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经济起飞时期工业化策略选择中的几个相关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几个论文,时期论文,策略论文,论我国论文,经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对众多国家经济发展进程的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300~1000美元左右的发展段是一国经济发展起飞时期。我国目前以至未来相当一段时期就将处于这一重要的发展阶段。如何充分利用这一有利的发展机遇,设计与规划符合我国国情的工业发展道路,对迅速完成我国工业化任务、并进一步实现我国国民经济的现代化至关重要。本文就我国经济起飞时期工业化策略选择的若干问题发表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非均衡的高速增长还是均衡的高速增长
工业增长速度的确定是我国未来工业发展过程中应注意的一个重要问题,这不仅是因为它直接关系着我国工业基础的进一步强大、工业结构的高度化、工业效率以及人民生活及收入水平提高等诸个重大问题,而且是因为从我国历年工业发展状况看,它是一个极易发生问题的领域。工业增长速度的快慢与一国经济发展水平和阶段直接相关。美国著名经济学家霍利斯·钱纳里、莫伊思·赛尔昆在其名著《发展的型式1950~1970》中指出,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份额在人均收入300~1000美元的发展段上升速度是最快的,无论是从产值看还是从就业看均是如此①。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通过对世界上许多国家工业化经历进行大量实证分析后,得出的结论是:工业增长“最迅速的阶段看来是在265美元和1075美元的收入水平之间”。②该发展段工业其所以飞速增长,是由于在这个时期,工业发展的基础已经建立,阻碍工业发展的有关制度障碍已经清除,工业技术水平迅速提高,同时人们的收入水平和消费质量大大提高,这些因素及其相互作用极大地促进了工业的增长和发展,使该时期工业增长保持了迅速而强劲的势头。和其他国家工业增长的一般型式相同,我国在该时期中同样应采取高速增长的工业发展模式。这不仅是提高我国人民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之所需,而且是加快我国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之所需。可见,谋求工业的高速增长是我国经济起飞时期的一个必要选择。
然而,根据其他国家该时期工业增长的经验以及我国历年工业增长的教训,在谋求工业高速增长时,应该解决的一个基本问题是:工业是实行非均衡的高速增长还是均衡的高速增长。所谓非均衡的高速增长是指效益低下的单纯的量的增长。它住往伴随着消耗、投入的增加、结构与比例关系的失调、供求矛盾加剧、经济效益降低等。而均衡的高速增长则是指较高效益基础上的高质量的增长。它一般是在投入产出关系较为合理、产业结构协调与优化、供求大致平衡、经济效益较高的基础上进行的。权衡这两种增长模式,显然非均衡的高速增长是不可取的。我们应选择的是均衡的高速增长模式。
为顺利实施工业的均衡高速增长,必须注意以下几个主要问题:
(1)使工业增长建立在需求与市场的基础之上。需求与市场拉动是影响工业增长最为重要的因素之一。经济起飞时期人们收入水平大幅度提高所引发的对工业产品的大量需求和市场,为工业的高速增长提供了良好的机遇。但我们同时不能过份夸大这种作用,更不能不顾市场需求的可能,搞工业生产内部的自我支持、自我促进与自我循环。我国历年的工业发展经验教训已经证明这条路是走不通的。它不仅不能使所生产的工业产品适销对路、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从而造成积压;而且造成原材料、能源等的浪费、工业结构的失调、经济效益低下等后患。因此,我国今后的工业增长必须建立在需求与市场基础之上。
(2)使工业增长与资源禀赋与供给相适应。劳动力和资本是工业资源中最基本的两个因素。在我国,劳动力相对于资本来说,受到的限制不大,因为我国人口众多、劳动力资源极其丰富,所以制约我国工业高速增长的主要瓶颈因素是资本。而我国由于经济发展水平较低,资本拥有量及其积累率偏少和偏低。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工业的高速增长。虽然经济起飞时期,我国要进行大规模的工业投资,以期使工业得到迅速增长,但仍要受资本积累率的限制。根据哈罗德——多马模型知:经济的均衡增长只有在投资等于储蓄的条件下才能实现。但从我国居民的消费心理和倾向看,尽管中华民族具有节俭的习惯和美德,但近几年经济发展中我国居民也表现出强烈的超前消费倾向,这两者的交互作用,最终只能使我国的积累率稳定在一定的水平上,另外,资本产出比的提高需要经济体制变革、技术进步、产业结构转换等一系列条件作配合,它将是一个缓慢的过程。由此可见,支撑我国未来工业高速增长的资本条件并不十分宽松,所以我国工业的高速增长只能是一个适度增长,一味地片面地追求高速度是不现实的。
(3)工业的高速增长应以其结构协调为前提。过去我国历次的工业高速增长一般都伴随着不同程度的结构与比例失调。比如,我国建国以后的相当长时间里,工业高速增长伴随着轻、重工业结构及其比例关系的失调;进入80年代以来,工业高速增长又伴随着加工工业与原材料工业、能源工业、交通运输业等结构与比例关系的失调等。这种发展模式通常造成工业增长的大起大落。这是因为,片面地忽视结构协调的高速增长所引发的结构失调达到一定的严重程度之后,国民经济被迫进行调整,调整期间工业增长速度大幅度回落。这种大起大落的工业增长方式不仅不利于工业的稳定增长,而且损失了工业结构效益。我国未来工业的增长一定要避免重倒复撤的现象发生,使工业的增长建立在结构协调的基础上。
(4)工业增长的目的最终是为了提高经济效益,所以工业增长应以提高经济效益为其出发点。我国历次工业的高速增长除以其大起大落、与需求相脱节、结构失调等相伴随外,另一个显著特点是与高投入、高消耗、低产出的发展方式相关,也就是说它是建立在较低经济效益的基础上。今后的工业增长必须克服这种弊端,代之以低投入、低消耗、高产出的发展方式。为此,要对现有工业企业进行技术改造、提高工业技术水平,谋求工业的集约化发展。
综上所述,我国经济起飞时期工业的高速增长是指适合需求结构、供给条件、结构协调、效益较好的适度增长。这种增长的数量标准到底是多少,需要作深入而谨慎的分析。据我的大致测算,我国未来10余年的工业年增长速度宜保持在10%左右③。
二、结构协调过程中的高度化还是结构协调基础上的高度化
一国在经济正常发展条件下,其工业产业结构的演进一般总是表现为一个结构高度化的过程,即随着经济的发展,技术密集型、资本密集型部门在整个工业部门中的比重愈来愈高,或者工业部门、工业企业或工业产品的技术含量越来越高。然而,我国和许多发展中国家同样,为了改变我国工业产业结构落后和畸形的面貌,采取了在前续工业、基础工业、轻工业等还发展不充分或发育不成熟的情况下,强行发展后续工业、加工工业、重工业等部门,从而打乱了工业产业结构演进的正常次序,导致了产业结构和比例关系的失调。这样,就使得我国在推进工业结构高度化过程中,同时引发了结构失调问题。结构失调问题的存在使得我们在进一步推进工业产业结构高度化过程中,又不得不面临结构协调问题。结构协调和结构高度化问题的同时并存,使得我们在推进结构演进中必须正确处理结构协调和结构高度化的关系。在处理这二者的关系时又必须在以下两个问题之间作出抉择:是在结构协调过程中推进高度化还是在结构协调基础上推进高度化。这实际上是在面临结构失调问题以及如何解决这一问题背景下推进结构高度化的两种思路。这两种思路各有特点。前者强调在结构协调过程中推进结构高度化,它的最大好处是可以较快地推动我国结构演进的步伐,迅速实现我国的结构转换和结构高度化。它的缺点在于同时解决结构协调和结构高度化两个问题,会加大其操作、实施过程的难度。后者强调在结构协调的基础上推进结构高度化,即是说这两者在时间上是分离进行的,有先后次序之分。这种做法的好处使结构变动过程分解为结构协调和结构高级化两个过程,从而降低了结构推进过程的难度,但这种做法的最大缺点在于它使结构转换和结构高级化的过程拖长,从而延误结构转换的良机。从迅速推进我国工业结构转换从而获取结构效益方面考虑,我认为选择结构协调过程中的高度化的思路更为合适。
在准确把握结构转换总体思路的基础上,需要具体解决结构协调和结构高度化的问题。就结构协调所要解决的结构失调问题来说,其目前的主要缺陷是:1.原材料工业发展相对滞后于加工制造工业的发展,造成这二者之间的比例关系失调;2.能源工业满足不了整个工业发展的需要,从而造成能源工业与整个工业的比例关系失调;3.有些最终消费品特别是高档家电产品脱离整个工业而迅猛发展,造成这方面的比例关系失调;4.在原材料、能源不能满足工业生产发展需要的同时,却有部分原材料、产品积压,从而出现结构性矛盾。针对我国工业结构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结构协调的主要方向应是:大力发展原材料、能源工业等基础性的产业,适当降低或抑制加工工业尤其是高档家用电气产品工业的生产。
就结构高度化过程来说,它主要涉及两类基本问题:一是工业主导部门的选择及培育问题;另一是提高工业部门总体技术含量和技术水平问题。就前者来讲,许多国家工业发展的经验表明:正确选择主导产业直接关系着结构转换速度的快慢以及结构高级化的进程。主导产业的选择与工业化阶段有关。就我国目前所处的发展阶段来说,我们应把重化工业作为我国现阶段的主导工业部门,具体讲它应包括机械、化工、汽车、电子、建材等工业部门,应从资金、税收、价格等方面为这些工业提供优惠条件,以发挥这些工业的带动或波及效应。根据我国的历史经验和教训,在选定和发展主导产业时,应注意以下几个主要问题:1.避免主导产业选择上的过多过杂。考虑到主导产业选择中,各部门往往从自身既得利益出发,想方设法寻找理由力求把本部门作为主导产业以争得优惠条件的情况,今后在主导产业选择中应充分加强国家在这方面的权威和影响,国家应根据各工业部门的作用和影响,直接决策和干预主导产业的选择。2.注意政策的配合和配套。一旦当主导产业选定之后,就应制定相应的政策和实施措施与之配套;而且,各项政策和措施应互助配合和补充,避免彼此之间的矛盾甚至冲突。3.在发展主导产业过程中,应注意处理好主导产业与非主导产业的关系。主导产业相对于非主导产业来说,对经济活动的影响和波及效应较大,所以从促进经济较快发展的角度着眼,应加强对主导产业的扶持和支持;但在加强主导产业的同时,应处理好主导产业与非主导产业的关系,防止脱离非主导产业而片面发展主导产业的倾向。
就提高工业部门总体技术含量和技术水平问题来说,它又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提高技术密集型工业在整个工业部门中的比重;二是使工业部门本身的技术水平不断提高。但具体处理好这类问题又与各国的国情直接相关。就我国来说,由于存在大量的劳动力资源,人均资源量较少,所以在工业结构高级化过程中,应注意较多地发展劳动密集的工业部门,而且在不影响工业生产正常工艺要求和技术水平的前提下,多发展一些节约资源、能源等的技术和部门。在我国目前技术资本密集型工业比重已较大的情况下,今后在发展技术、资本密集型工业方面应十分慎重。
三、不平衡基础上的相似性布局还是不平衡基础上的专业化布局
工业布局主要解决的是工业的空间发展问题。建国后相当长时间,我国奉行的是工业均衡的布局方针和策略。近几年,随着地方经济权限的下放和经济利益的牵引,工业布局呈现出不平衡的发展格局。工业投资、技术、人才大量地流入到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经济效益较好的东南沿海地区,应该说这种布局型式对矫正我国长期存在的过分平衡的布局格局确实起到了应有的作用。但这种资源大量集中于东南沿海地区而相对冷淡于中部地区及西部地区的过分不平衡布局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拉大了东南沿海地区与广大内地之间的经济差距,加剧了地区之间的摩擦和矛盾,最终影响整个国民经济的顺利发展。由此可见,我国在依据各地区不同资源条件进行不平衡布局时,应注意其程度,即就是说应实行适度的不平衡布局模式。具体讲,在适度鼓励沿海地区工业较快发展的同时,应把较多的工业投资引向广大的内地,特别注意对资源、原材料条件较好的地区的投资。
在确定适度的不平衡布局的总体方针下,要权衡的另外一个问题是:工业在各地区的布局是采取相似性方式还是专业化方式。这应根据各地区的资源禀赋和经济优势的差别化程度来取舍。我国由于区域广阔,各地区的资源禀赋和经济优势差异很大,所以,以经济合理的角度考虑问题,我国应按照专业化分工原则安排工业部门在各地区的布局。但从我国现有各地区工业结构的分布来看,其专业化分工较差,地区工业布局的相似性很强。据测算,1991年我国东南沿海地区与西部地区的工业部门相似系数为0.90,东南沿海地区与中部地区的工业部门相似系数为0.75,西部地区与中部地区的工业部门相似系数为0.71。可见,我国目前各个地区之间的专业化协作水平较低,大而全、小而全的工业分布格局仍然严重地存在。因此,如何按照专业化分工原则调整现有工业布局将是我国未来工业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调整的方向应按各地区的资源条件进行,即在资源相对贫乏的东南沿海地区主要发展加工工业;而在资源相对富足的中部地区主要发展原材料工业、能源工业等。
四、工业对外贸易以静态利益为基础还是以工业全面发展为基础
按照国际贸易的静态比较经济利益原则,一国在进行国际贸易时,应相对多地发展其具有相对经济优势的产品、产业和生产,具体到发展中国家。由于其工业制成品总体生产水平不高,所以在许多工业制成品特别是最终制成品上不具有相对优势,故发展中国家(当然也包括我国在内)应较多地出口原材料、半成品及初级工业制品。然而,长期实行这种垂直分工的国际贸易方式,最终会使发展中国家失去工业贸易过程中的利益,也影响了工业的全面发展。许多工业贸易做得较为成功的国家大都较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由此可见,我国未来的工业贸易不能简单地以静态利益为依据,转而以全面发展我国的工业,提高工业总体发展水平和效益为基础,与此相应,也应改变我国过去实行的垂直分工的工业贸易方式,代之以水平分工的工业贸易方式,即和其它国家交换水平档次比较接近的制造业产品。选择水平分工的工业贸易方式的主要依据是:这种工业对外贸易方式一般能使工业出口得到较快发展,从而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同时,这种贸易方式有利于我国整体工业结构的升级以及技术进步,迅速提高我国工业的整体技术水平。另外,从我国工业发展的现实看,我国已经建立了较为完整的庞大的工业制造业体系,有些行业如纺织、服装、机电等行业也已具备了一定的出口能力和水平。可见,不管是从必要性和可能性上看,我国都应该实行水平分工的工业贸易方式。
实行水平分工的工业贸易方式,必须对我国现有工业制造业企业进行深刻的技术改造。目前我国已有的工业基础虽然十分庞大,但工业制造技术水平与世界先进国家相比都还有一定的差距,产品的结构、性能与技术档次还较低,这些又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我国工业对外贸易的发展。因此,为顺利推行水平分工的工业贸易方式,必须对现有企业进行技术改造。企业的技术改造可以发挥企业和政府两方面的力量,考虑到我国现有企业特别是国营企业产权制度和经营体制还难于一下子理顺,因而单独由企业进行技术改造潜力还较为有限的现状,充分发挥政府在企业技术改造中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而且,在我国工业企业中政府的组织程度还是较为强大的,发挥其在技术项目的选择、消化、吸收及推广过程的推动作用,对迅速提高我国的工业制造业水平是有好处的。
注释:
①参见霍利斯·钱纳里、莫伊思·赛尔昆著《发展的型式1950~1970》经济科学出版社,第48页,第64页。
②参见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编:《世界各国工业化概况和趋向》,中国翻译出版社1980年版,第55~56页。
③有关这方面的详细分析和测算参见拙作:《论我国工业中长期发展的几个问题》,《当代经济科学》1991年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