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中小学公民道德教育及其借鉴_道德教育论文

新加坡中小学公民道德教育及其借鉴_道德教育论文

新加坡中小学的公民道德教育及借鉴,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加坡论文,道德教育论文,中小学论文,公民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01年9月21日,中共中央印发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指出学校是进行系统公民道德教育的重要阵地。在公民道德教育方面,新加坡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新加坡自建国以来非常重视公民道德教育,通过不断改进和完善学校德育内容、途径与方法,新加坡的道德教育在弘扬民族精神,提高公民道德素质和抵御西方不良文化思想侵入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研究新加坡中小学公民道德教育的成功经验,对加强我国学校的德育工作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新加坡中小学公民道德教育的目标和内容

(一)新加坡中小学公民道德教育的目标。新加坡是个多元种族、多元文化的国家。因此,在学校公民道德教育中,如何体现文化间的差异,如何在尊重各少数民族文化、各社会阶层思想的同时,将主流思想与少数族群的思想整合起来,成为新加坡中小学公民道德教育所面临的一个实际问题。为此,1991年,新加坡政府公布了“共同价值观白皮书”,提出了五大价值观:1.国家至上,社会为先;2.家庭为根,社会为本;3.关怀扶植,尊重个人;4.求同存异,协商共识;5.种族和谐,宗教宽容。在新加坡教育规划署编的《公民与道德课程标准》中也曾规定了这样的教学目标:建立在不断扩展的人际关系基础上,由个人延伸到社会和国家。1992年,新加坡小学开始使用新《好公民》教材。开设这门课程的宗旨是培养具有以下素质的好公民:社会利益高于个人利益;维护组成社会的家庭;提倡种族和宗教间的宽宏大量和相互体谅;协商解决问题的美德。其目标体现为4个方面:向学生灌输适合新加坡的东方道德价值观;训练学生的道德判别能力;教导学生处世待人须为他人设想的道理;使学生明白身为年轻公民的责任。新加坡中学公民教育的目标,在于培养学生,使其具有高尚之品德,善良之性情,强健之体魄,优良之习惯,爱国爱民之意识,及各民族互助合作之精神,以期成为完好优秀之青年,籍以成为国家社会之中坚。

(二)新加坡小学公民道德教育的内容。目前,新加坡小学的公民教育教材是《好公民》,该教材根据学生德育发展阶段的特点,从思想行为的发展范围把德育划分为六个层次不同的发展重点。即德育应先从学生个人开始,扩展到家庭、学校、邻居、国家乃至世界和全人类。因此,课程内容重点是随年级而发展的,即小学一年级以“个人”,二年级以“家庭”,三年级以“学校”,四年级以“邻居”,五年级以“国家”,六年级以“世界”为中心的。整个教材内容遵循传统的道德观念,对学生进行有关社会、生活准则、道德责任、种族和谐,以及热爱祖国、忠于祖国等方面的教育,按严密的、循序渐进的结构逻辑从个人到世界放射性地扩展。小学《好公民》由课本、作业、教师手册、活动安排和视听材料等部分组成。课本多采用传统故事和民间传说,籍以灌输各种必要的道德价值和概念。同时,还规定放映录像或幻灯来强化教学,以及扮演角色,参加文明礼貌活动,参观公园、花园,开展少年之家和旅游等活动。

(三)新加坡中学公民道德教育的内容。根据共同价值观教育的精神,新加坡教育部颁布了《公民与道德教育大纲》,规定所有中学都必须按照该大纲实施,进行切实有效的公民道德教育。为了培养具有共同价值观的新加坡公民,新加坡教育部认为,中学的公民道德教育必须注重公民知识、公民技能、公民态度等三方面的教育。这里的“知识”是指使学生们了解作出正确决定前需要注意的道德准则;这里的“技能”是指教会学生在面临道德困境时作出正确的道德判断;这里的“态度”是指对学生灌输各种道德价值观,使学生明白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通过公民知识、公民技能、公民态度等三方面的教育,促使学生的行为符合业已形成的价值观。“公民与道德”课程是在小学《好公民》新修订的课程纲要的基础上扩充内容,使之包括国家建设,各民族之间共同价值观的认识,以及新加坡各宗教与种族的信仰与风俗等。

二、新加坡中小学公民道德教育的途径

新加坡中小学公民道德教育的途径丰富多样,一方面坚持通过设道德课,向学生讲解系统的道德伦理知识;另一方面强调将德育目标贯彻到学校全部课程的教学和各项工作中,并且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形成全方位实施道德教育的格局。概括起来,新加坡中小学公民道德教育的主要途径有:

(一)开设道德教育课程。在新加坡,道德教育课程直接承担着向青少年正面传授公民与道德知识、行为规范,提高其道德认知水平的重要任务,是学校进行公民道德教育的主渠道。自建国起,德育课虽然在课程名称与内容上不同时期的侧重情况不同,但一直是新加坡中小学的必修课。新加坡小学道德教育课程为《好公民》课。课程标准包括五个方面:个人、家庭、学校、社会和国家。其中“个人”的主要目标是:自尊、自信、认识自我、诚实、自我责任感、节俭敬业、乐群、毅力、正直、勇敢、信守诺言等。新加坡中学一、二年级的道德教育课程为“生活和成长”,偏重个人价值观和品德修养。三、四年级的课程为《新公民学》,重点放在灌输公民意识和社会意识。整个中学的教育课程的标准包括七个方面:培养良好品德;发扬个人潜力;促进人际关系;评定家庭生活的重要性;发扬社区精神;加强对文化和宗教的认识;培养献身国家建设的精神。为了加强德育课教学,新加坡要求各学校都应设置道德教育研究室,挑选合格的教师授课,并规定校长必须兼任德育教研室主任、学生升学时,德育课分数要计入升学考试的总成绩中。

(二)寓道德教育于各科教学之中。在新加坡,除德育课外,还充分发挥各科教学活动“载道作用”和“渗透作用”,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例如新加坡语文教材中就反映了华族的文化与传统价值观,例如华族的节日、礼仪、风俗、家庭观念、奋斗历史,中国古代的神话、音乐、戏曲等,其目的很大一部分在于让学生了解华族文化,吸收蕴含在课文中的孝亲、礼让、睦邻、公德心等价值观。此外历史、地理、宗教知识等科目都规定了德育目标。这种寓道德教育于各科教学的做法,是新加坡中小学公民道德教育富有成效的重要原因。

(三)丰富的课外辅导活动。为了更有效地实现公民与道德教育的目标,新加坡中小学还普遍开展了五项辅导活动:(1)榜样——以能够把公民与道德教育课程所提倡的价值观身体力行的人,作为学生学习的楷模。(2)阐释——通过对话,教师向学生解释社会规章制度和道德规则的意义,使他们理解并内化为自身的价值观。(3)规劝——通过与学生进行推心置腹的谈话,激励和规劝他们把所学到的价值观付诸实践。(4)环境——营造良好的人际关系和道德教育氛围,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5)体验——创造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得正面经验和积极的体验,进一步了解道德要求的合理性、正确性。辅导活动对于学生在实践中形成道德行为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此外,新加坡中小学还开展了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如升降旗仪式、文体活动、尊老敬贤活动、植树活动、清洁活动、文明礼貌月活动等等。组织学生参加各种课外活动,使学生将课堂理论学习与现实生活的身体力行结合起来,有利于实现知行统一。

(四)规范的社区服务活动。参与社区服务活动是新加坡进行道德教育的又一重要途径。1990年新加坡教育部制订和推行了一项学生社区服务计划,旨在培养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从小养成服务精神。该项计划包括六个方面的活动:(1)“好朋友”计划;(2)关怀与分享计划;(3)负起校内的领导责任;(4)到福利收养所和儿童组织服务;(5)清洁环境计划;(6)临时服务,如春节慰问活动、慈善乐捐活动等。社区服务活动使学生增加了对社会和国情的了解,培养了社会责任感,是对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

(五)立体性的德育网络。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形成纵横联系的立体德育网络是新加坡德育途径的显著特点。第一,新加坡学校在实施德育的过程中,特别重视家庭教育对学生品德形成的影响作用,强调学校应与家长建立良好的联系、各学校都要建立家长联谊会。第二,建立广泛的社会教育网、教育监督站,创立融学校和社会机构为一体的互动合作的文明社区。第三,新加坡政府积极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予以配合,如常年开展文明礼貌活动等社会性道德教育活动;在社会上推行与学校德育内容相一致的奖惩标准,以及借助法律杠杆对各种新闻机构和大众传媒进行严格管理,从而保证各种媒体在舆论引导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正是因为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三位一体,相得益彰,所以新加坡的德育影响无时不有,无处不在,其效果显著。

三、新加坡中小学公民道德教育的方法

新加坡中小学的公民道德教育是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来总体设计的,采取循序渐进、由表及里的方法,同时还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认识和激发行为的道德动机,以达到训练学生道德能力的目的。由于新加坡是一个多元种族、多元文化、多元宗教的社会。因此,新加坡中小学的德育教育注重东方文化传统,在课程内容上大量吸收儒家伦理的精华,同时也面向世界,在引进西方较为先进的德育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建构了一套适应本国青少年发展需要的德育方法,这些方法主要有:

(一)文化传递法。这种教学法,就是通过教学,把过去积累下来的某些优良的文化价值观和道德标准传递给学生。教师利用实例、生活事件、故事、诗歌等,引导学生进入所呈现的生活情景或历史事件、寓言故事等道德情景中,并通过启发、思考、问答、讨论等活动教学法,使学生辨别正误、知道是非,树立起正确的道德思想。这种方法虽然一定程度上沿袭了传统的教学方法,但已作了较大的变革,更加注重形式的多样性和学生的参与,实践证明这种教育方法对于低年级学生具有较好的效果。

(二)设身处地考虑法。这种教学法的特点,就是通过教学,解除学生的心理障碍——恐惧和不信任感,并鼓励学生在评论之前,让学生换位思考,设身处地的为别人设想,了解别人的感受、需要或利益,而不是只站在自己的立场上看问题做判断。其目的在于注重为社会所接受的行为准则,着重对人对己的一般态度,以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具体到教学实际中,通过家庭、邻居、学校、朋友等的生活环境,来分享共同问题的经验,从了解别人的动机、立场开始而培养每个人关怀他人的良好情操。在呈现道德情境时,让学生假设自己身处当时的困境中,以扩大学生的道德视野。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设法引导学生进入情境,通过问答法、讨论法或角色演示来达到教学目的。

(三)价值澄清法。这种教学法为美国拉斯·哈明所创,分选择、反省和行动三阶段和七个步骤,重视公民道德或价值观的形成过程。新加坡教育界把它引进后加以改造,并简化为五个步骤:(1)认清问题,找出各种可能的选择。(2)衡量各种选择的利弊。(3)考虑各种选择的后果后,做出选择。(4)珍惜并愿意公开所做的选择。(5)根据自己的选择采取行动。由此可见,价值澄清法所强调的是道德和价值观的形成过程,重在学生道德判断力和道德决策力的培养。新加坡是一个开放、多元的社会,学生经常遇到各种道德问题和价值冲突需要做出抉择,而传统的教育方法往往偏重教条的灌输和道德习惯的型铸,结果导致学生在步出校门后,面对新的道德冲突不知所措。价值澄清法的运用,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给学生以指导,传递社会文化所既有的价值观,指出符合社会标准的道德或价值观,以“澄清”学生的非道德的、不正确的价值判断,因而增强了德育的实效性。

(四)道德认知发展法。这是引进美国德育学家科尔伯格提出的德育教学法,主要是通过讨论道德两难问题,了解学生的道德认知发展,并将学生的道德认知提高到一个新层次。根据科尔伯格的理论,人的道德认知发展分为三个水平六个阶段,由低层次循序渐进,每个阶段都以不同的观点做出道德判断。因此,教师在使用该方法时,要预估班上学生的道德发展阶段,然后提出比学生现阶段更高一阶段的价值判断的取向。在教学过程中,常常采用道德两难问题进行讨论,促使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提出解决办法、说明原因,并倾听及参考其他同学的意见,然后做出选择。该方法通过教学刺激学生认知结构的改变,提升道德认知层次,以增进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上几种教学方法不是僵化的模式。为了便于教师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来进行教育教学,学校提出了“六顺”、“七结合”的教学原则。“六顺”是:一顺情,即在公民道德教育中动之以情;二顺理,即要求在讲授中晓之以理;三顺性,即针对不同的个性和特性进行教育;四顺势,即根据不同的形势提出适时教育;五顺利,即因势利导;六顺真,即讲真话,实事求是。“七结合”是:学校与家庭、社会相结合;德育与生活结合;正面教育与反面教育结合;共性教育与特殊教育结合;无形教育与有形教育结合;大节教育与小节教育结合;物质奖励与荣誉感教育结合。

四、新加坡中小学公民道德教育对我国的启示

1.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德育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起着导向、动力和保障作用。因此,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的领导应站在国家和民族的高度,运用长远的战略的眼光来认识加强学生公民道德教育的重要性。“民族精神”是支撑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是维系一个民族繁衍、生长、繁荣的基石。在当前,培养和发扬青少年的国民意识,弘扬与培育民族精神,使其意识到自己对国家的责任、对民族的义务,意识到自己的历史使命,意识到自己人生的真正价值,是学校德育教育的根本所在。教育要有组织保证,要措施来实施。为了确保学校德育教育的顺利进行,应成立德育工作领导小组,由分管学生工作、教学工作的校领导任正、副组长,其成员由德育教研室主任、团委书记、学生科长、教务主任和辅导员组成。领导小组负责全校的德育教育工作,学校其他部门要相互配合,形成合力。

2.改进德育课的教学方法,灌输和启发相结合。在新加坡学校道德教育的四种教学方法中,都贯穿着“学生主体”这条线,注重灌输和启发相结合。道德不是自发形成的,需要有计划、有目的的灌输;道德行为是发自内心的,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还须靠不断地启发自觉才能奏效。在我国学校的道德教育中,往往是不顾学生的心理状况和接受能力,只是从外部进行强硬的灌输,谈不上启发和诱导,致使产生逆反心理,达不到教育目的。这种把灌输和启发割裂开来的作法是不利于学生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的。为了使学生成为真正的主体,教师必须注意教学方法的研究与改进。在教学中,必须使学生放开手脚,让学生参与教学,让学生动起来,形成知识迁移。同时让学生在讲故事、朗诵、问答和角色扮演中,自己教育自己,逐步达到道德教育目标。

3.在各科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所谓德育渗透,就是指德育工作不能流于空泛的说教,而要借助于科学的方法把德育内容和具体的科学知识糅合在一起,在讲授科学知识的同时,通过创设和利用科学知识所具有的德育情境,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如在化学教学中,应重视化学知识在建立正确的物质观、时空观和宇宙观上的作用,重视化学本身所反映出来的崇尚实践、追求真理的精神;在历史教学中,可以通过渗透我国悠久的文明史、优秀的文化传统等激起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4.构建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一体化的德育网络。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形成纵横联系的立体德育网络是新加坡德育的显著特点。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既有各自的独特性,又相互配合、相互渗透。学校教育是主导,社会教育是延续、依托和补充,家庭教育是基础。为了充分发挥德育的整体作用,应该建立社会德育基地,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建立家长联系制度,如家长会、家长学校,家庭教育委员会等,加强学校与家长之间的联系,从而形成学校、社会和家庭三方齐抓共管的教育合力。

5.注重东西方德育经验的综合利用。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网络化,已把世界各国连成一片。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谋求学校德育的发展就需要从东西方互鉴融合的角度进行审视和思考。在社会日益开放、文化价值观呈现多元化的时代,学校德育不能只是沿用传统的教育方法,而应在借鉴和汲取国外德育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大胆创新,不断探索出更为有效的德育方法。

6.强化道德实践,完善学校德育教育质量评价标准。新加坡学校非常重视道德实践在学生思想品德形成中的作用。新加坡教育界认为,学生在课堂上获得的道德知识还必须在现实生活中身体力行,做到知行统一才能达到德育的效果。但我国学校在实施德育过程中,往往偏重于理论知识的讲解,而对于学生道德行为的训练和养成以及社会实践重视得不够,故造成一部分学生知行分离、言行不一。因此,我国学校德育的改革应当在强化道德实践,指导学生道德行为方面下功夫。同时在德育教育质量评估中,应把学生平时的言行举止所表现出来的德育信念放在首位衡量和评估道德教育,注重试卷评估与平时学生言行举止所表现出来的道德素质和信念评估相结合,而且以后者为主。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促进学校德育效果的提高,才能真正发挥德育教育的功能。

标签:;  ;  ;  ;  

新加坡中小学公民道德教育及其借鉴_道德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