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原生态民族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研究
范丽美 侯黔灵(范丽美,凯里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侯黔灵,黔东南州林业科学研究所)
摘要: 贵州属于经济落后地区,当地农民收入总体偏低。但作为西部地区少数民族聚集地,民族文化资源丰富。民族村寨建筑、民族服饰文化、民族歌舞节庆等民族文化底蕴深厚,有着巨大的开发潜力。虽然近年来贵州对于民族文化旅游市场的开发进入快速发展期,但由于开发模式过于单一、注重门票经济等现实问题,导致贵州省整体民族文化旅游发展吸引力不强,开发中原生态文化资源破坏严重,景点同质化泛滥。本文客观描述了贵州旅游发展过程中对民族文化开发现状,存在的各种现实问题,提出从门票经济向产业融合发展的具体思路。
关键词: 民族文化;旅游产业;门票经济;产业融合
在贵州山区,少数民族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40%。多个少数民族聚集形成的民族文化资源丰富多彩。民族特色带来的原生态文化脆弱,一旦开发不科学,就带来民族文化资源的流失,降低贵州省旅游业的发展潜力,不利于贵州旅游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原生态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过程中,最大的矛盾是发展与保护的矛盾。本文通过对贵州乡村旅游的民族文化资源分析,使得人们更客观的认识到民族原生态文化的价值,从旅游产业发展和民族生态文化的保护视角下,更好的实现原生态民族文化与贵州旅游业的融合发展提供思路,进而促进全省旅游产业以及民族文化旅游共同的可持续发展。
据澳大利亚广播公司近日报道,目前在南澳的标志性葡萄酒产区─巴罗萨谷,有多达10%的葡萄园和酒庄属于中国人所有。当地一名从事葡萄园收购业务的从业人员表示,他经手的过去7宗收购里有6家酒庄被中国人买去,而目前他们公司接到的咨询电话里面,有大约50%来自中国人以及代替中国人表达收购意愿的团体。
一、贵州省民族文化旅游资源价值分析
(一)民族文化资源介绍
贵州省独特的地貌特征,山谷河流的阻断闭塞环境给传统民族文化的传承提供了很好的条件。形成了多民族特色的文化资源。首先,以苗族吊脚楼、侗族的鼓楼和风雨桥、布依族的石板房为代表的少数民族传统村落建筑,独特建筑设计是民族文化资源的价值的体现;其次丰富多彩少数民族节日。贵州省少数民族节日有苗族人的自己的“春节”—苗年、基于特定节日共有的“吃新节”、土家族的“过赶年”等上百个节庆,形成气氛欢快,内容多样的民俗文化;再次少数民族的歌舞戏曲是贵州省旅游业发展中相对开发最最普遍的旅游资源。享誉世界的神秘的侗族大歌、人情奔放的苗族“飞歌”“芦笙舞”、提升雅兴的“酒歌”、甚至女儿出嫁时的“哭嫁歌”。独特的民族语言加上风格各异舞蹈是少数民族文化的直接表现。最后种类繁多的民族工艺品。多姿多彩的服装、素雅的蜡染制品、精美绝伦的刺绣、各式各样的银饰配饰,都反映出各个少数民族群众的审美价值和文化信仰。
(二)原生态文化旅游资源价值
贵州闭塞的交通环境保留下原汁原味的民族文化资源具有独特性,可以满足外地游客求新的心理需求。5A 级景区西江千户苗寨十一期间日接待量超过三万人,数据表明了贵州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旅游资源市场价值高。其次贵州民族文化资源的价值与自然旅游资源密不可分。铜仁地区的梵净山景区、黄果树瀑布等自然景观,开发过程中加入了民族大型歌舞比赛体现了少数民族特色。再次因为贵州山谷河流隔断,造就了多样化的民族文化。不同民族的文化资源完全不同,同一民族不同地区的文化传统也不尽相同,能最大程度上保持文化资源景点的游览价值。特别是欢快的民族舞蹈、多样的民族工艺、适合迎客共享民族餐饮方式使得贵州民族文化资源丰富而具有较强的可体验性。
二、贵州省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
(一)注重自然景观开发、忽视少数民族文化价值
独特的少数民族文化和美丽自然景观的结合能够发挥当地旅游资源的最大价值,是保证贵州旅游业长期吸引力的核心。但现实中为了短期吸引游客,大建特建旅游基础设施,对文化旅游产品的包装过于商品化、同质化、肤浅化。比如苗族歌舞表演,本来是少数民族传统节日才开演,现被包装成各个景点的商业演出,民族文化价值在市场经济中完全被商业化,每天的频繁演出,千篇一律的表演内容,削弱了文化资源本身的价值,对游客吸引力不足。所以追求经济利益的同时保持原汁原味传统民族文化神秘性和独特性才是长期保持贵州旅游吸引力的关键。
(二)少数民族文化流失严重
协调好保护和开发关系是发展旅游产业过程的历来的难题。特别是处于弱势地位的少数民族文化资源,在和外来文化对冲时,年轻一代更容易被外地文化吸引同化,导致本地少数民族文化失传现象突出。年轻一代会认为本地少数民族文化是一种落后的封建迷信思想。随着年青一代外出打工,读书就业人数增多,原有的少数民族语言、少数民族服饰、少数民族歌舞都被新事物所替代,传统吊脚楼被更多的砖瓦房替代。如何提高少数民族人们对本民族文化的自豪感和认同感,是解决开发与传承矛盾的切入点。
有学者形容贵州旅游为“原始的歌舞、原始的管理”,可见其肯定了贵州民族文化资源的价值,也对管理方式进行了批判。近年来贵州借鉴其他省份的成功经验增加体验式旅游方式。贵州旅游文化资源次开发停留在以西江苗寨的拦门酒、从江芭莎苗寨打枪仪式、晚间民族歌舞大型表演,满街的农家乐饭店,大同小异银饰工艺品商店等初始阶段的旅游项目为主。事实上相似旅游产品,同质化旅游资源容易使得游客出现审美疲劳,降低整个贵州省旅游资源价值。贵州黔东南地区同质化现象最为突出。雷山县西江千户苗寨、肇兴侗寨、台江姊妹节、下司古镇相似的重复开发,单一的门票经济和重复的开发模式,让游客感受不到民族文化的独特性,导致当地旅游产业收入下滑明显。
(三)管理开发模式单一、同质化现象突出
于2017年8月分别在井冈山和军峰山选取的4个样地进行数据采集。在每个长柄双花木群落中,分别选取光照充足、长势良好的长柄双花木成树(基径 > 4 cm,树高 > 3 m)10棵、幼树(树高1 ~ 2 m)10棵、幼苗(树高0.3 ~ 1 m)15棵[15, 16]。每棵树从东、西、南、北4个方向采集生长于树冠外、伸展完全、生长良好的叶片10片(幼苗采集5片),每个群落共采集长柄双花木叶片275片,其中成树100片、幼树100片、幼苗75片。将采集到的叶片夹在两片湿润滤纸中间,装入自封袋保存,带回实验室后进行测量。
三、贵州省民族文化旅游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对策
(一)保护与开发相结合
认识到多民族特色各异的少数民族文化是贵州旅游业区别于其他相邻省份最大优势,保持原汁原味的乡土特色吸引力才能持久。充分肯定不同地区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各自的价值。明确开发与保护的关系,不同地区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在结合当地的客观条件,综合考虑区位条件、经济条件的基础上,选择当地最有特色的民族文化资源进行深度开发。同时要保持少数民族文化的乡土性和民族性,切忌盲目跟风,模仿开发。对当地居民传统生活和生产方式给予保护,加大对当地群众的宣传教育提升对当地少数民族文化的自豪感和认同感,有责任有意识的保护和传承特色文化资源。另外要实现贵州省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充分利用少数民族村落、歌舞、工艺品、生活习俗为载体,突出当地原生态特点进行互补性开发,满足外地游客在全省不同地区旅游求新求异的需求。挖掘传统文化背后的历史知识和民族神话故事等意识层面的旅游资源满足游客精神方面的需求,旅游产品的定位要高端有内涵、避免粗制滥造、庸俗化。
(二)挖掘更深层次民族文化旅游资源
贵州旅游业发展的持久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少数民族文化的开发深度。让游客参与的体验式旅游是未来旅游业发展的趋势。贵州省少数民族文化多姿多彩,形态各异优势明显。初级观光式歌舞演出、参观民族村落无法带动游客兴趣,增加游客在当地逗留时间,重游率低。因此在民族文化资源深度上进行挖掘。开发具有较强参与性和体验性的新型乡村旅游产品。比如下寺镇的传统婚俗,可以请外地游客来参加,给年老游客举办少数民族形式的“金婚”,让游客在体验少数民族文化特色的同时,多一份美好的回忆。少数民族刺绣现场,可以举行比赛的形式让游客体验刺绣的魅力,激发游客的购买欲,促进消费。安顺屯堡就是战争时的建筑,可以融入现代CS真人游戏,让游客体验古城墙,古代战争的魅力。
(三)提升景区管理水平,注重对旅游资源的整体保护
2019 年全省游客数量相比去年大量增加。仅上半年贵州省旅游总人数为7000 度万人次,同比增长21.6%;旅游总收入同比增长30.6%。特别是6 月份以来,对外地游客半价优惠政策落地后,游客人数骤增。但同时贵州旅游服务质量不高,秩序混乱等游客批判意见层出不穷。特别是随着贵州旅游品牌形象知名度的增加,外地资本带着外地成功经验开始全面进入,如果没有提前做好科学规划,很容易对贵州原有的旅游资源进行破坏,丧失了贵州原生态文化资源的乡土特征优势,也是贵州旅游吸引力下降的开端。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脆弱性,要求贵州省在文化资源开发过程中,既要重视硬件设施的建设,也要重视旅游服务质量,民族文化活动等软件条件的提升,注重游客的主观感受,既要让游客进的来,也要留得住,提升游客旅游过程满足感。
氨基酸态氮=19.18 g/dL,满足SB/T 10528-2009纳豆行业标准中规定的纳豆氨基酸态氮≥0.3 g/100 g的要求。
参考文献
[1]李再勇.原生态文化贵州如何保护与开发[J].当代贵州,2009(22):44-45.
[2]李仕蓉.民族文化资源的旅游价值与开发利用—以贵州为个案[J].中国商贸,2010(16):171-172.
课题项目: 凯里学院2019 年度贵州省区域内一流建设培育学科·民族学专项课题(YLXKJS0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