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鲁迅中学作品的教学原则_鲁迅论文

论鲁迅中学作品的教学原则_鲁迅论文

论中学鲁迅作品的教学原则,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鲁迅论文,原则论文,中学论文,作品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现行中学教材里,鲁迅作品的数量较多,而且绝大部分是基本的教学篇目,这说明,鲁迅作品的教学在整个中学语文的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搞好鲁迅作品的教学,可以促进乃至带动现代文体的教学,有利于实现教学大纲规定的现代语文的读写目标要求,因而,探讨中学鲁迅作品的教学原则就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一、适度原则

鲁迅是现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鲁迅作品博大精深,异彩纷呈,是作者一生对中国社会历史和思想文化不懈探索和深刻研究的艺术结晶。中学生作为一个认识的主体,一般地说,与鲁迅的精神世界有很大的差距,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中把握适度的原则。

适度原则的操作要把握三个“度”。一是选准角度。《阿Q正传》是具有世界文学意义的短篇小说,反映了中国特定历史时期的世态风情和社会本质。阿Q的形象和性格具有了超时代、超阶级、超民族的思想意义。中学教学不可能也不允许全面铺开,而应该根据课文实际和学生情况,根据教学要求,选择阿Q与革命的关系作为分析理解的角度,即阿Q不理解革命、革命不关心阿Q。二是吃透深度。仍以阿Q为例。阿Q的性格是一个包含了诸多的矛盾心理要素的有机统一体。阿Q性格的产生有着非常深刻复杂的历史根源和现实根源,涉及了经济、政治、思想文化传统等许多方面,阿Q这个艺术形象的概括意义也超越了历史、阶级和国度。在中学教学中,对阿Q思想性格的分析把握,吃透它的深度尤其重要。一般地说,适中的深度在于认识阿Q性格在辛亥革命风暴中所表现的一个侧面,认识特定时代落后农民的愚昧麻木、自私狭隘,表现了病态社会中国民众的弱点和灵魂。三是注意广度。这是一个横向的视野。“心事浩茫连广宇”,教学中注意鲁迅作品与文化背景,鲁迅此作品与彼作品,鲁迅作品与非鲁迅作品等方面的联系,力求在整个中学语文教学中确定一个合理的坐标点。

二、想象原则

中学教材里的鲁迅作品,大部分属于文学作品。这类作品,不管是创作还是欣赏都始终融汇了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在作者和读者之间有一个中介,这就是艺术形象。有些鲁迅作品似乎不属于文学,但即使这样的作品也往往融入了纯熟的文学手法,作品带上了鲜明的文学色彩。想象原则的必要性显而易见。从作品内容的角度讲,想象有三种。一是典型人物的艺术形象,二是作品的意境,三是抽象事理的具象化。从想象原则的操作形式角度讲,也有三种。一是想象必须以作品的语言文字为基石,二是调动学生的阅历知识和创造力,力求丰富原形象,三是准确体会形象中的感情评价。内容和形式的有机结合,学生就可以形象地认识孔乙己的人生悲剧,体味到笑声中的眼泪的辛酸,就会置身于赵庄社戏夏夜行船的那种朦胧令人自失的意境美,就会理解中国的脊梁的比喻意义,理解夏瑜的坟场是死寂、衰败、可怖的社会的折影。

三、归类原则

归类属于归纳思维。根据辩证逻辑的观点,人们的认识总是一个由个别到一般、由一般到个别的回环往复没有穷尽的过程,表现在思维方法上,则是归纳思维和演绎思维,而其中最基本最重要的还是归纳思维。归纳要按照一定的标准。中学鲁迅作品的归类,可以按照文体分为小说、诗歌、杂文等,可以按照表达方式分为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等,可以按照题材分为农村作品或知识分子作品等,还可以按照行文的风格分,有的冷峻犀利,有的舒缓从容,有的沉深含蓄,有的直抒胸臆。应该说,归类的标准是很多的,但中学鲁迅作品的数量毕竟有限,归类原则只有相对意义。归类还存在一个层次级别的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说,所有鲁迅作品都是子系统又是母系统。中学鲁迅作品,相对于各篇是母系统,但中学鲁迅作品相对中学现代文体教材又是子系统,《呐喊自序》是中学鲁迅作品的子系统,但这篇课文又包含了人生经历和思想发展两个子系统,因而又具有母系统的意义。归类原则主要是居高临下,掌握类的性质特征,按照一定的合理的标准,以类相从,提纲挈领。

四、对比原则

对比分为同中见异和异中见同两种。《记念刘和珍君》和《为了忘却的记念》相同的是都是属于人物记叙文,不同之处在于:前者主要写一个人物的印象事迹的片断,并从中引发出对社会对人生的深邃的思想感情,后者却是用了悲愤的情感线索串连了几个人物的印象事迹,注重了人物性格的刻划。小说《祝福》、《故乡》、《药》和《孔乙己》的人物、情节、主题和叙述方法各不相同,但在表现世态炎凉、暴露病态社会落后的民众的灵魂和弱点这一点上,一样使读者受到震慑。对比原则体现了求同思维和求异思维两种形式。对比要求明确而合理的对比点,对比可以开拓学生的认知视野,对比也有利于知识能力的迁移。

五、递进原则

现代教育理论非常重视学生接受机制的研究,现代教育认为教育无非是利用一切可能的科学的外界刺激来改善优化学生的接受机制,教育的目的在于改善优化学生的智力结构和心理素质。这种结构和素质是一种巨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它的运动发展过程既微妙又神奇,它既有天赋作用,更重在后天的培养。这种智力结构和心理素质一起构成学生的认知结构。这种认知结构在认识过程中,受客观事物的作用,不断发生同化、修正、扩展和质变的理象,处在永恒的运动中。依照这样的观点,中学鲁迅作品,只是中学生的认知对象,中学鲁迅作品的教学只能是手段而决不是目的,说得醒目一点,不是中学生在读鲁迅作品,而是鲁迅作品在读中学生的认知结构。递进原则是发展原则,是学生认知结构逐渐发生质变的原则。《藤野先生》中写了鲁迅弃医从文的原因,但学生认识是浮浅的,读了《呐喊自序》,学生才能在鲁迅思想的发展中重新认识这个转折点,而一旦读了鲁迅五四时期的小说系列,对弃医从文,认识才会有质的飞跃。

以上是中学鲁迅作品教学原则的简论,结篇补充说明三点:(一)这些原则需要广阔背景即熟悉教材体系和教学大纲;(二)这些原则同时并存,只是为了叙述的方便,才分割并且条列;(三)这些原则极富有弹性,运用中尚需要更大的主动性、灵活性和创造性。

标签:;  ;  ;  ;  ;  ;  ;  ;  ;  

论鲁迅中学作品的教学原则_鲁迅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