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初中语文教学不仅承担了增强学生语文知识掌握和综合素养的培养,而且还要求师生重视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因此,将传统文化教育渗透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联系学生现状,进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促进学生的语文学习。本文就针对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策略进行探讨。
关键词:初中语文 传统文化 渗透
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提高传统文化的渗透能力,不仅能提升语文教材的艺术美,更有效地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包含比较丰富的语言知识,传统文化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具有较高的艺术鉴赏价值。“以人为本”的传统文化对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有着积极的影响。此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是规范学生基本言行的重要方式。
一、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意义
在初中语文新课改的要求下指出,初中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同时也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此可以看出,初中语文教学是传统文化渗透的主要方式,因此,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具有重要的作用。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可以增加初中的艺术美,有效地拓宽了学生的视野,让学生具有较深的文化底蕴,同时有利于学生建立完善的价值观。另一方面可以有效地抵制外来文化的入侵,在文化交流逐渐深入到今天,外国文化渗透到学生的各个方面,例如,学生吃快餐、看动漫等,这些都脱离了中国文化,很多的优良传统也逐渐消失。因此,在国家书记习近平调研的过程中,重点强调了传统文化在教学中的作用。
二、传统文化渗透初中语文教学的策略
1.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 提高学生的接受度。
教师是课堂的决策者,同时也是课堂的引导者。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在初中语文教学中, 教师要具有比较丰富的知识储备,同时对新知识要展开积极的探索。教师是学生在学校及生活中最为崇拜的人,在教师拥有充分的知识量时,对学生的提问都可以对答如流,同时还有更多的全面知识使学生产生钦佩之情,进而有效地使学生积极地融入到课堂活动中。
比如,在学习《陋室铭》这一文时,教师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古人的世界观,从而对文章的背景和作者写作时的情况进行深入了解。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知识储备量,并为教学准备充足的资料,使学生在正确的引导之下,对传统文化有一个深刻的认识,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深入教材内容,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情。
在初中语文教材中包含着较多的人文精神和优秀的传统文化内容, 课文中有着大量的具有代表人类文明进步的部分,进而有效地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陶冶学生的情操。所以,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要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入研究,找出其中具有教育价值的内涵,并与学生的实际进行联系,将传统文化渗透到课堂教学中。
比如,在学习《最后一课》时,文中通过对小弗朗士的叙述,让我们深刻地了解到,在异国统治下的人们所受到的苦难,以及他们心中的爱国情怀。此外,联系我国的实际,引导学生想象在二战期间我们祖国曾经受到的苦难,并结合目前的和平时期,在如此良好的社会环境下又有何理由不好好珍惜,不努力学习呢?我们要努力用自己学习的知识来充实我们的头脑,奋发图强, 用知识来强大我们的国家。
3.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有助于学生对民俗的了解。
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发展进程,形成了许许多多的民俗,这些民俗融合许许多多中国元素,得到了人们的世代传承。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当中的民俗来说,主要是通过节日的形式来展现相应的内涵,尤其是其中所蕴含的民族情感,民俗的传承具有较强的世代相传性。这些民俗在历史过程中被赋予了浓浓的文化气息。
例如,对于《端午的鸭蛋》一文的教学来看,对于在端午节这个节日里吃粽子以及鸭蛋的习俗很多学生都知道,然而他们对相关的来由却不清楚。初中语文教师可通过向学生布置课后收集与端午这个节日有一定关系的资料来加深学生对于节日的了解。学生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就会对端午节进行了解,还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除了对端午节进行了解之外,还会对其他中国传统节日资料进行收集,对中国民俗的知识进行更多的了解。
三、结束语
总的来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通过应用多种教学方式来将传统文化有效地融入到课堂中,在课下还可以组织形式多样的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此一来,在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下,一定可以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的素养和传统文化修养, 进而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史艳霞 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措施探讨[J].中国校外教育:上旬,2017,(1)。
[2]朱景雪 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有效渗透[J].课程教育研究,2018,(33)。
论文作者:杨维荣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2019年9月总第19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9/15
标签:传统文化论文; 学生论文; 初中语文论文; 教师论文; 有效地论文; 知识论文; 教学中论文; 《教育学》2019年9月总第190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