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朝晖 (天津市红桥医院 300130)
【摘要】 由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剧,以及疾病谱的变化,近年来临终关怀在我国的需求加大。通过这些年的发展,临终关怀事业在我国有了一定的物质基础和群众基础,但同时也面临很多问题。为了更好地发展有中国特色的临终关怀事业,就需要我们正视这些问题加以解决,逐步探索和完善临终关怀模式,打造优秀的临终关怀队伍,促进这一事业在我国的发展。本文就我国临终关怀的现状、存在问题、发展及展望等几方面进行综述。
【关键词】 临终关怀 现状 发展
【中图分类号】R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2013)37-0065-01
临终关怀(hospice care)是主要针对临终患者死亡过程的痛苦和由此产生的诸多问题,为患者提供舒适的医护环境、温暖的人际关系和坚强的精神支持,缓解临终患者的身心痛苦,维护患者的生活尊严,帮助患者走完人生最后的旅程,并给予家属安慰和关怀的一种综合性卫生医疗服务。由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剧,以及疾病谱的变化,近年来临终关怀在我国的需求加大。临终关怀的对象是诊断明确、治愈无望、预计生命期约六个月内的疾病晚期患者。现代医学普遍认为:临终关怀是为临终患者提供姑息和支持性照护的医护措施。它强调的是对临终患者照顾的姑息性(care),而不是治疗性(cure)。我国临终关怀事业虽然出现较晚,但发展较快,这是顺应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和我国人口老龄化现实要求的。如今,临终关怀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其内容已经被正式列入卫生部制定的全科医生培训大纲和社区护士岗位培训大纲中。
1国内外临终关怀机构概况
世界第一家临终关怀机构(英国圣克里斯多弗临终关怀院),由西斯莉·桑德斯博士于1967年7月在英国伦敦东南方的希登汉(Sydenham)创建。该机构影响深远,这个理想的临终关怀模式被世界许多国家直接采用,可以说是临终关怀组织的典范。20世纪70年代后期,临终关怀传入美国,现已有1600个多种发展形式存在的临终关怀组织。目前,约六十多个国家和地区都开展了临终关怀的理论研究和服务实践。
1988年7月15日,天津医科大学临终关怀研究中心正式成立。该中心是中国第一家临终关怀专门研究机构,标志着我国已跻身世界临终关怀事业的行列。近些年来,上海、北京、安徽、西安、宁夏、成都、浙江、广州等城市也相继建立了临终关怀医院,为垂危患者提供临终关怀服务[1]。
我国的老年临终关怀服务机构主要有三种形式:(1)独立的临终关怀院,如北京松堂关怀医院等。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2)综合医院内的临终关怀病房,如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病院的“温馨病房”等。(3)家庭临终关怀服务机构,如台湾忠孝医院社会服务部等[2]。
2我国临终关怀现状
由于传统文化的传承性,我国现时的家庭观念仍强于西方,在这一点上与临终关怀的要求是相融的。据统计,我国城市中癌症在各种死亡原因中居首位,在农村则居第二位。这些癌症患者的临终关怀需求量是巨大的、迫切的、现时的。临终关怀是减轻晚期恶性肿瘤病人痛苦的有效手段,引导其在心理上战胜自我,坦然面对死亡。1999年我国已经达到老龄化社会标准。迅速增长的人口老龄化对社会的经济、生活、政策各方面将产生巨大影响。老年人的临终关怀将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我国临终关怀事业虽然出现较晚,但发展较快,这是顺应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和我国人口老龄化现实要求的。我国临终关怀的发展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理论引进和研究阶段,宣传普及和专业培训阶段以及学术研究和临床实践阶段。如今,临终关怀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其内容已经被正式列入卫生部制定的全科医生培训大纲和社区护士岗位培训大纲中。在医科院校和卫生职工医学院的临床专业、护理专业、公共卫生专业、在职医生、护士继续教育系列中亦开设了临终关怀课程。临终关怀事业无论在大陆、香港或者台湾,都取得了很大的进展。目前,中国包括香港和台湾地区在内的30个省、市、自治区已经相继创办了临终关怀机构100多家,拥有近千名从事这项事业的专业人员。
3我国临终关怀存在的问题
3.1局限性
3.1.1地域局限性
从我国临终关怀机构分布来看,由着从沿海向内陆地区明显减少的趋势。在经济发达、交通便利的地区,临终关怀机构大大多于经济发展较慢的地区。这说明了临终关怀事业在地区普及上有着明显的局限性,与我国国情相符。
3.1.2疾病年龄的局限性
据2006年统计,在英国约10%的临终关怀患者为有心脏疾病、脑血管疾病、慢性呼吸道疾病和AIDS等非恶性肿瘤患者,这个比例在美国达到20-30%。我国临终关怀谱相对狭窄,只有极少数非恶性肿瘤患者,这与中国拥有全世界较大比例心脑血管疾病、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患者的现实相矛盾。同时,全世界的临终关怀服务都偏重于老人,忽视了患有白血病和先天遗传方面疾病的儿童对临终关怀的需求。
3.2资源相对不足
3.2.1经济资金来源不足
国外的临终关怀机构大都能得到慈善捐款和政府的支持。在我国现有的经济条件下,想从政府资金渠道挪出专项经费来开展临终关怀事业,建立没有盈利的关怀病房是相当困难的。而由临终者家庭负担经费,又会是笔巨大的支出。有的设在医院内的临终关怀机构要靠医疗的业务收入来维持,这就大大地阻碍了临终关怀事业的发展。
3.2.2专业机构有限
鉴于我国特殊的国情,临终关怀机构并没有如西方国家形成产业化运作模式,而有限的独立机构和综合性医院的部分病房形成了我国现阶段临终关怀的硬件条件。与数量有限的独立临终关怀机构相比,综合性医院的临终关怀病房往往重视躯体疾病的治疗,而忽视了病人的舒适护理。
3.2.3缺乏专业的临终关怀护士
我国目前的医学护理教育已涉及临终关怀护理的内容,但临终关怀护士的培养相对滞后,现阶段从事临终关怀护理的护士均为一般临床护士转型而来,没有接受专门的学习训练,照搬临床治疗方法,拉大工作与要求的距离,对临终关怀事业发展有所阻碍。
3.3社会支持力薄弱
国外临终关怀机构多属于福利性质,有社会赞助和志愿者无偿服务。这主要取决于一种社会氛围。我国临终关怀机构无国家固定投入,社会支持力量无法广泛凝聚,如果社会各方面都积极帮助、乐于奉献、立足于社会、服务于社会,临终关怀这一新鲜事物必然得到蓬勃发展。同时,我国从事临终关怀服务的主体是医护人员,急需其他学科人员如营养师、心理医师、理疗师及社会工作者、志愿者等的参与。
4临终关怀发展的展望
随着社会的进步,卫生事业的发展,人们已经清楚地意识到,社会卫生体系应包括三个互相关联的基本组成部分,预防、治疗、临终关怀。临终关怀事业的发生发展反映了人类对自身和社会环境认识的提高,是社会文明发展的标志之一。为了更好地发展有中国特色的临终关怀事业,就需要我们正视这些问题加以解决,逐步探索和完善临终关怀模式,打造优秀的临终关怀队伍,促进这一事业在我国的发展。临终关怀事业在我国开展了十余年,已经具备一定的物质基础和群众基础,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同时也面临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加强死亡教育,改善伦理环境,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全息服务机构,促进临终关怀加入医疗保险等举措,必将使我国临终关怀服务朝着理论深入化、教育普及化、实施适宜化、管理规范化的目标发展。
参考文献
[1]黄海珊,张静平,邓小梅.刍议建设有中国特色的临终关怀.医学与社会,2010,19:36-38.
[2]陆萍.中国社区老年临终关怀现状.中华健康管理杂志,2011,6(5): 168-170.
论文作者:李朝晖
论文发表刊物:《中外健康文摘》2013年37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4-4-10
标签:临终关怀论文; 我国论文; 事业论文; 患者论文; 机构论文; 社会论文; 在我国论文; 《中外健康文摘》2013年37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