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RI在肝癌治疗后复发微小肝癌诊断中的临床价值分析论文_黄珊1,莫云海2

MRI在肝癌治疗后复发微小肝癌诊断中的临床价值分析论文_黄珊1,莫云海2

(1成都市公共卫生临床医疗中心放射科 四川 成都 610000)(2成都市第七人民医院MRI室 四川 成都 610021)

【摘要】目的:分析MRI在肝癌治疗后复发微小肝癌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2013年5月至2018年5月期间我院接收的肝癌治疗后复发微小肝癌患者61例,均给予其MRI诊断,回顾性分析诊断的价值。结果:(1)MRI平扫信号系统中,DWI高信号88.52%,未见高信号11.48%;T2WI高信号83.61%,未见高信号16.39%;T1WI低信号83.61%,等(高)信号16.39%;(2)MRI不同序列中,双回波有脂质8.36%、无脂质91.80%,4期动态增强快进快出68.86%、快进慢出16.39%;延迟期假包膜强化32.79%,无67.21%。结论:MRI在肝癌治疗后复发微小肝癌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显著,可推广。

【关键词】MRI;肝癌;治疗;复发;微小肝癌;诊断

【中图分类号】R73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8)25-0172-02

肝癌是临床较为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有数据调查显示,我国每年肝癌新增病例数、病死例数约为全球新增及病死人数的50%;手术是临床治疗肝癌的主要手段,肝癌术后患者的存活率约占70%,但术后肿瘤的复发率约5~23%,复发后的患者平均存活时间<1年[1]。但由于复发后的肝癌多为微小病变,病灶直径≤1.0cm,因此,极易被漏诊或误诊。本文主要研究MRI在肝癌治疗后复发微小肝癌诊断中的临床价值,并进行如下总结。

1.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5月至2018年5月期间我院接收的61例肝癌治疗后复发微小肝癌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其中,男性34例,女性27例;初诊肝癌的年龄为36~73岁,平均(55±1.95)岁。所选研究对象经手术病理或穿刺活检证实,且均为中分化或(和)高分化。

1.2 方法

(1)扫描序列方法:轴位T2WI fs FRFSE,BH DWI b=800s/mm2,双回波成像BH T1WI Dual(1.5T)或InPhase/OutPhase:BH L-Flex Mask(3.0T),T1WI平扫LAVA Aask(1.5T)或WATER:BH L-Flex Mask(3.0T)及三维动态增强扫描,LAVA-XV+C,动脉期(早、晚二期)18~22s,门脉期60s,平衡期为3min,延迟器为5min。

(2)常规+扫冠状位BH 2D fs FIESTA(1.5T)或BH T2 SSFSE(3.0T)、冠状位平衡期(3~5min,动态扫描4期以后与延迟期之间);钆喷酸葡胺注射液的总量根据患者体重计算,经肘静脉团注后保持速率为2.5mL/s,动脉期为18~22s,门脉期为60s,平衡期为3min,延迟期为5min。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1.3 诊断标准

记录病变后每次复查时间、病灶大小、各个序列信号的特征及其强化的方式等;其中,主要诊断标准:平扫DWI或(及)T2wi高信号+动态增强病灶部分(全部)快进、快出或(和)快进、慢出,且一次以上复查结果显示为增大;此药标准:T1WI低信号、延迟期假包膜强化、双回波脂肪变性、AFP增高等[2]。

2.结果

2.1 病灶数目、位置

(1)本次所选61例微小肝癌患者共有病灶65个,单发或双发;其中,肝Ⅰ段3个、肝Ⅱ段4个、肝Ⅲ段6个、肝Ⅳ段10个、肝Ⅴ段10个、肝Ⅵ段15个、肝Ⅶ段7个、肝Ⅷ段10个。

(2)61例微小肝癌患者单个病灶直径为0.4~1.0cm之间,复查期间为3~16月;病灶增大到1.6~3.1cm者,行限期治疗。

(3)61例微小肝癌患者经MRI不同平扫和序列后的表现为:①MRI平扫信号系统中,DWI高信号54例、占比88.52%,未见高信号7例、占比11.48%;T2WI高信号51例、占比83.61%,未见高信号10例、占比16.39%;T1WI低信号51例、占比83.61%,等(高)信号10例、占比16.39%;②MRI不同序列中,双回波有脂质5例(8.36%)、无脂质56例(91.80%),4期动态增强快进快出42例(68.86%)、快进慢出10例(16.39%);延迟期假包膜强化有20例(32.79%),无41例(67.21%)。

2.2 病变的形态结构、信号

(1)本次所选研究的61例微小肝癌患者病变呈小结节状或略分叶,且边缘清楚;DWI高信号54例,占比88.52%;T2WI高信号51例,占比83.61%;T1WI低信号51例,占比83.61%;少数病变内含脂质成分5例,占比8.36%;动态增强且呈快进快出42例,占比68.86%。

(2)呈快进慢出14例,占比22.95%;延迟期部分病变课件假包膜强化20例,占比32.79%。

3.讨论

当前,2011版中“原发性肝癌诊疗规范”中对于微小肝癌的诊断标准仍无明确定论,但在临床工作中,肝癌手术切除或者其他治疗后复查结果显示有微小病变,则应考虑是否有肝癌复发情况;而对于有慢性肝病病史、定期复查过程中出现新发肝癌影像,并排除炎性假瘤、血管瘤等良性病变的微小病变,且一定时期内复查有增大的病变诊断为肝癌,而将肿瘤直径≤1.0cm且数目≤2个的肝癌定义为微小肝癌。超声、CT是肝脏检查的主要手段,但超声或CT检查均为单一回声(密度)因素,分辨率较为有限;1.5T、3.0T MRI因价格适宜、安全、可靠、确诊率较高等优势而被广泛应用到肝脏病变的诊断中。肝癌治疗后复发的微小肝癌极易被忽略,最终影响到临床治疗的疗效,甚至还会威胁到患者生存的质量。而考虑到经济成本、时间成本等,在对肝癌后患者复查过程中,使用1.5T、3.0T MRI诊断,能够有效提升确诊率,进而给予患者及早的干预,延长患者生存期。

综上所述,1.5T、3.0T MRI技术能够提升肝癌治疗后复发微小肝癌的检出率,对于延长患者存活期具有重要价值。

【参考文献】

[1]苏赞瑞,黄运福,林建军,等.DSA和钆塞酸二钠增强MRI对肝癌术后复发微小病灶诊断的比较研究[J].介入放射学杂志,2017,26(6):559-563.

[2]胡海东,张见增,尤金涛,等.MRI在肝癌治疗后复发微小肝癌诊断中的临床价值[J].中国医学装备,2017,14(3):65-69.

论文作者:黄珊1,莫云海2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8年9月第2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9/7

标签:;  ;  ;  ;  ;  ;  ;  ;  

MRI在肝癌治疗后复发微小肝癌诊断中的临床价值分析论文_黄珊1,莫云海2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