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园林学视角的美丽乡村规划建设论文_何达锋

广州普邦园林股份有限公司 广东广州 510000

摘要:美丽乡村建设问题是我国新时期提出的可持续发展建设方针,对美丽乡村的建设需求要在考虑到乡村地理差异、文化差异、经济差异等方面进行详细分析,通过园林学视角开展美丽乡村规划建设必须了解乡村的生态、文化、低于及可持续发展内容,通过实际案例分析,以园林学视角探讨美丽乡村建设问题。文章对基于园林学视角的美丽乡村规划建设进行分析,旨在为建设美丽乡村提供有力参考。

关键词:园林学;视角;美丽乡村;规划建设

我党“十八大”中明确提出建设美丽中国,乡村作为我国居民生活重要外在形式,开展美丽乡村的规划建设符合我党新时期发展需求,是对新乡村建设的升华和提升。在乡村规划设计上,各地开展了自身的美丽乡村建设,将城市和乡村联系起来。但是,在当下的美丽乡村建设中,其发展速度过快,没有考虑到乡村自身的本质和特点。因此,文章给予园林学角度分析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内容。

1.园林学视角

园林学视角在于以自然事物的角度创造出适合人类生存发展的环境,给人以美感。

1.1园林生态性

景观生态中将乡村景观在自然景观基础上优化,对农村生物、农田、湿地、居住环境等进行调整,建设合理生态环境[1]。当下时代大背景下,环境污染和资源枯竭问题突出,园林设计人员在乡村设计中应避免对原生态环境造成大量破坏,注重“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实际应用,减少不可再生资源的使用,通过改造,保护乡村生态环境,从点污染出发,逐渐实现对面污染的控制。掌握乡村生态环境规律,在园林设计理念中展现乡村生态特性,以园林角度出发,建设绿色生态乡村。

1.2园林地域性

对园林设计工作而言,乡愁是一种浓厚的体现,在园林视角下设计地域性景观,能够表现出地域性乡村景观特色,通过建设具有地域特色的美丽乡村,可以唤起当地人民的情感记忆,“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对生活空间和活动场所的设计,以山水植物建筑构成美丽乡村环境内容,表现出园林地域浓厚乡土情怀。该要素是在具有区域特色的建筑、植被、山水等条件支持下,附着在当地的文化认同和地域认同中的特色。

1.3园林文化性

园林视角下的文化注重当地乡村文化体现,我国不同地区乡村文化源远流长,在农耕社会,人们以乡村为集中形式,创建集体文化服务于农耕产业[2]。利用,在“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首脍炙人口的诗篇就表现出乡村文化性。“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陶渊明《归园田居》)从传统文化角度展现出乡村园林视域之美[3]。

园林视角下乡土文化不仅将传统文化表现在内,还将农村的人文文化、交往方式、信仰等融合到其中。古典园林中以“对联”、“牌匾”等方式表达出当地乡村特色,也是当地乡村文化的体现。美丽乡村文化应突出当地本土性及多元性,使乡土民情得到体现,表现出乡村文化亲和感。

1.4园林可持续性

可持续性是这种自然生态持续发展,倡导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掠夺式发展只会使乡村逐渐没落,美丽乡村规划建设要将生态环境和特色风景结合起来,注重景观及乡村特色结合。生态上倡导生态平衡,注重可再生资源使用,以“循环利用”为中心,发展生态型农业,将科技和农机联系起来,开展良性生态建设。

2.美丽乡村建设背景

2.1地理差异

乡村发展依赖土地为核心,不同地区有不同耕作方式。我国地域面积辽阔,地貌特征具有差异性。环境背景导致乡村展现出地理差异特点。有逐水草而居的草原居民(图1)、安土重迁的内陆居民(图2)等。地理差异影响居民生活方式,居民生活方式有影响地理环境。不同地理环境产生不同文明,及乡村景观。

图1 逐水草而居居民

图2安土重迁的内陆居民

2.2美丽乡村文化差异

文化差异最先表现在方言上,“三里不同音、五里不同俗”,说的就是不同乡村的文化差异性。乡村文化是居民历史思想文化的沉淀,美丽乡村规划建设中的“美”就是在文化熏陶下形成的环境特色、生态特色。乡村文化以语言文字、地标建筑、乡土习俗等为主要组成形式,体现乡村居民共同情感。建设美丽乡村要以乡村文化为支持,构建具有乡村记忆符号的新型生态环境。

3.园林学视角下美丽乡村规划设计

3.1生态建设

在对乡村建设中,要充分展现出生态性特点,对村庄布局、溪流、栈桥、青山等元素结合,将建设工作融入到自然风景中去,减少对自然风景的破坏,在已有景观资源支持下,体现出生态景观优势。绿化建设是美丽乡村建设核心内容,以添加自然流水形式,还原出乡村生态美。例如,对垂柳、滨水植物合理规划,使其还原自然景观之美。对乡村山水、生物的保护的都属于美丽乡村生态建设内容。通过对原生态环境的修饰,有效还原出自然生态美。要注重季节变化及不同气候环境对景观的影响,建设美丽生态环境。树种选择以乡土树种为主,辅之以驯化景观树种。对滨水植被的种植及滨水景观营造上,遵从乡村原本的环境规律,尽量减少人员干预对环境造成的破坏,在原本环境基础上以“改良”、“补充”为手段,建设具有乡村特色的生态环境。

3.2文化性建设

在文化性规划建设方面,主要是要针对乡村文化及区域化特点,对该地区的人文景观建设成具有浓厚文化企业的景区。例如,可以在具有明显文化聂晗的建筑物附近修建公园、园林等设施,以修建公共活动场所给予乡村邻里情感交流机会。也可以组织文化活动区域,丰富乡村居民娱乐活动,建设美丽乡村特色的活动内容。以公园而言,其建设要结合我国传统文化特色,将乡村区域特色文化也融入到其中,在公园雕塑、植被景观、标志建筑等方面注重对传统文化的体现。例如,可以将“孟母三迁”、“百善孝为先”等理念融入其中,建立孝子牌坊、孟母雕像等,根据当地历史背景建设文化性内容,增加当地人民文化自豪感和自信心。此外,还可以构建乡村文化广场,为居民提供休息、锻炼的场所,在广场一角,设立象棋、五子棋、围棋等娱乐设施,为居民提供不同娱乐内容,满足居民内心需求的同时,弘扬“美丽乡村”文化,营造浓厚淳朴文化特点。

3.3地域性建设

在乡村建筑物改造上,注重对一些历史内涵丰富的建筑物进行保存,对遭到破坏或不完整的历史建筑专业性修复,保留乡村最原始的文化特色和地域特色,推动该地区文化保留和传承不断发展。在一些新建筑物上,注重外表的门窗、格局、颜色等和传统建筑物的结合。可应用传统设计元素的优势,将区域化文化特色和地方特色相结合,发展具有乡村区域化特点的建设内容。此外,要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加入民族特点的,不同民族的特色和区域化特色几何起来,为乡村吸引更多的旅游资源。例如,对住宅周围形成的巷道,可以在满足需求的时候梳理空间,对其空间结构设计,确保整体有序性和合理性。在景观设计中,将建筑和景观植被结合起来,可以在建筑物上种植合适绿色植物,给予生态调节必要帮助,同时确保绿色乡村的整体性。

4.案例分析

以湖北某地区美丽乡村建设为例,高低区位于湖北省东北部,具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自然资源及人文资源丰富,一些“牌坊”、“祠堂”等古建筑保留完好。在该乡村优化设计汇总,将村庄和山水结合起来,依山傍水,与自然风景充分融合,依托已有景观进行绿化设计,表现出浓厚的乡村原生态特点。

在河道治理上,其注重保护生物多样性,以自然缓坡建设,河道周围建设滨水步行道、配置滨水植物,树种上以垂柳为主,岸边增设休息长椅。植被上考虑到当地气候变化,注重不同季节的呼应衬托,创造出宜人的乡村景观。

植被种植上,以当地乡土植物为主,引入部分优质外来植物,加强地被植物建设,形成生态群落。此外,该乡村规划建设中充分利用了建筑周围空地,种植果木及观赏性的植物,在增加当地居民收入的同时,美化建筑环境,不同季节展现出不同景色,具有区域性特色。在公共空间规划上,其公共文化设施严重不足,且存在分布不均现象。针对该方面特征,有关部门重视该地区传统文化的继承和保护,在当地著名的“孝子祠”附近设置休闲广场,在青山附近设置“小游园”,为居民营造出休闲娱乐的场所,丰富居民娱乐活动形式。

5.结束语

综上所述,园林学视角下的美丽乡村建设涉及到多方面内容,为促进乡村可持续发展,要在城市化进程不断开展的今天,将乡村规划建设落实到实际中去。在了解园林学视角和美丽乡村建设背景的前提下,分析园林学视角下美丽乡村规划设计,以实际案例分析支持,认识到美丽乡村建设的路径,将其应用到实践中去。

参考文献:

[1]陈绍鹏,王江萍.基于园林学视角的美丽乡村规划建设探析——以古人墩村为例[J].绿色科技,2016(15):103-106.

[2]赵晓忠.基于园林学视角的美丽乡村规划建设探析[J].现代园艺,2017(12):96-96.

[3]郭明友.基于风景园林视角的中国传统村落园林审美特质研究[J].中国园林,2017,33(7):85-88.

论文作者:何达锋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8年第3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15

标签:;  ;  ;  ;  ;  ;  ;  ;  

浅谈园林学视角的美丽乡村规划建设论文_何达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