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青少年参与体育活动影响因素的比较研究_美国体育论文

影响中、美两国青少年参加体育活动因素的比较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两国论文,体育活动论文,青少年论文,因素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修订日期:2007-05-08

1 引言

青少年是国家未来的建设者,作为未来的主人,既要有健康的体魄,又要有健全的精神,这不仅是个人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一直以来,国内、外体育学者致力于体育对青少年身心健康的研究,以美国的研究最为深入。1987年,美国国会通过的97决议案,鼓励州和地方政府机构为幼儿园到12年级的少年儿童提供高质量的每日体育活动。2000年健康国家的指标中,把指标的重点放在青少年日常的体育活动上,目的在于提高身体健康水平,减少疾病的发生率。在最近提出的“健康公民2010”计划中,把体育活动和健康,营养与超重位于10位占主导地位的健康指标前列,宗旨是“通过每日体育活动来促进健康、体能,提高生活质量”,目标是“有30%的成年人和35%的青少年每日参加中等强度的体育活动”[1,2]。而以美国著名的学校体育专家Larry D.Hensley教授为首的学者在美国青少年参与体育活动状况、健康状况、体育活动与健康状况的关系等方面做了长时间的实验跟踪研究。数据统计资料显示:美国青少年每天参与体育活动的状况在持续下降,1/3的12~21岁年轻人不参与一定强度的体育活动,14%的青少年不参加体育活动,每日参与体育活动的高中生占总人数比率的30%;选修学校体育课的人数比例在下降,在9~12年级的青少年中,1991年选修体育课的人数比率是41%,到1999年下降到30%,且女青少年参加体育活动情况差于男青少年[2]。与此同时,美国青少年超重比例已是1980年的3倍(BMI超过24即为超重,BMI超过30即为肥胖,BMI=体重/身高平方)。13%的6~14岁儿童、14%的12~19岁青少年超重,在超重的5~15岁少儿中,61%以上有1种或1种以上的心血管疾病,27%的有2种或2种以上的慢性疾病(AMA,1995)。全国有20%的青少年身体达不到健康要求。而且美国的青少年是世界上工业发达国家中超重比率最高的[1,3]。青少年的身体素质水平与前25~30年相比,几乎没有什么提高,在有的方面甚至有所下降。研究表明,造成青少年和儿童肥胖、超重的主要原因是体育活动不足。

国内对青少年参加体育活动、学生体育锻炼行为和动因、体育活动与学生体质、体育活动与学生心理健康等方面有一定的研究,研究结果均表明,适度的体育活动有助于身心健康。国家体育总局群体司范立仁等研究表明,青少年参加体育活动人数在下降,且随着年龄增长,参加体育活动的比率在下降[9]。教育部和卫生部2000年调查结果显示,我国青少年的近视率已居世界第2位;教育部于2002年对中国青少年又进行了一次体质检测,监测结果显示,男、女生均有肥胖年龄提前的趋势。更令人担忧的是,一些原本在中老年人身上才出现的如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糖尿病等这些与肥胖相关的病症,近年来在青少年身上也时有发生。据2003年兰自力等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学校体育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影响作用探讨”的研究成果表明:在中小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心理上存在不良反应和适应性障碍,心理疾患发生率在25%以上,敌对、偏执、强迫、人际关系敏感和抑郁等5个因子均分显著地高于国内正常青年人水平和国外同年龄段的中小学生水平[10]。我国于1995年10月1日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总则第5条规定:“国家对青年、少年、儿童的体育活动给予特殊保障,增进青年、少年、儿童的身心健康。”

中、美两国部分地区青少年的相关研究都表明体育活动有助于身心健康,而且,都提出了要大力开展青少年体育活动。但是,事实表明,青少年参与体育活动的人数却在减少。是什么因素在影响着青少年参加体育活动?本研究以中国东部沿海浙江省和美国中北部的爱荷华州这两个经济、教育实力相对较为接近地区的青少年作为研究对象,把影响这两个地区青少年参与体育活动的因素作为研究内容,力图找出影响两国青少年参加体育活动的因素及异同,从影响美国青少年参加体育活动的因素中找到启示。

2 研究方法

2.1 文献资料调研

查阅中、美两国近5年来相关文献及政府文件,在阅读和了解相关信息的基础上,确立本研究的思路和研究内容。

2.2 专家访谈

结合课题的研究内容,对中、美两国相关专家进行访谈,进一步明确研究思路和研究内容。

2.3 问卷调查

问卷的设计首先是根据本研究的内容从人口学、生物学、心理学、社会学等方面加以分层构建,并提请国内相关专家两轮审议、修改;最后得到专家们对问卷结构和内容的认同(认同率为100%)。问卷以5级梯度量表进行测量,并采用重测法进行信度检验,信度系数为r=0.89,P<0.01,测量结果满足了本研究的需要。然后,笔者在2004年赴美访学期间,用问卷的英文版在美国北爱荷华大学附属学校的六~八年级学生中抽取部分进行预测,根据学生对问卷的理解程度和美国的实际情况,课题组成员美国学校体育专家Larry D.Hensley教授根据美国的情况对问卷内容做了调整,问卷结构和内容经北爱荷华大学学术委员会审定通过,并在美国的爱荷华州发放英文版问卷,在中国的浙江省发放中文版问卷。问卷调查主要采用整群抽样的方式对浙江省10所重点和普通中学的初高中2000名青少年就影响其参加体育活动的因素进行问卷调查;同样方法对爱荷华州的8所私立和公立学校的500名六~十二年级的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中国回收有效问卷1813份,美国回收有效问卷389份。回收率已达到社会学的统计要求。

2.4 数理统计

应用SPSS软件和EXCEL软件对回收问卷进行频数分析,方差分析,t检验和因子分析等。

2.5 比较分析

因为考虑到高考的因素,所以,中国高三年级的量本几乎不考虑在内。

3 结果与分析

3.1 中、美部分地区青少年参加体育活动的现状比较

本研究中的体育活动指的是除体育课和课间操以外自己参加的锻炼活动。

表3表明,除体育课外,每天花在体育活动上时间美国青少年要多于中国青少年。美国不参加体育活动的青少年人数比率要小于中国,而每天参加体育活动的持续时间明显长于中国。尤其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每天花在体育活动上时间超过61min以上的人数比率美国占35.2%,而中国仅占5.3%。研究表明,一般青少年参加体育活动时间每周应该在10h或10h以上,最少也得保证每天总活动时间达到1h,这样的运动量才能很好地服务于青少年的身心健康[5]。由此提示:中国青少年在体育课外,每天花在体育活动上的时间是远远不够的。

表5显示,中、美两国青少年参加体育活动地点比较一致:第一在学校;第二在家或其附近。这表明学校和家或家附近是中美青少年参加体育活动的主要场所。

3.2 影响中、美两国部分地区青少年参加体育活动的因素比较

在问卷的影响因素这一内容中,中、美相同的影响因子是18个,中国根据实际情况又增加到了27个。为了更好地做概括比较,在所得原始数据标准化的基础上,首先对中、美相同的18个影响因子做项目分析,18个因子高分组和低分组的t检验存在显著性差异。对中国的27个影响因子进行高分组和低分组的t检验表明亦存在显著性差异。中美因子的KMO系数分别达到0.9和0.877。按特征值大小排列的因子序号进行因子归类,又通过Eigenvalues Over对选择项因子归类作变异解释,提取因子的特征值,继而对初始因子进行正交旋转,得出正交旋转后的载荷矩阵。根据单个因子的内涵的相似性,提取各类因子荷重在0.6以上的因子,并给出相应的命名(图1、图2和表6)。

图1 本研究影响中国青少年参加体育活动因子特征分布曲线图

图2 本研究影响美国青少年参加体育活动因子特征分布曲线图

表6表明,影响中国青少年参加体育活动因素主要由4大因子组成,而美国主要由3大因子组成,中国影响因子除与美国相同的3项因子以外,还多一项体育乐趣因子。从主要因子的排列顺序来看,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中国的第一主因子是亲朋好友,其次分别是体育成就、身心健康和体育乐趣;而美国是身心健康、体育成就因子和亲朋好友。影响参与体育活动的亲朋好友因子是同学朋友参与、父母意愿、父母亲自参加情况、兄弟姐妹参与情况。美国社会学家P.布劳曾经指出:“一个人的家庭对他的爱好有着深刻的影响,因为他的爱好取决于他所处的环境教育,而他所处的环境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家庭。”[8] 社会学家T.帕森曾指出:“少儿把家庭作为一个‘参照群体’来认同,从而将家庭作为自己的一部分。”所谓“参照群体”是指个人用以帮助确定自己的信仰态度和价值标准,并指导自己行为的社会群体或社会范畴[8]。从社会学、心理学角度看,海法的平衡理论认为:“个人对某一对象的态度受与自己有关的他人影响。当家庭中的成员对体育态度不一致时,这种“不平衡状态”会引起内心的不愉快或紧张,最后导致态度或情感及行为的转变,以取得心理上的平衡状态”[5]。

另一方面,青少年已经逐渐摆脱父母的依赖,开始寻求自己的伙伴。他们一起学习,一起生活,在兴趣、爱好方面互相影响,日趋一致,最后甚至梳妆打扮都一样,用美国社会学家的话说:“这些人之间更容易进行文化传递”。心理学上称青少年时期为“结帮成伙时期(Gang Age)”,许多在教育上有重要意义的态度,起源于并主要扎根于这些小团体内,在青春前期尤其是这样[5]。朋友、同学的赞许和欢迎会成为其强大的动力。他们的赞许对这个年龄的许多年轻人有如此重要性,以致使他们不惜一切去赢得和保护它。所以,只要群体内喜欢的体育活动,会很快变成整个群体的活动。

亲朋好友因子是影响中、美两国青少年参加体育活动的主因子,但在中国作为第一主因子出现,这与国家的文化背景有关。因为发源于黄河流域的炎黄子孙自古就过着自给自足的小农生活,受“父母在,不远游”的古训熏陶,特别珍惜“家”和亲情。尤其是现在的青少年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从小受父母的呵护,很多事情都有父母帮办,依赖性较强。因此,亲朋好友对中国青少年而言,影响至深。而美国是一个几乎没有“历史文化”的年轻民族,具有独立开拓的精神,美国的父母更注重培养孩子的独立自理能力,很多学生上了高中后都做兼职赚学费与零花钱,与中国人相比,家庭和亲情的观念要相对淡薄得多。美国青少年因为独立,更懂得自己需要什么,什么对自己有益。因此,也符合身心健康因子成为影响他们参与体育活动的第一主因子。

体育成就因子成为影响中、美两国青少年参加体育活动的第二主因子。从心理学角度分析,这个年龄段的青少年正处于生理、心理发育的高峰期,他们的自我意识日趋成熟,迫切渴望正确认识自己,体现自身的价值。而这一切又往往以人为镜。所以,他们借助于体育活动这个载体来与同龄人比较,从别人的评价和肯定中获得自我肯定。表6显示,影响中国青少年参加体育活动的第四主因子是体育乐趣因子,他们希望从体育活动中获得更多乐趣。而美国没有此主因子。这可能与我国青少年的学习生活环境有一定关系。繁重的学习负担,升学的竞争压力,使得中国青少年更向往体育活动的乐趣。

为了更真实地显现影响中国青少年参加体育活动的主因子,本研究在原有的中、美两国相同问卷的基础上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又在中国的问卷末尾多增加了一些问句,共计27个。对中国的27个影响因子按特征值大小排列的因子序号进行因子归类;又通过Eigenvalues Over对选择项因子归类作变异解释,提取因子的特征值,继而对初始因子进行正交旋转,得出正交旋转后的载荷矩阵。根据单个因子内涵的相似性,提取各类因子荷重在0.6以上的因子,并给出相应的命名(图3和表7)。

图3 本研究中国27个因子特征分布曲线图

表7的结果与表6最显著不同的是多了体育课内容和场地器材因子。可见,中国问卷表中根据中国实际情况而设计的体育课相关内容的影响因子和场地器材因子还是比较符合实际情况的。体育课内容因子替代家庭成员因子而成了影响中国青少年参加体育活动的第一主因子,青少年为了练习体育课所上内容而参加体育活动,青少年因为学校安排的体育课和课外体育活动对自己的满足程度而选择参加或不参加体育活动。可见,体育考试对青少年参加体育活动起到了直接作用,这也从一方面说明我国青少年参加体育活动具有被动的成分,另一方面,也迫切要求学校和体育教师要更关注体育课堂教学的质量,使教学形式和内容更丰富多彩。场地器材因子成为影响中国青少年参加体育活动的第六主因子。本课题组曾到中学面访过不同年级的中学生,他们参加体育活动的场所主要在学校,而学校提供的场地和设施往往根据体育课内容而设。因此,往往是练的人多,而提供的设施和场地满足不了需求,更何况放学后、节假日很多学校的体育设施是不外借的,使得很多同学想锻炼而没有地方锻炼,更不用说想参加自己喜欢的一些运动项目了。在美国,只要青少年自己想锻炼,场地设施是根本不成问题的。

4 比较后的启迪

经过对影响中、美两国青少年参与体育活动因素的比较分析,可得出一些启迪:

4.1 从推出计划到保障实施的务实做法值得借鉴

2000年,Larry D.Hensley教授曾对美国爱荷华州青少年一周中不参与体育活动的情况进行问卷调查,当时的统计数据是14%[2]。事隔4年后,同样对爱荷华州的青少年进行抽样调查,发现青少年一周中不参与体育活动的人数比率已下降到3.6%。尽管两次调查抽样的地区和人数不完全一样,但仍然能说明,美国已有更多的青少年投入到体育活动中去。这与美国近几年实施的“健康公民2010”计划有必然的联系。因为在2000年,美国人发现“健康公民2000”的目标才达到了十三分之一,同时也发现,这个目标缺少国家财政的支持,缺少明确的实施计划。为此又提出“健康公民2010”,目标是通过每日的体育活动来促进健康、体能和生活质量。具体的指标是要求30%的成人(18周岁以上)和35%的青少年儿童参与中等强度体育活动。为保障这个计划有效实施,美国宣布把体育教育作为青少年儿童体育活动开展和体能教育的主要手段。要求在全国范围内增加能每天提供体育课的学校数量,增加体育课时间及青少年参加体育活动的时间。2000年11月,在当时的美国总统克林顿提议下,美国健康人类服务部和教育部联合发文,要求通过体育活动使年轻人更健康,同时,延长学校体育课时间和在课后为青少年提供体育活动。一个月后,美国国会通过了“体育进步法令”,并保证5年中为增加学校的体育教育,每年投入40亿美元[1,3]。美国从学校的体育教育投入入手来促进青少年高质量的体育活动做法很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美国青少年每周参与体育活动超过30min天数达到2天以上的人数比率已经高达88.5%。这一点从美国青少年把身心健康因子作为影响他们参与体育活动的第一主因子也可以看出。中国青少年一周中没有一天参与体育活动的人数比率14.3%,和一周中没有一天参与体育活动超过30min天数的人数比率24.2%可以看出,中国青少年还没有真正认识到体育活动对身心健康的作用,或者还并不是很清楚如何通过体育活动来促进身心健康,而且,在参与的人数中还包括一部分被动体育人口。因为,中国青少年要参加体育考试和体育达标,他们课余体育锻炼中很大一部分是为了考试而去的。这也给我们一个启示:如何通过体育教育,促使更多的青少年投入到高质量的体育活动中去?政府部门要通过一定措施,如改变场地、设施的不足,调整学业压力及业余时间的不足等来确保青少年参与体育活动,并提出具体的目标和计划。

4.2 鼓励和动员社会力量投身体育事业

中、美两国青少年参与体育活动的场所主要集中在学校、家及家附近,但同样的选择却有不同的背景。中国青少年选择在学校进行体育锻炼,主要是因为学校是能提供学生体育活动场地和器材最多的场所。但是学校只是在学生上学时对其开放,学生大部分的业余时间,体育活动都在家里或家附近的空地、公园进行,有些城市的新型社区已经开始建造了一些体育设施,但是大多数的居民区还是没有。因此,青少年多选择一些如仰卧起坐、跳绳、踢毽子、做游戏、跑步等体育活动项目,但是这些体育活动受季节和天气的影响较大。而青少年比较感兴趣的有些运动项目常常因为没有场地和器材而无法进行。这些从影响中国青少年参与体育活动的主因子——场地器材因子就可以反映出来。而美国学校是对外开放的,学校基本可以提供学生感兴趣的所有运动项目场地、器材和设施,尽管有些设施如健身房、游泳池也适当收取一些费用。家和家所在的社区有公共的体育中心,且多是免费的。近几年,在很多社区又专门建设了为跑步和骑自行车所设的专用跑道。所有的体育设施多是美国的保险公司为社会所做的福利事业。因为在美国,差不多人人都参与健康保险,而近几年美国人的整体健康水平在下降,这对保险公司造成很大的威胁。另一方面,美国政府鼓励各界企业、公司支持社会福利事业,每年达到一定的标准就可以免当年的税收或一部分税收。因此,建造体育场(馆)和体育设施对保险公司而言是一箭双雕的好事。

从美国的体育场(馆)和设施的建设途径中,我们可以得出两点启示:1)我们学校的体育场(馆)和体育设施是否也可以在学生放学后,或节假日对外开放,同时适当收取一些费用,并对学生实行一定的优惠。这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学校每年花不少钱去维护闲置的体育场(馆)的经费支出问题,也为学生提供了体育活动的场所;2)我们在提到体育场(馆)、设施不足的时候,首先想到的是政府部门的拨款,其实靠政府拨款毕竟有限,我们也可以借鉴美国的做法,让政府出台一系列政策鼓励更多企事业单位建造体育场(馆)设施。

4.3 家庭对体育的身体力行值得大力推广

从影响中、美青少年参与体育活动的因子比较看,尽管亲朋好友因子都是影响中、美青少年参与体育活动的主因子,但是对中国青少年来说,影响程度更大。因为在美国,课余时间、节假日、双休日,只要自己子女想参加体育活动或参加各种由社团、社区或学校组织的体育比赛,父母都会充当陪练、教练、裁判或志愿者及拉拉队成员,以自己的身体力行来支持自己的子女,这已经是一种习惯。相反,在中国,很多父母因为自身对体育认识的不足,在激烈的升学制度和传统的封建思想影响下,很多家长都不希望课余体育活动占去自己孩子的业余时间,他们会陪孩子参加各种学科辅导班,很少有家长会在中学阶段陪孩子参加各种各样的体育活动,除非是那些想孩子以后从事与体育相关的学习和工作。在他们看来,考上重点中学和名牌大学才是最重要的。小孩子只要营养好,不生病就是健康的,忽略了越来越多的“胖墩”、“近视眼”及一些心理障碍的孩子。因为家长的言行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自己的孩子,要想让更多中国青少年投入到高质量的体育活动中去,首先要让父母认识到体育活动的作用。只有孩子的身心健康,他们才可以真正成材。同时也要让更多父母能身体力行。诚然,与美国的家庭相比,中国的父母亲在业余时间及经济状况上,尤其是农村地区的家庭有很大差距,但是我们的家长至少要有这种体育活动和健康的意识,并从言行中去影响自己的孩子。

标签:;  ;  ;  ;  ;  ;  

中美青少年参与体育活动影响因素的比较研究_美国体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