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宇飞
(眉山市中医医院 四川 眉山 620010)
【摘要】 目的:分析急诊纳洛酮治疗昏迷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我院急诊科收治的130例分为两组,经常规治疗65例患者作为对照组,经纳洛酮治疗65例患者作为治疗组。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5.4%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80%,治疗后GCS评分较对照组高,清醒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急诊治疗昏迷患者时采用纳洛酮,可提高患者治疗效果。
【关键词】 纳洛酮;昏迷;急诊
【中图分类号】R9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6)08-0231-02
昏迷是医院急诊科患者常见症状,通常患者脑功能紊乱或高度抑制,呈长期失去知觉病理状态,发生率高,病死率高[1]。通常昏迷患者无法为临床医师治疗时而提供准确的疾病信息,给临床诊断和治疗带来一定难度,致病情延误。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纳洛酮是临床常用镇痛药物及中毒治疗药物,在治疗危急症患者中,可保护脑组织,改善脑血流。现笔者以65例昏迷患者为例,采用纳洛酮治疗,其效果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中130例急诊内科昏迷患者在2014年1月~2015年8月期间到我院就诊,患者GCS评分不超过8分;无精神性疾病、假性昏迷及瘫性昏迷患者;男71例,女59例;年龄20~80岁,平均(58.6±12.7)岁;脑血管疾病51例,急性中毒38例,心血管疾病26例,肺性脑病10例,肝性脑病5例;按照患者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65例,两组患者基线资料经统计学处理,P>0.05,可进行对比。
1.2 方法
两组患者入院后需立即监测生命体征,给予心电监护,清除口腔、鼻腔分泌物,通畅呼吸,必要时吸氧,实施镇静、利尿剂、降颅内压等常规治疗。建立静脉通道,及时纠正患者水电解质紊乱,维持酸碱平衡。对存在休克倾向患者,需及时改善血液循环,扩充容量;中毒患者需先行洗胃,给予相应解毒剂,低血糖患者及时静脉注射葡萄糖溶液。治疗组患者经纳洛酮治疗,轻度昏迷者取0.4mg纳洛酮静脉注射,中度昏迷者0.4~0.8mg纳洛酮静脉注射,深度昏迷者0.8~1.2mg纳洛酮静脉注射,30min后根据患者症状变化逐渐增减剂量。
1.3 疗效判定[2]
显效:患者治疗3d内意识恢复,神志正常,症状、体征消失;有效:治疗3d内意识恢复,神志未完全正常,症状、体征改善,部分实验室指标恢复;无效:治疗3d意识、神志无改善,症状、体征无变化,甚至加重。
1.4 统计学处理
本次研究中采取SPSS20.0统计学软件分析并处理此次研究中的数据,使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所得计量资料,检验采用t,计数资料检验采用χ2,P<0.05时,存在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组治疗总有效率95.4%(62/65),即显效41例,有效21例,无效3例;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80%(52/65),即显效23例,有效29例,无效13例;两组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治疗前后GCS评分比较
治疗组治疗前GCS评分(6.1±1.5)分,治疗后(36.4±2.0)分;对照组治疗前GCS评分(6.3±1.4)分,治疗后(20.8±2.5)分;两组治疗前后及两组治疗后对比,P<0.05。
2.3 两组患者清醒时间比较
治疗组清醒时间(34.8±6.3)min,对照组清醒时间(51.2±8.9)min,两组对比,P<0.05。
3.讨论
昏迷是急诊内科常见的危急重症,存在较高的发病率。通常昏迷患者无法告知临床医师在进行临床诊断和治疗时有用信息,会在一定程度上耽误临床治疗。通常昏迷患者是因多种原因对脑组织或脑结构造成刺激或带来损伤,致脑功能障碍或衰竭,严重者甚至会出现心肺等重要器官衰竭及休克等,若不及时治疗则会危及患者生命。
临床治疗昏迷时,需尽快对患者予以诊断,有效清除患者昏迷诱因,维持患者生命体征的稳定,改善机体状况。先及时对患者采取常规治疗,吸氧、补液、利尿、降压、纠正水电解质及酸碱紊乱,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身体状况。纳洛酮是一种羟二氢吗啡酮类衍生物,属于吗啡样物质的特异拮抗剂,通过缓解内源性阿片肽的抑制,减轻患者临床症状,起到麻醉镇痛的作用。纳洛酮是特异性阿片类受体拮抗剂,无激动活性,可迅速透过血脑屏障,发挥兴奋呼吸中枢作用,避免发生β-内啡肽抑制呼吸症状,使患者中枢神经及心肌功能得以有效恢复,并可提供心肌收缩力,保护缺血性心肌,改善组织灌注,促进患者神经功能恢复,纠正患者低氧血症及高碳酸血症的症状,恢复脑部供氧,避免二氧化碳潴留,促进患者意识恢复。在此次研究中,治疗组总有效率95.4%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80%,治疗后GCS评分较对照组高,清醒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由结果看出,对昏迷患者采取纳洛酮治疗后,可促进患者意识恢复,促使神志恢复正常,显著提高了患者的治疗效果,改善患者昏迷症状。另外在肌注或静脉滴注纳洛酮后,能够透过血脑屏障,在3~10min即可发挥药物作用,维持60min左右,代谢快,不会在体内蓄积,避免药物蓄积对患者产生的副作用,安全性高。总而言之,急诊治疗昏迷患者时采用纳洛酮,可提高患者治疗效果,促进患者较快恢复,可作为昏迷患者临床治疗时首选药物。
【参考文献】
[1]余强.纳洛酮治疗内科昏迷患者200例临床分析[J].当代医学,2014,20(27):138-139.
[2]陈东兵.急诊治疗150例昏迷患者的临床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2011,9(25):252-253.
[3]林跃芳,周高良,程方海.纳洛酮联合安宫牛黄丸救治脑外伤昏迷50例[J].中国中医药科技,2013,20(2):169-170.
论文作者:蒋宇飞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6年3月第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5/14
标签:患者论文; 两组论文; 对照组论文; 急诊论文; 症状论文; 有效率论文; 体征论文; 《医药前沿》2016年3月第8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