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理性: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选择,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生态论文,路径论文,文明建设论文,理性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6470(2015)01-0088-05 习近平同志指出:“中国将按照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贯彻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更加自觉地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形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为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清的生产生活环境。”①这里,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科学理念就是生态理性的科学理念。生态理性既是建构美丽中国梦的哲学基础,又是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选择。 一、生态理性是生态文明的哲学基础 将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理性明确地作为实现美丽中国梦的哲学基础和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选择,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对世界性的生态理性哲学潮流的积极回应。 尽管在启蒙运动中出现过“回归自然”的主张,但是,由于片面强调人为自然立法,结果造成了人与自然的双重异化。首先,人的物欲化。启蒙运动确立了人权,唤醒了人性,实现了人的解放,但是,在解放人的肉体本性的同时却舍弃了对人性的全面的、深度的审视,使人沉沦为“单向度的人”,导致了人对物(商品、货币和资本)的本质依赖。这样,物就成为实现人与自然之间物质变换的中介,从而切断了人与自然的血肉联系。其次,自然的物质化。启蒙运动打倒了神权,揭开了笼罩在自然之上的神秘面纱,恢复了自然的本来面目,但是,它在科学之名下对自然进行了全面的祛魅化,这样,就使自然成为了满足人类欲望的纯粹的对象,成为了对人有用的单纯的物。于是,自然的多重价值被降解了,人类对自然的敬畏和热爱被抛诸脑后了。最终,在资本逻辑的主宰下,现代理性的出场和张扬是以人的异化和生态异化为代价的,这样,就把人类和地球推向了危险的边缘。 现代理性在强调思想和行为的合理性的同时,主要强调的是功利和算计的原则,因此,它主要是以经济理性和科技理性两种形态呈现出来的。这二者都具有极大的反生态性。第一,经济理性的反生态性。经济理性的基本逻辑是追求功利的最大化,将功利主义视为普遍的道德原则。尽管它促进了工业文明的兴起和市场经济的繁荣,但是,在其视野中“金钱是一切事物的普遍的、独立自在的价值。因此它剥夺了整个世界——人的世界和自然界——固有的价值。金钱是人的劳动和人的存在的同人相异化的本质;这种异己的本质统治了人,而人则向它顶礼膜拜”②。这样,自然界也成为功利的目标和算计的对象,而其本身的规律和价值被忽视了,因而,加剧了人与自然的矛盾。第二,科技理性的反生态性。科技理性的基本逻辑是追求算计的精确化,将分析还原作为掌握自然规律的基本方法。在推动人们认识和改造自然的同时,科技理性的过分张扬导致了主体和客体(人与自然)的分离和对立。资本逻辑进一步加剧了这种分离和对立。“只有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自然界才真正是人的对象,真正是有用物;它不再被认为是自为的力量;而对自然界的独立规律的理论认识本身不过表现为狡猾,其目的是使自然界(不管是作为消费品,还是作为生产资料)服从于人的需要。”③这样,自然就被彻底“征服”了。可见,在理性的旗帜下,人类事实上对自然采取了一种彻底的“非理性”的甚至是“反理性”的姿态。 在批判资本逻辑的过程中,马克思恩格斯鲜明地抓住了资本主义生态异化的理性根源。为了避免自然成为资本算计的对象,他们明确认为,自然与价值无涉。同时,他们都突出了尊重自然规律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提醒人们要注意自然界对人类盲目行为的“报复”和“惩罚”。在法兰克福学派那里,霍克海默和阿多尔诺认为,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标志是:人类的理性战胜迷信,去支配已经失去魅力的自然。弗洛姆指出,人在征服自然的过程中,却成为了自己创造的机器的奴隶。法国存在主义哲学家高兹明确提出了生态理性的主张。在他看来,在资本主义条件下,经济理性取得了绝对的支配地位,突破了“够了就行”的底线,崇尚“越多越好”的原则。这样,在无止境地消耗自然资源的过程中,导致了生态危机。相反,“生态学有一种不同的理性:它使我们意识到经济活动的效用是有限的,经济依赖于经济之外的条件。它尤其能使我们发现,试图克服相对匮乏的经济努力在超出一定的界限之后反倒成为了绝对的、不可超越的匮乏。结果成为否定性的东西:生产的破坏性远远超出了其创造性。当经济活动侵犯了原初的生态平衡或破坏了不可再生或不可重新组成的资源时,就会发生这种颠倒问题”④。因此,必须对理性进行生态重建。此外,风险社会理论、生态现代化理论和建设性后现代主义都呼吁进行以“生态理性”为主题的“生态启蒙”。 当然,只有社会主义方向的重建才能使生态理性成为社会生活中的主导性的原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创造性地提出生态文明的理念、原则、目标的同时,明确地将生态理性作为生态文明的哲学基础和哲学要求。“建设生态文明,实质上就是要建设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⑤在党的十八大精神的基础上,习近平同志进一步突出了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的价值和意义。这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就科学而系统地揭示出了生态理性的科学含义和要求。在科学上,生态理性是人们基于对自然运动的生态阈值(自然界的承载能力、涵容能力和自净能力是有限的)的科学认识而自觉实现生态效益的过程。在哲学上,生态理性是一种以自然规律为依据和准则、以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为原则和目标的全方位的理性。在实践上,生态理性是指人类在适应自身活动的场所——自然环境时,其推理和行为从生态学上来看是合理的,其要害是实现可持续发展。在这个意义上,建设生态文明就是要张扬生态理性。 二、生态理性的基本原则 理性是规律的自觉反映和能动运用。生态理性的基本原则就是要在尊重自然规律及其特征的基础上,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1.尊重自然规律的客观性 自然界和自然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但是,现代理性将人类视为至高无上的存在,这样,自然和自然规律的客观性就被搁置起来了,导致了生态异化和生态危机。其实,“自然规律是根本不能取消的。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能够发生变化的,只是这些规律借以实现的形式”⑥。在一般意义上,规律是事物自我构成的客观过程。规律的客观性是通过其构成的自我性、实现的条件性和后果的强制性等环节表现出来的。自然运动是客观的,是有规律可循的。因此,只有确立尊重自然规律客观性的唯物论立场,才能有效走出生态困境。生态理性就是建立在对自然规律尤其是其客观性的科学认识的基础上的,其首要要求就是尊重自然规律尤其是尊重自然规律的客观性。尊重自然规律的客观性,不是要限制人类的自由,而是为了更好地实现人类自由。毕竟,自由是对必然的科学认识。总之,生态理性要求我们要坚持唯物论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克服“人定胜天”的唯意志论,坚持按照自然界和自然规律的本来面目来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只有这样,发展才是永续的;否则,就是不可持续的。显然,生态理性即生态唯物论。因此,当习近平同志进一步明确地提出了“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⑦的科学原则和哲学要求时,就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生态唯物论。 2.尊重自然规律的系统性 自然界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自然规律具有系统性的特征。“整个自然界构成一个体系,即各种物体相联系的总体。”⑧在自然系统性的基础上,自然规律的系统性是在自然运动的自组织的过程中形成的各种自然运动规律的相互关联的不可分割性,即自然规律构成的系统。在此基础上,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在自然进化过程中通过劳动发生的系统关系,这样,就构成了一个巨复合生态系统——“人—自然”系统。“人—自然”系统是自然规律系统性的进化和体现。因此,只有确立尊重自然的系统性、自然规律的系统性、人和自然关系的系统性的辩证法的立场,才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生态理性就是从系统的角度看待自然、自然规律、人与自然关系的哲学视野,提供了认识人与自然关系的系统理论和方法。显然,生态理性即生态系统论。习近平同志指出:“我们要认识到,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树。用途管制和生态修复必须遵循自然规律,如果种树的只管种树、治水的只管治水、护田的单纯护田,很容易顾此失彼,最终造成生态的系统性破坏。由一个部门负责领土范围内所有国土空间用途管制职责,对山水林田湖进行统一保护、统一修复是十分必要的。”⑨这样,习近平同志关于生命共同体的科学论述,就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生态系统论。 3.尊重自然规律的价值性 自然和自然规律既具有工具性,也具有价值性;但是,在现代理性的拷问下,丧失了诗意的感性光辉,成为了人实现其目的的单纯的工具。其实,在人与自然之间存在着一种需要和需要的满足、目的和目的的实现的关系,即生态价值。生态价值只能在作为实现人与自然之间物质变换手段的劳动中才能实现。劳动是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统一。这样,自然规律就具有了价值性。自然规律的价值性是指它对确保人的生存、享受和发展的意义,是自然生态系统的生态服务价值的集中体现。这种服务价值不仅具有生态学和经济学的意义,而且具有伦理学和美学的意义。所以,生态理性要求用价值论的视野来透视自然、自然规律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承认和尊重生态价值。这里,关键是要“按照美的规律来构造”⑩,对自然保持伦理上的敬畏和美学上的热爱。总之,生态理性就是要唤醒人类敬畏自然和热爱自然的意识和情感。显然,生态理性即生态价值论。“美丽中国梦”就是我们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按照美的规律进行构建的进取过程和积极成果,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过程中所实现的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统一,是通过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的中国人民的诗意的生活和理想。同样,在实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的过程中,必须“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11)。山水乡愁,就是要形成一种诗情画意的生存方式。这样,习近平同志关于美丽中国梦的论述,就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生态价值论。 4.尊重自然规律的和谐性 自然运动是斗争性与和谐性的辩证统一。但是,近代以来,在张扬理性的过程中,“人定胜天”成为了现代性的主旋律,这样,就导致了生态异化和生态危机。其实,“自然界中无生命的物体的相互作用既有和谐也有冲突;有生命的物体的相互作用则既有有意识的和无意识的合作,也有有意识的和无意识的斗争。因此,在自然界中决不允许单单把片面的‘斗争’写在旗帜上”(12)。同样,和谐性是自然规律的重要特征。在思维上,和谐是对立面之间共存、斗争以及融合成为一个新范畴的过程。自然规律的和谐性即自然运动中矛盾着的各方面通过相反相成而形成的自然进化的未来方向。在此基础上,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成为客观的自然规律。人与自然既斗争又和谐,人类才能生存和发展。如果单纯地强调斗争,那么,必然会造成对自然的污染和破坏。如果只突出和谐,那么,自然会成为限制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障碍。因此,生态理性的核心指向是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规律,要求突破人类中心论和生态中心论的狭隘视野,追求人道主义和自然主义的统一。生态理性是人类在人与自然的共生、共存、共荣方面达成的普遍共识和共同选择。显然,生态理性即生态辩证法。这样,当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13)的要求时,就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生态辩证法。 总之,生态理性的核心就是要在科学认识自然规律的基础上,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的科学理念。 三、生态理性的实践塑造 对于当代中国来说,塑造和张扬生态理性就是要实现经济理性和科技理性的生态化,造就生态理性人格,实现美丽中国梦。 1.塑造和张扬生态经济理性 忽视生态理性的经济理性是不可持续的,必须将生态理性引入到经济理性中,塑造和张扬生态经济理性。第一,以生态经济规律为准则。经济理性忽视了生态经济规律,尤其是忽视了自然在价值形成中的作用,结果导致了对自然的破坏和污染。事实上,尽管自然不创造价值,但参与价值的形成。生态经济规律是基本的经济规律。因此,“发展必须是遵循经济规律的科学发展,必须是遵循自然规律的可持续发展”(14)。为此,必须统筹考虑社会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坚持走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现代化之路。第二,以生态产业发展为核心。经济理性突出了工业化的重要性,但是,忽视了自然对工业的限制和工业对自然的破坏。事实上,产业结构和自然系统存在着复杂的相互作用。这样,就必须将生态理性贯穿和渗透在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的过程中,大力发展生态产业,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第三,以生态环境管理为手段。经济理性追求利润的最大化,没有将生产过程中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计入成本。因此,“最重要的是要完善经济社会发展考核评价体系,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等体现生态文明建设状况的指标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使之成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导向和约束”(15)。为此,必须建立和完善绿色GDP体系,充分考虑生态损失和生态收益在GDP中的比重。第四,以生态环境效益为目标。由于忽视生态环境效益及其对经济效益的限制,经济理性成为导致经济不可持续性的罪魁祸首。因此,必须将生态环境效益引入到经济发展的评价和衡量中。生态环境效益就是要用最少的资源和能源的投入、最少的废物排放和最低的污染而获得最多的经济产品和最好的经济服务。只有充分考虑生态环境效益的经济理性,才能保证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和持续性。可见,塑造和张扬生态经济理性,是当代中国面对经济新常态的必然选择。 2.塑造和张扬生态科技理性 忽视生态理性的科技理性同样是不可持续的,必须将生态理性引入到科技理性中,塑造和张扬生态科技理性。第一,科技思维方式的生态化。为了克服科技理性将自然视为蕴藏丰富的机械客体的弊端,生态学不仅要求将生物与环境、人与自然的关系看作是系统,而且提出了“生态系统”的概念。当用生态系统的视野观察问题和解决问题时,就形成了生态思维。生态思维是辩证思维和系统思维在生态领域相结合的科学结晶。因此,整个科技体系都必须将之作为思维方式。第二,科技价值观念的生态化。为了克服科技理性对自然祛魅化所造成的生态弊端,必须将生态价值尤其是生态道德援入到科技理性中。科技共同体必须遵循这样的规范:当一个事物或活动有助于保护自然系统的和谐、稳定、美丽的时候,就是善的;反之,就是恶的。生态道德是道德理性和生态理性的融合,必须将之确立为科技理性的内在要求。第三,科技体系结构的生态化。近代科技是在机械力学的基础上实现整合的,结果降解了自然界的复杂性。进入21世纪以来,“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广泛渗透,带动几乎所有领域发生了以绿色、智能、泛在为特征的群体性技术革命”(16)。现在,生态学成为了联结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桥梁,获得了一般科学方法论的意义。因此,整个科技体系结构必须在生态学基础上实现新的整合,以整体的方式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第四,科技社会功能的生态化。为了克服科技理性片面突出科技征服自然的弊端,科技必须实现自身功能的生态化。事实上,“化学的每一个进步不仅增加有用物质的数量和已知物质的用途,从而随着资本的增长扩大投资领域。同时,它还教人们把生产过程和消费过程中的废料投回到再生产过程的循环中去,从而无须预先支出资本,就能创造新的资本材料”(17)。因此,科技必须自觉地将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作为自己的使命。可见,塑造和张扬生态科技理性,是当代中国实施绿色创新驱动战略的重要课题。 3.培养和造就生态理性人格 理性是人所独有的能力,生态理性最终必须转化为生态理性人格(生态人)。这在于“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决不是对立的,关键在人,关键在思路。”(18)生态人是人类对生态理性在主体自我发展方面的自觉把握、科学反思、情感投射和能动实践,是人道主义和自然主义相统一的主体表现和结晶,实质上是人的全面发展的生态要求和生态维度。“无论生态人选择的是被动的自然还是能动的自然,他都关注自然不可替代的杰作——植物和动物——的存续,它们首先是进化的创造,其次也是人类驯化的成果。”(19)与受盲目的自然必然性支配的“自然人”相比,生态人突出的是人的主体性;与资本逻辑支配下形成的“单面人”相比,它强调的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对于人的全面发展的价值和意义;与经济理性造就的“经济理性人”相比,它彰显的是人类保护自然的责任和义务。所以,“要化解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各种矛盾,必须依靠文化的熏陶、教化、激励作用,发挥先进文化的集聚、润滑、整合作用”(20)。我们既需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生态理性的培育,也需要将生态理性融入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可见,塑造和张扬生态理性,是当代中国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使命。 总之,只有大力塑造和张扬生态经济理性和生态科技理性,培养和造就生态理性人格,才能实现生态文明。塑造和张扬生态理性,就是要科学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学会按照自然规律办事。 注释: ①习近平向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2013年年会致贺信[N].人民日报,2013-07-21. ②⑩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2,163. ③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90-91. ④Andr è Gorz.Ecology As Politics[M].Boston:South EndPress,1980:16. ⑤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册[C].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109. ⑥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89. ⑦(15)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05-25. ⑧(1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14,547-548. ⑨习近平.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N].人民日报,2013-11-16. (11)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N].人民日报,2013-12-15. (13)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2013-11-16. (14)习近平主持召开经济形势专家座谈会[N].人民日报,2014-07-09. (16)习近平.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七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二次院士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6-10. (17)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698. (18)习近平等分别参加全国人大会议一些代表团审议[N].人民日报,2014-03-08. (19)[法]塞尔日·莫斯科维奇.还自然之魅——对生态运动的思考[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131. (20)习近平.之江新语[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149.标签:生态文明论文; 理性选择理论论文; 经济建设论文; 习近平论文; 经济学论文; 人与自然论文; 科学论文; 经济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