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环境保护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旅游业论文,可持续发展论文,环境保护论文,旅游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旅游业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已成为世界上发展势头最强劲、创造价值最多的新兴独立的复合性产业。目前,随着出入境限制的日趋减少,有薪假期不断增加,人们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普遍提高,因而旅游观光将成为越来越多的人的一种健康、高雅的生活方式。世界旅游业必将得到持续发展。据世界旅游与观光理事会预测,从2000年至2010年全球旅游人数平均每年增长5%,至2010年全球旅游者将达9.4亿人次。
旅游业的发展极大地促进了地区经济的发展,也促进了国与国、地区与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与合作,为国际间的友好交往,为国家创汇创收,安置就业,繁荣经济,都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同时,随着一批批游客涌入各地的雄山奇川,人文佳境,也给这里的资源环境造成了损坏与污染。因此,科学地理解旅游与环境的关系,探讨旅游环境保护的内涵,采取切实的保护措施,无疑是促进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课题。
一
我国的旅游业开发历史较短,目前尚为发展中国家旅游开发模式。因此,人们(特别是地方政府决策部门)对旅游与环境之间的关系问题,尚缺乏科学理解,那种“旅游业是无烟产业”的观念还较流行。这种认为发展旅游业不存在污染环境的看法,是与客观实际相违背的。1992年美国学者格林等人,从实施旅游开发的环境效应评价角度,分类列出了旅游对环境的各项潜在影响。(见下页表)
表中客观地列出了开发旅游项目、环境的各种潜在影响,很好地说明了旅游与环境之间存在着相互矛盾的关系。实际上,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对环境已经带来了较严重的损坏与污染,旅游与环境、生态之间的矛盾已越来越尖锐,应当受到人们的重视。
1.旅游资源的开发粗放、盲目,利用不合理。许多地区的政府有关部门在开发旅游资源时,缺乏深入的调查研究和全面科学的论证、评估与规划,便匆忙开发。特别是一些新旅游开发区,开发者急于早日获得经济效益,便急功近利,在缺少必要论证与总体规划的条件下,便盲目地进行探索式、粗放式的开发。他们对旅游资源重开发、轻保护或只顾开发、不管保护,造成许多不可再生的贵重旅游资源的损害与浪费。在云南禄劝轿子山风景区中,有科研及生态价值极高的原生冷木。可是当地为了建筑旅游宾馆和其他设施,便大片砍伐,损失严重。吉林长白山自然保护区山顶冻原地带是我国仅有的地带,具有极高的科研价值。当地只顾开发旅游,缺少必要保护,由于游客猛增,使这一珍贵的不可再生的资源遭到严重破坏。野生动物也是极其珍贵的旅游资源。许多地方在开发这一旅游资源时,管理不善,执法不力,使许多野生动物遭到乱捕滥杀。在全国保护动物总数(257种)中占63%的云南,1989~ 1990年就发生了捕杀野生动物案件178起,损失野生动物829头(只),其中一级保护动物达50头(只)。有的宾馆饭店甚至以野生动物作为美食招揽游客,使不少珍稀品种濒临绝灭。
2.旅游风景区环境污染严重。据旅游风景区提供的监测资料显示,这里的水、土、气都有程度不同的污染。由于旅游区的“都市化”,噪音、烟尘都超过了规定的标准。大气中含有的有害物质及酸雨等情况比较普遍。湘西武陵风景区空气中二氧化硫含量高达0.62毫克/米[3],超过国家一级大气标准3.68倍;杉林大片枯黄,PH值达4.44,并出现酸雾酸雨。该风景区生活污水增多,垃圾废渣、废物剧增。过去是“家家泉水,户户垂柳”的泉城济南,现已面目全非。著名的豹突泉、珍珠泉因过度采用地下水等原因,现已濒临无水,泉池断流,污染严重。素有高原明珠之称的云南滇池,碧波浩渺五百里。可是由于围湖造田和各种工业生活用水污染,现已失去了昔日的光彩。不仅水面积大大受到压缩,水质也遭到极大破坏。凡饮用滇池水源的地区,已成为昆明市传染病和许多疾病的高发区。
由于游客的物质、能量的消耗大大高于固定居民的消费,特别在旅游旺季,游客猛增、超载,对大气、水体污染物总量也随着剧增。在许多风景名胜区,随处都能看到各种啤酒瓶、汽水瓶和罐头盒等垃圾。就连世界屋脊喜马拉雅山,游客留下的各种饮料罐、包装袋等垃圾,也使那里不得不花费巨资去清除。
3.生态环境系统失调。由于在风景区内开山炸石,砍树毁林,水土流失严重。或因山洪爆发,塌方挡路,毁景伤人;或因久旱无雨,水源枯竭,饮用水短缺。更有一些建筑毁景障景,与自然和人文景观极不协调,破坏了景观的整体性、统一性,失去了和谐。四季常绿的云南西双版纳,以热带原始森林的苍茫神秘和勃勃生机而吸引广大游客。但近几十年来,由于大搞毁林开荒,以林为能源,森林面积急剧下降,使原来良好的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有的自然保护区,由于盲目扩大旅游区、修建旅游设施,使原动植物赖以生存的地域减少,它们的生活空间和养料系统也发生变化,从而导致这里面的动植物死亡和生态环境的破坏。由于城市建设的迅速发展,使城区和城郊的一些风景区受到冲击。有的地方在风景名胜区邻近盖工厂、办企业,浓烟滚滚,污水横流;有的在山林古刹安置电器设备,地面铺上人造大理石砖;有的景区不顾环境、条件,搞假古墓、洋古墓等等。还有的乡村风景布置得过于现代化,人工修整痕迹过重,与其“自然本色”很不和谐。这些不仅破坏了风景名胜、古迹文物的原始景观的文化内涵,也对旅游环境的生态格局和风景结构造成了破坏。
旅游对环境的潜在影响
改变 1.破坏动植物繁殖习性;
动植 2.猎杀动物;
物种 3.猎杀动物以供纪念品交易;
群结 4.动物的迁移;
构5.植物因采集柴薪而遭破坏;
6.因伐除植物建成旅游设施而
改变植被覆盖率或植被性质;
7.野生动物保护区/禁猎区的建立。
然 污染 1.水质因排放垃圾、汇漏油污
环 而遭污染;
境2.车辆排放物导致空气污染;
3.旅游交通运输和旅游活动导
致噪声污染。
1.土壤板结导致地表土进一步
流失和侵蚀;
侵蚀 2.地面滑移/滑坡的危险性增大;
3.雪崩的危险性增大;
4.损害地质特征(如突岩、洞穴
等);
5.损害河岸。
1.地下地表水的耗竭;
2.为旅游活动提供能量的矿物
自然燃料的枯竭;
资源 3.发生火害的危险性增大。
1.各种设施(如建筑物、索道滑
视觉车、停车场)有障景观;
效果 2.垃圾及处理影响影观。
城市 1.土地不再用于最初的生产用途;
人 环境 2.水文特征发生变化。
造1.建筑物密集区的扩张;
环 视觉 2.新的建筑风格。
境 效益 3.人及其附属物。
基础 1.基础设施超负荷运行(道路、
设施铁路、停车场、电网、通讯系
统、废物处理设施、供水设施
等);
2.新的基础设施的建设;
3.为适应旅游需要而进行的环境
管理(如海坎、垦荒)。
城市 1.居住、商业和工业用地方面
特征的变化;
2.城市化的道路系统(如车行道、
人行道);
3.出现分别为旅游者和当地居
民开发的不同区域。
古迹 1.废弃建筑物的重新使用;
修复 2.古代建筑和遗址的修缮与保护;
3.修复废弃建筑物供作别墅。
竞争 1.某些旅游区点可能因其他区
点的开放或旅游者兴趣变化
而贬值。
资料来源:格林(Green )等:“ The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of Tourism Development”,载于Peter Johnson and Barry Thomas 主编的“Perspectives On Tourism Policy ” 1992,Mansell.
4.文明建设滞后,名胜古迹受损。有些旅游区内管理不善,脏乱差现象严重,环境卫生糟糕。城区的社会环境很差,酗酒、卖淫、吸毒、偷盗、违章驾驶、青少年犯罪团伙等丑陋现象,污染社会环境,使游客不仅有视觉污染,而且安全感受到影响。
由于管理和保护措施不严、不力和少数游客素质不高,使许多名胜古迹受损。在我国最大的历史文物博物院——故宫的宫墙、石板走道、各类门槛上,在东岳泰山的摩崖石刻上,在古老长城的城墙、城楼上,都留有他们的不文明的印迹。
上述可见,在发展旅游与保护环境之间存在着相互矛盾的关系。我们只有如实地承认它、重视它,才会找出妥当的办法来解决它。
二
一位研究旅游学和生态学的专家曾指出:“旅游业是一项高经济、高文化、高科技、高艺术、高社会性、高生态性、高综合性、高启动性,同时也是高敏感性、高复杂性的康乐休闲型的和平产业和文明事业。”旅游业的这些基本特征,决定了旅游环境及其保护不同于一般的环境及其保护。旅游环境保护是具有更为丰富内涵的一种保护。笔者认为,旅游环境保护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的内涵:科学保护、生态保护、文化保护、美学保护。
所谓旅游环境的科学保护,就是运用科学的方法和科技手段对旅游“三要素”(旅游的客体、旅游主体和旅游业)的开发、配套、管理与服务进行保护。
首先,对旅游区和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建设,例如旅游区区位、旅游资源的质量、当地的社会经济条件和开发条件,特别是对其资源的地质、地理背景、资源品位、特点,环境质量、景物类型的数量与规模等,都必须在认真调查的基础上运用科学的方法(例如层次分析法、模糊数学法、综合评分法等)进行定性、定量分析、评估。经过详细论证认为确有开发的价值与条件的,制订开发总体规划与具体实施方案,经过一定的审批手续,然后进行开发、建设和利用。不进行认真调查研究,没有科学论证和开发规划的,一律不予开发,对其资源进行保护。对开发建设利用的旅游资源要坚持利用与保护并重的原则,防止掠夺式开发和不合理利用的做法。
对旅游区、风景名胜区和景点的建筑和各项设施的布局、造形,道路交通的畅通以及旅游产品进行科学配套管理与保护。
其次,对该旅游区的客源市场、游客容量、旅游者的文化层次、心理需求进行调查分析,为旅游业的管理和服务的科学化、规范化和环境保护提供可靠资料依据。
第三,运用高新科技手段保护那些特殊的自然地段、自然遗迹、人文遗迹和稀珍动植物资源,减少古迹文物的损耗与损环。
所谓旅游环境生态保护,就是运用系统论和生态学原理与方法对旅游“三要素”的自然、文化、经济、社会诸方面的生态环境的平衡与协调发展予以保护。
在开发和利用旅游资源过程中,要根据系统工程原理,从系统观点、整体观点把发展旅游与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统筹规划、运作,使旅游资源的开发、名胜风景区的建设与现场的生态环境相适应、相协调,尽量减少对当地土地、水流、森林和其他资源的影响与消耗,尽量不影响当地动植物的生活空间和养料系统,使之能继续繁衍生息。要严格控制旅游业的生产结构和消费结构。对因发展旅游业而修建的宾馆饭店、道路交通等设施,也应尽量减少用地,对所使用的水、电等能源的供应,污水、垃圾的处理,均应尽可能少地影响和破坏现场的生态环境。
对于具有特殊价值的自然地段,自然遗迹、人文遗迹、古物古迹和稀珍动植物,必须严格保护,只应作科学考察而不接待广大游客的观光。那种只顾眼前的经济效益而牺牲长远利益的做法,不利于旅游业的持续发展。
对于广大旅游者开展文明旅游、生态旅游、绿色旅游的宣传教育,使之爱护旅游区的一草一木,讲究卫生,保护环境。
旅游环境生态保护的另一重要内容,就是运用系统论和生态学原理与方法,对某一旅游区(或一景点)的生态系统和社会系统的负载能力、容量极限进行科学测定。弄清楚该旅游区的生态系统(资源、环境等)能被人们(包括旅游者、旅游业人员和当地居民)利用的承受能力与极限。把握了这种能力,就可以使该旅游区旅游业的发展不破坏当地的生态系统,而使当地生态系统在被利用之后还可以得到休养生息以至恢复平衡,从而达到旅游业的长期稳定的发展。
所谓旅游环境文化保护,就是对旅游“三要素”的文化内涵与特色的保护。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作为旅游客体主要部分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都集中了大自然的精华,渗透着人类历史文化的结晶。因此,旅游本身就是一项广义的文化活动,是人们一种高雅的文化享受。古人曰:“游山如读史”、“游山如读诗”。特别在当今,随着人们对精神、科学文化需求的提高,以观赏大自然美景,游览珍贵历史文化艺术瑰宝,获得生动的自然知识和人文知识为主的文化旅游成为一种时代风尚。增添文化含量将成为旅游业的新的生长点和新的价值取向。因此,对旅游客体、主体及旅游业的文化内涵与特色的开发和保护,必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契机。
对风景名胜区的生态、地理、地质等自然环境的文化特征,野生动植物的文化特征,人文景观的历史文化特征,都必须予以保护。对于它由此而形成的文化特色,要保护它的延续和发展,而不予损坏、变形。
对于那些体现民族传统文化、宗教文化和建筑文化的古建筑群(佛寺、佛塔、古塔、碑坊、宫殿等),应当重点保护。现在有的因地质条件、地形状况的变化而倾斜、裂塌;有的因地震、洪水袭击而损破;有的因地面滑坡、多年风化、失修而破旧不堪、黯然失色;也有的因打深井采地下水而失去观赏价值。对于这些具有历史、艺术、文化价值的珍贵文物古迹,均应按其原有的文化内涵予以修建保护。我国的古窟,特别是其中的古雕佛像、摩崖造像和壁画,这些人类文化艺术的珍品,现在有的由于山体、崖层的断裂坍塌而损坏,有的因水渗浇和风化走形,失去了艺术价值。许多名山上的摩崖石刻、岩画、由于流水、水劈、风化等地质作用,已字迹模糊、残缺不全。还有一些古代著名的文化书院等,这些都是珍贵的历史文化遗存和艺术珍宝,保护好它们,都能给旅游者带来难得的观赏价值和文化艺术享受。
对于旅游区的各种特色的文化特征,例如它独特的民族风俗文化、建筑风格、陶瓷文化、饮食文化等等,都应保护它原有的文化风格、岁月风貌,而不因现代化建设使之走形、消失。
风景名胜区内的宾馆、饭店等设施的布局、造形、体量等应与自然、人文景观的文化特征相协调一致。各项旅游服务如导游、道路、交通、产品都应显示其文化品味。切忌城市化、商业化的浓重气息来损伤各种景观的原有文化内涵与特色。
只有把文化—旅游资源中最具魅力的内涵开发利用、保护好,才能使旅游业办成弘扬优秀民族传统文化,促进中外文化交流,提高国民科学文化素质的文明事业。
所谓旅游环境美学保护,就是运用美学原理与方法对旅游“三要素”的美学价值和审美活动的保护。
大自然界是美的。风景名胜更是集中了自然美与人工美的精华。或是“如情似梦漓江水”的优美,或是“黄河之水天上来”的壮美,或是“黄山归来不看岳”的神奇美,或是“山色空濛雨亦奇”时西湖的朦胧美,或是“茫茫大漠有生命的有牙泉”神秘美,或是岳阳楼的人文美,九寨沟的质朴美。这些都是具有极高美学价值的大自然的“精品”,人类的“杰作”。旅游是人类对美的追求的高级文化生活,是一种广义审美形式。正是由于这些景观的美的特征与价值,能给人们的心灵一种无可替代的美感享受与满足,从中吸取无穷的思想营养,才使旅游业有发展的勃勃生机。因此,从这种意义上说,保护好这些景观的美学特征与价值,就等于保护了旅游业的生命与灵魂。
然而,它们又是很脆弱的,任何美景都不可能是万古常青、恒美的。特别是自工业文明以来经济发展,给地球的资源与环境带来了极严重的损害与污染。众多风景名胜也程度不同地受到损坏,杭州的西子湖、苏州的园林、昆明的滇池,济南的豹突泉等,都因受到污染而失去了昔日的光彩。许多珍稀野生动植物物种已在地球上绝灭。因此,保护旅游客体的美学特征与价值,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要做好旅游环境的美学保护,旅游业必须提高管理与服务的美学水平。宾馆饭店、道路等设施的造型、布局能与自然、人文景观和谐一致,同样给人美感情趣。观景线路的选择和景物观赏点的设置,都要服务于游客不仅仅停留在直观的看山看水上,更不能让游客乱跑景。导游服务要善于传递审美信息,协调游客的审美行动,调动游客的审美想象与期待。各项服务人员在形体、服饰、发型、表情、语言、操作等方面都应体现出高水平的美学修养,能引起游客的审美情趣。旅游业运用美学原理与方法提高管理与服务水平,使旅游客体的美学价值得到充分展示,使旅游主体获得更丰富的美感享受,这种管理与服务是对美的创造,也是对旅游环境美的更积极、更高档的保护。
三
加强旅游环境的保护,应有以下主要措施。
第一,增强环境意识,强化法制观念,提倡绿色文明旅游。
地方政府和旅游有关部门应认真学习领会和贯彻执行国务院颁发的《风景名胜区管理条例》和国家环保局、国家旅游局等联合发出的《发于加强旅游区境保护工作的通知》等法规、政策,分期进行环境保护法规、政策的培训,增强法制观念,加大执法力度,严格依法管理和保护旅游环境。
思想意识比法规更重要。旅游业的管理干部和工作人员,通过学习、培训改变那种认为“旅游业是无烟产业”、“旅游资源可再生”的观念以及对旅游开发的环境效应评估认识不足的现象,切实把旅游环境当成旅游业的生命和形象。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眼光,把发展旅游业的目标与立足点建立在是保证当代和几代、几十代人的旅游需要上,并依这种思想观念为指导,做好环境保护的各项具体工作。
利用各种宣传媒体,采用多种形式,营造保护环境的氛围,倡导绿色文明旅游,以影响广大游客。使他们自觉遵守旅游管理规定,不丢一片纸屑,注重保护旅游环境,做绿色文明的旅游者。
第二、明确保护职责范围,建立健全各项环保制度,严格科学管理。
要建立、健全旅游环境保护的各项规章制度,例如:旅游区一切开发建设项目须有包含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内容的可行性论证和总体规划制度;旅游区各项建设的审批制度;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生态环境监测、监督制度;旅游资源有偿使用和合理收取环境补偿费的规定等等。根据国家的政策和各项规章制度,根据“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分类别、分层次、分范围地明确管理职责和保护的具体要求,列入岗位目标管理,切实加强管理与保护工作。
要尽量开发那些不影响或少影响生态环境的旅游项目;倡导生态旅游、绿色旅游;控制旅游业的生产结构和消费结构;抓紧挽救一批受损的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文物古迹。
第三、开展旅游环境保护科学研究,提高科技保护水平,走“科技兴旅游”道路。
旅游业是一个高科技的和平产业。要改变盲目、掠夺式开发和粗放经营管理的模式,必须实行“科技兴旅游”的战略。目前在旅游环境保护方面有许多亟待研究、解决的问题,例如:旅游资源定性、定量合理开发与保护问题;资源品位、特色和生态环境质量评估问题;旅游区环境容量问题;旅游建筑设施配套性与保护问题;客源市场调查分析与注重客容量极限问题;道路交通畅通性管理与保护问题;景区境质量监测问题;文物古迹减少损坏问题等等。要解决好这些问题,必须充分发挥专家作用,深入开展旅游生态学、景观生态学、旅游地学、旅游美学等方面的课题研究。只有尊重科学,发挥科技力量,把旅游业纳入科技研究、管理的轨道,走“科技兴旅游”的道路,才能使旅游业快速、高效、健康、持续地发展。
标签:环境保护论文; 生态环境论文; 生态文化论文; 旅游开发论文; 环境保护措施论文; 生态科学论文; 环境污染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