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渤海地区产业结构,趋同探析及政策选择,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探析论文,产业结构论文,环渤海论文,政策论文,地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关于环渤海经济一体化发展问题的讨论中,各区域间的产业同构日益受到学界和经济管理部门的重视,且被认为是重复建设、争夺资金的结果,是区域恶性竞争的原因。如何全面揭示区域产业结构的演进趋势,进而促进产业由趋同转向分工来提升产业竞争力,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一、环渤海地区制造业结构的相似性分析
根据产业结构理论,比较不同区域之间的产业结构,可以用产业结构相似系数来衡量。为揭示环渤海地区产业结构的历史演进趋势,采用1990~2003年的数据,以制造业(细分产业Ⅱ)总产值为指标,计算其结构相似系数。计算公式为:
式中x[,ik]和x[,jk]分别为i区域和j区域第k种产业部门在本区产业结构中所占比重;S[,ij]为两区域产业结构的相似系数。当S[,ij]=1时,说明两个区域产业结构完全一致;S[,ij]=0,说明两个区域产业结构完全不一致。通常情况下S[,ij]介于0~1之间,S[,ij]值越大,说明两个区域产业结构越相似,S[,ij]值越小,说明越是相异[1]。
从表1中可以看出,自1990年以来,环渤海地区制造业的产业结构相似系数总体上呈下降趋势。1990年相似系数在0.8以上的地区达8个,区域内三大核心区之间相似系数更是高达0.9左右,而到2003年除了京津、京津冀与辽宁外,其他各地区之间相似系数都已经降到0.8以下,其中,京/冀、京/鲁、津/冀、津/鲁、冀/鲁、辽/鲁之间相似系数降到0.7以下,产业结构趋同现象趋于弱化。从相似系数的平均值看,1990~2003年间呈现" V" 型变化(见图一),即相似系数由高到低再缓慢升高,这种变化大体与经济增长周期和市场经济的发展状况相吻合。
表1 环渤海各省市制造业结构相似系数
1990年 1998年
2000年 2001年
2002年
2003年
京/津 0.95
0.93 0.92
0.91 0.93 0.96
京/冀 0.86
0.55 0.44
0.45 0.49 0.51
京/辽 0.87
0.68 0.63
0.62 0.69 0.70
京/鲁 0.78
0.57 0.49
0.46 0.53 0.60
津/冀 0.93
0.67 0.57
0.58 0.53 0.57
津/辽 0.91
0.75 0.69
0.64 0.67 0.72
津/鲁 0.87
0.66 0.57
0.61 0.59 0.63
冀/辽 0.88
0.84 0.80
0.78 0.78 0.78
冀/鲁 0.93
0.77 0.74
0.71 0.69 0.63
辽/鲁 0.75
0.71 0.71
0.67 0.67 0.69
京津冀/辽 0.92
0.68 0.66
0.72 0.81 0.84
京津冀/鲁 0.89
0.57 0.71
0.66 0.69 0.71
平均值 0.88
0.70 0.66
0.61 0.66 0.695
数据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4》、《中国工业统计年鉴·1991》计算。
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使多年被压抑的消费需求得以释放,从而形成了巨大的消费市场[2],而在消费的示范效应下,出现了消费热潮,相似的消费结构,为日用机械、金属制品、日用化学制品等行业的发展提供了机会,由于客观存在着巨大的相似需求市场,各地纷纷进入这些价高利大的行业部门,造成重复建设,而由于市场机制的不健全,不能及时、有效地进行调节,从而使产业结构不可避免地出现高度的相似性,到1990年环渤海地区内相似系数高达0.88。随后几年的治理整顿和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不断增强,追求投资回报率和利益最大化的动机促使各市场主体的投资行为趋于理性化,各种资源纷纷流向效率高的部门和产业,使地区专业化和制造业的空间集中度不断提高,地区间产业结构趋同度也随之下降,2001年环渤海地区内相似系数平均值降到了0.61。
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种种市场分割引起的非一体化因素进一步弱化[3],区域内经济分工与依存性进一步增强,紧密的经济联系必然导致要素的流动,以及由此而来的技术转移和产业转移。然而,由于环渤海地区各次区域在历史基础、资源结构、社会文化、地方制度等决定经济行为的主要外生变量上具有较多的相似性,无形中形成了一个接受产业转移的“无差异平台”,均质化的环境使各次区域在接受来自核心地区和地区外的产业和技术转移中具有一定的偶然性,进而在相关区域形成“重合”产业,从而造成产业趋同现象有所回升,2003年相似系数又上升到0.695。
分析表明,环渤海地区内部产业同构实际上是内生于地区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是地区内部经济结构调整和提升的一个必然过程,是环渤海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和完善过程。从相似系数来看,环渤海制造业结构只能说具有相当程度的趋同现象,并没有严重同构。过分夸大产业同构问题,是没有必要的。如果把研究推进到更细分化的制造业主要产品的层面,这个结论可以得到进一步的证实。
二、产品层次的结构相似性分析
鉴于统计资料中几乎没有关于产品的产值或销售额等方面的同质指标,为了避免在测算产品层次的相似系数时需要同量纲数据的问题,已经对产业专业化系数做了一点改动,来计算产品的专业化系数[4]。其公式为Z[,im]=(g[,im]/g[,m])/(Q[,i]/Q),其中Z[,im]为研究区域i产品m的专业化系数,g[,im]和g[,m]分别为研究区域i和较高层次区域产品m的产量,Q[,i]和Q分别为区域和较高层次区域工业总产值。根据统计年鉴中36种主要工业产品产量专业化系数的计算,环渤海地区五省市主要优势制造业产品见表2。
表2 2003年环渤海各省市主要优势制造业产品(专业化系数大于1)
区域 主要优势制造业产品
北京(9种)
微型电子计算机5.463、汽车2.933、塑料2.780、啤酒1.815、生铁1.377、钢1.371、轿车1.355、
成品钢材1.216、集成电路1.180
天津(11种) 大中型拖拉机4.032、轿车2.99、烧碱2.971、纯碱2.572、原盐2.259、原油2.208、塑料2.152、
房间空调器1.766、成品钢材1.579、汽车1.364、化学农药1.030
生铁4.931、钢4.556、平板玻璃4.212、成品钢材3.855、原盐3.031、纯碱2.976、水泥1.969、
河北(16种) 机制纸及纸板1.905、农用氮磷钾化肥1.518、化学农药1.511、发电量1.42、布1.391、纱1.270、
啤酒1.126、原煤1.010、烧碱1.10
金属切削机床4.30、钢2.332、成品钢材2.278、生铁2.247、原油1.828、塑料1.678、纯碱1.643、
辽宁(15种) 彩色电视机1.606、啤酒1.369、原盐1.253、微型电子计算机1.29、烧碱1.195、平板玻璃1.144、
家用电冰箱1.139、发电量1.02
山东(11种) 大中型拖拉机2.096、原盐1.897、家用电冰箱1.592、家用洗衣机1.46、纱1.425、机制纸及纸板
1.266、烧碱1.251、纯碱1.163、金属切削机床1.148、原油1.124、布1.036
注:专业化系数是按各区域工业总产值占全国工业总产值比重计算。
数据来源:根据2004年各省市统计年鉴计算。
对比表1和表2,不难发现,在主要产品领域,区域内产业同构问题并不很严重。在统计年鉴中列出的3种主要电子及通讯产品领域,只有北京和辽宁以微型电子计算机为专业化产品,但是它们的专业化系数差别很大,集成电路只是北京的主要优势产品。在列出的17种主要化工和冶金产品领域,同时成为四个地区的专业化产品的主要是烧碱、纯碱和成品钢材;成为三个地区专业化产品的主要是塑料、生铁、钢、原盐、原油;同时是两个地区专业化产品的是原油、化学农药、平板玻璃;农用氮磷钾化肥、原煤、发电量分别是一个地区的主要优势产品。在4种主要机械加工产品领域,汽车、轿车是北京和天津两个直辖市的主要优势产品,大中型拖拉机是天津和山东两个地区的主要优势产品;金属切削机床是辽宁和山东两个地区的优势产品。在12种主要的轻纺产品领域,啤酒是北京、河北和辽宁三个地区的优势产品;布、纱是河北和山东两省的优势产品;机制纸及纸板是河北和山东的优势产品;家用电冰箱是辽宁和山东的优势产品;家用洗衣机是山东的优势产品;房间空调器是天津的优势产品。
概言之,环渤海地区主要优势产品中有3种产品为四个地区的主要优势产品,有6种产品是三个地区的主要优势产品,有10种产品是两个地区的主要优势产品。需要说明的是,形成程度较大同构态势的主要是石化和黑色冶金产品,而它们均属于传统资源依托型的原材料产品,是制造各种机械设备的基本原料,国内市场规模很大,市场适应性较强,并且在环渤海各区域加工制造业均比较发达的情况下,其本身消耗这些原材料的数量就比较大,再考虑到有些产品如钢和成品钢材产品的种类也很多,所以尽管这些产品具有同构性,但未必就一定出现恶性竞争的状态。
由此可见,环渤海地区制造业行业结构虽然存在相当程度的产业趋同现象,但整个制造业产品结构趋同程度要轻得多,基本不存在同构问题,真正同构严重的产品不多,如果考虑到那些同构严重的产品也还是一个产品大类,还可以分为不少细类,则结构趋同程度将进一步下降。
三、地区工业行业区际分工程度及其变化
以上分析了环渤海地区产业结构问题,得出的结论是:该区域产业结构相似性正在趋于弱化,在市场力量的作用下,该区域似乎正在寻求产业和产品的“错位”发展,地区间的专业化分工程度在不断深化。为了进一步考察区域内工业行业的结构趋同或区际分工程度,用区位商方差①(LQS[2])指标描述各行业的平均差异程度(也是产业集中度的一种测量方法)。
表3是根据环渤海五省市的29个工业行业计算的区位商方差(LQS[2])及其变化情况。表中显示,从1998年到2003年间,环渤海地区29个制造业二位数行业中有20个行业的区际分工程度(产业集中度)是上升的,即LQS[2]的变化值为正。因此,总体上来看,随着环渤海地区内一体化的发展,各行业的集中趋势成为主流。当然这里所说的某一行业的产业集中度上升,并不意味着所有行业都集中到某一个地区,大部分行业的集中度上升,意味着各区域之间实现了某一产业的专业化分工,或正朝着这一方向前进[5]。其结果就是地区间的专业化水平的提升和地区间分工程度的提高。
表3 环渤海工业行业区际分工程度及其变化
LQS[2]分组 代 LQS[2]值
(根据2003年分组)号行业名称 2003年
1998年
变化值
LQS[2]>5.0的行业
1 食品加工业8.7343.9664.768
1.0<LQS[2]≤5.02 纺织业4.0772.45 1.627
的行业 3 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 3.26 0.9012.359
(分工度较高) 4 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 2.55 1.4031.147
5 非金属矿物制品业 2.4451.3361.109
6 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 1.8542.806
-0.952
7 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 1.8051.6140.191
8 普通机械制造业1.6080.5131.095
9 印刷业和记录媒介的复制1.5771.4040.173
10专用设备制造业1.3480.9950.353
11石油加工及炼焦业 1.0350.8320.203
0.5<LQS[2]≤1.012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0.9180.1320.786
的行业 13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0.89 0.3910.499
14造纸及纸制品业0.70 0.1990.501
15饮料制造业0.5130.17 0.343
LQS[2]≤0.5的行业
16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品业0.4820.2730.209
(均衡度高) 17橡胶制品业0.3850.1430.242
18家具制造业0.3380.616
-0.278
19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0.3310.86-0.529
20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0.1930.612
-0.419
21食品制造业0.1770.1180.059
22金属制品业0.1670.0670.1
23木材加工及竹藤棕草制品业 0.16 0.377
-0.217
24医药制造业0.1530.273
-0.12
25烟草加工业0.1280.206
-0.078
26化学纤维制造业0.1070.07 0.037
27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0.1040.121
-0.017
28塑料制品业0.0540.0140.04
29服装及其他纤维制品制造业 0.0540.125
-0.071
注:表中区位商根据工业总产值计算得出。
数据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以及各省市2004年和1999年统计年鉴计算得出。
同时,不同行业区际分工程度存在差异[6] [7]。区际分工程度较高的行业即LQS[2]>1.0的行业有11个,主要是深加工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普通机械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技术密集型工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重化工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石油加工及炼焦业)和轻纺工业(食品加工业、纺织业、印刷业和记录媒介的复制),并且除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外,这些行业区际分工程度都呈上升趋势。
区际分工程度较低的行业即LQS[2]≤0.5的行业有14个,主要为重化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金属制品业、化学纤维制造业、橡胶制品业)、轻型初加工工业(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品业、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木材加工及竹、藤、棕草制品业、烟草加工业、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塑料制品业、服装及其他纤维制品制造业)、技术密集型工业(医药制造业)以及一些地方性工业(家具制造业、食品制造业)。这些行业中有8个行业生产布局呈现出均衡化特征,区际分工程度处于下降态势,其余6个行业的区际分工程度尽管较低,但是分工程度却处于上升状态。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造纸及纸制品业、饮料制造业这4个行业的集中度不是很高,但分工程度却上升较快,LQS[2]变化值较大。
同时,环渤海地区产业分工程度处于上升状态的20个行业中13个行业是传统的资本密集型的重化工业和技术含量较高的深加工工业,7个是劳动密集型轻加工工业,这些都是环渤海地区的传统优势工业,而以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和医药制造业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以及地方政府垄断性行业烟草加工业,它们的产业分工却处于下降状态。究其原因在于随着市场需求的扩大,环渤海地区传统产业规模也不断扩大,产业发展进入成长期和成熟期,在市场竞争的压力下,地区垄断和行业垄断在不断被打破,企业逐渐分化、重组,跨行业、跨地区的兼并或联合,必然出现企业与产业的集中度上升,导致传统加工业区际分工程度提高,地区结构趋同度逐步下降。而在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过程中,环渤海地区各省市不仅努力发展符合我国资源特色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而且地方政府更致力于通过吸引外资将自身的制造业结构推向技术密集型的高新技术产业,使其在今后的地方竞争中取得先发优势;同时发展具有丰厚垄断利润的烟草加工业,以获取更多的地方财政收入。这就是这些行业分工程度下降的原因,也是环渤海地区今后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中特别值得关注的问题。
四、产业同构问题的认识与区域产业政策选择
对环渤海地区产业同构问题以及区域产业结构的演进趋势有如下认识:
(一)环渤海地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一定程度的结构趋同,是一种必然现象,这种现象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首先,制造业结构的趋同是该地区本身条件所决定的。由于环渤海地区是我国传统的老工业区,地区内部不同区域处于同一或近似的发展水平阶段上,使其供给结构和需求结构必然具有很高的相似性,进而形成相近的资源结构、生产函数和需求偏好[8],由此导致各地政府在选择本地区发展战略和主导产业时必然会有相同或类似的选择。
其次,地区经济本身应是一个地域经济综合体。其良性发展,客观上要求地区产业结构在突出专业化分工的基础上,配套发展相关产业以及适宜于本地供给的消费品生产[9]。这种专业化与综合发展有机结合的产业结构既能有效发挥地区比较优势,使整个经济获得规模效应和分工效应,又能就近满足本地区市场多样化的需求,由此形成的某些产业、在某种程度上的地区产业结构趋同,非但不会损害本地区专业化部门的发展和地区经济优势的发挥,反而能够有效地促进地区产业结构的优化并增强其转换能力和市场适应能力。
再次,产业结构趋同很大程度上也是市场机制的作用下产业组织自主选择的结果。市场经济机制的真谛就在于产业的自由进入、退出和竞争的充分释放。这种机制在产业选择和地区布局同样适用。同一产业和产品在不同地区保持相对数量的发展,由此形成的趋同是区际竞争的需要,是有一定的合理性的。
(二)一定程度的结构趋同并没有导致严重的同构问题,而且结构趋同和重复建设对地区经济的发展所带来的并不都是负面影响
结构趋同和重复建设是增强行业和产品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厂商数目、产品差异性、价格控制能力和进入退出难易程度决定市场结构和竞争程度。从我国市场发育的阶段看,市场发展初期出现结构趋同和重复建设是形成买方市场的必要条件。区域内同类产业、产品的上马导致厂商数目增多,有效供给能力增强,供求结构由“卖方市场”进入“买方市场”,这有助于促进同业间的厂商竞争,优胜劣汰。同时消费个性化、多样化迫使企业通过产品差异化、改进管理和技术创新获得竞争优势。因此,对于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中国,重复建设在一定意义上是增强行业和产品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之一,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纺织品和家用电器。环渤海地区在服装、皮革、一般加工制造业、食品饮料、塑料制品、电子信息、医药制造等领域一度形成产业同构和重复建设,也正是这一格局促成了市场竞争和新一轮的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
(三)环渤海地区产业同构现象在趋于弱化,地区间的专业化分工不断深化,区域间的协作凸显。然而,该地区在区域竞争格局下的投资导向与相关区域经济政策仍为未来的产业过度竞争埋下隐患
环渤海地区已进入新一轮发展阶段,面临区域经济结构重组与投资协作的重大课题。但由于环渤海地区产业发展与规划缺乏协作机制,加之行政体制的分割和地方保护主义导致市场分割、资源垄断,仍阻碍着城市间的要素流动和资源优化配置。有数据显示,2003年辽宁省的省际经济交流在与京津冀鲁之间进行的只有10%,山东与京津冀辽的交流只占省际经济交流的12%[10]。协作机制的缺失使区域联合的意向多于实质性行动,争当“龙头”的倾向依然存在。
作为由政府决定投资方向的产业,在基础设施建设上缺少统一规划与协作。基础设施产业的过度投资,所造成的不仅是资源浪费、效率缺乏,而且会影响到区域间物流发展和经济整合。港口建设就是突出的一例。这种产业协作机制的缺失和基础设施产业的过度投资削弱了地区参与国际市场分工的竞争力,将影响整个区域的长远发展。
(四)推动区域产业分工与协作,是“十一五”期间环渤海地区经济发展的战略选择
首先,加强地方政府间经济政策的协调。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区域间的相互依赖会加深,其经济政策的外部性显而易见,因此,地方政府在制定“十一五”规划和经济发展战略时,应加强与其他地区的协调和统筹,以作出“双赢”的决策。围绕环渤海在北方地区进而东北亚地区的定位,规划经济布局和产业重点,从整体上确定发展战略和产业政策,建立重大产业项目统筹协商机制,优化区域内的社会化分工和专业化协作,推动优势互补,联合发展。
其次,构建区域合作发展机制,实现由行政区域经济向城市群带动型区域经济转变。在政府层面,要克服不同地区间政策和体制落差,建立共同市场规则,实现区域内要素整合。在产业层面,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利用服务业生产和消费的不可分性,使服务企业跨区域分布和经营,在较大范围内推动区域市场一体化。在企业层面,基于结构调整,积极推进企业跨地区并购,同时基于供应链联系,将统一供应链上不同环节、不同地区的企业间的竞争转向合作关系,形成区域内供应链合作推动的一体化。通过上述机制构建,实现由政府主导的行政区经济向城市群带动的区域经济转变。
最后,建立区域性协调机构。区域经济合作和统筹发展需要强有力的组织体系支持。要启动地方、企业、民间层次的联合。培育和完善商会、协会、行会等民间经济组织,发挥它们在市场组织和区域合作中的作用。近年,该地区商会、协会等民间经济组织相当活跃,所举行的各种交易会、联谊会、论坛等加速了民间交流和互动。地方政府间应建立协商机构,逐步建立起区域政府间一体化的治理机制,通过制定区域发展规划,安排基础设施建设,协调解决区域联合的重大事项,实现环渤海地区区内产业的合理分工。
注释:
①区位商方差(LQS[2])值越大,说明行业在某一区域层次的分工程度越大(或产业集中度高),反之则低。区位商方差的计算步骤为:首先计算某一区域层次上各行业的区位商分布;再计算每一区位商分布的数学期望;最后计算每一区位商分布的方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