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武隆区鸭江中心小学校 袁泽进
摘要:“生本课堂”是道德教育研究的一个重要命题,构建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小学思想品德“生本课堂”,“生本课堂”是一种自然、真实、开放、和谐的新型课堂,包含平衡、开放、健康和谐之意,这是课堂教学功能从认知领域到生命领域的完善和发展,让课堂回到人的感性的、具体的、现实的、动态的生活中来。笔者认为“生本课堂”是营造了浸润着民主、平等、激励和谐的人文课堂环境,让课程变得对小学生有意义,德育教育才能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学生才能沐浴道德的光辉,构建美好的生活和未来。
关键词:德育教育 生本课堂 策略
德育是指教育者在思想、道德、政治等方面对学生进行教育,使其内心树立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指出:“小学阶段是儿童从幼儿生活向小学生活过渡并逐步适应学校生活的重要时期,也是儿童品德和行为习惯、生活习惯、认知能力发展的重要时期。”[1]此时如对其适当进行思想品德等方面的教育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创设“生本课堂”的具体策略
“生本课堂”强调学生是一个个具有思想、意识、情感、需求以及各种能力的活生生的人,是课堂中最重要的元素。课堂生活蕴含着丰富的道德意蕴,教师的教育理念、道德人格、人文关怀对学生道德心理建构会发生恒久弥深的整合效应。
(一)用平等和谐理念支撑小学德育课堂。
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都是以学生的积极参与为前提,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就不可能有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实践证明,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参与的深度与广度,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果。“没有学生的主动参与,就没有成功的课堂教学”。因此教师要转换角色,从知识的神坛上走下来,成为学生学习的伙伴,组建起学习共同体,与学生平等地交流和探讨,允许学生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奇特的想法,暂缓批评,激励善待学生,创设一种"心理自由和安全"课堂教学环境,让学生的心智和心灵能自由自在的放飞。
(二)以孩子的眼光看世界。
教师必须蹲下来,以儿童的视角观察生活,审视社会,以儿童生活中的需要和问题为出发点,制定符合学生认知领域和情感特点的三维目标,以儿童的生活为主体,以儿童自己的探索、认知、体验来建构完成,课程目标的实现是以儿童的发展为尺度。
(三)以生活情境为核心引领孩子自主探究。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做、学、教”合一的思想,他说:“先生拿做来教乃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方是实学。”道德规范不仅让孩子们知道社会要求他们去做什么,而且让孩子们知道怎样去做。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根据受教育者年龄、心理阅历、兴趣需要方法、习惯等个性特点,打造生活情境生本的高效课堂。教材中的语言文字是一种抽象的符号,没有生命,没有情感,但它来源于生活,表现的是生活,也为生活服务,因此字里行间往往传递着生活的气息,渗透着情感。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因此教师就要从生活中人手,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使学生真切地体会到教材中蕴含的情感,与之产生共鸣。
如《课间十分钟》一课,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学校,学生在课间活动时出现的问题很不一样,课间活动的危险也不一样。但课间十分钟虽然短暂,却非常重要,它能使孩子放松身心,也是培养孩子学会交流、学会活动、学会文明的重要时刻。如何找准切人点,激发他们的兴趣点呢?笔者从孩子们下课后最感兴趣的事引人,引导他们观察并回答如下问题:
课间十分钟会做些什么?怎样才能安全愉快地开展课间活动?发生危险时应该怎么办?课问活动时还有什么安全隐患?
孩子们通过观察、思考、分析和讨论,用自己的方式认识课间十分钟的意义,并学会了文明活动和文明休息,道德信念只有来自于道德实践,才是真实的。
(四)创造丰富多彩的生本课堂活动。
《小学品德与社会新课程标准》(2013版)中指出:“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必须贴近儿童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2]因此,我们也有必要对教材来点“自由取舍”,吸收补充一些时代性针对性、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道德素材,使教材走进学生,走近生活。因此,笔者认为,在创设课堂活动时应该遵循以下原则:
1.提高生本课堂活动的灵活应变力。
课堂是一个多变、复杂的动态场,课堂上发生的一切,不可能都是在备课时预测到的。因此,生本课堂离不开自然的课堂生成,没有了课堂上的种种生成,生本课堂就犹如无源之水。在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上,我们既要重视课前预设,更要关注课堂生成,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新的思路、方法,和学生一同探讨、分享。我们教师应具备敏锐细致的观察力,善于发现每一个新的课堂生成点,运用教学机智,顺学而导,动态地生成课程价值,巧妙利用课堂生成资源,“帮助学生学习做负责任的公民、过积极健康的生活”。
2.让生本课堂活动贴近儿童的生活实际。
由远离儿童生活的“成人化”“理想化”的内容取向,转变为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儿童化”、“日常化”的内容取向,按照“小”、“趣”、“近”、“实”、“真”、“鲜”、“奇”等7个字的要求,筛选、改换、补充、重组和整合教材内容,引导学生思考日常生活中感兴趣的问题去分析、探究、归纳整理、动手实践,让学生在调查、访问、角色体验、资料收集、演示、操作、表演交流、讨论、创作、反思中进行探究,从而解决问题。
通过个体的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角色扮演,使学生中产生角色认知、角色品质,从而形成团体所期待的、符合社会需要的道德品质。
总之,教育不是替代告诉,而是引导经历、体验和感悟,教育是颗心灵唤醒另一颗心灵,只有感动生命,教育才有魅力。让课堂回到人的感性的具体的现实的动态的生活中来,让课程变得对儿童有意义,德育教育才能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参考文献
[1]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3版)
[2] 景兵. 以生为本构建快乐课堂[J]. 科学咨询,2010,(11):10.
论文作者:袁泽进
论文发表刊物:《创新人才教育》2019年第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4/8
标签:课堂论文; 学生论文; 自己的论文; 儿童论文; 课间论文; 社会论文; 课堂教学论文; 《创新人才教育》2019年第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