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推进企业信息化的思考_企业信息化论文

关于推进企业信息化的思考_企业信息化论文

推进企业信息化的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企业信息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企业信息化是现代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必由之路

在信息时代,企业要生存和发展,非搞信息化不可。这不是企业主观上愿不愿意的问题,而是客观上互有联系和影响的两种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一种力量是企业外部竞争环境变化所造成的压力,另一种力量是企业内部结构调整所产生的动力。

从企业外部看,经济全球化与全球信息化呈加速趋势,市场范围不断扩大,竞争对手层出不穷,科技竞争、营销竞争、市场和人才的争夺日益激烈,这对企业形成了强大的压力。我国企业既要到国外市场去竞争,又要在国内市场同外国企业相竞争,就不得不采用信息技术、依靠信息资源,来实现信息化。企业信息化已被世界上不少在全球竞争中处于优胜地位的企业视作其竞争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企业内部看,为适应外部竞争环境,内部结构、业务流程、管理方式都需不断调整、重组、变革,以提高企业的应变能力、创新能力、竞争能力。我国企业既要适应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和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需要,又要适应国际社会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转型的需要,以改进经营业绩、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上述两个转变和一个转型的需要正在促使企业的信息需求。企业信息需求及其结构变化导致企业重视和加强信息资源的开发和管理,并促进企业在业务活动和各管理环节广泛应用信息技术。同时为规范企业内外联系中的信息流程和更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及其网络的作用,企业还需进一步重组或再造组织结构,逐步提高供产销和经营管理的柔性化程度。这一系列因素就成了企业搞信息化的内在动力。

我国企业信息化起步于70年代中期,80年代掀起了高潮,进入90年代以来迈进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就目前发展水平看,仍落后于发达国家10—20年左右。我国各行业与各地区企业信息化的发展并不平衡。从行业看,制造业与金融业的企业信息化程度较高。从地区看,上海市与广东省的企业信息化较为领先。目前全国应用CAD (计算机辅助设计)和CAM (计算机辅助制造)两项信息技术的企业约有1 万多家, 推行CIMS(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的企业约有三四万家,引进MARPⅡ(制造资源计划)技术的企业已达上千家,试用ERP (企业资源计划)技术的企业还只是少数先进企业。随着因特网的发展,企业内部网、连结供应商与用户的企业外部网也已出现。尤其在一些省市“信息港”建设的带动下,我国企业信息化呈现出强劲的发展态势。

二、通过企业信息化提高企业竞争力的可能性与现实性

竞争力是参与市场经济的竞争者的实力或能力,它表现为该竞争者在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尽管对企业竞争力的内容可从其组成的具体因素以至从其评价指标体系来进行描述,但是从根本上说,企业竞争力是企业与其竞争对手相比运用信息技术等高技术开发利用信息资源和获取、应用、创造知识的能力。所以,企业竞争力与企业信息化有着天然的内在联系。竞争优势源于信息优势。现代企业往往对信息技术进行战略性应用,把信息资源用于竞争目的,以谋取竞争优势。但这种竞争优势可能得而复失。因为竞争对手会千方百计通过模仿、学习以及创新,重新使该企业陷于竞争劣势。因此,优势的现代企业在赢得竞争优势后为保持竞争优势,还必须继续推进信息化,并使其发挥更大的成效,来不断提高自己的竞争力。

1.企业通过信息化提高竞争力的可能性

企业信息化提高企业竞争力的途径或者说可能性,是信息技术与信息资源及其结合所起作用的结果。这种可能性表现在可能产生的经济性效应与非经济性效应上。

所谓经济性效应主要有:(1)管理规模经济性效应。 企业信息化促进企业管理的集成化、一体化和规模化,扩大每个管理层次的规模,提高管理效率,降低边际管理成本、内外协调成本。(2 )成长经济性效应。企业信息化促使企业更有效地利用积累的沉淀资源尤其是信息资源,从而以最小的追加成本向市场推出追加产品。(3 )范围经济性效应。这是信息化企业提高竞争力最常见和最有效的一个途径。它源于信息技术的柔性特点。信息化通过生产成本、交易成本、管理成本的降低以及固定成本与可变成本之间比率的提高,通过横向的和纵向的、地区间和行业间的竞争范围的改变以及新的竞争领域的增加,可使企业增加产品或服务种类而降低单位成本。(4)差异经济性效应。 信息化会增加产品或服务的差异性,包括消费品质差异性和用户偏好差异性,从而为企业在非价格竞争方面占居优势提供可能性。

所谓非经济性效应主要有:(1)促进创新。 信息化使企业熟悉国内外市场变化而产生创新动力,与高等院校、研究机构紧密联系而有利于参与和开展创新活动。(2)优化决策。 信息是企业经营的耳目和企业决策的依据。企业通过信息化能为其改进经营和优化决策奠定坚实的基础。(3)树立信誉。信息化使企业通过网站、 网页能更好地宣传自己,让社会了解企业,以提高自己的信誉。(4)提高素质。 信息化有助于企业改进学习和培训,使学习和培训取得更大的成效,使人力资源的素质不断提高。

2.企业对信息化的有效管理是使竞争力提高的现实保证

企业基于信息化提高竞争力的种种可能性,能否或在何种程度上成为现实,还取决于企业对信息化的管理。企业对信息化的管理怎样做才是有效的呢?

(1 )企业搞信息化首先要对搞信息化的预期费用同不搞信息化的机会成本、信息化可能带来的预期效益同没有进行信息化情况下的预期效益进行比较。尽管这种比较相当困难,但还是应当努力去做。否则,不搞预评估,就会有很大的盲目性。

(2)当企业决定对信息化进行投资时, 则应根据投资的目的或动机,把握好投资的时机、方向、重点和结构。投资结构需以企业信息化所处阶段为转移,不同的发展阶段应有不同的投资结构。信息化的投资决不是一次性的,而需要持续稳定地进行下去。因此,在信息技术的生命周期内投资就应有必要的回报,以使后续投资有所保证。

(3)要分析企业的竞争环境, 特别是其主要竞争对手的状态和动向,来决定与同类企业相比信息化应先搞还是后搞,并选择哪种信息化模式更适合本企业情况,以赢得真正的竞争优势。

(4)企业决定搞信息化后还应对其实施条件进行系统分析。 首先是需求分析,其次是对影响信息化进展的各种障碍包括数据基础、人员水平、技术条件等等因素进行分析。

(5 )由于企业本身承担不了信息化工程的全部任务而需把其中相当一部分任务外包出去,为此还要认真确定哪些任务外包、哪些任务由企业承担、哪些任务由企业和外包商共同完成,同时必须慎重选择外包商,并与其签订合同或协议。

(6)为使企业信息化不偏离提高企业竞争力这个目标, 企业在制定信息化战略方案的同时还应制定竞争战略方案,并使前者为后者服务。

从目前信息化的成效看,多数企业比较一般,成效显著的企业不到10%左右,而另有10%左右的企业不是半途而废就是毫无成效。这正说明相当数量的企业对如何搞信息化缺乏恰当的管理。但是确有一些企业如海尔集团在企业信息化的管理中谨慎规划、重点突破、逐步推进、最后集成,为提高企业竞争力作出了显著的贡献。

三、实施企业信息化需要企业与政府的紧密配合

企业信息化主要靠企业,但不能没有政府的引导、推动和支持。企业在信息化过程中应贯彻执行政府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方针政策,遵守政府规定的有关信息化的法律规章和标准规范。

企业信息化需有良好的环境,包括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外部环境如社会信息基础设施、国家政策法规、信息标准规范、财税金融体系、信息产业发展程度、信息化服务体系,以及信息化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等,应由政府来建立和创造,自然也需有企业的配合与支持。内部环境如企业制度因素、企业组织结构、企业管理水平、企业技术力量、企业人员素质等,基本上应由企业自行解决,但有关企业的制度因素、组织机构等问题,对国有企业来说,在企业改革尚待深化的现阶段,仍需有政府的参与和决策。

此外,对中小企业的信息化,政府还负有大力帮助的义务。

标签:;  ;  ;  ;  ;  ;  

关于推进企业信息化的思考_企业信息化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