超过3000万,人均网购消费563元,售出的香水就达4000万件。
面对零售新业态的竞争挤压,中国百货业市场缩水严重。例如,家电一直是传统百货业的当家商品,然而,近年大部分百货店先后退出家电市场。永乐、国美、苏宁三家连锁巨头目前已占据上海家电销售85%的市场份额,其他零散卖场为5%左右,上海百货业仅为10%。
中国百货业究竟如何应对?笔者认为,近20年的零售业竞争.必然会形成“多业”并举的竞争格局:以“大型百货为主导,各种超市为基础,发展专业专卖店为特色,有计划地发展便利店和网络购买”多元并存的业态结构。业态是一种经营形式,每种业态都有特定的消费群体,卖的东西是不同的,具有自己的业态特征。百货卖“精”,超市卖“廉”,专门店卖“品牌”,便利店卖“时间”、网购卖“便捷”。在“多业”并举的竞争格局中,百货业仍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是其它零售业态不可取代的。中国百货业发源于中心城市,具有地理区域优势。一般来说,百货商场所处的地理位置比较优越,繁华中心是现阶段消费者首选的购物地点。但在现代市场竞争中,这一先天优势并不能直接转化为百货业的竞争优势。现代百货业应该强化自己的“个性化价值”,打造较强的市场适应能力,以卖“精”为自己业态个性。改变传统百货业“大路货”的经营方式,针对自己的目标市场,做“精”自己的市场,以“高档”、“名牌”、“个性化”的商品和服务满足目标顾客的需求,适应零售业竞争格局的定位。
2.百货业经营必须突出做“特”,适应消费需求的迅速变化。近年来,百货商场经营走入一个误区,就是对商业资本扩张的盲目迷信,几乎都把商场经营定格在扩大经营规模、升级商场装潢上,导致商场经营千店一面,并一味地运用大传播、大促销等营销手段。目前,打折降价已经成为国内百货行业最常用的促销手法,几乎所有商场都会打出“全场5折”、“满二百元送一百元”的促销招法。这一打折“怪圈”折射出我国百货商场经营同质化的弊病,导致各商场把利润降到最低限度,有的甚至到了难以保本的惨境。
我国百货商场要走出“同质化”竞争,必须强调做“特”的经营个性。针对不同的目标消费群体,创建品牌、商品、服务、环境和文化的经营特色,打造自己的竞争优势,才能引领消费时尚,带动消费潮流,创造消费热点。如上海“百联”集团针对不同的目标消费者,将旗下21家百货商店细分为三大特色板块。一是打造以“东方商厦”为统一商号的“都市型百货”板块,定位于中高档消费的都市型百货,一般都位于城市伪商业中心,突出“商品礼品化、礼品商品化”的时尚经营特色。二是打造了“老字号百货”板块,上海市第一百货商店、华联商厦、上海妇女用品商店等拥有数十年历史的老字号百货店,将恢复和挖掘原有经营特色,推出具有浓厚历史文化气息的经典百货商场。第三大板块则是社区百货,这些贴近社区的百货商店将居民作为目标顾客群体,尽管有关社区百货的具体方案还在调研之中,但其独特的经营特色是中国百货业发展的一种趋势。
现代百货商场做“特”的经营个性,需要较强的“个性化价值”支撑,要求企业持有很强的市场适应能力,来适应我国居民消费需求的迅速变化。
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一直是快速而又稳定,尤其是各级政府都着力提高人们的消费质量。积极推进分配制度改革,提高中低阶层的收入,保障困难群体的生活,化解不利因素对有效需求的挤压,奠定消费可持续发展的坚实基石。2003年,我国人均GDP就首次突破了 1000美元,使人们收入消费水平有了很大提高。有研究表明,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意味着社会消费需求会发生很大变化。
(1)消费结构的不断升级。近年来,我国居民消费热情不减,社会消费品零售大幅度增长,消费结构不断提升。以近年上海社会消费品零售资料分析为例(见表1)。 2006年,上海消费品市场销售活跃,全年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3360.41亿元,同比增长13%,增幅创1998年以来最高。其中,吃的商品零售额1328.3亿元,增长13.3%;穿的商品零售额425.7亿元,增长 11.6%;用的商品零售额1566.55亿元,增长12.8%。
表1 上海市社会消费品零售变化 (单位:亿元)
项目2003年2004年 2005年2006年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2220.642454.612973 3360.41
社会消费品零售增长率10.2% 10.5% 12.4% 13%
(2)中高端消费市场基本形成。随着中国经济发展,新富阶层的消费取向和消费能力很受关注。这个群体给中国消费市场带来了两个变化:一是整体迁移,即该群体具备了消费高附加价值商品的能力,集体迁移到中高档消费层次和领域。二是价值延续,该群体持有的消费高端产品的取向,会直接延伸到他们的后代甚至与其接触密切的伙伴群体。这部分消费者从追求数量转型为追求品质,崇尚个性消费、感性消费、文化消费和体验消费。这一情况反映了我国居民走向分众消费阶段,中高端消费市场基本形成。
(3)消费观念的根本转变。近年来,我国消费者的消费不只讲求“质优、价廉、经久、耐用”的有形消费价值购买,更注重品牌、服务、环境、文化等无形消费价值实现。人们追求消费的个性化、时尚化,尤其是“80后”一代的消费群体更强化这一消费观念。在消费结构、时空、品质诸多方面的差异自然衍生出个性化、时尚化的目标市场。这些市场规模虽小,但其购买力倾向是相对强烈的。
笔者认为,消费市场的进一步细分化和个性化将是中国市场发展的趋势。为此,中国百货业是有市场的,可以大有作为的。当然,百货商场必须适应消费需求的迅速变化,改“同质化经营”为“特色经营”。开展品牌营销,提供个性化商品、服务、环境、文化,满足目标顾客的需求,赢取更大的市场。
三、构建百货商场营销个性的创新能力,打造显著的差别优势
实践证明,现代企业竞争既不是经营规模的竞争,也不是商品价格的竞争,而是营销差别化的竞争,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差别化竞争同样需要很强的“个性化价值”来支撑,这就是企业持有的营销创新能力,才能突出自己的营销个性。营销创新能力是指打造竞争差别优势的个性化营销的创新能力,它是由品牌个性、商品个性、服务个性、环境个性和文化个性等五种创新能力构成的。
根据不同创新能力在“个性化价值”构建中的地位和作用,可以把它们分为二个层面(见图1)。第一层面是核心价值层,即品牌个性创造能力;第二层面是基础价值层,包括商品个性创造能力、服务个性创新能力、环境个性创新能力、文化个性创造能力。这五种能力是相互依存,互相促进的。笔者认为,“个性化价值”构建起的五大营销创新能力是百货商场特色营销的支撑基础,可以打造现代百货业强劲的差别化优势。
图1 营销创新能力构成
1.品牌个性创新,打造“自有品牌”优势。百货商场差别化竞争首先突出在品牌个性创新上。品牌个性能够铸成强劲的竞争优势,因为品牌个性足以让消费者对企业产品和形象在心理上形成定势,烙下印象,得到更多消费者的关注、信任和忠诚。为此,品牌个性创新是整个营销创新的核心。
商场品牌运作不同于生产商品牌,它是运用“品牌组合”策略,以生产商品牌为基础来展示商场品牌个性的。生产商单一品牌产品在形成时尚方面往往“独木难支”,而百货商场能够通过零售终端功能,把不同品牌的商品组合在一起,获得最大的整体品牌效应。商场品牌与产品品牌的有机融合,是百货商场品牌个性的魅力所在。但是,商场品牌个性往往受生产商品牌的制约,无品牌特色或不良品牌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商场品牌个性的展示,甚至损坏商场品牌的信誉。
为此,中国百货业品牌需要创新,开发商场“自有品牌”。凡世界上著名的百货企业,无不拥有强大的自有品牌开发体系,美国的西尔斯百货、英国的马狮百货都是如此。马狮百货属下共有260家连锁店,全部销售自己研发设计的“圣米高”牌商品。自有品牌的成功运作对于百货业来说意义重大,具有很强的竞争优势,可以利用长期形成的商誉资产,省去了大量广告等宣传费用;可以使商品进货不必经过中间环节,节省了部分流通费用;可以贴近一线消费者,提供个性化商品和服务;可以注重市场细分,培育一批忠实的消费群体。业内专家曾分析,自有品牌的平均毛利率为 40%,而代销品牌的毛利率为20%左右。然而,自有品牌开发现状与我国百货业转轨变型是不相适应的。目前百货商场仍沿用“收租金”、“收取进场费”为主要经营手段,缺乏自有品牌开发的意识和能力。在上海,自有品牌开发最多的是连锁超市业,百货业除了“老字号百货”品牌外,很少有百货商场开发自己的自有品牌。为此,百货业的品牌个性需要创新,打造“自有品牌”优势。在目前条件下,百货商场自有品牌开发可以采取定牌加工方式,或与供应商联手开发的方式,并组成专门的自有品牌研究开发机构,把自有品牌建设真正落实,使自有品牌商品的销售比例与利润的贡献率逐年提高。
2.商品个性创新,打造“名、特、新”优势。商品是企业营销的物质承担者,其个性特色尤为凸显。现代百货业的商品个性需要创新,打造“名、特、新”的竞争优势。商品个性创新可以考虑:
把“穿着类商品”作为现代百货业的主导商品。传统百货业经营数万种商品,成为零售商业的帝国,采用“大而全”商品策略。随着新型零售业态的挤压,日用生活类商品、家电产品、家居商品都淡出百货商店。现代百货业应该转变营销策略。从上海百货商店近年商品经营大类看,服装、首饰、化妆品、鞋帽、包袋是主角,2006年的服装类商品零售额同比增长14.6%,首饰类增长12.9%,化妆品类增长12.5%,鞋帽类增长3.3%,而白色家电类下降 10.7%,黑色家电类下降38.2%。目前,上海百货商店的服装类商品的经营比重为45%,皮鞋为16%,穿着类商品已占到了主导地位。
现代百货业的商品定位应锁定在“中高档”商品上。由于业态竞争、消费习惯和自身竞争力等综合因素的影响,传统百货业经营的“大众化”商品受到严峻挑战。在上海,原先依附于居民社区的小百货商店,迅速被新兴的连锁超市、便利店所取代,成片消亡;中型百货商店被以廉价著称的中外资大卖场以“天天低价”、“省心省钱”,抢走绝大部分客流;即使是位于南京路、淮海路、四川路的老字号大百货商场也受到专业专卖店的挤压,它们拥有的“低价格”优势是百货商店所不具备的。为此,现代百货业应以中高档消费为自己的市场定位,满足目标顾客对“中高档”商品的消费需求。
现代百货业应以“新、特、名”商品为营销特色,提供其他零售业态所没有的特色商品。百货商场应该有特约的生产厂商,定点提供商店的名牌商品;应该率先推出最新产品,用时尚产品来招徕顾客,带动整个商店的人气;应该以新奇、新颖商品为特色,引领消费新潮流。需要强调的是,百货商场的“新、特、名”商品一般应占到70%以上,只有这样才能形成特色商品的系列化和品牌规模,为消费者提供足够的挑选性。如南京路“东方商厦”调整后的1楼商场发挥化妆品大类的优势,同时增加世界名表、珠宝等高档礼品经营;9楼商场成为南京东路上最高档的居家居室用品主题商场;10楼商场成为友谊商店的古董分店,形成了时尚化、礼品化的商品个性。
3.服务个性创新,打造“磁铁”优势。现代营销强调企业不仅销售有形商品,还要提供无形服务。服务是延伸产品,能够给予消费者附加利益。服务能增添产品的“情感”,提供完善的个性化服务能取悦于消费者,赢得顾客心度。
百货商场最能提供个性化服务,打造百货业的竞争优势。因为消费者购买过程是消费体验的过程,服务能够赋予消费者购买商品以外的种种利益,使消费者得到细致、周到的关怀,让消费者在愉悦的气氛中选择商品,享受休闲,满足情感诉求。商场服务与超市服务是不同的,超市采用的是顾客自购方式,只有当顾客主动提出服务要求时才给予满足。而商场服务是一对一服务,是全面、细致的主动服务,更能体现人性化、个性化服务。为此,商场的个性化服务犹如一种特殊的“有价”商品,像一块磁铁,吸引了一批批回头客。
现代百货业的服务个性创新应该导入“金字塔”服务体系,即按服务附加值由低至高划分为四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是补偿性服务。就是在商品购买过程中,实施全过程服务。向消费者提供售前的“导购服务”,售中的“现场服务”,售后的“保证服务”,走向家庭的“场外服务”等具有附加利益的服务。这是商场服务最基础部分。
第二个层次是信息化服务。就是向顾客提供产品购买和使用的信息资讯内容。在互联网时代,商场应以信息服务为基础,打造一个与消费者之间的互动平台。利用提供信息服务的机会,整合顾客资源,细分顾客群,提供更加人性化、个性化的服务。
第三个层次是集成化服务。就是不再简单售卖单一商品,而是针对顾客的需求,整合相关资源,向消费者提供更加丰富、更加贴近和满足顾客需求的软、硬件商品。
第四个层次是专家型服务。就是能够以精湛的技能向顾客提供解决方案,这是服务的最高层次。商场应培养具有技能型人才,由这样的“专家型”营业员以精湛的技能主动地向顾客提供更好的解决方案。如原上海华联商厦曾推出的“买相机找王震”、“布置温馨家居,帼玲为你服务”、“张佩华工作室,服务到家”的明星服务品牌,是现代百货业服务个性的创新典范。
4.环境个性创新,打造“休闲”优势。对于现代消费来说,消费者逛百货商场是一种休闲,休闲需要良好环境的匹配。强调文化内涵和环境氛围的统一,营造温馨与欢乐,时尚与经典的氛围,是打造百货商场环境个性的重要内容。环境个性可以让消费者体验休闲,打造百货商场独特的“休闲”优势,使商场品牌深入人心,达到影响消费者购买的目的。
现代百货商场的环境个性创新是一项系统工程,商场环境创新必须与经营定位一致。现代百货业一般都定位在“中高档”消费档次,因此,店面环境要求庄重典雅,给人以华丽高贵之感;店堂布置讲究富丽堂皇,宽敞明亮;注重灯光照明、色彩装饰的效果,对音响、气味、通风等都非常讲究,需要表现商场的独特风格。商场布局中要留出一定的休闲共享空间,便于顾客休息;环境设计要注意文化氛围营造,能为商场举办各种主题活动奠定条件。商品陈列更是商场环境个性创新的独特内容,运用精湛艺术打造新颖的商品陈列,吸引消费者停脚欣赏,对陈列商品发生兴趣而激发其购买。
5.文化个性创新,打造“经典”优势。百货业营销创新的最大挑战是文化个性创新。面对现代消费市场的细分化和个性化特征,百货业营销采用的方式、手段都要求体现商场文化个性,突出其经营的核心价值。如王府井百货的“一团火精神”、东方商厦的“礼在东方”,太平洋百货的“领导时尚”等都具有鲜明的文化个性。文化个性是企业的灵魂,决定了百货商场经营风格与特色,现代营销正是以文化认同感来赢得顾客心度的。
文化个性创新应针对自己的目标市场,设计能够满足目标顾客体现其价值,表明其身份,张扬其个性、激发其情感、获得其体验的精神需要,营造商场独特的文化品位。如上海徐家汇商圈的百货商场都在创造自己的文化个性。“东方商厦”营造的是尊贵体验的消费文化,实行以一线品牌为主的商品组合,服务于富有人群、成功人群等,来满足人们显示身份、地位及个性化的需求。“太平洋百货”注重的是引领流行、前卫的消费文化,以经营时尚加实惠的品牌为主,以青年消费群体为重点,满足他们追求时尚、时髦,领先时代潮流的需求。“第六百货”倡导的是品质与实惠的消费文化,主要经营二线品牌和质量较高的商品,与社会主流消费群体的生活需求同步。
打造“经典”百货是现代百货业文化个性的一种创新。源于20世纪初崛起的中国百货业,至今已有 100多年历史了。如1904年建立的惠罗公司是上海最早的大型外商百货公司。1917年建立的先施公司是中国民族资本创办的最早百货商厦。100多年的中国城市发展史,同时也是中国百货业不断走向繁荣的历史。“老字号”百货是中国商业的先驱形象,是领导时尚潮流的典范,是一个城市的骄傲。今天,打造“经典”百货就是让消费者对“老字号”百货引发历史情结,使怀旧得到满足。在消费者购买消费时,想起“老字号”百货昔日的辉煌,感叹今日的风采,想象明日的璀璨,把商场的昨天、今天与明天巧妙的联系起来,从而吸引更多消费者购买,这就是“经典”百货的文化魅力所在。上海百联集团将华联商厦作为先行者,昔日上海南京路上的“四大公司”都将相继修复历史旧貌,修旧如旧,打造百货业的“经典”优势。
四、走“自主经营”之路,完善“个性化价值”构建
“个性化价值”构建的是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要求运用系统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对“个性化价值”的各种资源和能力要素进行整体设计,形成结构和功能最优化的价值系统,并使整个系统有序、有效地运转,从而实施差别化竞争的战略目标。从总体看,我国百货商场要开展差别化竞争,对“个性化价值”构建还是难设计、难奏效,其原因是与当前百货商场普遍采用“厂商联营、柜台租赁、商品代销”为主的经营模式有直接关系。
据对我国主要城市的30家百货商场调查资料所示,采用“厂商联营”模式的商场约占80%,“厂商联营”已经成为百货商场的主流经营模式。采用“厂商联营”对于当前仍面对严峻挑战的百货商场来说不乏为最有效的、最精明的举措,能使百货商场在市场博弈中处于较强势的地位。然而,“厂商联营”并非战略之策,它不利于“个性化价值”的构建。要完善“个性化价值”构建,中国百货业必须转变“厂商联营”的经营思路,必须对现有的经营模式进行改革,走“自主经营”的特色之路。因为:
“个性化价值”构建需要商场掌握经营掌控力。“厂商联营”体现的是商场与供应商之间松散、脆弱的合作关系。百货商场把经营风险和费用都推卸给供应商,使其利润空间太狭小了,一旦有更适合的场所,他们就会撤柜,解除合作协议,这对商场打造商品、服务个性来讲威胁很大。在具体经营中,百货商场只负责选品牌供应商。供应商进店后,是根据自己的销售情况、库存积压情况和销售回款情况,来考虑商品上架的款式和数量的,对商场需要打造的“个性化价值”是缺乏掌控的。
“个性化价值”构建需要提高营业员的技能、素质。当前商场营业员多数是由各供应商负责招聘、薪酬等相关工作,而商场只负责具体的日常管理。营业员的归属模糊恰恰造成了管理的难题,商场对营业员缺乏控制力。在经营中常常出现服务不到位问题,顾客感到不满意,商场信誉大受影响。由于供应商不介于具体管理,对营业员缺乏引导、关心,导致士气低下,人员流动频繁。显然,“厂商联营”对营业人员缺乏有效的管理所产生的影响,是不利于构建“个性化价值”的。
“个性化价值”构建需要全面提升商场管理人员的业务能力。“个性化价值”构建需要掌握科学管理技术与创新来运作。然而,“厂商联营”却限止了商场经营的内涵发展,只要与供应商针对扣率及其合作条件进行谈判,而不用涉及整体营销业务的深度操作。这种经营模式对管理人员业务水平的要求大大降低,使得商家不需要提高管理和技术水平就可以坐收渔利。“厂商联营”也导致了百货商场的同质化竞争,各供应商为应对品牌竞争,基本上都采用打折、赠送促销方式,陷入价格战难以自拔,这无疑阻碍了商场“个性化价值”的打造。
所以,百货商场只有走自主经营之路,才能获得真正的经营掌控力,才能培养高素质员工队伍,才能全面打造“个性化价值”,有效保证差别化竞争战略的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