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学生营构纸上的“幻城”——谈中学生幻想作文训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纸上论文,引导学生论文,中学生论文,幻想论文,幻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高中生中提起小说《幻城》就像在大学生中提起《红楼梦》,这里说的当然不是两部书艺术成就上的相似,而是指的他们被读者接受和推崇的程度。处在花季的少男少女们无不被《幻城》这部作品搞得如痴如狂,甚至在课间10分钟里都要迫不及待的拿出来翻两眼。在纸质媒体的吸引力逐渐降低的今天,这部书却在北京图书订货会上,位列文艺社科类图书销售排行榜前三名。它的巨大成功说明了什么呢?《幻城》的主要读者群是高中生,作者同样也是高中生,我们的高中语文教学又能够在它的成功中学到些什么呢?
让我们先来看看《幻城》为什么会成功。北大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曹文轩先生在为该书写的序中说:“作品属于纯粹的虚构。对虚空的虚构,其实比对现实的摹写更难。相对于虚构的能力,我以为摹写的能力只是一个基本的能力,而虚构才是更高一层的能力,而且是区别文学是否进入风光境界的能力。中国文学的可检讨之处,就正在于若干年来停滞于摹写,而无法将文字引入虚构。中国本有‘红楼’与‘西游’两大小说传统,但到后世,既未能接通‘红楼’之血脉,也未能将‘西游’之精神承接下来。摹写是浮皮潦草的,而虚构之能力基本衰竭。结果使中国小说几十年如一日地平庸,赖在地上打滚,少有飞翔的快意与美感。在如此情景中读《幻城》,自然是一种喜悦与安慰。《幻城》来自于幻想。”[1] 由此,我们可以断定:作者郭敬明的成功源于天马行空的幻想,我们的中学生读者的狂热也是源于对于虚幻世界的热衷和迷恋。
鉴于此,我认为《幻城》的成功仍然是在提示我们的语文教育者:重视高中学生幻想的兴趣,加强对他们的想象力尤其是幻想能力的培养,从而引导学生营构纸上的“幻城”。
高中语文教学的实际情况显然是忽视对于学生幻想能力的培养的。让我们从教材谈起:
一、人教版高中语文实验教材“想象世界——学习虚构”专题的两点不足
1.对“想象”的定义和分类不够清楚
近年来,许多老师撰文探讨想象力的培养,可见大家都发现了想象力培养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被忽视的现状,人教版高中语文实验教材第二册在“表达交流”部分安排了“想象世界——学习虚构”专题,篇幅短小,仅仅用了两页纸,可见想象在教学中地位的缺失。而且教材对“想象”是这样定位的:“什么是想象?它是指人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过程。”这样来定义想象对于高中生来说是不是深刻了些?出现“表象”这种专业的心理学名词而不加解释必然会造成学生的迷惑。诚然,“想象是很难下定义的”[2],“千百年来对想象的阐释莫衷一是,至今没有公认的定义”,[3] 但是这样笼而统之,含混不清的解释对于初次在理论上认识想象的孩子们来说是远远不够的。想象是多种多样的,起码应该让学生明确一下想象的类别和种属。我认为此处倒不如借鉴童庆炳先生的解释:“其实,想象就其本义来说就是‘想出一个象’。这个象可能是对外部事物或现象的复现,叫再现想象;它也可能是将某种理论的东西形象化,叫比拟想象;它还可能是凭空地将此物想成彼物,将无物想为有物,将常物想成异物,叫虚构想象。相对于再现想象来说,后两种又叫创造想象。”或者也可以采用周冠生先生对于想象的分类“按照产生想象时有无明确的目的和意图,可以把想象分为无意想象和有意想象两个大类……无意想象,又名随意想象。它是一种没有特定目的、不自觉的、不自由主的想象;或者说是缺乏第二信号系统调节的、顺乎自然而成的想象”;“有意想象,又名‘随意想象’,它是一种按照一定目的、自觉进行的想象;或者说是在第二信号系统参与和调节之下所进行的想象。因为人在进行有意想象时,总是根据自己设定的任务与要求,带着要完成某项活动、达到某种目标而进行的,所以需要有意识地控制想象活动的流程,剔除那些与主体设计要求不相干的表象,并随时吸取或改造某些表象,以便使之符合主体设定的想象目标。这种具有一定的主动性、目的性、组织性和现实性的有意想象,在人类生活中,特别是创造性活动中,有着巨大的意义与作用。”[4] 根据二位的说法,教材中所提的“虚构”当属创造想象或者有意想象。至此方能明确“想象”的外延以及虚构与想象的种属关系,教材在下文“写法借鉴”里再大谈特谈“虚构”才不至于使学生感到糊涂和突兀。
2.概念前后脱节,缺乏过渡
在“话题探讨”环节,编者一直在强调“想象力”的重要,但是到了“写法借鉴”环节里,却全然没有了“想象”二字,代之以对于虚构的介绍。既没有介绍想象和虚构的区别,也没有介绍想象和虚构的联系。诚然:“虚构与想像在西方批评史上迄今都未清晰地区别开来。”[5] 但是教材起码应该说明,在“写法借鉴”环节提到的“虚构”,是从文学创作的角度谈的,也就是说把文学理解为艺术生产者在艺术构思过程中主要借助于想象进行的思维(形象思维)。可以说虚构正是想象力在文学上的应用。理清这些关系,才能使得本专题的教学更有逻辑性。
但是虚构只是想象在文学上的起步,虚构更不是想象的全部,既然把它和“想象世界”放在一起,那么只谈虚构不谈想象则只是触及浮毛,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好比只教给学生砌砖的方法就叫他们去盖高楼大厦,而学生根本不知道盖好后的房屋应该是什么样子,课文中所举例文确实是虚构,但和《幻城》比较一下,可以知道此虚构非彼虚构,前者是和“现实”相对,后者则是和“真实”相对的。
我们再来看第三环节“写作训练”,五个题目,对于想象力的训练的侧重点却各不相同。前两个题目练的是幻想,后三个题目练的是联想,幻想和联想都是想象力的分支和从属,但前两个环节的教学却既没有讲明原理又没有适合的例文可以提供,如此暧昧不明的说理和指导只能让学生如坠云雾。
个人觉得,以上几点都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实验教材在设计“想象”训练时的不足,教材上的这个专题虽然并不是以本文想重点谈的幻想能力为主要讲述对象的,但是由于这是想象力在高中语文教材里的唯一一次出场,所以不能绕开不提,而且也从侧面证明了“幻想”能力培养在高中教材中的地位的缺失,所以我以此为引,下面我们则具体来看《幻城》对于语文教学的启发。
二、《幻城》的成功告诉我们:高中阶段也应进行幻想作文训练
《幻城》中的虚构是一种完全天马行空式的无拘无束的幻想,这才是使这部小说大放异彩,深受拥趸的原因。
“幻想是指与个人生活愿望相结合的创造想象的一种特殊形式。”[6] 但是想象和幻想还有些许不同,孙绍振先生在《论诗的想象》中说:“抒情的逻辑就是一种想象的逻辑。所谓‘无理’而又能‘妙’者,就是因为有这种‘多一曲折’的逻辑,有无这种多一曲折的逻辑,对于想象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想象于之幻想不同主要就在这里。”
许多教育家谈到幻想,总是讲应该加强“儿童”时期幻想能力的开发和培养,在小学阶段,幻想能力的培养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重视,但是人会随着年龄的增长就停止幻想吗?当然不是,如果曹雪芹没有幻想,怎会有“太虚幻境”的空灵;如果吴承恩没有幻想,怎会有“八十一难”的景象?高中生属于青少年,从心理学的角度说,他们正处于人体生长发育的第二个高峰,对这些高中生来说,“生理发育、实践活动和社会地位的过渡性决定了此时心理的过渡性:发展迅速但又不够稳定,很多方面兼具童年期的幼稚和成年期的成熟。”[7] 正是因为高中生的这一“过渡性”特点使得他们的幻想比起儿童来说更加出其不意,摧枯拉朽;比起成人来说则更加光明绚烂,美好向上。让我们看几段《幻城》中的文字:“我和樱空释曾经流亡凡世30年,那是在圣战结束之后。我记得在战役的最后,火族已经攻到我们冰族的刃雪城下,当时我看到火族精灵红色的头发和瞳仁,看到漫天弥散的火光,看到无数的冰族巫师在火中融化,我记得我站在刃雪城高高的城楼上,风从四面八方汹涌而来灌满我的长袍。我问我的父皇:父皇,我们会被杀死吗?父皇没有回答,面容冷峻、高傲,最后他只是摇了摇头,动作缓慢可是神情坚定,如同幻雪神山上最坚固的冰。”“当我139岁的时候,我遇见了梨落, 幻雪帝国最年轻也是最伟大的巫师。皇族的人在长到130岁的时候就会变成成年人的样子, 所以当时我抱着还是小孩子模样的樱空释走在大雪纷飞的街道,每个人都以为我是释的父亲,没人知道我们是幻雪帝国的仅剩的两个皇子。我还记得当梨落出现的时候,地面的大雪突然被卷起来,遮天闭日,所有人都四散奔逃,我抱着释站在原地没有动,因为我感觉不到任何杀气。雪花的尽头,梨落高高地站在独角兽上,大雪在她旁边如杨花般纷纷落下,她下落,走过来跪在我面前,交叉双手对我说,王,我来接您回去。”“落樱坡是幻雪神山下的一块圣地,漫山遍野长满白色的樱花,而且永远不会凋零,我和释在那里经过了最后的考验,成为最顶尖的幻术师。我们要做的是将地上的雪扬起来,用每片雪花击落每片樱花花瓣,然后用雪花替换樱花的位置。我记得那天父皇和母后还有释的母亲莲姬都格外开心,因为我和释创造了幻雪帝国历史上的奇迹,我们没有留下一片花瓣。不过惟一不同的是,当释的最后一片樱花瓣飘落到地上的时候,我还有很多的雪花飞舞在空中。”此类文字在《幻城》里俯拾皆是,如此的灵动诡谲竟然出自一个高中生之手!可结合青少年的心理特点想一想,此等文字岂不是应当出自一个高中生!《幻城》使得我们的高中生由于语文教育造成的、自小学毕业起开始的、普遍产生的、对于幻想的饥饿得到了满足,审美需求得到了补偿,学生们心中巨大的空白被填补了,这本书的成功怎会不如探囊取物般轻松?也再一次反证了那种把幻想幼稚化,当成小儿科的教育行为是多么的不明智。
然而这种不明智的现状显然将在一定时期内存在,我们的语文教师目前所能做的也只有寄希望于引起教材编者对于高中阶段幻想能力培养的重视,除此之外只能挤出时间,指导学生进行一些幻想作文的训练。
三、幻想作文训练方法
(一)抓点激趣,引发幻想
这个点指的是学生的兴趣点。幻想是学生主体的心理行为,只有主体本身有幻想的欲望,自觉地进行创造性思维,幻想才能产生。所以抓兴趣点应是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幻想作文训练的起步。那么什么能使学生感兴趣并能成为幻想的诱点呢?我认为应是学生不熟悉的事物或某个方面,因为学生过去经验得越少,可幻想的空间就越大。当然也不能是学生完全不知道的东西,否则就会形成幻想的“完全遇挫”。具体说来,题材广泛。可过去可未来,可入地可上天。可以近说实事:比如《假如我是宇航员》,学生可以幻想一下飞船内的生活,或者是太空中的景色;可以远说古代:比如《假如我是秦始皇》,学生可以谈一下治国方略,遥想一下雄伟的长城、阿房宫;尤擅理科者可写科幻,童心未泯者可编童话,或者干脆不设题目,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只要学生的“胡思乱想”有的放矢,这个作文训练就有施行的必要,从而在起点上保证教学的有效。
(二)形式内容,齐头并进
幻想不仅指作文内容上的大胆构思,还包括对于语言的大胆运用。在教学中,老师评价学生的日常习作,总是极力批判那种作家在文学创作上孜孜追求的“陌生化”效果,作者别出心裁的语言所造成的疏离感被文通字顺的评分标准所扼杀,以至于现在的学生习作千人一面,毫无个性。在这种情况下,鼓励学生“胡言乱语”也应成为幻想作文训练的价值取向,让孩子充分无缚地使用语言,努力使自己的语言与众不同,才能使学生求得内容与形式的双赢。
(三)合作训练,互除枷锁
幻想虽然是个体行为,但合作学习的方式对于幻想作文训练同样重要。我们常说给学生插上幻想的翅膀,但是高中生在伦理规则,社会规则,语言规则等等束缚中浸淫已久,他们的思维不仅被砍掉了翅膀,而且被套上了枷锁。因此我们需要借助合作学习为孩子们除去这些桎梏。固然很多学生看到圆圈只会想到字母“O”,但是总有孩子会想到满月或苹果,所以应该让后者启发前者,通过互相提醒,使得前者认识到,原来事情还可以这样想,思维的天地原来如此辽阔!这样孩子们才能摆脱羁绊,一飞冲天,他们已经退化的想象之翼的羽毛才能逐渐丰满。
具体操作时可以设计一些小游戏,比如故事接龙,或者每人随便说一个词,然后所有同学根据想象把这些词连缀成故事等等。
(四)综合运用多种手段
多媒体的运用对于引发学生幻想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放音乐,可以让学生描绘他们脑中由音乐催生的画面,看电影,比如《特洛伊》《哈里波特》《最终幻想》《魔戒》等,可以给学生提供幻想的优秀范本,从中看到西方人对历史和未来的创造。不仅如此,视觉和听觉的刺激还可以给学生带来极大的幻想的冲动,使得他们的创作充满自发的激情。
最后,我想说,高中生群体内不会只有一座“幻城”,我们应该把幻想还给学生。否则,我们的国家和民族将失去进步的潜能和热情。
收稿日期:2005—1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