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意识形态认同:加强党的建设的重要视角,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意识形态论文,视角论文,加强党的建设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党的意识形态认同是指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对我们党的指导思想及其衍生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等产生的价值取向和心理倾向,是一种在社会政治生活中产生的感情和意识上的归属感。意识形态认同是政党获得力量的根本所在。在我国努力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研究政党与意识形态的互动关系,进一步明确我们党寻求意识形态认同的方式及途径,对于加强党的建设和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寻求意识形态认同:我们党加强自身建设的优良传统和经验总结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接受和认同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结果。政党是人类社会意识形态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从逻辑上说,是先有意识形态认同才有政党的产生。“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正是20世纪初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首先在先进的知识分子中取得理论认同,才催生了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组织——共产主义小组,在此基础上诞生了中国共产党。正是当时马克思列宁主义以其为劳苦大众服务的理论品质得到了期望改变社会现状的广大劳动人民的价值认同,党才在短短的几年内,星星之火燃成燎原之势。没有马克思主义,就没有中国共产党。换句话说,中国共产党本身就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认同的结果。
寻求意识形态认同也是我们党领导革命取得胜利和社会主义建设取得重大成就的优良传统和经验总结。党的意识形态是一面旗帜,是党组织号召、凝聚人民群众并得到人民群众支持和拥护的精神武器。我们党历来重视意识形态的培育和建设,自成立之日起就理直气壮地坚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在民主革命过程中,以毛泽东为代表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创造性地提出思想上建党的党建思想,首先寻求党内认同,并且利用一切可能深入到人民群众中去宣传和解释马克思主义,争取获得人民群众的认同。毛泽东指出:“掌握思想教育,是团结全党进行伟大政治斗争的中心环节。如果这个任务不解决,党的一切政治任务是不能完成的。”[1]这是从思想政治教育的角度阐明了意识形态认同的重要性。建国初期,在刚刚获得民族独立和人民政权,面临在外部封锁的环境下恢复国民经济的特殊历史时期,党特别重视思想政治工作,注重强化意识形态在党员群众中的灌输,使全党全国焕发了空前的建设热情,迅速恢复了国民经济。在改革开放过程中,邓小平坚决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反复强调老祖宗不能丢。江泽民同志在全面推进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也一再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不能搞指导思想多元化。这些论断,都是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也是改革开放20多年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辉煌成就的思想基础。
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革命党到执政党和社会主义国家从一穷二白到现在欣欣向荣的发展历程充分显示:我们党正是重视思想政治工作,努力寻求马列主义意识形态及其衍生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在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中的认同,充分利用意识形态认同的力量,把人民群众团结在自己周围,才取得了革命的胜利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系列骄人成绩。可以说,没有对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地坚持,没有对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视,就没有党的发展壮大,就没有社会主义低谷时期换发勃勃生机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二、发展经济:寻求党的意识形态认同的客观需要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经济是寻求意识形态认同的客观需要。经济发展是意识形态认同的基础。实践证明,人民在决定是否接受某种意识形态时总是看这种意识形态能否满足自己的某种要求和愿望,能否给自己带来实际利益。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获得中国人民的接受和认同,首先取决于其现实地合理地说明了人类苦难和不平等的社会根源,及其为劳苦大众谋利益的理论品格。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产生的两次理论飞跃——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也无不是以此为立足点和出发点。人们认同意识形态的这一实践性和现实性的特点决定,意识形态的真正吸引力和说服力来自实践。邓小平说得好:“人民,是看实践。人民一看,还是社会主义好,还是改革开放好,我们的事业就会万古长青!”[2](P381)毋庸置疑,在政治革命取得成功,代表无产阶段利益的共产党执掌政权后,最大的“实践”就是发展经济,人民的要求和愿望也是希望能发展经济,增强综合国力,不断提高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经济发展了,人民感觉到在党的领导下,社会有了进步,人民获得实惠,自然会赞同党,进而认同我们党的意识形态。历史经验一再证明:一个国家一旦经济建设没搞好,人民往往会怀疑甚至抛弃现有的意识形态。苏联、东欧抛弃马克思主义,完全投入西方的怀抱就是很好的例证。20世纪90年代以来,面对许多社会主义国家抛弃马克思主义的旗帜,许多共产党纷纷丧失执政地位,面对西方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渗透,我们党承受了前所未有的压力,要消解这种来自意识形态领域的压力,我们根本的方法同样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经济。“发展是硬道理”,只有抓住机遇,大力发展自己,增强综合国力,创造出生产率方面的比较优势,人们才会认同我们党的意识形态,西方思想文化的渗透也就会不攻自破。
要正确处理好发展经济与意识形态建设的关系。政治与经济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两者是互相依存、互相促进的。我们强调意识形态认同主要是以此保证经济建设的方向,凝聚人心,形成经济建设的合力,发挥好意识形态建设对经济建设的促进作用。如社会主义建设初期,人们如火如荼地进行建设并很快地恢复了国民经济就是很好的证明。但不能因此把意识形态泛化,以政治生活、精神生活涵盖经济生活。邓小平提出不搞姓“资”姓“社”的争论,也正是出于这一考虑。“文化大革命”时期过分强调“意识形态领域里的革命”,严重影响经济发展的做法是十分错误的。
三、理论创新:寻求党的意识形态认同的关键
在马克思主义看来,理论的真正的革命性“在于它永远结束了以为人的思维和行动的一切结果具有最终性质的看法”[3]。马克思主义产生于150多年前,当时的社会状况与当今的现实有着极大的不同。实际生活总是在不停变动中,这种变动的剧烈和深刻,近一百多年达到了前人难以想像的程度。目前,我们正处于两个大转折的大环境中,一个是世界大转折,一个是中国大转折,两大转折向我们党提出了许多传统的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难以解释的新问题。面对种种新问题,群众对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产生了许多的疑问。如果我们仍然教条地、僵化地理解马克思列宁主义,不能结合发展的实践发掘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宝库,用新的理论及时地解决群众心中的疑惑和问题,而致使群众对实践中种种疑问久存不解,这些疑问加上改革开放中产生的许多社会丑恶现象的负面影响,将最终酿成党的意识形态的认同危机。党的领导权、党的执政地位就可能受到现实的挑战。
理论只有随着实践发展而不断创新才有生命力。江泽民在十六大报告中明确指出,“世界在变化,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在前进,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在发展,迫切要求我们党以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勇气,总结实践的新经验,借鉴当代人类文明的有益成果,在理论上不断扩展新视野,作出新概括。”面对新的实践的变化和需要,我们党要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下,抓住机遇,乘势而起,独立自主地领导社会主义建设,实现现代化,就必须具有宏观的视野和深刻的洞察力,把握政治的发展方向,结合新的形势和新的实践,努力推进理论创新。要关注实践的变化和需要,弄清哪些理论是必须继承和坚持的,哪些是要用新观点充实、丰富和发展的,哪些是应该扬弃的。“大凡成功的意识形态必须是灵活的,以便能得到新的团体的拥护,或者作为外在条件变化的结果而得到旧的团体的忠诚拥护。”[4]只有坚持理论创新,理论才有生命力。也只有有生命力的理论,才能真正说服人,才能获得人民的认同。回顾中国革命胜利、建设成功的历史我们发现,中国共产党有敢于开拓创新的政治勇气和理论勇气,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为核心的三代领导集体都表现出了高度的创新自觉性和大无畏的政治勇气和理论勇气,坚持了理论创新,为党的意识形态获得人民的接受和认同注入了新的活力。无数的实践经验证明,中国共产党的生命力就在于其不断地推进理论创新。纵观世界上一些执政党失去政权的历史教训,大都是因为它们自身落后于时代发展的潮流而被历史所淘汰。只有那些随着时代发展不断创新理论,努力寻求意识形态认同,具有先进性和广泛代表性的党才能为人民群众所信赖和拥戴。
当然,我们讲理论创新,意识形态不能僵化,并不是不讲原则,更不是否定现有的意识形态,搞什么意识形态多元化,而是说执政党应随着环境的阶段性变迁不断地发展意识形态,让其更好地发挥宣传、解释功能为执政党和政府赢得坚实的合法性基础。前苏联戈尔巴乔夫抛弃马克思主义,提出所谓“民主的社会主义”的理论,最终使苏共丧失执政地位的教训是深刻的。我们推进理论创新,努力寻求意识形态认同时一定不能重蹈苏联覆辙。
四、思想政治工作:寻求党的意识形态认同的重要保证
意识形态认同主要是发生在人们的思想领域,这就决定了要寻求党的意识形态认同,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手段。列宁曾告诉我们社会主义意识必须要“灌输”的道理,这种“灌输”就是指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邓小平也曾在不同场合多次从意识形态认同的角度强调了思想政治工作的极端重要性,认为“思想政治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队伍都必须大大加强,决不能削弱”[2](P145)。世界各国的历史经验也证明:重视意识形态工作、重视思想政治工作是阶级社会的普遍规律。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其实也就是寻求意识形态认同的过程。为此,我们必须牢牢把握思想政治教育这一寻求党的意识形态认同的有效手段,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当做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
实现思想教育工作的保证作用必须努力创新思想政治工作。马克思曾针对人类社会由“自然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情况指出。正是这种人的生存方式的转变,带动社会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精神生活,以致整个社会生活和社会价值观念体系发生深刻的变革。我国正处在这种转变中,当前的思想政治工作要发挥其在寻求党的意识形态认同中的应有作用,最根本的就是适应转变中的新情况,实现自身的“理论创新”。只有在继承和发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实现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才能发挥其“生命线”、“中心环节”和“政治优势”的作用。创新思想政治工作,使思想政治工作真正成为寻求党的意识形态认同的重要手段,关键要做到:
1.坚持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核心内容,着眼于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思想政治工作最根本的任务是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因此,要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坚决反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不讲政治不讲马克思主义,只讲“小道理”不讲“大道理”,不敢开展正面的思想交锋和斗争的“非政治化”和“非意识形态化”倾向。
2.准确把握时代发展的本质和规律,与时俱进,着眼于在体现时代特色的思想政治工作理论体系上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创新必须紧密结合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和建设、国际形势发展变化的新实际,结合党的意识形态的新要求,加强对思想政治工作的研究和对马克思主义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宣传,建立起适应时代要求的理论体系,不断增强党的意识形态的说服力和战斗力。
3.要着眼于适应群众要求,代表群众利益,着力在方式方法和工作机制上创新。改进方式方法,健全有效机制,是落实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保证。只有根据思想政治工作的环境、条件、对象的变化,紧密结合干部群众在思想认识和工作、生活中产生的新问题,创新思想政治工作的方式方法和工作机制,才能适应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新情况,完成新任务,不断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感召力和渗透力。
4.培养和造就一支忠于马克思主义、有事业心和责任感的意识形态建设队伍。要加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建设,还必须把意识形态部门的领导权牢牢掌握在马克思主义者手中。应选拔那些忠于党、忠于马克思主义、忠于国家和人民,具有政治头脑并懂得意识形态规律的人来领导意识形态工作。
五、彻底反腐:当前寻求党的意识形态认同的迫切要求
腐败是影响党的意识形态认同的重要原因。腐败是一种公共权力的滥用,表现为权力的私有化、商品化、官僚化、特殊化。当前许多人对党对马克思主义有抵触情绪,当然有其他原因,但党政干部的腐败普遍化、流行化、社会化是影响意识形态认同的重要原因,因为:
1.腐败与党的意识形态在本质上是不相容的。为劳苦大众服务是马克思主义的出发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宗旨,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为人民谋求幸福生活是党执政的基本原则。总之,党的意识形态是要求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而腐败则是一种权力的异化和变质,其根本出发点是为自己或小集团谋利益。腐败分子奉行的是“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千里做官,为了吃穿”等人生观和价值观,其明显具有反主流意识形态、反社会公认的道德规范的特点,毫无疑问与党所倡导的意识形态在本质上是相悖的。从某种意识上说,彻底反腐是一场严重的意识形态斗争。
2.腐败损害人民利益。腐败分子的目的是不顾党、国家、集体和他人的利益而只顾自己捞取好处,表现为渎职行为,严重影响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和经济现代化,引起社会分配不公,激化社会矛盾,从而影响人民利益的实现。由此人民群众会对党和社会主义产生不满情绪、对立情绪,同党离心离德,最终导致反对党所倡导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主导意识形态。
3.腐败冲击党的思想理论基础。我们党的意识形态一再强调为人民服务,反复说明党政干部是人民的公仆。然而腐败却完全违背这一原则,而表现为滥用公共权力和利用职业方便谋取私利。“听其言而后观其行”是人民群众辨别是非善恶的最基本手段,当人民群体感觉到党所宣传的思想理论与部分党员干部的实践相去甚远时,就会有一种被欺骗、被愚弄之感,使他们在意识形态认同上摇摆不定、无所适从,产生认同障碍,马克思主义在人民群众中的信任度、认同度就会下降。
4.腐败导致认同倾向危机。腐败分子往往利用公共财产大肆享乐,追求资本主义生活方式,无形中起了“示范”作用,使许多人对资本主义生活方式产生了“神往”。列宁说过,要么是资本主义思想,要么是社会主义思想,这中间的东西是没有的。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向往和认同也就意味着削弱了人们对党的意识形态的接受和认同,导致认同倾向性危机。
综上所述,我们发现,腐败使得人民觉得党的意识形态与自己内心的价值观和社会期望越来越不相符,对党对马克思主义也就越来越有另类看法,腐败是导致人心涣散和意识形态认同危机的重要原因。彻底反腐,廉洁党风和政风也就成为当前寻求党的意识形态认同和凝聚人心的迫切要求。因为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是亿万人民自己的事业,必须有亿万人民的自觉参与共同努力。腐败不除,人心难聚。党如果不能有效遏制腐败、廉洁党风和政风以获得人心、凝聚人心,就难以把广大人民群众团结成浩浩荡荡的建设大军,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将是一句空话。江泽民指出,我们要以党风廉政建设的实际效果取信于民。在血与火的斗争中,在无数艰难困苦和挫折面前,广大人民群众从来没有对舍生忘死的共产党人失去信心,没有对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理想失去信心。今天我们决不能因为腐败而让人民群众对党的意识形态和对社会主义的光明前途失去信心,毁了我们的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事业。
标签:思想政治工作论文; 政治论文; 思想政治教育论文; 经济建设论文; 创新理论论文; 社会主义革命论文; 时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