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科支持的整体思考与路径创新_马克思主义理论论文

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科支持的整体思考与路径创新_马克思主义理论论文

整体性思维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科支撑的路径创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整体性论文,政治理论论文,路径论文,学科论文,思维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434(2014)01-0167-05

马克思主义理论支撑思想政治理论课既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需要,也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需要。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必须要不断深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支撑力度和水平,基于整体性思维给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科支撑提供一条有效之路径。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整体性支撑的内在性

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是一个整体。卢卡奇曾说:“对马克思来说,归根结底就没有什么独立的法学、政治经济学、历史科学等等,而只是一门唯一的、统一的——历史的和辩证的——关于社会(作为总体)发展的科学。”[1](P77)这就是说,马克思主义理论只有作为一个整体才能更好彰显其理论魅力,凸显其理论的力量。

事实上,中央设立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主要是从整体性的角度去考量。顾钰民教授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研究》一书中强调:“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来建设,一个重要的目的就是要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性研究。”[2](P2)这就表明,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设立之前,思想政治理论课没有得到一个相对整体的学科支撑,其支撑来源主要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且有些观点是相对独立的、碎片的,对整体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难以发挥其应有作用。

设立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来支撑思想政治理论课与过去最大的不同在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一个整体去支撑思想政治理论课,即马克思主义理论内部各要素形成合力去支撑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与传统的把马克思主义仅理解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观念不同,整体研究马克思主义是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性质的前提。强调整体研究马克思主义,应该回到马克思主义本源上,回到“社会(作为总体)发展的科学”的整体性。

同样,思想政治理论课本身也是一个整体,思想政治理论课不仅课程之间是一个有机整体,课程各部分内容之间也是一个有机整体。有学者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新方案的最主要特征之一就是加强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的整体性。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新方案设立的情况来看,新方案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以及‘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调整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把原方案中分设的‘毛泽东思想概论’和‘邓小平理论概论’课作了调整,形成‘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这一门新的课程(现调整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笔者注)。把原方案中‘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合并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并增设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这样突出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整体性,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理论发展和理论运用教育的统一。”[3]从这里可以看出,思想政治理论课调整的方案强调整体性,而不是单独地设置某些课程,各课程之间形成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协调的互补性课程模式。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也必须站在整体性的高度,而不是各门课的单打独斗。只有加强整体性建设才能给大学生一个整体的理论镜像。

为此,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是一个整体,思想政治理论课也是一个整体。要“通过充实教学内容,完善课堂设置,形成结构合理、功能互补、相对稳定的课程体系”[4](P215)。思想政治理论课本身的整体性要求马克思主义理论支撑思想政治理论课理应要从整体性去把握。

二、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立体化支撑

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性支撑思想政治理论课就是要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立体化功能以及各二级学科合力支撑之功能。中央设立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它直接作用且整体作用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提供学科支撑。这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支撑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主干。二级学科形成合力,共同支撑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并为四门课建设提供理论支撑。它的特点之一在于强调整体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从学科层面的整体性,做到一根红线贯穿。从而使思想政治理论课保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内核、基本精神等。这一点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显得尤为重要。由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本身的特殊性,只有抓住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内核、基本精神才能把握政治方向,才能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中不迷失、不懈怠、不折腾。二是二级学科协同支撑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国外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和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等二级学科协同合作,形成合力支撑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凸显不同学科之间的特性。但其作用并不相悖,形成一种整体性立体化支撑模式。

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性支撑思想政治理论课就是要发挥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基本命题、基本观点、基本立场、基本方法等作用,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一个科学的理论体系必然包含基本理论、基本命题、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等内容,发挥这些内容的支撑作用,可以直接应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遇到的理论问题、立场问题、方法问题等,成为引导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重要指引。它的特点在于建立在整体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础上,从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提炼基本理论、基本命题、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等内容,而不是简单地从二级学科的庞大内容出发。这就要求必须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从马克思主义理论中提炼一些基本理论、基本命题、基本观点等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支撑,且以整体性的方式渗透到思想政治理论课“四门”课程建设中去,提升整体性。

三、发挥“三化”功能支撑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

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性支撑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发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作用和功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发展的必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仅在内容上要使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社会的历史和现实相结合,而且还要汲取中国民族优秀文化的精粹,取得同中国优秀文化和现代先进文化相结合的新形式。”[5](P3)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的必然。这里的中国化不同于作为二级学科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它是与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大众化作为同等范畴提出来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许多内容直接涉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容,如何在内容上、形式上汲取精华,这是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重要支点。

马克思主义时代化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永恒命题,没有马克思主义时代化也就没有中国化、大众化。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三位一体的论断,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有学者指出:“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就是紧密结合时代特征,不断吸收新的时代内容,使马克思主义紧跟时代发展步伐。时代化既包括内容和形式的时代化,也包括语言和话语体系的时代化。实现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就必须准确把握时代主题,积极回应时代挑战,创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新范畴、新论断,用富有时代气息的鲜活语言,用适合当今社会的表达方式,更好地阐明对当今世界经济、政治、文化等重大问题的主张和看法。”[6]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开放的体系,它的发展总是与时代相契合。随着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发展,在应对时代问题的过程中要注意马克思主义时代化。换言之,马克思主义时代化为解决时代引出的问题提供新的诠释。为此,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对思想政治理论建设意义重大。通过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回应时代主题、审视时代问题、应对时代挑战,这些都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主要渠道和路径。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一个重要任务之一就是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然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本身与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一个体现是不同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话语体系、语言范式等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体系转向教学体系具有直接的影响力。而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本身也是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一个重要载体。

总之,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必然要推动马克思主义“三化”建设,这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支撑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现实之路和实现之路。思想政治理论课依托学科发展,也必须要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三化”。马克思主义“三化”推进的程度在一定意义上说影响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程度,而且其某些内容本身就属于马克思主义“三化”的内容。

四、强化重大理论问题、社会热点问题的对接,提升支撑效果

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性支撑思想政治理论课就是要深入研究时代课题、重大理论问题和重大现实问题,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提供支撑。毋庸置疑,思想政治理论课必然要面对时代课题、重大理论问题、重大现实问题等。不同的时代面对的课题不同,思想政治理论课要想把这个问题讲清楚,必须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角度去分析。

在革命战争年代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应对的时代课题与和平发展年代应对的时代课题不同。在斗争哲学占据主导地位的年代,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集中体现在如何为革命斗争服务、为民族解放服务。但是,在和平年代,当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时,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面对的时代主题内涵有新变化,如何应对这些问题,必须从马克思主义理论对时代课题的研究出发,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提供参考。

对重大理论问题的把握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六个为什么”重大理论问题的提出及其试点经验表明,大学生对重大理论问题非常关注,而且具有浓厚的兴趣。思想政治理论课不可能回避重大理论问题,相反,在价值观念多样性、社会思潮多样性的社会里,思想政治理论课应旗帜鲜明地对重大理论问题进行阐释。马克思主义理论对重大理论问题的阐述有利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应对这些问题,增强理论解释力。上海大学“六个为什么”的试点给我们的启示是,思想政治理论课要想有效、有说服力地回答重大理论问题,只有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出发,没有深厚的理论功底无法展现理论的说服力、理论魅力。

重大现实问题既是现实问题,同时也须深挖理论问题。解决现实问题需要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支撑。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不能、也无法回避学生提出的问题。学生提出的问题既有理论问题,又有现实问题,尤其涉及重大现实问题、社会热点、难点问题等。脱离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在一定意义上说,就难以有效地解释和回答学生的问题。对现实问题的分析,只有追溯到学科的层面上,才能如鱼得水。在教学中发现,“90后”大学生非常关注现实社会的问题。社会转型时期,各种矛盾不断凸显,对各种腐败现象、食品安全问题等,学生非常关注。尤其是近年来出现的三聚氰胺奶粉、地沟油、瘦肉精、染色馒头等食品安全问题与大学生生活息息相关,他们对这些问题非常敏感,也非常愤怒,如果引导得不好,会容易滋长对社会的不满情绪或者怨恨情绪。

为此,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支撑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很重要的一点就在于回答教学内容的问题、重大现实问题等。从马克思主义学科的角度去分析问题、挖掘问题的根源才有生命力,才能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说服力、感染力。而回应时代课题、重大理论问题、现实重大问题单独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某一个角度是无法有力回答的,单纯从某一个二级学科也难以应对,只有从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性的高度才能回应这些问题,才能有力地解决这些问题,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提供分析框架和理论指引。

五、提升学科与课程的整体性对接的水平

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性支撑思想政治理论课就是要发挥马克思主义二级学科支撑思想政治理论课“四门”课程的具体建设。有学者认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科要更多地侧重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的建设;‘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特别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学科要侧重于‘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和‘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建设,‘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要把‘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建设列为各自的重要建设任务,认真研究相对应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基本范畴、基本原理、理论体系、典型案例、教材体系、教学体系、教学形式,用新的结论、新的观点、新的知识、新的材料、科学的思维方式为其提供直接的学科支撑。”[7]这种思路对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具有很大的帮助。不可否认,不同的二级学科更偏向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四门课程中某一门课程,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不能忽视这一点。然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支撑思想政治理论课要从整体出发。可以从一个整体性的高度去审视,努力建构马克思主义理论二级学科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支撑的整体图式。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科要更多地侧重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的建设。这一点没有疑义。但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对其他三门课的建设也非常之重要。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学过程中,不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出发就无法解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也就无法解释为什么要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同样,“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也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建设提供基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整体支撑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课程建设中提供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历史观念、历史事件、历史背景、历史观点等。由于许多高校没有实质意义上建设“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从而忽视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中的特殊作用。不了解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也就无法把握马克思主义的过去,也就难以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现在与未来,从而影响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

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去有一种认识误区,认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对应支撑“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无关。这个误区的出现,将导致“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无法解释现实,脱离现实情况,从而容易成为一种“玄学”。事实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整体支撑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课程建设中都能够起到重要作用。

“国外马克思主义”主要研究国外的马克思主义发展状况和研究进展,尤其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进展。把握国外马克思主义的发展状况对深化理解马克思主义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国外马克思主义”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课程建设提供借鉴经验。不管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研究进展,还是当今世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实践经验,都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对“思想政治教育”过去有一种认识误区,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直接对应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而对其他课程没有什么帮助。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无法支持“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等课程建设。产生这种误识的原因主要是一些学者,甚至是领导部门对“思想政治教育”二级学科的误解。长期以来,许多学者只把“思想政治教育”理解为一门局限于实践领域的学科。然而,作为一个二级学科,“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具有深厚的理论基石。忽视了“思想政治教育”自身的理论魅力,也就最终导致思想政治理论课失去魅力。而且思想政治教育引发的许多重大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倒逼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去研究,实现现实问题倒逼理论发展。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二级学科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四门”课的建设具有不同程度上的支撑作用。它们之间尽管发挥的功能不同,但是作为一个整体去支撑思想政治理论课,比单一的二级学科支撑某一门课程的作用更大。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为例,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核心”课程,不仅需要“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学科的支撑,对“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学科的依赖程度也非常之高。而“国外马克思主义”学科对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潮的研究对这门课的课程建设和课程教学也非常之关键,起到不可代替的作用。在传统的“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建设和课程教学过程中,对“国外马克思主义”学科的关注较少,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及其各种社会思潮的研究较少,从而导致在认识上的马克思主义只有中国化,而没有马克思主义越南化之误区。“国外马克思主义”学科对“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支撑正好补上了这块“短板”。

此外,要解决大、中、小学德育课程内容的重复和衔接问题需要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性支撑。当前,大、中、小学德育课程的衔接问题日益提到议程,如何解决大、中、小学之间的内容重复问题、内容衔接缺位问题等,没有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支撑是无法解决的。为此,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支撑思想政治理论课发展,就是要站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整体性高度,系统整合大、中、小学德育课程内容,可以从三个方面着手:一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立场、观点一以贯之地梳理大、中、小学德育课程的内容;二是从知识论的角度,梳理大、中、小学德育教材内容,建构既紧密联系,又有逐层递进的德育课程内容体系,从而化解教学内容的重复问题、衔接缺位问题等;三是根据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自身的特殊性和基本问题,以主线的形式贯穿于大、中、小学德育课程内容,凸出主脉络,根据不同阶段,深入浅出地传授内容,更加具有针对性。

诚然,还必须提升学科支撑的话语体系建设,话语关乎学科门户。马克思主义理论支撑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必须要不断在话语体系上下工夫,打造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话语体系,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提供坚强的话语理论支撑。作为一个学科必须要有自己的独特的话语体系。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发展,很重要的一个维度在于如何让马克思主义说“中国话”,如何发挥“中国话”的语言魅力,有效地解释当前社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重大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唯有建构具有中国气派、中国风格、民族特色的话语体系,才能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支撑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效果。

总之,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改革创新,在许多理论问题、现实问题上,如何提升思想政治理论的解释力、说服力、吸引力、创造力等,亟待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科话语支撑。当代中国,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进程中,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魅力,就必须要建构符合这个时代要求的话语体系,展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无穷魅力。

标签:;  ;  ;  ;  ;  ;  ;  ;  ;  ;  

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科支持的整体思考与路径创新_马克思主义理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