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文科综合能力测试试题评析与2002年命题的几点建议,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命题论文,能力测试论文,试题论文,几点建议论文,文科综合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0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3+X”(小综合)文科综合能力测试有两份试卷,一份是采用新教材、新教学大纲命题的山西、天津卷,一份是采用现行教材和现行教学大纲命题的湖北等13省卷。本文将对湖北等13省文科综合能力测试试题进行评析。
总的评价,2001年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在2000年的基础上保持相对稳定,但稳中有变,在试题题型、考查知识的分值比例、跨学科比重、难度系数等方面有明显的变化。试题的编制和试卷的设计编排,充分体现了考试的选拔性,考试内容的综合性,试卷结构的整体性,试题难度的稳定性和考试语言表达的亲和性。试题特点是新情境、热问题、重综合、浅知识、重能力。试题四个层次题型(送分题、中档题、爬坡题、压轴题)明显,较难的试题设计上体现“入门易深入难”的命题思维,因此整体区分度较好。
一、今年的文科综合能力测试试题具有以下最突出的特点:
(一)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查,全面考查能力,“能力立意”趋势明显。
试卷中地理学科侧重考查区时的计算,地球公转太阳光照图、等高线图的判读和等高线地形剖面图的绘制,我国省级行政区的分布、我国土地利用构成和农业产值构成的分析等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全卷突出考查识图、读图分析、空间想象、逻辑推理、提取有效信息、判断、归纳、推理、信息迁移、灵活运用学过的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其中以图形为载体材料考学生观察、分析、归纳、推理、知识迁移能力的题目约占50%的比重。历史学科突出“归纳比较、背景分析”,政治学科突出综合认识和评价有关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跨学科交叉渗透题突出从地缘、事实、意识分析社会现象的内部关系,考查能力的题目占95%以上的比重。
(二)试题具有鲜明的时代气息,以社会热点、焦点和人们普遍关心的重大问题为立意中心,使试题植根于社会生活之中。试卷突出体现国家意志,意在考查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
今年文科综合能力测试试题侧重考查党和国家的重大国策和战略以及社会关注的热门话题,引用素材集中体现热点或符合国家宣传口径的实例,重视思想教育因素的有机渗透,全卷具有鲜明的时代气息,以社会热点、焦点和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为立意中心的题目约占70%的比重,如(1)西部开发、(2)产业结构调整、(3 )经济体制改革和党的建设、(4)科技革命和科技创新、(5)巩固和加强我国农业的基础地位、(6)扩大内需和消费问题、(7)中国的教育发展与社会变迁、(8 )社会改革与思想解放、(9)中美关系、(10 )殖民掠夺与民族独立运动、(11)我国不同省份水土流失形成原因等等。
(三)时间和空间跨度大,减少“拼盘式”的题目,增加跨学科交叉渗透比重且综合性强。
试卷中考查美国政府19世纪末提出“门户开放”政策到2001年4月1日美国以“自由通过”为名在我国近海频繁进行侦察飞行,对我国的国家安全构成了威胁,跨越100多年历史; 考查殖民掠夺与非洲民族运动从17世纪到20世纪60年代末非洲政治地图变化跨越几百年的历史;考查中国的教育发展与社会变迁从宋代到改革开放以来跨越几千年的历史变迁;考查社会改革与思想解放从战国变法运动到改革开放初期“真理标准”讨论跨越二千多年历史。全卷中空间跨度跨越亚洲、欧洲、非洲、北非洲、大洋州、南极洲。
整套试卷以人为中心,研究人与环境、人与社会、人与世界、人与人等各种关系和规律。试题将在政治、历史、地理之间建立起联系,根据事物及其发展的内在逻辑和规律,将知识重组、整合,构成有机整体,以期在知识交融、思想碰撞的过程中,产生更为深刻的思想内涵。在组卷形式上减少“拼盘”,增加跨学科交融式题目的比重。例如38题第(3 )小题第①问:试从产业结构和产业内部劳动力构成的角度,分析第三次科技革命是怎样推动美国劳动力构成发生变化;40题在简要回答我国土地政策的基础上分析我国土地利用构成特征和我国农业产业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如何加强农业基础地位;41题从自然环境分析17—18世纪非洲殖民区域扩大的限制并分析西方殖民者占据地区变化的原因和民族独立对非洲国家的政治、经济影响等等都是从历史、地理、政治交叉渗透切入点命题,要求考生发挥多学科的综合优势,找到合理解决问题的途径。侧重考查考生思维交融式阶梯跳跃性,今年跨学科交叉渗透的题目占全卷的26%的比重。
(四)试题构思有创意,情景新颖。命题原则是“高起点”、“低落点”,即以社会重大问题为背景材料,密切联系现实生活、生产实际,以教材知识为基础,侧重考查考生思维的敏捷性、科学性、深刻性、发散性。
试题注意表述运用考生熟悉的语言和表达方式,同时采用图形、图像、表格等各种学科语言,简明直观,有利于考生审题。试题背景的取向注意靠近教材和考生的生活实际,让考生处于一个较为平和、熟悉的环境中,增强解题信心。例如37题,分析“我国不同省份水土流失形成的自然原因”,运用考生熟悉的中国政区图,并靠近教材中流水侵蚀、搬运作用形成的基本原理让考生进行分析,既增强了考生解题信心,又充分说明我国人多地少,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是我国基本国策这一重大问题,引导考生重视人地关系。其他涉及到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的题目还有计算“北京时间”、“学校的教育”、“生活消费与保护消费者合法权利”、“观察公路交通流量”等等。与2000年相比,在考查考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上又上了新的台阶,因而难度有所增加。例如选择题23、24题,园林艺术家掌握“因地制宜”与“借景”原则,创造了扬州瘦西湖风景区体现的哲学原理考查考生思维的敏捷性;36题某山区学校组织学生在三个不同地点对附近公路交通流量进行调查,并作地形剖面图说明其中一个地点最能清晰观察,考查考生思维的科学性和深刻性;38题第(3)小题第2问,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应如何调整产业结构考查考生思维的发散性。
(五)与2000年相比试卷题型、分值比例、难度系数有所变化。
今年文科综合能力测试满分为300分,客观性试题为140分,主观性试题为160分,政治、 历史、地理三个学科比例约为0.38∶0.36∶0.26,(由于学科之间交叉渗透明显,很难划分三个学科之间界线,以上数据只能是一个粗略的相对数),难度系数在0.50以下(比2000年江苏、浙江、吉林、山西卷难度增大),区分度较好。
今年的试卷选择题稳定在2000年不同学科的选择题采用试题材料与题目群之间分隔开来,按地理、历史、政治选择题顺序相对集中的基础上,以某一个中心材料立意命题的选择题出现了多道两个学科交叉渗透的选择题,如西部开发,中国的教育发展与社会变迁,美国政府提出“门户开放”政策与中美关系,园艺建筑艺术风格等内容的选择题。
二、今年文科综合试题提出商榷的内容:
1.个别题目设问与答案不完全一致。如第39题第(2)、(3)问。第(2 )问是“在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中,中国共产党为什么必须加强自身建设、始终坚持反腐败?”该问的指向已经非常明确,即强调的是“为什么”。这样,该问的答案则要围绕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宗旨、地位、作用、新时期我党的艰巨任务和腐败的危害性等要点回答。而该题的标准答案却强调的是“怎么样”,即如何加强党的建设。第(3)问是“从哲学角度, 说明如何认识当前的反腐败斗争?”“如何认识当前的反腐败斗争”与“如何认识腐败现象”应该是有些不同的。从哲学角度看,后者涉及唯物辩证法的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和全面的观点,前者则可以用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量变质变的哲理回答,而不仅仅只是标准答案中矛盾主次方面用哲学道理来回答。
2.个别题目的答案未体现若干设问之间的内在联系。如第40题第(4)小题和第(5)小题,从题目的设问看,两个题的内在联系一目了然,即第(4)小题提出问题,第(5)小题解决问题。而且第(5 )小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应建立在对第(4)小题的具体分析上。而第(5)小题的标准答案却没有体现解决第(4)小题提出的问题。
3.选择题11题澳大利亚南纬30.5°与120°E以西交汇的地方很难划分是地中海气候和亚热带草原气候,因而对选项有争议。澳大利亚北部半岛也位于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因而选择题12题有两个正确答案,与答案唯一性不符。
4.历史试题部分有超出《考试说明》的内容,如圆明园某建筑遗址艺术风格,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教育巨大发展的体现,太平天国《天朝田亩制度》,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响,非洲民族独立活动。
5.地理试题初中地理过多,教育部办公厅教考试厅[2001]4 号文件规定2001 年高考“命题范围遵循高中相关各科《教学大纲》”, 因此地理试题命题应侧重考查高中地理《教学大纲》中人地关系。
6.个别题目参考答案过死过窄,缺乏开放性、独立思维导向。例如40题第(2 )小题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质,参考答案定为“在土地公有制基础上,使农民获得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如定为“调整生产关系,解放生产力,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会更宽,开放一些。
7.今年的试卷选择题2、3、4题运算繁琐,尤其是第4题,完全是考查考生数学计算能力,加上36 题作地形剖面图时间花费多, 选择题比2001年增加3道题, 因而大多数学生答题时间不宽裕。
8.以某一个中心载体材料立意命题的选择题集束太长,例如西部开发占30分,中国的教育发展社会变迁占20分,容易在检测效果上出现偶然性,影响各学科知识覆盖率。
三、对2002年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命题的几点建议:
1.密切联系生产、生活实际,激活、启迪学生创新思维的题目要稳中有升。目前,我国基础教育正处在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新阶段,要充分发挥高考命题“指挥棒”的作用,鼓励全国中学生密切联系生产、生活实际进行探索性学习。对于考查考生创造性思维的题目,命题时要设计多种答案,供各省阅卷时参考,减少考生非智力因素的失分。
2.设计问答题和论述题的答案既要有利于高校选拔人才,又要充分考虑中学政治、历史、地理教材涉及的内容和考生所具备的中学生语言,答案要简明扼要,不要过分“成人化”,文科综合能力测试侧重考查考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对题目提供的各种信息进行科学、合理的判断、推断、归纳、预测;分析、说明成因;解决问题,而不要因追求缩短试卷,减少题目材料阅读量,这容易误导今后考生死记硬背。
3.正确处理教育部考试中心颁布的《考试说明》与高考命题之间的关系。如果颁布了《考试说明》,就应该按《考试说明》中的各学科考试范围进行命题;如果不颁布文科综合《考试说明》,命题范围按“遵循高中相关学科《教学大纲》,但不拘泥于《教学大纲》”精神进行命题。既维护高考“指挥棒”的权威性,又有利于中学各科组织教学。
4.以某一个中心载体材料立意命题的选择题宜控制在3 道题以内。如果以一个中心材料立意命题选择题集束太长,容易在检测效果上出现偶然性,影响各学科知识覆盖率。文科综合命题从某一年来看,不强调知识覆盖率,但从若干年来看,应尽量多覆盖一些知识内容,以利于引导全国中小学按教育部颁布的课时标准全面开课,全面掌握各学科内容。
5.高考命题尽量在各学科主干内容上设计新颖题目,命题不在乎“热”和“冷”,关键在于命题的切入点、构题的方式以及素材的翻新,例如文科综合地理学科命题应尽量考虑高中地理教学大纲中的人地关系内容。
6.文科综合选择题命题设计应控制学生计算量,避免繁琐运算,全卷试题的数量和答案长度应适当缩短,以保证考生有较多的时间和精力答题,解决一些探索性的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