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体育强国建设的认知基础_体育论文

新时期体育强国建设的认知基础_体育论文

新时期建设体育强国的认识基础,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强国论文,新时期论文,基础论文,体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8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20X(2010)05-0011-05

在新的历史时期,我国体育事业要“进一步推动我国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要实现体育强国的目标,必须要有正确的认识基础。只有对此有了正确的认识,才能为顺利建设体育强国扫清思想上的障碍。我们认为,建设体育强国首要的问题就是我们为什么要建设体育强国?其主要内涵及主要内容是什么?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一套保障有力的体育体制来保证体育强国建设的实施?在实施的过程中如何实现协调发展?指导体育强国建设的思想纲领是什么?对于这些问题回答,是由体育大国迈向体育强国必须要回答的重要问题。

1 建设体育强国的必要性

1.1 建设体育强国是大国崛起的需要

大国的崛起,必然对体育提出相应的要求,大国的崛起必然伴随着体育的崛起,体育的崛起是大国崛起的象征符号之一。从这种意义上讲,我国的和平崛起与体育强国的建设具有内在的一致性。一方面,体育是社会的子系统,它的发展是随着社会发展而变化的,它只有在推动社会发展的前提下,才能实现自身的发展。目前,中国要和平崛起,民族要实现伟大复兴,这是我们的总体战略目标,社会各个领域及各个行业的战略目标,都要以此为统帅。体育应在国家总体战略目标下,确定自己的战略目标,为崛起和复兴铺平道路,创造良好的国家环境提供条件。另一方面,体育是组成社会文化形态的一个不可分割的部分,体育事业发展水平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和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因此,大国要崛起,是全方位的崛起,包括体育领域在内的各个领域的发展与崛起。体育的崛起必须与国家的崛起相一致,与国家的总体发展步调一致,这是大国崛起对体育发展的要求,也是体育事业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

1.2 建设体育强国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统观人类历史,体育活动是人类社会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生活方式的一项重要内容,人类通过体育满足自身生理和精神方面的需要。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目的,也是作为社会主义建设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的体育的根本目的。这样的工作任务、方针、思路与建设体育强国有内在的一致性与统一性,也就是说,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工作任务,既是社会的需求,又是建设体育强国内在要求。

1.3 建设体育强国是体育事业发展的需要

第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体育事业发展到今天,很好地完成了民族和历史赋予的使命,在这个过程中,体育自身也获得了巨大的发展。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以“无与伦比”谢幕,这在一定意义上把中国的体育推到了时代发展的前沿,因此,中国的体育没有回头路,只能前进。这次奥运会的成功举办,让我们看到了希望,让我们看到了成为体育强国的可能,因此建设体育强国,成为顺应历史潮流之举。

第二,我国体育事业发展内部存在的问题,如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发展不协调、体育产业化水平不高等,在建设体育强国的过程中能很好的促进这些问题的解决,因为体育强国的标志之一,就是实现体育内部结构的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最终达到和谐发展。体育内部结构和谐发展的实现,又可以推动体育强国的建设,二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第三,体育事业的发展需要一个良好的环境,需要政治、经济的支持和推动。建设体育强国无疑会为体育事业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和巨大的推动力。体育事业发展了,能更好的满足社会对体育的需求,从而实现体育与社会的协调发展。

2 体育强国的内涵及主要内容

建设体育强国必须要弄清楚何谓“体育强国”。只有弄清楚“体育强国”的内涵及具体内容和指标,我们的体育事业发展才有明确的目标,我们才能确定努力的方向,才能制定保证目标实现的战略与措施。因此,弄清楚体育强国的主要内涵及主要内容,是建设体育强国首要解决的问题。

1984年10月《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发展体育运动的通知》,提出了新时期我国体育发展的战略目标“在本世纪内把我国建成体育强国,以增强全民族的体质,强国强民”,随后,《2000年中国的体育》的研究报告中确立了体育强国的具体的标志:“全国近5亿人参加体育活动;青年一代的身体形态、机能、素质有明显提高;在奥运会上名列前茅(3、4、5名),大多数运动项目达到和接近世界水平;出现一批具有世界水平的体育科研成果;普遍增加群众活动体育场所,建成一批现代化的场地设施,拥有一支又红又专的体育队伍,彻底改善体育队伍的人才结构。”体育强国战略目标的制定与出台,是建立在我国圆满完成“第六个五年计划”基础上的。在此期间,我国的经济、科技、文化教育得到了全面的发展,这给体育事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因此,为了展示我国综合国力的发展水平,我们制定了建设体育强国的战略目标。但此历史时期我国正处于改革开放的初期,因此在制定的战略目标中,主要关注体育事业本身的发展水平和体育事业的国内发展水平,没有过多考虑我国体育的国际发展战略目标,只有“在奥运会上名列前茅(3、4、5名),大多数运动项目达到和接近世界水平”这一条。这种状况的出现,与我国当时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与我国当时的外交战略——“韬光养晦”有很大关系。目前,我国的战略目标是实现中国的和平崛起与民族的伟大复兴,相应地,我国的整体发展战略是在“韬光养晦”的基础上“有所作为”。这就要求我们的体育事业,对内要提高体育事业整体发展水平,对外要为我国的顺利崛起和民族的伟大复兴,创建一种良好的国际环境,树立良好的国际形象,获得良好的国际声誉。

可见,上世纪80年代提出的体育强国的内容与指标,显然与现在的国情,与我国的总体发展战略,与我国在国际体系中的地位与角色略显不协调。体育强国的衡量标准,应该是动态发展的,是与时俱进的,因此,时过境迁,在体育文化全球化的今天,体育强国的衡量标准,应在新的历史时期对上世纪80年代提出的8项指标(人民体质、学校体育、社会体育、竞技体育、体育人才、体育科学技术、体育场地设施、体育精神产品)提高标准外,还应该增加我国体育文化在世界上的影响力、体育产业的竞争力、我国对国际体坛及国际体育组织的操控力(操控力主要是指中国在国际体坛上与国际体育组中的话语权与规制权)等方面的指标。具体来说,体育强国应该包括两方面的内容:1)国内体育的发展,主要包括:体育人口的数量及质量;人均体育消费水平;体育科研成果的数量与质量;现代化体育设施的数量;体育队伍的数量与质量;体育产业化水平与体育市场的成熟程度。2)国际体育的发展,主要包括:优势项目的数量及在重大国际赛会上的名次;中国体育产业的竞争力;我国在国际体育组织中的话语权与规制权;世界对中国体育文化的认同程度。

以上就体育强国所涉及的内容进行了列举,并没有将内容进行量化和指标化。体育强国的指标体系是一个多层次的立体型结构,它的各个指标之间有着复杂的联系,因此,我们下一步的工作,应尽快建立一套能全面反映体育强国内容的指标体系,并将体育强国的具体指标与我们的阶段性工作目标、任务与重点相联系,以加快我国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的步伐。

3 历史地看待“举国体制”

弄清楚什么是体育强国后,我们下一步的工作是采取战略措施来保证这个战略目标的实现。一套保障有力的体育体制是实现体育强国必不可少的。说到体育体制,我们就不能回避一个重要的问题,即对举国体制的讨论。

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充分利用竞技体育的特有价值和作用,成为展示一个民族和国家精神面貌和内政外交的最好平台。因此,为了满足国家的外交需要,为了满足提高我国国际地位的需要,为了满足展示改革开放后所取得巨大成就的需要,为了表明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我们选择了“举国体制”这种非常规战略。它通过提高运动成绩,建设体育强国等手段,达到为我国的外交提供平台、全面提升我国的国际地位、显示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及改革开放后的巨大成就等目的,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伟大成绩就的取得,“举国体制”功不可没。因此,我们应对举国体制进行客观地、历史地评价。

刚刚成立的新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比较低,要在短时间内获得话语权是困难的,唯有体育有可能在短时间内在国际体坛中获得话语权。在经济基础薄弱的条件下,全盘推进是困难的,这就要求我们必须集中优势兵力,重点突破。为了达到这一点,需要建立一种制度对此进行保障,“举国体制”应运而生[5]。它的制定与实施,使我国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在短短半个世纪的时间内跻身世界第一集团,并且在北京奥运会上荣登金牌榜首。虽然现在看来,“举国体制”带来一些弊端,但它也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辩证法认为,世界永远处在不停地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任何事物对它发生的那个时代和那些条件说来,都有其存在的理由,它的存在是必要的、合理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条件的变化,肯定的事物都会失去自己存在的必要性,失去自己存在的权力,失去自己存在的合理性,新的富有生命力的东西就会起来代替正在衰亡的东西。因此,我们对一个事物的判断,应站在历史的角度对其进行审视。“举国体制”作为计划经济时期的产物在市场经济体制时期出现了一些不适应和弊端,对其进行改革在所难免,是客观的要求。但是不应因其所带来的弊端而将其一棒子打死。“卸磨杀驴”是不可取的。“举国体制”的历史贡献,是难以磨灭的。

对“举国体制”有正确认识之后,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如何看待它与建设体育强国之间的关系?刘鹏局长提出“对于举国体制,我们的态度很明确,一要坚持,二要完善。”为什么要坚持举国体制?首先是因为它成型的体系与成功的经验能帮助我们更好的完成由体育大国迈向体育强国的历史任务。因此,在实现我国和平崛起与民族复兴的过渡时期,我们必须坚持举国体制;其次,评价体育体制是否合理,我们认为不外乎以下三点:第一,看它能否为实现国家和民族利益与国家总体战略目标服务;第二,看它能否增进各民族的团结,改善民众的生活方式,提高民族体质健康水平;第三,体育事业本身能否得到可持续发展。从建国60年中国体育发展的历史进程来看,“举国体制”在前两个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也正因如此,“举国体制”获得了持续发展的动力和继续存在的条件之一,尽管它存在这样或那样的一些问题,但只我们对这些问题进行完善,它就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因此,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应该继续坚持“举国体制”。

“改革既要克服过去体制中存在的弊端,又要继承和发扬我们在长期革命和建设中形成的好经验、好做法和好传统,并且适应新的历史条件下不断地有所创造。如果不坚决改变那些不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制度和办法,革除过去体制中的弊端,我们的事业就无法前进。”我们认为,这就是“一要坚持,二要完善”提出的重要依据之一[1]。革命是一种解放,改革也是一种解放。目前的政局稳定,民族团结,进行革命是不可能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的体育体制存在某些不合理之处,对这些不合理之处进行修正与改革,使其走在正确的轨道上,按正确的方向发展,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任务与责任,是科学发展观对我们提出的要求。在进行此项工作之前,首先需要弄清楚一个重要的问题是:既然是解放,那么肯定有被束缚的东西或地方,我们要解放的东西或地方,就是我们束缚的地方,那么这些东西或地方包括哪些?只有弄清了这些,我们的体育体制改革才能有的放矢,有章可循,才能搞清楚坚持什么、完善什么,这是进行体育体制改革首先要弄清楚的问题,否则我们会陷入盲目地蛮干。

我们认为,需要坚持的就是“举国体制”获得成功的主要原因:为人民服务,符合国家总体战略的需要。60年体育实践的经验表明,坚持为人民服务,坚持为国家总体战略服务,是发展体育事业的基本途径。因此在新的历史时期,不管我们是否沿用“举国体制”这一称谓,“为人民服务,符合国家总体战略的需要”不能变。我们的体育事业,必须自觉地把自身的发展纳入到国家的战略框架之中,通过自身的努力,为国家的总体战略做出应有的贡献。

“举国体制”在进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时期,出现了与之不匹配的弊端,这些不匹配之处,即我们需要完善之处。不匹配之处表现:体育行政管理层面的“管办不分”,运动员退役安置的“包管包分”,大众体育与竞技体育发展不协调,难以适应社会对体育的多元化需求,体育事业发展自身动力不足,体育社团不发达等等。弄清楚坚持之处和完善之处并制定针对性的战略措施和步骤,是我们建设体育强国所需要的,是我们由体育大国迈向体育强国的要务。

时下,对“举国体制”改革的讨论颇多,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这对于中国体育体制改革和中国体育学术的发展来说,无疑是一件好事,在此需要注意的问题是,新的历史条件与历史任务下,我们的体育体制改革的目的是什么?体育体制改革与建设体育强国之间有何关系?体育强国建设与中华民族崛起与民族复兴之间有何关系?只有弄清了这些问题,我们的体育体制改革才有明确的目标和方向,我们才能从整体的国家和民族利益与发展的高度考虑体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国家和民族的利益是我们最大的利益,因此,清楚此点后,我们才不会在一些细枝末节上纠缠不休和纠缠不清了。

4 正确地认识“协调发展”

北京奥运会后,对于后奥运时期群众体育发展的论述颇多,其一是“体育事业的发展重心,必须转移到群众体育发展上来”;其二是“下一步必须把重心转移到学校体育上来。”这些说法及其映射的观点存在一定的偏颇,这对于建设体育强国是不利的。

站在体育的角度来看体育,或许对体育事业自身发展存在的问题、所需要的具体条件更为清楚。但是,一项事业的发展,是受这项事业内部条件和外部条件双重制约的,只考虑内部条件而不考虑外部条件是不行的。只有内部条件和外部条件协调用力并形成一个方向一致的合力,才能使这项事业的发展步入一个正确的方向和发展轨道上来。也就是说,体育事业的发展,首先要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即满足国家和社会的需要后,体育事业才能获得发展的良好外部环境和动力。因此,体育事业应将自身的发展,纳入到国家发展战略的框架之中,使体育事业自身发展的需要与国家、社会发展的需要相统一。因此,从这种意义上来讲,谈体育事业的发展,体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必须要跳出体育自身这个圈圈来,从历史与社会的视角,从国家战略的高度对其进行审视,否则会“一叶障目,不见泰山”,陷入“坐井观天”的狭隘主义圈圈。体育发展战略必须服从于国家的总体战略目标和任务,需要从体育与经济、社会的角度去认识体育的地位和作用,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的整体战略中去研究体育发展战略,就体育研究体育是没有出路的。因此,我们应将体育事业发展的内部条件和外部条件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将体育事业的发展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强调内部条件和外部条件是体育事业发展需要的两个方面,强调竞技体育、群众体育、学校体育是体育事业这一整体的三个方面。只有这样,才能顺利解决体育体制改革方向、体育为国家和社会发展服务等问题,进而使体育事业实现协调发展。

竞技体育、群众体育、学校体育,不是三种事物,而是体育事业的组成部分。从哲学的观点来看,某一事物在某一历史时期矛盾存在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存在发展不均衡的问题,但若一旦条件或环境改变,就要使事物回到协调发展上来,而不是顾此失彼。从这种意义上来讲,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应制定新的体育事业发展战略计划。但无论制定何种发展战略,客观上都要为我国和民族目前的战略目标和战略任务服务,即达到为中国的崛起和民族的伟大复兴服务的效果。从这种意义上来讲,北京奥运会后,我们的竞技体育不能放弃,不能弱化,应继续制定新的竞技体育发展战略、群众体育发展战略、学校体育发展战略,并使其协调发展,这是目前中国体育事业发展的要务。因此我们不要单方面强调竞技体育、学校体育、群众体育的重要性。这三者的重要性应该是一样的,它们是我国体育事业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它们之间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我们不应厚此薄彼,“各地区各部门一定要同舟共济,谁也不可能置身于整体之外,谁也不能强调自己这里要特殊,更不能只顾自己、不顾他人。如果船翻了,无一幸免,都要遭殃。只要大家都认识到这个道理,我们的航船才可能乘风破浪、胜利前进。”[2]古人云:“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树立和落实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对于我们更好地坚持发展才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具有重大意义。”[3]因此我们的体育体制改革,必须要坚持科学发展观,即统筹兼顾,顾全大局。一个国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其不同的战略目标和战略任务,一个民族也有其民族利益,因此,我们无论干什么,都必须实现以民族和国家利益为最高任务,必须为实现这些利益服务,优先发展这些利益,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有大局观,然后统筹兼顾,提高处理利益关系的能力。对我们的体育体制改革来说,必须要坚持统筹兼顾的方法,因为“统筹兼顾是我们在中国这样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治国理政的重要历史经验,使我们处理各方面矛盾和问题必须坚持的重大战略方针,也是我们党一贯坚持的科学有效的工作方法。”[4]

5 以科学发展观为建设体育强国的思想纲领

在由体育大国迈向体育强国的过程中,必须有一种指导思想来指导我们工作,在当下我国建设和谐社会和和谐世界的过程中,科学发展观无疑是建设体育强国的思想纲领。

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建构一种全新的战略思维,制定一个全新的战略计划,实行一个全新的战略行动,只有这样才能使体育事业自身得到良好的发展,才能使体育事业的发展为中国的崛起和民族的伟大复兴服务,进而使体育获得发展的外部动力和内部动力,为建设体育强国奠定良好的基础。一个事物的发展,只有在适应客观条件下才能有生存的可能,这是硬道理,这是达尔文的进化论早就告诉我们的。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国体育事业的发展,要符合“适者生存”的自然法则,它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才能得到科学发展,这就是科学发展观对体育事业提出的要求。使体育事业实现可持续发展,正是科学发展观的真谛所在。而要真正践行科学发展观,就要充分考虑影响体育事业发展的内外部条件,充分考虑发展体育事业的国内外条件和环境[5]。这就要求我们把体育事业作为一个整体,放在上述条件和背景与环境下,给体育事业一个准确的定位。可以说,从战略的角度考虑影响体育事业发展的内外部条件,充分考虑发展体育事业的国内外条件和环境,是实现体育事业良好发展的前提条件,是被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历史所证明了的。体育事业发展良好的时期,我们对各种条件和环境的考虑和判断是正确的;而体育事业发展不顺利的时候,恰恰是我们对各种条件或环境判断存在失误的时候。只有进行准确的定位,才能认清体育事业发展现存的问题及预测将来可能遇到的问题,并及时站在战略的角度进行调整和修正,避免体育事业走弯路;也只有这样,才能使我国的体育事业真正融入到大国崛起、民族复兴伟大的进程和征程中去,并在此过程中,实现自己的协调发展,并实现与其他方面的协调发展。对于中国体育事业的协调发展,应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体育事业内部的协调发展;第二,体育事业与其他事业协调发展;第三,体育事业战略与国家的总体发展战略协调发展。只有这三方面得到了协调发展,这才是真正意义上实现了体育事业的协调发展。毋庸讳言,实现这三种协调发展,其前提是深化体育改革,消除目前存在的问题,除掉阻碍体育事业进一步发展的障碍。这里强调的体育协调发展,或许更多的涉及了体育事业外部的价值,因此需要说明的是,实现体育事业的协调发展,并不是抛开体育事业自身的主要目的,即培养人,增强人的体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等。相反,从战略的角度来考虑体育事业的发展,能更好地实现体育事业本身的目的,实现自己的伟大战略目标——体育强国。可以说,体育事业的协调发展,是体育事业科学发展的外在表现;只有实现了体育事业的科学发展,才有可能实现体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是体育强国的重要内在表现。

6 结束语

从人类发展的普遍规律来看,由于发展战略受社会实践条件和预期目标的限制,所以,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社会环境,不同的发展目标,对发展战略的选择是不同的。建国至今,我国的体育事业发展走过了60年的历史,历经多个不同的发展阶段和不同的时代背景,其发展战略的选择也呈现出阶段性和特殊性。当前,体育事业面临着全新的发展环境,充分认识体育事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为建设体育强国奠定良好的思想基础,对于中国体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既有重要的历史意义,也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收稿日期:2010-02-23;修回日期:2010-04-16

标签:;  ;  ;  

新时期体育强国建设的认知基础_体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