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模糊美学:1995年11月在深圳国际美学与美育会议上的讲话_美学论文

中国模糊美学:1995年11月在深圳国际美学与美育会议上的讲话_美学论文

模糊美学在中国——在深圳国际美学、美育会议上(1995年11月)的发言,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美学论文,美育论文,深圳论文,中国论文,模糊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非常感谢大会组织者给我一个发言的机会,我舍不得用自己的论文占用这个宝贵的时间,而将向大会介绍一下中国的全新的美学派别,这就是模糊美学。我的题目是:模糊美学在中国。

有这样一个现象:前几年我们的红学家曾围绕《红楼梦》的主题进行过激烈的争论,有人说《红楼梦》的主题是封建社会的衰亡,有人说是四大家庭的衰亡,有人说是宝黛爱情悲剧,还有人说是曹雪芹的自传,没有什么主题,大家为此争得面红耳赤。我记得郭沫若曾经说过,他在翻译《浮士德》第二卷时感到看不懂,所以拖了很长时间才把第二卷译完。荒诞派《等待戈多》等待的是什么?是自由、平等,还是财富,爱情?谁也不能给一个肯定的答案。怎么解释这种现象呢?——我认为有一个东西可以解释,这就是模糊美学。

模糊美学是美学和模糊数学、混沌学、突变数学、耗散结构论以及量子力学中的测不准原理等多门学科结合在一起的交叉科学。由于中国古代典籍中有大量关于文艺中的模糊性的论述,所以模糊美学带有明显的中国特点,属于东方美学或中国美学。又由于模糊美学可以解释20世纪西方现代派艺术中前人无法解释的东西,所以它必然具有世界意义。这一方面验证了现代派艺术向东方吸取了营养,同时也符合20世纪几乎所有的学科都向模糊性位移的趋势。因此应当说研究模糊美学的时机已经成熟。

中国人探索艺术中的模糊性有两千多年的历史,而自觉地研究模糊美学是从80年代开始的。1982年阎萧在《雪莲》上发表了《试谈文艺作品中的模糊成分》,紧接着陈胜民与肖梅在1983年的《文艺研究》上发表了《模糊思维在艺术中的表现初探》。这一年著名小说家王蒙在《上海文学》上说,他的小说《海的梦》最具有模糊性,因为他感觉到“生活是一种毛茸茸的东西”。古代人探索艺术中的模糊性,多以“道可道,非常道”,或“羚羊挂角,无迹可求”一类句式来表达,模糊一词在80年代的论文中的出现,便是模糊美学最初的嫩芽。

我认为应当特别提到四川省美学学会会长王世德先生,他在1984—85年写了四篇论文专门探论模糊数学与文艺学的关系,并收在他1986年出版的《美学新趋势》一书中。王先生的文章是开拓性的,他把模糊数学的一些重要概念运用到了美学中。我们这次大会的主要组织者之一滕守尧先生在他的《审美心理描述》的一些章节里也探讨了审美心理中的模糊性。我是1986年春天看的这本书,现在还记得一些精彩的论述。基本上是在同一个时期,刘再复论述了人物性格的二重性、模糊性,后来收到他的《性格组合论》中。这在当时也是非常大胆的。不过他忽视了一个问题,就是模糊性应当包含无穷多的丰富性,而二重性只是两种性格,这有点象燕卜生先生的《论七种语言歧义》。叶永烈先生也在这时出版了《文学新浪潮》,作者以他广博的自然科学知识探讨了文艺中的模糊性,是很难得的。大约是1987年,周来祥教授的研究生徐宏力写成了四、五万字的《论模糊美学观》做为他的硕士论文。徐宏力先生大约学过不少哲学,因为文中的逻辑分析方法相当令人信服。我本人对模糊美学没有做什么工作,仅仅是出于一点爱好。这可能有一个原因,我大学是学工科的,在数学上花过一些功夫, 研究生学外国文学, 所以在1987年底我让我的老师王忠祥先生看了五千字的《模糊美学研究提纲》,并告诉他这是我要写的《模糊美学》一书的提纲,他看后肯定了这样做的可行性。1989年我把《提纲》扩充到三、四万字,发表在《外国文学研究》等杂志上。1990年我用模糊美学的观点分析艾略特的《荒原》写成约四万字的文章。1992年我在读《西欧金融史》时惊呀地发现,狄更斯《董贝父子》中的原形是个非常成功,很有人情味的银行家,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有40处提到他。但小说中的形象与真实人物之间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差别呢?我认为这是典型人物和真实人物之间存在模糊性造成的,就写了《金融界的董贝与文学中的董贝——兼论历史真实与典型真实的模糊关系》发表在1993年《外国文学研究》上。此外周孝昌、解兴武等同志都发表过文章,总之从1982年至1995年涉及到艺术中模糊性的文章,大约在100篇左右。

到目前为止,我认为对模糊美学贡献最大的是王明居先生。他1989年在第5期《文艺研究》上发表《优美与模糊》,1990年第3期上又发表了《崇高与模糊》以及后来的《审美中的模糊思维》等文,同时在《文艺理论研究》等杂志上也发表了研究模糊美学的文章,1991年他出版了《模糊艺术论》一书,这是他研究模糊艺术的一个总结、王先生有关模糊美学的思想主要体现在他1992年出版的《模糊美学》中,书中讨论了模糊美学与哲学、美学以及模糊数学、耗散结构论的关系,对美和美感的不确定性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同时对模糊美学的各种范畴及其与传统美学的关系进行了辩证的说明。我个人的《模糊美学——从现代数学到现代艺术》一书从1989年就在杂志上说要出版,但到今天也没有写完,估计5年内写完吧,即便到那时,也只能写15万字,少得可怜, 只好“戏不够,笑来凑”,外加15万字的注释。另外伍铁平先生研究模糊语言学很有成果,我还见到一本《模糊修辞浅说》,这对模糊美学大有裨益。

以上有关模糊美学的研究引起了一些专家的争鸣。1993年夏之放先生在《文艺研究》上发表文章对王明居先生的模糊美学观点提出质疑,1994 年王明居先生在《文艺研究》上回答了夏之放先生的一些问题。 1995年夏之放先生和我在《文艺研究》上就模糊美学的有关问题进行了更广泛的讨论。争论是围绕着模糊美学的理论基础是辩证唯物主义还是模糊数学,模糊美学与传统美学是继承还是另起炉灶等问题进行的。以上是我所知的近年来有关模糊美学研究的情况,有可能在座的各位也写过这方面的文章。挂一漏十,在所难免,尚请各位指正。

前几天我拜访了我们美学学会的会长汝信先生,我问了这样一个刁钻的问题:中国有几大美学流派,那么做为会长您认为本世纪内的中国美学从王国维到今天哪些流派有世界影响?他回答说没有。昨天我同王明居和夏之放先生通过长途电话,他们都很希望我能把模糊美学这一新派别介绍给大会。最后想说这样一句话,现代数学和物理学有这样两门最前沿的科学,就是突变数学和混沌学,都有一个共同的观点:今天北京上空一只蝴蝶扇动的微风,有可能一个月后变成纽约上空的风暴。今天模糊美学虽然微不足道,那么有谁能否认明天它有可能象精神分析美学、系统论美学控制论美学一样有世界意义?如果你不否认,那么我恳请在坐的中国的学者,为什么不为我们中国人自己的美学学说添砖加瓦呢?

附:王明居发表的关于模糊美学方面的论文简目:

1 优美与模糊 《文艺研究》1989年第5期

2 崇高与模糊 《文艺研究》1990年第3期

3 审美中的模糊思维 《文艺研究》1991年第2期

4 模糊艺术试论 《文艺研究》1992年第2期

5 模糊美学和美学的模糊 《文艺研究》1994年第2期

6 易经的隐形美学范畴 《文艺研究》1995年第6期

7 象外之象——无中生有 《文艺理论研究》1989年第1期

8 审美活动中的信息相似块 《文艺理论研究》1990年第1期

9 模糊美学和模糊数学 《文艺理论研究》1991年第2期

10 老子美学的哲学内涵 《文艺理论研究》1991年第2期

11 审美判断的四大契机 《文艺理论研究》1993年第1期

12 评康德的崇高论 《文艺理论研究》1993年第5期

13 评康德的自然美论与艺术美论 《文艺理论研究》1994 年第3期

14 知白守黑之美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 1991年第4期

15 论方圆 《江海学刊》1991年第6期

16 模糊美简论 《国画家》1994年第2期

17 中国画的模糊美 《安徽大学学报》1995年第5期

标签:;  ;  ;  ;  ;  ;  ;  

中国模糊美学:1995年11月在深圳国际美学与美育会议上的讲话_美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