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异化与教育美化_人性论文

教育异化与教育美化_人性论文

教育的异化与教育的美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教育的艰难性

人类为什么需要教育?因为教育是成就人性的必由之路。动物是不需要教育的,因为动物的生存条件可以通过纯粹的生物遗传获得,而人通过生物遗传获得的只是一种可能性。人是以劳动这种方式存在的,劳动既是人性之源也是人性的存在方式。那么劳动与动物的活动区别在哪儿呢?在工具。劳动就是使用和制造工具的活动,人就是通过使用和制造工具这种方式获得人性并以人性方式存在着的。工具把“过去劳动”和“后来劳动”联结起来,每一代人都可通过工具这个中介把以往人类发展纳入自己的活动之中,这就使得人类的进化方式不再像动物那样简单重复上一代的生物属性,而是不断地把自己的进化成果积淀在工具上从而不断地向超生物性转化。但是,工具具有二重性质:一方面,它是人之器官,执行人的身内器官的劳动功能;另一方面,它是由自然物质材料组成的,属于人的身外器官。工具的人性意义必须通过这一“身外器官”的内化过程才能实现。如果没有这一“内化”过程,人甚至会从一定人性程度上退化到生物水平上。狼孩的例子最典型地说明了这一点。在人类进化史上,工具的内化的过程是经过千百万年的进化极其缓慢地实现的,这是一种“自然的”进化过程。在人类个体的生命史上,工具的内化过程则是通过教育来实现的。教育的实质就是以工具为中介把人的超生物“遗传”给下一代。劳动的人性意义在人类个体身上直接表现为教育对人性的意义。

教育的人性意义也正是教育的艰难性之所在。如上所述,教育的人性意义是通过工具实现的。而工具在形态上是外在于人的;工具的物质性决定了它对人的客观性。另一方面,人作为一个生物体并没有自动接纳工具的能力,尽管由于生物遗传的积淀作用,现代人的生物结构已经大大优于原始人的生物结构,但人本身并没有“工具化”,人的生物性本身并没有包含向超生物性转化的必然性因子,也就是说,超生物的工具对人的生物性来说是一种异己物。这两个方面决定了工具要被组织进人的主体结构是一个极其艰难的过程。

首先,这是人的意识对人的肉体的超越。在原始时期,超生物体既表现为实物,也表现为经验和观念。在现代,超生物体主要是以知识的形式存在。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在未来社会里,它更可能表现为信息。超生物体的本质是意识的,不仅表现为意识的形式,通过意识得以存在,而且也表现为意识的过程,通过意识得以产生。人类个体对超生物体的内化也就是一个意识化的过程,人类个体由生物性向超生物性的转化过程也就表现为由肉体向意识的转化。在这个转化过程中,肌肉和神经有机体需要消耗大量能量,并使有机体产生结构变异。一般来说,有机体是按照自己的规律运动的,教育实际上是让有机体突破它本身的规律来适应意识的规律。换一句话来说,是让客观的东西适应主观的东西。显然这不是一个轻松的过程。

其次,这是人的理性对感性的超越。生物体是感性存在,它的有机体性质决定了它的运动方式的自动性,对人来说,感性的运动是自然而然,无须特别努力的。超生物体则是理性存在,它是凭借人的理性力量创造出来的,对人来说,它是人的意志的产物,它的运动方式是在人的意志控制下对人的有机体的能量的发挥。教育的目的是超生物体的转移,这种转移不是生物遗传的自动运动,而是知识、信念和技能的意志运动。在教育中,这一运动的过程是由感性向理性的转移,或者说,是理性对感性的压抑,是意志运动对生物运动的规范。教育从本质上来说,就是人类理性(包括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对人的感性的压抑和规范。这种外来的压抑和规范时刻要受到感性的反抗和抵制,因此,教育过程就变成了理性与感性之间的永无止息的搏斗。

第三,是人的可能性对必然性的超越。人的超生物性是一种可能性,或者说,是潜在的人性。它不是必然的,唯一的,它是人的生物性中的多种可能性的一种可能性。而人的生物性是人的必然性。婴儿的生物性是先天的,是一种必然的属性,否则他就不是一个婴儿。婴儿的超生物性是后天的,是教育对生物性的超越的结果。在这里,教育的过程,由生物性向超生物性的转化,也就变成一个由可能性向必然性转化的过程,或者说,是把可能性转变为必然性的过程。这个过程的实现,是以突破人本来的必然性为前提的,它要克服人的生物必然性,用人的超生物可能性来代替人的生物性。这个过程的艰难性还不是在为可能性向必然性的转化提供条件这一点上,而是在可能性转变为必然性要以突破人本来的必然性(即生物性)为前提这一点上。这种突破是人同自己的战斗,他不仅要战胜他物(超生物体),而且还要战胜自己(生物体)。

二、教育的异化

教育的艰难性也正是人类的辉煌之所在。人类在历史过程中不断进化、发展的过程,就是不断战胜教育的艰难性的过程。人类发展到现在,正是人类非凡的毅力的表现。但在实践中,也正是教育的这种艰难性时刻在危及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随着人类改造自然的深度和广度的扩大,以及人类在改造自己过程中所形成的社会关系、社会方式的日益复杂化和隐蔽化,教育愈来愈趋向艰难化。教育作为一种超生物经验的传递和交流活动,它所负承的内容越来越庞大,越来越精细,已经到了超过人的生物有机体可能负承的极限。在这种情况下,教育过程中的超生物体内容对人的生物体带来一种损害,这种受到损害的生物体(身体、器官及神经系统)无法顺应超生物体对它的要求和规范,最后使教育活动走向自己的反面,变成对人的压迫,使人非人化。人们把这种现象称之为教育的异化。

前面,我们论述的教育的艰难性。是就教育的过程而言,而教育的结果则是对教育艰难过程的报偿。人通过教育获得超生物经验,这种超生物经验直接或间接地为人的生物体提供了享受,因此,教育过程的艰难性实际上是一种先苦后甜的积蓄,是对享受的一种贮存。但当教育过程本身已经超过生物体的可能接受的极限的时候,人要接受教育的馈赠必须以人的生物体的破坏为代价,而教育是通过人的生物体来实现的,人的躯体、人的器官、神经系统都是教育的通道,也是享受教育的成果的受惠体,人的躯体、人的器官、神经系统受到来自教育的无情摧残,则教育通道就会闭塞,教育成果也无法改善人的生物肢体。教育成为与人无关的一种活动,也便成为一种纯粹的压迫。近几十年来,中外教育家谈论一个话题就是教育的失败,所谓教育的失败,也就是指教育的异化。它失败就失败在它走到了它的目的的反面。教育的目的是实现人的生物性向超生物性的转化、升华,或者说,是超生物性对生物性的超越。当教育活动过程中的超生物性因素成为人的生物性绝对立面时,这种转化就停止了,超生物性向生物性的超越运动在它刚开始时就被截断。

那么,这种教育的异化具体表现为什么现象呢?

超负荷的学习。所谓超负荷,就是指学习的内容在数量和难度上超过了人的承受能力。人们最初的想法是,最大限度地发挥教育的作用,把更多的知识传授给学生,使学生在最大范围里获得人类的超生物经验,从而在最高程度上实现人性化。这一过程,实际上是一个极不平衡的过程。一方面,这是把人类整体的知识集合起来向人类个体的输入,是个体的人对整体人类的学习。另一方面,这是人在极短的时间内对人类整个历史过程中积累的知识的学习。显然,这个学习的过程不应该是知识过程的重现,教育必须实现以少胜多。这里的关键是通过学习知识掌握知识的规律,也就是培养知识创造力。知识量和知识难度应该以足以培养学生的知识创造力为限度。一旦超过了这个限度,它不仅是无益的,而且是有害的。为什么现在人们普遍感到,现在学生的书包越来越重,学生戴眼镜的越来越来越多,但学生的创造性却越来越少、越来越弱呢?原因就在于:超负荷的学习对人的生物机能的损害性,受到损害的有机体无法承载教育的输入,智慧的传递不能真正实现。因此,教育过程首先要考虑的是人的有机体的规定性。超负荷学习损害人的有机体,从而最终损害人的超生物性的实现,最终损害到个体人性历史的完成。

无意义学习。超负荷学习是指学习内容在数量和难度上对人的损害性;所谓无意义学习则是指学习内容在内涵上对人的损害性。超过人的生物承受限度的学习会损害人的有机体,从而损害到人的超生物性的实现。无意义学习则是指学习的内容缺乏充分的超生物性,而包含较多的生物性因素。当然,所谓超生物性的缺乏只是相对的,并不是说绝对没有人的智慧因素,而只是说相对人在教育活动过程中的心智运作来说,满足不了人的智慧需要。用一句形象的话来说,学习内容的“含金量”不够。这主要体现在机械性的学习活动中。

人的学习是通过技能、知识学习把知识和技能所包含的客观联系以肌肉信息和神经信息的形式贮存在人脑中,也就是说,它是通过人的智力操作来改变人的有机体结构。机械性的学习其中包含的人的智力操作因素相对较少,主要是一种生物性操作。也许它最终也能在人的肌肉系统和神经系统建立条件反射性联系,但这个过程是以大量消耗人的有机体的能量为代价的,在大量消耗人的有机体能量的同时相对就减少了人的智慧所需要的有机体能量,人的智慧因为失去有机体的物质能量保证而得不到发展。显然,机械性学习越多,智慧性学习就越少;机械性学习越多,留给智慧性学习的能量供应也越少。因此,机械性学习就变成了对人的超生物的一种压抑和破坏。例如识字教学,其目的就是在学生的肌肉系统中形成写字的条件反射习惯,在学生的神经系统中形成文字与意义的暂时神经联系。如果我们找到汉字在形式上以及形式与意义之间的联系的规律,按照规律进行教学,识字学习就成为一种有意义的学习,因为在写字和记忆中融汇了人的超生物性要素,写字和记忆变成了一种智慧活动。而如果简单的反复操练笔划,机械地记忆某一符号形体与某一意义的联系,这就成为一种无意义的学习,它是一种纯生物性的活动。它在实质上与动物听到哨声就赶来进食是一样的,它对人的人性发展的意义是十分有限的。大量的无意义学习,甚至会使这种学习走向反面。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不是经常可看到越学越蠢的人吗?所谓“书呆子”就是最典型的代表。鲁迅笔下的孔乙己,则是这种书呆子的最生动的描绘。

片面的学习。超负荷学习是指教育内容在数量和难度上对人的损害,无意义学习是指教育内容在内涵上对人的损害,片面的学习是指教育内容在结构上对人的损害。人性的实现是以人性和谐的发展为前提的。它包括人的生物性与超生物性之间的和谐发展,人的生物性和超生物性内部的和谐发展。例如身体与智慧的和谐发展,身体的各项机能的和谐发展,超生物性范畴内人的知识与道德的和谐发展,科学知识与人文知识的和谐发展等等。这是一种结构性的存在。在这种结构性存在中各部分各要素互相影响、互相制约、互相促进、共同发展。所谓片面性的学习,就是指在这个结构中,各部分、各要素产生比重上的失调,从而使结构内部失去这种互相影响、互相制约、互相促进的联系,其结果是人的畸形发展。这种畸形发展的危害不仅仅是不完整、不全面,而是从根本上改变人性的性质。最近报纸上报道在美国一位大学教师几十年来利用邮件炸弹危害了几十位无辜的人,就是这种片面的教育的典型。知识的发展并没有使他获得人性,反而,知识成为他的兽性的工具。人的超生物性主要表现为对生物性的超越,这种超越的标志是创造力。而创造力来自于哪里呢?来自于人的全面的和谐的发展。现代教育培养出了一种叫做“白痴天才”之类的人物,就是指在某一方面有惊人的发展却没有创造力的人物。这显然不是成功的教育。它没有在真正意义上发展人性,反而在某种意义上阻碍了人性的发展。因而这种片面的学习,也是教育的异化的一种表现。

无序的学习,所谓无序,是指在教育方式上违反人的规律,包括生物规律和超生物规律。教育的异化的前三种表现都是从教育的内容来说,这一点是就教育的形式来说的。

无序的学习其实是有序的,只是这序不是人性之序。人性是由教育塑造的。教育的方式也就决定了人的方式。因此,教育是依据人性的规定性创制自己的方式。在实践中,每一个教育者所采用的方式在何种程度上是符合人性要求的,这决定于每一个教育者对人性的了解的程度。无序的学习把学习者看作是物,按照物的序来要求学习者,这是因为,教育者是以物的规律认识人性。这是在教育方式方面教育异化的最重要的原因。

人性的规律是什么呢?一是主体性,一是创造性。教育方式的目的就是使人在教育活动中最充分地表现出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所谓教育方式,就是指教育活动中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的呈现方式。所谓教育活动中人的主体性,一是指教育目的的主体性,二是教育活动形式的主体性,三是教育成果的主体性。教育方式的主体性要求,就是要让学生自己主动学习,让学生成为教育活动的主体,并最终获得教育成果。所谓教育活动中的人的创造性,一是指教育内容方面的创造性,一是教育形式方面的创造性。教育方式的创造性要求,就是要为学生提供发现新知识的途径和方式,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方法。无序学习以物的方式为教育的方式,其结果是,失去主体性和创造性,人被物化为一架机器。

三、教育的美化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现代科学技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迅猛发展。急剧增长的知识都涌向教育,都要通过教育的渠道传播开来,知识的更新竟然比现行的学制还短。这对教育的冲击是显而易见的。目前,在世界范畴内,人们面临的最大问题都是同样的,那就是教育同急剧发展的社会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教育结果(即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与社会的矛盾,一是教育内容(即知识体系)与社会的矛盾。问题的实质是知识爆炸使教育的艰难性发展到了极致,教育因其内容的膨胀而发生扭曲,从而带来整个功能的失调和混乱。目前教育遇到的所有问题,都源于此。原有的教育模式承受不了扩大了的内涵,这种教育模式就成为一种束缚,一种对人的负面的力量。教育改革在二十世纪后半叶成为整个社会改革的一个中心话题,原因就在这里。

教育改革的核心是什么,或者说,贯穿二十世纪后半叶教育改革的主题是什么,这既是一个理论问题,也是一个现实问题。教育在当代遇到的问题,其根源在于现代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这种发展是人类进步的标志。教育改革的出发点不是否定这种发展,而是如何适应这种发展。这不仅仅是一个教育方法、形式的问题。这涉及到教育思想、教育制度、教育政策、教育组织以及教育内容、教育目标、教育手段等各方面的调整和重建。在所有这些方面,实际上是有一个中心、一个主题贯穿其中的。这个中心、主题是什么呢?我们认为,它就是教育的美化。

教育的美化,是现代教育改革的一个中心话题。那么,教育的美化有一些什么特征呢?

1.以学生为本位。与传统教育相比,美化的教育最大的特征就是以学生为本位。它表现为:教育活动是学生自主自为的活动。传统的教育是以教师为本位的,学生的学习是在教师的严格控制下进行的,教师的指令本身就是学习的目的,学习的目的就是完成教师的指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的行为是整个教学活动中的主体,而学生的学习则只是从属的、次要的。因此,对于学生来说,学习体现的,主要是教师的意志,反映的也主要是教师的意向。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看不到自我,体验不到自我,这是教育的美化的最大敌人。教育的美化,就是对教育活动的审美化。所谓审美,其实质就是自审,就是在教育活动中对自我的观照,对自我的发现和肯定。这种以教师为本位的教育活动,学生处于从属的、次要的地位,学生不可能体验到自我的力量,他在学习活动中看不到自我,而只看到教师的权威。以教师为本位的教育,就是一种以教师为标准的教育,与教师相比,学生永远是处于被否定的地位。这是以教师为本位的教育对学生产生一种压迫力量的根源。以学生为本位的教育,其教育活动的主体是学生的学习;教师的指令对学生来说是一种手段,是为了帮助学生达到目的服务的,教育的目的是学生自为自主的活动。学生学习的目标不是教师的指令,而是自己的进步。学生在这种学习活动中时刻看到自己的进步,他感到自己被自己肯定的喜悦。教育过程就成为一个自己不断得到肯定的过程,刻苦学习就成为他为体验自己被肯定的感觉的自觉追求,苦就变成了乐。

2.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占有重要地位。传统教学论把教学过程看成一个纯认知过程,“教育的美化”则把教学过程看成一个人际交往过程,在这样一个人际交往过程中,不仅存在认知过程,也存在一个意志、情感的过程。有论者把前者称之为教学过程的智力因素,把后者称之为非智力因素,这是对教育过程的认识的一大进步。把教学过程看成一个纯智力活动过程,这是对教育活动的一种片面的理解,这种理解是建立在对人的片面的理解的基础之上的,它的哲学基础是工具主义。人是理性的,也是感性的,人是感性与理性的矛盾体,对任何一方的忽视和否定都将会带来人性的异化。在教育活动中只重视发展的智力因素,这是教育领域内的理性工具主义,它把人看作是理性的工具,认识的工具,人是被动的,他没有自己的需要,自己的情感,他只是利用人类遗传的高级神经系统承袭人类的理性成果。这是传统教育在教育认识论和教育价值论上的重大失误。“非智力因素”是在教育学意义上提出的一个范畴,它的基本观点是,在教育活动中,非智力因素比智力因素更重要,智力因素影响非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更对智力因素产生重要影响。从而从理论上确定了非智力因素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它既是教育的一个重要的手段,也是教育的一个重要目的,在教育过程中既可利用非智力因素,促进教育目标的实现;同时,发展人的意志和情感,使学生成为一个全面的人,本身也是教育的目的之一。非智力因素地位的确定,使教育从根本上改变了其哲学基础和实践面貌,教育过程既是一个工具化过程,即使人成为“有用的人”的过程,也是一个享受性过程,即使人成为一个意义的人”的过程。在教育活动中,非智力活动有了突出的位置,它是教育活动的基础,也是教育活动的目的之一。教育的美化就体现在智力活动和非智力活动及其发展中,其中,非智力活动是教育美化的主要形式。

3.以创造教育为核心。创造的实质是对自我和客观的超越,它表现为一种智慧的自由表现,这种对自我和客观的超越、自由的表现来自于何处呢?过去,人们认为它来自于智慧本身,来自于人的认知力的高度发展,来自知识的巨大的积累。但是在实践中人们发现,认识知识和创造知识并不是完全同一的,知识力与创造力并不成正比例发展。有许多人缺乏创造力并不一定是缺乏知识,而是缺乏把知识充分调动起来的力量,这种力量是什么呢?人们发现,这种力量来自于人类灵魂中对美的追求。创造是一种创意的产物,创意就是一种艺术化的构思,它是一种审美充分介入的智力活动。一种劳动过程只要有审美的因素介入其中,就会焕发无穷的创造力。审美性因素是创造的永不涸竭的源动力,它以它的大胆想象给创造提供了源泉。教育的美化的目标,就是创造教育,创造教育既是教育的美化的目的,也是教育的美化的标志。只有实现了创造教育才能实现教育的美化,也只有实现了教育的美化,才能实现创造教育。

4.教育民主化。教育在形式上也是一种管理。但是教育管理与社会管理是有较大程度的区别的。社会管理的目的是外在的、客观的,管理是为管理以外的一个目的服务的。因此,这种管理总是意味着一定程度的约束、控制。教育管理的目的就在管理本身,也就是通过管理使被管理者学会自我管理。因此,管理本身也就是一种教育方式,正因为如此,教育管理特别强调教育过程的民主化。

所谓教育过程的民主化,就是指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合作,在形式上,这种管理者和被管理者是互相转化的,教育管理的对象不是人,而是活动本身,教育活动的人(教师和学生),既是管理者,也是被管理者。他们之间的关系,不是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关系,而是合作者的关系。在某一环节上构成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关系,其真正含义是一种角色扮演,是在合作基础上的角色分配。正是在这种角色不断的转换过程中,学生超出了被束缚、限制的范畴,作为教育活动的主体在体验自己、发展自己。教育本身的艰难性在这个过程中变成教育主体自己为实现对自己的超越而设置的一个个阻碍物,对教育艰难性的克服就是一个不断锤炼自己的过程。于是,教育活动中一个个的难题,就变成了一个个教育主体主动设置并预先计划的活动环节,学生不再是被动地应付遇到的困难,而是主动地支配困难,困难不是活动过程中的障碍物,而是活动顺利进行的工具和手段。

在这样的教育过程中,最重要的是师生关系的重新调整。在传统教育中,教师的角色是固定的,就是管理者,教育就变成了“大人管小孩”的过程,学生固定为被管理者,教育就变成了“小孩听话”的过程。教育的艰难性作为教育异化的因素,它对人的压迫和否定不是直接的,它是通过教师对学生的支配和控制来实现的,因此,教育异化常常体现为教师异化。因此,教育的美化在教育形式上就是改变教师的单一的管理者的功能,使学生也改变单一的被管理者的功能,让他们在角色上根据教育目的的需要相互转化,这就是让学生自己管理自己。这正是让学生“学会生存”、“学会负责”的有效手段。

标签:;  ;  ;  

教育异化与教育美化_人性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