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丘市长征人民医院门诊科;河南商丘 476000)
【摘要】目的 探讨无缝隙护理在急性脑血管病患者急救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7年1月至2017年9月我院收治的行常规护理的急性脑血管病患者50例为对照组,并选择2017年10月至2018年6月我院收治的行无缝隙护理干预的急性脑血管病患者50例为观察组,比较两组患抢救时效性及日常生活能力。结果 观察组救护车到达现场时间,院前转运至院内时间及完成头颅CT时间均短于对照组,且日常生活能力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急性脑血管患者急救中给予无缝隙护理模式,可提高患者抢救时效性,改善生活自主能力,促进患者康复。
【关键词】 急性脑血管;无缝隙护理;抢救时效性;日常生活能力
【中图分类号】R2【文献标号】A【文章编号】2095-9753(2018)09-0087-01
急性脑血管病又称脑血管意外,包括出血性卒中和缺血性卒中,均是指各种因素引起的急性脑血液循环障碍导致急性脑损害症状,其护理人员护理质量直接关系患者的生命安全。该疾病具有病情进展快、起病急、病死率及致残率高的特点[1]。因此,采取积极有效的护理,加强急救护理质量,提高护理人员综合素质具有重要意义[2]。鉴于此,本研究进一步探讨急性脑血管病患者采取无缝隙护理在急救中对抢救时效性及日常生活能力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1月至2017年9月我院收治的行常规护理的急性脑血管病患者50例为对照组,并选择2017年10月至2018年6月我院收治的行无缝隙护理干预的急性脑血管病患者50例为观察组。观察组男32例,女18例;年龄42-89岁,平均(53.61±5.47)岁;多脏器损伤17例,呼吸困难者23例,失血性休克10例。对照组男30例,女20例;年龄41-88岁,平均(52.97±5.80)岁;多脏器损伤15例,呼吸困难者26例,失血性休克9例。两组一般资料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及其家属对本研究均知情并签署同意书。
1.2 入选标准 (1)纳入标准:入选患者均出现不同程度口角歪斜或面部麻木、语言不清、视力障碍及抽搐等症状,且经CT及MPI等检查并确诊。(2)排除标准:①患有神经功能障碍患者,且依从性差者;②合并重症心、肝、肾等功能疾病。
1.3 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严密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开放静脉通路。观察组给予无缝隙护理干预,具体包括:①成立无缝隙护理小组,加强小组成员培训,值班护理人员接到急救电话,快速填写患者资料,同时安排接诊人员到岗。②到达现场后确保患者呼吸顺畅,并对伤口进行简单的清理、包扎,立即为患者建立静脉通路,维持电解质及酸碱平衡,当患者出现缺氧后立即给予吸氧护理。③转运途中,记录患者血压、脉搏及体温等,对患者身体状况进行简单评估,帮助患者去枕平卧,头偏向一侧,开放气道,并清理呕吐物,避免出现窒息等,通过按压颈动脉判断患者的脉搏情况。④患者入院直接送至CT室,完成检查,明确病情。⑤预防紧急情况发生并通知医院做好准备工作,备好手术室及手术器材及设备,开放绿色通道,争取救治时间。⑥待患者清醒后,加强与患者沟通,缓解患者不良情绪,使其保持乐观心态。
1.4 评价指标 (1)比较两组患者抢救时效性,记录救护车到达现场时间,院前转运至院内时间及完成头颅CT时间。(2)采用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Barthel)[3]评估两组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包括洗澡、穿衣、行走、进食、如厕等5项内容,每项1-10分,得分越高表示日常生活能力越强。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采用“”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抢救时效性 观察组救护车到达现场时间,院前转运至院内时间及完成头颅CT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抢救时效性比较(,min)
3 讨论
急性脑血管病来势凶猛,进展快、起病急、致残率高,是常见急危重症,若得不到及时的诊断和治疗,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甚至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4]。院前急救和院内急救是急性脑血管病患者抢救的关键,院前急救护理具有重要意义,主要指患者从现场到医院之前就地进行抢救护理和转运到医院过程中的护理,包括初步评估、院前救护、转运途中监护和安全转运等护理[5]。
无缝隙护理是以科学的管理为依据,先进的管理理论为指导,通过业务流程、优化职能、合理人力配置及创新机制等手段,做到各项工作无缝对接,完善工作流程和规范化交接内容,保证信息的连贯性的一种先进管理方式,使无缝隙护理工作的程序更具科学性、有序性、规范性,危重患者得到快速救护,急救护理记录更加完整,进而促使交接效率提高,问题减少,避免因交接不严引起的各种矛盾,减少了护患纠纷[6-7]。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救护车到达现场时间,院前转运至院内时间及完成头颅CT时间均短于对照组,且日常生活能力高于对照组,表明急性脑血管患者急救中给予无缝隙护理模式,可提高患者抢救时效性,改善生活自主能力,促进患者康复。无缝隙护理通过在院前及急诊科急危重症患者转运工作,提升危重症患者转运工作及急诊科护士的自身素质的综合能力,通过转运途中护理,尽快了解患者疾病状况,有效避免不良事件的发生,提前通知医院备好手术相关器材及设备,有效减少患者术前等待时间,提高其抢救效果[8]。
综上所述,急性脑血管患者急救中给予无缝隙护理模式,可提高患者抢救时效性,改善生活自主能力,促进患者康复。
参考文献
[1] 刘晓芳,张冬梅.临床护理路径在急性心肌梗死急救中的效果观察及护理满意度的影响[J].河北医学,2016,22(04):670-673.
[2] 袁巧玲.复杂性脑血管病复合手术治疗的围手术期护理[J].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2017,22(06):287-288.
[3] 杨志华,苏艳,米云娟,等.循证护理对脑血管狭窄介入治疗病人护理效果及并发症的影响[J].护理研究,2017,31(30):3896-3898.
[4] 马海峰,马海燕,纪蓉,等.早期综合康复护理在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2016,11(04):429-431.
[5] 冯慧.风险管理在脑血管危重急诊患者护理中的应用[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6,22(27):3948-3950,3951.
[6] 杨文娟.个体化护理干预对脑血管疾病患者认知程度的影响[J].西部中医药,2016,29(06):133-134.
[7] 张桂芳.基于护理程序的责任制整体护理干预对脑梗死患者生活质量及护理满意度的影响[J].河南医学研究,2017,26(23):4362-4363.
[8] 刘玉峰,姜晓真.抢救案例分享对提升急诊科护理人员综合急救能力的影响[J].中国临床护理,2017,9(01):65-68.
论文作者:李红梅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医学人文》2018年第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1/12
标签:患者论文; 脑血管论文; 缝隙论文; 时间论文; 能力论文; 时效性论文; 日常生活论文; 《中国医学人文》2018年第9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