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国与东盟的能源合作_石油论文

浅析中国与东盟的能源合作_石油论文

浅析中国与东盟的能源合作,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东盟论文,中国论文,能源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能源作为一种地地道道的世界性的“战略物资”,是工业的血液,成了自20世纪初以来世界各国对外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工作的一个突出重点,是各国激烈争夺的一个重心③。20世纪90年代以来,伴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资源的消耗呈递增的态势,中国对进口油气的依赖程度也逐步加深。参与国际间的能源合作,保证能源供应的稳定与安全也就提上了议事日程。作为中国对外能源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与东盟的能源合作发展迅速,并已成为中国与东盟经贸合作的重点,也是一大亮点。

一 中国国内市场的能源需求结构

多年以来,中国能源工业为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提供了保障。能源产量逐年增加,结构有所优化,节能工作成效显著,环境问题得到重视。但是,中国在能源领域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能源生产和供应面临资源约束,供需矛盾突出,特别是石油进口逐步增加,对外依存度提高;虽然中国资源总量十分丰富,但人均占有的资源却十分有限,甚至相当匮乏④。

表1 中国能源消耗总量和构成的变化

年份

煤炭(%) 石油(%) 天然气(%) 水电(%) 消耗总量(亿吨标准煤) 人均消耗量(千克标准煤)

195295.0

3.37

0.02 1.61

0.470 81

197080.9 14.70.9

3.52.929 352

198072.2 20.73.1

4.06.027 610

199076.2 16.62.1

5.19.870 863

199376.1 20.01.7

1.7

10.810 911

199575.0 17.31.8

5.9

12.9001065

200266.1 23.42.7

7.8

14.8001156

资料来源:1952—1995年数据参照“中国的资源及其环境状况”(http://www.agro-labs.ac.cn/21c/htm/21c.HTM-20k);2002年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

1993年,中国的能源供需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中国由石油净出口国成了石油净进口国,石油消费与石油生产关系的消长,导致供需缺口逐年拉大,石油进口量逐年递增。需求量不断增加,增长速度每年约为7%。2001年石油进口7,000万吨,2002年进口8,360万吨,到了2003年中国石油进口量高达9,112万吨,再加上成品油及液化石油(LPG)的净进口量,总的石油进口量已达到1亿吨的历史最高水平⑤。2004年,原油进口量突破1.2亿吨,增幅达34.8%,成品油进口量首次超过3,700万吨,增幅达34.1%,原油和成品油净进口量达到创纪录的1.437亿吨,加上LPG和其他石油产品的净进口量,石油进口总量高达1.515亿吨,同比增长43%,石油进口依存度已经接近50%⑥。

据有关国际能源组织以及中国政府的最新统计数字,中国对石油的需求已超过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的第二大石油消费国。据国际能源署预计,到2005年中国石油需求量将达到小于2.8亿吨,到2020年,中国石油消费至少也要4.84亿吨,届时石油的对外依存度将有可能接近62.0%,到2030年中国每天将进口大约1,000万桶石油,将近是美国目前的进口量⑦。20年后中国对石油的需求将会每年增加4-5亿吨,而国内石油公司却最多只能提供一半左右。尽管中国是世界上第五位的产油大国,但经过数十年的开采,大型油田都已进入衰竭期,而新的油田和海洋油气的开发却由于种种条件进展缓慢。有专家判断,我国将在未来5-10年将遭遇“资源安全”问题⑧。所以,随着经济的不断增长,能源问题日益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瓶颈问题”,依靠国内能源已远远不能满足需求,必须积极寻求对外开展能源合作,以解决日益膨胀的能源需求,而通过中国与东盟进行能源合作是急待解决的课题之一。

二 东盟国家的能源基本状况及其在中国能源安全中的突出地位

随着东南亚地区油气勘探与开发的深入,东南亚将成为新兴的油气生成地区,是中国油气的重要供应地。文莱、马来西亚以及越南等国已在该地区形成年产原油4,000万吨、天然气310亿立方米的生产能力,而且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其中,印尼是东南亚地区唯一的欧佩克成员国,它的石油储量在东盟国家里居第一,石油探明储量约13亿多吨。据估计,印尼沿海海底石油储藏量要比陆上石油多3-5倍⑨。同时印尼还是液化天然气出口国。印尼的油气勘探开发具有较为悠久的对外合作历史。近几年来,印尼政府不断出台新的优惠政策,积极改善投资环境。2003年6月,印尼政府将印尼国家石油公司(Pertamina)改制为有限责任公司,推动了该国油气投资环境向良好的方向发展。

越南的石油储量仅次于印尼、马来西亚,居第三位。越南目前是中国在东南亚最大的原油进口国,也是中国第六大原油进口国。缅甸陆地和近海已探明石油储量达31亿桶。2004年缅甸每年生产原油400多万桶,发展潜力巨大;泰国已经发现可以开采的石油有5-10亿桶,天然气12.7亿立方米⑩,但是,该国并不重视开采,可能是担心影响该国第一支柱产业旅游业;同时,泰国工业程度不高,现有的石油产量自己都用不完,还可以出口,泰国液化石油气超过一半的出口量是运送到中国的。因此,扩大从东南亚产油国的油气供应,对于缓解中国的能源匮乏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在石油运输线路上,中国从中东、非洲购买到的油气都得通过马六甲海峡这条线路运输。马六甲位于印度洋北部、马来半岛和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岛之间。二战后,马六甲海峡归马来西亚、印尼和新加坡三国共管。而美、日一直染指并试图控制马六甲海峡的航运通道。毫不夸张地说,谁控制了马六甲海峡,谁就扼制住了中国的能源通道,谁也就掐断了东南亚的“生命线”(11)。

由此可见,作为中国油气资源的供应地和运输线的东南亚地区对中国的能源安全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利益和矛盾相互交织也使得中国与东盟的关系错综复杂。

三 中国与东盟能源合作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1.中国与东盟能源合作的必要性

(1)从地缘政治来看,中国与东盟人口众多,地理位置异常重要,中国作为拥有全球影响、正在崛起的地区大国;东盟作为一个东南亚重要的区域性组织,在世界政治舞台上的地位日益提高,双方都要发展经济,改善人民生活,都需要一个和平、安宁的国际和周边环境,和平相处及采取双边合作符合双方各自的根本利益。就人口来看,中国人口是13亿多,东盟10国的人口合计是5.3亿多;就国民总收入来看,中国为1.2万亿美元,而东盟合计是5,698亿美元;两者合计在世界经济中所占比重为:人口29.2%,国民总收入5.7%(12)。同时两者的经济发展水平较为接近,双方积极参与双边合作,可以期待取得更丰硕的经济成果。

(2)从现实需求来看,中国经济发展的势头强劲,能源的需求量也随经济发展不断增加,进口能源的大幅上升也会拉动东盟的出口;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的能源需求量增长尤为迅速,如国民经济按年均9.7%的速度增长计算,由经济的快速增长拉动我国油气资源的消费量就会以年均5.6%左右的速度增长。若2001—2010年间,中国的GDP年均增速为7.0%,石油消费增速将为4.9%;2010—2020年间,中国的GDP年均增速为5.0%,石油消费增速为3.0%(13)。对外能源依存度的提高使中国能源的供给安全成了一个问题。而东盟各国为保持本地区经济的可持性发展,加大本地区的油气资源的开发,也决定扩大合作伙伴,与中国加强能源安全合作也就必然成为东盟的能源政策之一。

(3)从中国的能源运输安全来看,中国从中东、非洲和亚太地区购买到的油气4/5左右都得通过海上运输,从印度洋、马六甲海峡和南中国海通过,而马六甲海峡必将成为中国油气运输的咽喉水道,与中国经济息息相关。一旦美国势力介入并控制马六甲海峡,就将遏制中国的能源通道。而目前中国的海军力量不够强大,很难保障资源运输线的安全。所以,为了摆脱“马六甲困境”,保障中国能源运输线的安全,就需加强同马来西亚、印尼、新加坡等国以及东盟的良好合作关系,通过三国和东盟,抵制美国、日本等大国对马六甲海峡的干预。目前正在讨论中的建立缅甸实兑港到昆明的中缅石油管道以及中日泰三国共同开凿泰国南部的“克拉地峡运河”或石油管道等方案,其实正是中国为了破解“马六甲困局”,密切与东盟国家能源合作,保障能源运输安全而作的积极努力。

2.中国与东盟能源合作的可行性

中国与东盟进行能源合作完全是可行的,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二战以来,经济全球化和区域化一直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趋势。任何一个国家不可能完全脱离外部世界独立发展经济,特别是在能源问题上,大部分国家都必须通过开展双边或多边合作来维持本国经济的持续发展。中国与东盟的战略伙伴关系的日益巩固,互惠互利效益的日益显现,以及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的顺利发展,为双方的能源合作提供了坚实的政治、经济基础。

中国加强与东盟关系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和“睦邻、富邻、安邻”的指导方针。2004年中国与东盟高层交往频繁,政治互信不断增强。在2004年11月29日的第八次中国与东盟领导人会议上,温家宝总理发表了《深化战略伙伴关系,推进全方位合作》的重要讲话,提出了“平等互信,合作共赢”这一指导双方关系长远发展的基本方针。在会上,中国—东盟双方还就加强友好合作,增加政治互信发表了《落实中国—东盟面向和平与繁荣的战略伙伴关系联合宣言的行动计划》。中国的行动为中国与东盟的友好合作关系进一步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前景(14)。

第二,从地理位置来看,东盟各国与中国在地理上毗邻而居,距离经济和能源需求高速增长的中国东部发达地区较近,能源贸易的运输成本和交易风险相对较低,与中国加强能源合作有着极其重要的地缘优势。对中国来说,相比从俄罗斯远东地区进口能源,与东盟进行能源贸易合作,距离短、成本低,是能源进口多元化较为理想的选择。

第三,中国与东盟在能源的资本、勘探开发技术和市场资源上各有优势,双方互补性强。东盟各国所处的东南亚地区为世界油气资源的密集区域,油气资源比较丰富,开采的相对成本较低。印尼、马来西亚、文莱是传统的产油国和世界上重要的石油、液化天然气的输出国。印尼和马来西亚的石油可储采量均超过1亿吨石油,越南、泰国、缅甸有很大的油气勘探开采潜力,新加坡则为世界三大炼油中心之一。而相比之下,中国人口众多,人均能源资源相对不足,人均占有石油可采储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6,人均天然气可采储量则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1/10,但中国在国内经济发展和能源开发中积累了大量能源资金和油气勘探地质理论、油气勘探开发工艺上的技术基础,并有广阔的能源需求,因而在资本、技术和市场方面存在相对优势。中国与东盟在能源领域存在战略互补关系,这是中国与东盟进行能源合作的基本条件。

第四,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所带来的贸易自由化和投资便利化降低了双方能源的交易成本,减少了相互能源勘探开发的壁垒。2005年7月20日,中国和东盟正式开始对原产于对方的7,000余种产品相互给予优惠关税待遇,这标志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进入实质性的建设阶段。“降税计划”的启动惠泽了中国与东盟能源等领域的合作①。东盟国家的石油、天然气、煤等资源丰富,降税将更有利于将这些资源性商品引进中国(15)。

四 中国与东盟能源合作的现状

东盟一些国家石油、天然气储量丰富,石油和天然气是文莱、印尼、马来西亚、越南等国家的重要出口产品,但是东盟的石油天然气大多出口到北美、欧盟及东北亚,如日本、韩国和中国台湾省。在能源勘探、开发上,东盟各成员国的合作伙伴也基本上是诸如英荷壳牌、美国埃索、日本三菱石油之类的西方大型石油公司或企业。

中国与东盟在能源领域的正式合作最早开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1978年7月,中国与菲律宾签订原油长期贸易协定,这是中国与东盟成员国之间的第一份能源贸易协定(16)。其后随着中国与东盟各成员国经贸关系的恢复,中国与东盟成员国印度尼西亚、文莱、缅甸、马来西亚等国慢慢开始进行能源领域的合作,但从总体来看,双方间的能源合作范围窄,石油、天然气贸易量小。由于从20世纪70年代末期到90年代初,中国对油气资源的需求增长相当缓慢,而对天然气的使用也在少数地区及部门。国内能源生产也基本上能满足生产消费对能源的需要,对外中国那时还是一个能源产品的净出口国。

然而,到了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中国经济进入新一轮的黄金增长期,中国对进口油气的依存程度逐步加深,东南亚作为新兴的石油生产区和中国石油供应地,对于缓解中国的能源匮乏有战略意义。因此,中国与东盟各国在能源领域的贸易与合作也很快就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双方能源合作关系密切了起来,主要表现在:

1.双方能源合作的规模、范围在不断扩大

2001年中国从东盟进口石油及其产品约27.43亿美元,进口天然气约3.80亿美元,同期向东盟国家出口石油及其产品约12.53亿美元,进口天然气18万美元;到2002年,中国从东盟国家进口的石油及其产品金额大34.86亿美元,比2001年增长约27.8%,进口的天然气金额为3.37亿美元,同期向东盟国家出口的石油及其产品金额为15.49亿美元,出口天然气金额为291万美元(17);2003年,中国从东盟国家进口的石油及其产品金额为51.24亿美元,进口天然气金额达4.12亿美元,分别比2002年增长46.9%、22.1%,同期出口的石油及其产品、天然气价值分别为24.58亿美元和94万美元。

表2 2000—2005年中国从东盟进口和出口到东盟的原油单位:万吨

中国从东盟进口的原油

年份2000 2001 2002

200320042005 增减(%)

份额(%)

越南

315.85

336.24 354.28 350.59 534.82 319.55 -40.3

2.5

印尼

464.11

264.51 323.75 333.37 342.86 408.52

19.1

3.2

马来西亚74.4389.95 164.87 203.10 169.15

34.79 -79.4

0.3

泰国28.5122.68 73.95 161.02

91.47 119.23

30.3

0.9

文莱27.5575.39 129.58 135.85

88.28

50.15 -43.2

0.4

中国出口到东盟的原油

印尼98.07

126.81 104.39 133.96 138.28 162.31

17.4 20.1

马来西亚 -

6.82 44.58 13.67

49.83

58.87

18.2

7.3

新 加 坡35.2816.40 23.35 16.325.93

70.44 1087.0 8.7

泰国66.21 6.86- -

- 5.87 -0.7

注:2005年与2004年相比较得出的数据。东盟该国在2005年中国的原油进、出口中所占的份额。

资料来源:田春荣:《2005年中国石油进出口状况分析》,载《国际石油经济》2006年第3期,转引自国家海关总署,经整理。

2.双方石油公司或企业参与能源勘探、开发的力度加大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近几年来,我国不断加大“走出去”的力度,从鼓励企业到境外投资办厂,开展加工贸易、合作开发资源,到实施“走出去”战略,进而完善政策支持体系,形成一批有实力的跨国企业和著名的品牌,企业跨国经营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中国石油、石化等特大型跨国石油、石化企业,加快了国际化经营步伐,大力实践“走出去”战略。

在印尼,1994年,中国海洋石油公司(以下简称“中海油”)通过资本购并获得印度尼西亚马六甲油田32.85%的股份,首次进入了印尼能源勘探开发市场;2002年初,中海油以5.85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西班牙雷普索尔-YPE公司在印尼资产的五大油田的部分权益,从而成为了世界10大产油国的印尼最大的海上石油生产商,接着又购买了位于印尼的TANGGUH项目的12.5%的权益。而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以下简称“中石油”)则在当年4月18日成功收购了美国戴文能源公司(Devon Energy)在印尼的油气资产,首次进入国际能源勘探开发市场。2005年,中海油又完成了对英国天然气集团公司在印尼东固液化天然气项目一个产品分成合同中20.77%权益的收购,从而使该公司在该项目中的权益由12.5%增加到16.9%(19)。印尼工商会会长希达悦介绍说,1999年到2004年五年间,中国总共向印尼投资60亿美元,其中12亿美元是在能源开采领域。

文莱是亚洲地区重要的天然气生产国,由于运输距离近、航线安全等特点,中国已将文莱视为潜在的天然气进口大国。近年来中国加入购买文莱石油的行列,并成为文莱重要的客户。

泰国已经发现可以开采的石油有5-10亿桶,天然气12.7亿立方米。泰国十分欢迎中国去开采石油,中国可包产包销。中石油可能在泰国投资10亿美元于石油和天然气项目,在泰国南部建设50亿美元管道和炼油项目,泰国政府希望与新加坡竞争,利用邻近中国的优势,成为东南亚主要的石油贸易中心。

中国石化集团滇黔桂石油勘探局和泰国国家石油公司(PTT)已就双方的液化石油气贸易正式签署了协议。根据双方2005年3月31日在昆明签订的这份协议,滇黔桂石油勘探局将从泰国通过陆路口岸进口2,400吨液化石油气。这标志着中国打造澜—湄黄金能源水道的工作取得了实质性进展(20)。

“马石油”有意将其在中国的首个液化天然气(LNG)项目定址上海。这意味着马来西亚力图通过大规模合作,积极成为中国能源合作新伙伴。据了解,“马石油”除加大拓展中国市场外,还加强了与中国石油集团、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的战略合作。目前,“马石油”与“中石油”在苏丹合作勘探开发的油田,平均日产原油已达26万桶;两家企业在印度尼西亚的合作区块,日产原油约2.4万桶。此外,马来西亚UMW公司与“中石油”旗下的宝鸡石油钢管有限责任公司还共同投资1.58亿元人民币,新近在上海建设了一座现代化的石油钢管制造基地,可年产螺旋埋弧焊钢管12万吨、焊管防腐材料150万平方米,合资产品已成功用于苏丹油田长输管线建设(21)。

缅甸已经与24家国际石油公司签订开发合同,每年可以生产原油400万桶,天然气80多亿立方米,其中50亿立方米出口,创汇5亿余美元②。中国石油天然气公司已经与缅甸签订勘探油气合同;中石化云南分公司也将投入(22)。

在勘探开发方面,2005年上半年中国石化集团滇黔桂石油勘探局在越南河内盆地钻探出日产3至4万立方米的石油天然气田,这是中国石油勘探行业在越南承揽项目的历史性突破。据了解,滇黔桂石油勘探局此次与越南合作的“越南河内盆地钻井项目”,主要是为越南油气勘探提供技术及设备支持。

2005年7月发表的《中国参与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国家报告》中(23),中国表示愿意在互惠互利的基础上探讨参与老挝、缅甸、柬埔寨的电力资源开发与利用问题,也愿意与越南研究开发利用越南煤炭以及天然气的问题。

2004年9月菲律宾总统阿罗约访华期间,菲律宾国家石油公司与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签订协议,双方决定共同勘探开发南海的油气资源。这是中菲两国为进一步落实《南海各方行为宣言》所采取的重要举措,两国在南海合作上迈出了关键的一步。如果按照中菲初步协商的构想,共同勘探的计划将首先在中菲两国实施,并逐步拓展到其它有关国家。这也预示着中国与东盟国家在“搁置争议,共同开发”原则下合作开发南海油气资源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3.政府间以及地区性的能源合作对话与论坛机制逐步建立

2002年9月,中国与印尼能源论坛在印尼的巴厘岛举行,标志着中印(尼)双方能源论坛对话机制正式启动(24)。2004年6月9日,第22届东盟能源部长会议及第一届东盟和中日韩能源部长会议在菲律宾首都马尼拉相继举行,会议商讨本地区能源供应安全和加强能源领域合作等问题,我国正式加入东盟与中日韩的“10+3能源部长会议”,这为我国与东盟各成员国参与彼此的能源计划、加强能源对话与协作提供了一个新的渠道和机制。在2004年8月30日举行的“印度尼西亚国家展览会”上,印尼贸工部部长表示印尼将在“中国与印度尼西亚能源论坛”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与中国政府和企业的合作,促成互惠互利的能源共同体。2004年11月29日的第八次中国与东盟领导人会议上,温总理就加强双方政治、经济、安全、文化等领域的合作提出10点建议,其中一条就是建立中国—东盟能源部长对话机制,充分利用东盟—中日韩能源部长会议,就稳定能源供应、确保运输安全等进行对话合作。

五 中国与东盟能源合作的前景展望

中国与东盟在能源领域具有很大的合作空间,据预测,2005年、2010年、2015年中国原油产量将只能分别达到1.70亿吨、1.75亿吨、1.85亿吨。在排除我国原油出口的前提下,2005年、2010年和2015年我国原油缺口将分别为9500万吨、1.37亿吨和1.94亿吨(25)。同样,天然气的需求也会随之增加。2000年中国天然气产量是262.0亿立方米,2004年是409.8亿立方米,2005年是499.5亿立方米,而2000年中国天然气消费量已达到273亿立方米,2005年、2010年、2015年中国天然气消费量分别将增长到645亿立方米、1,010亿立方米、1,606亿立方米。预计2010年中国天然气的缺口将达到数百亿立方米,2020年将达到上千亿立方米(26)。因此可以预见,在近一二十年内,中国从东盟进口的原油、成品油、液化天然气将持续快速增长,双方企业在油气资源的勘探开发等方面的合作水平将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尽管中国与东盟间的能源合作发展比较顺利和迅速,但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双方能源合作仍然存在诸多抑制因素。

(1)东南亚地区自身的需求增加必然会遏制并削减该地区能源的向外出口。

东盟各国能源市场开发时间较早,技术与资金要求高,并且东盟各国油气资源分布不均,主要集中在印尼、马来西亚、文莱等少数国家。过去东盟各国国内能源需求较低,加上相对丰富的资源储备,东南亚各国无须为能源需求焦虑,但随着工业化和都市化的推进,能源需求已很惊人。据亚太能源研究中心预测东南亚地区的能源需求(不包括柬埔寨、老挝、缅甸)到2020年将比1999年的2.52亿吨翻一番,达到5.25亿吨油当量。这比1990年的石油消耗多出两倍;亚太能源研究中心估计,在2020年前的20年,东南亚需要在能源基础设施方面投资3,740—4,850亿美元(27)。从此东南亚不能再被当成能源盈余的地区了,而且该地区还将需要越来越多的能源资源来满足自身需求,不会再有那么多盈余的能源出口。事实上,该地区还得通过进口来补充自身的供应不足。尽管该地区的主要能源资源较为丰富,但比起中东的石油、天然气,俄罗斯西伯利亚的石油、天然气,澳大利亚的石油、天然气和煤炭的储备而言,还是相当之少的。亚太能源研究中心估计,到2020年整个东南亚地区石油将短缺2.02亿吨(也就是每天要短缺400万桶)(28)。

(2)双方在南中国海油气能源合作开发上存在技术和政治方面的问题。

南中国海是世界上石油储量第五的地区,也是世界上仅存的为数不多的尚未大规模开发的大型油藏之一。南中国海已经探明的石油储量非常高,仅曾母盆地就有1,300亿桶,南中国海的可经济开采石油储量应该超过100亿桶。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南海周边国家加快了对南海油气资源的开发,而我国至今还没有在南海地区竖一口油井,开采一滴油。而东盟有关国家以本土邻近为依托,以吸引外国特别是西方大国为手段,以抢先开发造成既成事实为策略,以拓展海洋管辖范围和掠夺海洋资源为目的,纷纷与拥有雄厚资金和先进技术的西方石油公司签订协议联合勘探和开发南海油气资源,推动南海地区经济活动的国际化。

在南海问题上,尽管2002年11月4日,中国与东盟各成员国政府在金边签署了《南海各方行为宣言》(29),增加了双方的政治互信,有利于南海问题的和平解决。但南海问题的现状在短期内是不可能得到根本解决的,中国与东盟的能源合作前景仍然充满了变数。

(3)在与东盟积极寻求能源合作同时,中国感受到了来自日本、印度、美国等大国的强有力的竞争和压力。

作为能源匮乏的发达国家,日本经济对能源进口的依赖非常大。中日两国在能源方面既存在合作,也存在冲突。泰国南部“克拉地峡运河”的开凿主导权的争夺就是有力的佐证。日本和中国争夺东南亚地区,除了其经济利益,政治因素也不可回避;而同样作为发展中国家的印度,最近也频频在越南、缅甸等国寻求石油进口的合作伙伴,同时也在为开辟“印度洋航线”积极准备着。美国却以反恐和确保石油通道安全为由,试图驻军马六甲海峡,引起了有关国家的关注。其实美国的一个重要战略意图很明显就是要给中国的崛起制造“绊脚石”。

六 结束语

在全球化迅猛发展的新时代,中国面临越来越严峻的能源问题。以油气为主要形式的能源作为一种全球商品,直接左右着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福祉。中国应积极扩大与周边国家各国的能源合作上的共同利益,并在共同的能源纽带中建立信任和更为实质的合作关系,为中国的双边或多边的能源合作开辟更广阔的天地。简而言之,加快海外油气资源的勘探开发步伐,充分利用国际油气资源,与他国开展有效的能源合作,是今后我国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大的战略。长远来看,油气资源必将成为中国与东盟各国国家关系的重要因素,牵一发而动全身。但还要看到,中国必须积极需求多种油气资源运输渠道,采取多元化的油气资源供给,并建立起自己的油气储备库,以减轻中国对东盟国家的依赖程度。

注释:

①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是中国与东盟10国建立的自由贸易安排。2004年11月29日,双方在老挝万象签署了《货物贸易协议》。据中国商务部的官方网站透露,目前东盟成员中的文莱、马来西亚、缅甸、新加坡已经完成了对《货物贸易协议》的国内审批程序,印度尼西亚和泰国也将于近期完成。中国与上述国家将从7月20日起相互给予优惠关税待遇。东盟成员中的柬埔寨、老挝、菲律宾和越南将在完成国内程序后,与中国相互实施降税计划。

②东盟在鼓励外资勘探开采油气资源上,各成员国争先恐后增加优惠。以缅甸为例,外国公司在该国勘探到的石油或天然气,可以拥有30%产值,比东盟其他国家高出5%。至今,缅甸已经与24家国际石油公司签订开发合同,每年可以生产原油400万桶,天然气80多亿立方米,其中50亿立方米出口,创汇5亿余美元。泰国政府正计划从泰南部沿海的Srirach修建一条延伸到北部,并与中国昆明相连的2,500千米的成品油管道,将有助于改善中国西南地区的石油供应。

③安尼瓦尔·阿木提、张胜旺:《石油与国家安全》,新疆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3-4页。

④张晓强:《加强能源合作,实现共同发展》,《中国经贸导刊》2005年第10期。

⑤田春荣:《2004年中国石油进出口状况分析》,《国际石油经济》2005年第3期。

⑥毕吉耀:《国际石油价格再度高涨的原因及其影响》,《亚洲周刊》2002年2月18日。

⑦单卫国:《中国石油:事关战略安全》,《世界知识》2002年第21期,第34页。

⑧焦方正:《中国周边国家油气工业》,石油工业出版社,1998年,第206页。

⑨徐小杰、王也琪、方小美:《当前海外重点地区油气投资环境及未来变化趋势》,《国际石油经济》2005年第4期。

⑩贾伟川:《石油安全角度分析中国与东南亚的关系》,《理论界》2005年第3期。

(11)〈日〉吉野文雄:《东盟与中国的贸易现状》,《南洋资料译丛》2005年第2期。

(12)同上。

(13)吴磊:《中国石油安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第123-125页。

(14)王士录:《2004年中国东盟关系的新发展》,《东南亚》2004年第4期。

(15)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网:http://www.cafta.org.cn/shshshow1.asp? zs_ id=31887.

(16)中国商务部网站:http://www.mofcom.gov.cn/tj-zl.shtml.

(17)中国经济年鉴社:《2002年中国经济年鉴》,2002年。

(18)田春荣:《2003年中国石油进出口状况分析》,《国际石油经济》2000年第3期。

(19)赵萍:《石油进口战略大提速》,《中国外资》2005年第8期。

(20)《中石化(600028)打造东南亚能源陆上通道》,《东方早报》2005年4月6日。

(21)李谷城:《东南亚国家加强与中国能源合作》,《经济参考报》2004年9月1日。

(22)任菲菲:《从旅游到贸易昆明在GMS中“化蝶”》,《云南日报》2005年7月1日。

(23)中国商务部网站:http://nntb.mofcom.gov.cn/aarticle/shangwxw/200504/20050400035326.html.

(24)东盟贸易新闻网:http://www.mytrade.com.my/index-mainchinews.htm.

(25)毛成辉:《我国入境石油的运输安全对策》,《综合运输》2005年第6期。

(26)国际能源机构网站:http://www.iea.org/ Textbase/stats/surveys/archives.asp,Fact sheet,China' s Worldwide Quest for Energy Security" .

(27)安德鲁·西蒙:《能源与东盟经济一体化》,《东南亚纵横》2005年第4期。

(28)同(27)。

(29)骆莉、袁术林:《中国国家安全中的南海问题初探》,《暨南大学学报》(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1期。

标签:;  ;  ;  ;  ;  ;  ;  ;  ;  ;  ;  ;  ;  ;  ;  

浅析中国与东盟的能源合作_石油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