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临武县计划生育服务站 424300
摘要:目的:分析溶血对肝功能检验结果的影响,为临床肝功能检验提供参考资料。方法:选取近几年前来我院行健康体检人群72例,应用不用条件对所采集静脉血液样本进行处理且离心后分为溶血血清组及非溶血血清组。检测医生分别检测两组的肝功能,记录及统计学分析检测结果。结果:非溶血血清组的总蛋白(TP)、血清总胆红素(TBIL)、丙氛酸转氛酶(ALT)、白蛋白(ALB)、直接胆红素(DBIL)均比溶血血清组低,差异有显著性(p>0.05)。非溶血血清组的碱性磷酸酶(ALP)、天冬氛酸转氛酶(AST)、7-谷氯醚转肤酶(GGT)与溶血血清组对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临床工作人员应根据有关检测规范采集及检测患者血液,积极预防出现溶血现象。若血液样本产生溶血后,马上进行纠正,保证临床检验结果的精准性。
关键词:溶血;肝功能检验结果;影响
溶血由体内、体外溶血两者组成,其中物理、化学及药物毒性反应等是诱发前者的主要因素;而后者则由物理、化学及代谢三个因素诱发。由于部分物质在红细胞内外含量存在极大的差异,一旦红细胞破裂,细胞内的成分进入血清,必然会影响某些生化结果。溶血为临床生化检验中常见干扰及影响因素之一,可严重影响检验结果的准确性[1]。本研究对72例健康体检人群进行了溶血及非溶血血清标本检验,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8月至2015年9月前往我院行健康体检的72例健康人群为研究对象,全部人群体内血清均未发现肉眼可见的黄疽、乳糜血及溶血,应用不用条件对72例健康人群的采集静脉血液样本进行处理且离心后分为溶血血清组及非溶血血清组。其中溶血血清组35例,男22例,女13例;年龄17-61岁,平均年龄(41.68士1.47)岁。非溶血血清组37例,男23例,女14例;年龄18-62岁,平均年龄(41.95士1.67)岁。两组例数、性别及年龄等一般资料经对比,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采集样本
72例健康体检人群均在早上空腹状态下采集静脉血液样本,采集4mL血,采血结束后将全部样本分别注入2支干燥无菌试管中,且各2mL。其中一支置入温度为40。C的冰箱中冻结,以20min为宜,再取出融化,主要是为了使血样本出现溶血,且离心处理溶化后的血液样本,4000转/min,离心5min,分离溶血血清;另外一支在室温下放置1h后实施离心处理,且将不溶血血清分离,离心参数和溶血血清保持一致。
1.2.2肝功能检测
选取1到2名专业的检测医生检测72份溶血样本的肝功能,应用日立7170A型全自动
生化分析仪进行检测,仪器使用过程中性能没有问题。分别检测两组血液样本的总蛋白(TP)、血清总胆红素(TBIL)、丙氛酸转氛酶(ALT)、白蛋白(ALB)、直接胆红素(DBIL)、碱性磷酸酶(ALP)、天冬氛酸转氛酶(AST)及7-谷氯醚转肤酶(GGT),并详细记录检测结果,同时进行统计学分析。
1.3观察指标
详细观察记录两组的TP、TBIL、ALT、ALB、DBIL、ALP、AST、GGT,且对比。
1.4统计学原理
全部数据运用SPSS20.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其中计量数据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数据资料以率来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有显著性。
2.结果
如表1所示,溶血血清组的总蛋白(TP)、血清总胆红素(TBIL)、丙氛酸转氛酶(ALT)、白蛋白(ALB)、直接胆红素(DBIL)明显高于非溶血血清组,两组对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溶血血清组的碱性磷酸酶(ALP)、天冬氛酸转氛酶(AST)、7-谷氯醚转肤酶(GGT)与非溶血血清组相对比,差异不明显,无显著性(p>0.05)。
3.讨论
溶血为影响临床生化检验结果常见因素之一,其主要指因为人体红细胞受多种因素影响遭到破坏,人体血清中进入某些胞内物质,改变血清成分。导致溶血形成的因素涉及范围很广,像抽血受阻、离心力超大、止血带结扎时间很长、容器受污染及抽吸力过大等,但不管溶血由何种因素造成,均严重影响检验结果的精准性[2]。最近几年,随着医疗技术的快速发展,临床检验结果在疾病诊治中的影响已不容忽视,所以,如果临床检测患者的血液,同时血液样本发现溶血,则不仅无法保证临床检验结果是否精准,并且还最后还会影响患者疾病诊断的精准性,使临床治疗效果下降,严重时还会危及患者的身体健康[3]。
溶血主要由体内外溶血两部分组成,其中体内溶血是由恶性疟等生物原因、大血管手术后或者人工心脏瓣膜等物理原因以及药物毒性反应等造成的;而体外溶血则是由血样接触表面活性剂等化学原因、机械性冰冻、机械性破坏等物理原因以及遗传病诱发的血细胞脆性增加代谢性原因造成。所以,检测人员采集、检测患者血液过程中,需要根据有关的检测规范开展,尽量预防出现溶血现象。若察觉血液样本发生溶血现象,马上应用对应措施进行处理。如果血氧标本多次产生不明因素的溶血,有时则需要进行鉴别[4]。通常临床生化检验过程中,为了降低误差及失误发生几率,保证检验结果的正确性,若出现溶血标本,检测人员马上应用对应措施进行处理:一是再次重新抽取标本或者校正轻度溶血标本结果。二是根据方法学内容去克服或者降低溶血的干扰,比如Hb对吸光度的干扰,可采取设置样品空白或者更改使用双波长比色,动力学法及导数分光光度法等对策,其为某一分析法化学反应的溶血干扰,但所使用的试剂类型已发生改变。
综上所述,溶血现象可严重影响临床生化检验结果的正确性,因此医护人员需要规范采集及检测患者血液,尽量避免发生溶血现象,且血液样本出现溶血后及时纠正,为临床检验结果的精准性提供确切的保障。
参考文献:
[1]刘树文,渠建军,巩秀丽.溶血标本对实验结果的影响[J].中华医学全科杂志,2013,2(4):46.
[2]周新华.溶血对肝功能检验结果影响的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3,18(11):578-579.
[3]孔艳玲.溶血对肝功能检验结果影响的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0,8(5):98-99.
[4]姜淑慧.溶血标本对临床生化质量的影响[J].中华实用医药卫生杂志,2013,1(8):72.
论文作者:李海燕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5年30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6/4/12
标签:血清论文; 样本论文; 肝功能论文; 血液论文; 标本论文; 生化论文; 因素论文; 《健康世界》2015年30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