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工程研究中心比较研究

中美工程研究中心比较研究

卢懿[1]2004年在《中美工程研究中心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发源于美国的工程研究中心(ERC)是一种以市场为导向的新型的科研开发实体,是促进科学技术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重要力量之一,也是促进企业、高校、科研机构,政府紧密结合,共同完善国家创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工程研究中心肩负着工程研究、工程服务、工程教育叁个互相有机联系的任务。经过多年的发展,美国的工程研究中心已经在实践中摸索出一套成熟且有效的运行机制,为保证美国工业界在世界范围内的持续进步和美国工程教育体系的改革做出了重要贡献。我国工程研究中心起步略晚于美国,建设十多年来在促进产学研结合、提高工业技术水平、培养工程技术人才方面取得了不小的成就,但在运行机制和作用的发挥方面与美国相比还存在一段差距。本文从中美两国工程研究中心的产生背景和发展现状入手,分析运行机制和作用发挥的差异及其成因,并针对我国工程研究中心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本文分为五章:第一章是绪论,第二章是工程研究中心的产生和发展,第叁章是中美工程研究中心运行机制比较,第四章中关工程研究中心作用比较,第五章是我国工程研究中心的问题、发展趋势和对策。

郑士贵[2]1996年在《中美澳工程研究中心比较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工程研究中心作为一种促进产学研合作、提高工业竞争力的制度创新形式,引起了各国的普遍关注,美国、中国和澳大利亚等国都先后组建了工程研究中心,对我国来说,工程研究中心作为一种产学研合作的新型组织形式,目前尚处于不太成熟的阶段,必须探索符合自已国情的工程研究中

焦利芳[3]2003年在《基于中美比较的ERC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今天,科技竞争力已经成为一国国际竞争力的核心,各国都在采取措施以提升其科技竞争力。ERC计划是美国在1985年首先提出的,是美国提升其科技竞争力的重要举措。美国ERC由NSF出资举办,其动力来源包括政府、大学和工业界。ERC将研究、教育和工业合作作为其叁大使命。ERC强调要面向解决重大复杂的工业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改善工程教育质量,改变工程教育文化,培养出适合工业界需要的人才,同时促进跨学科的成长,进而提升美国的科技竞争力。 我国在借鉴美国ERC经验的基础上,于1988年开始了工程研究中心建设计划。我国ERC对于产学研合作和科技成果转化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我国工程研究中心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如定位不准确、机制不完善、对教育缺乏重视、支撑体系不完备等。同美国ERC的成功相比,我国ERC则显得缺乏活力、后劲不足。 本文评介了美国ERC的建设和发展情况,详细分析了美国ERC的教育计划和工业合作计划,在借鉴美国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探讨了我国ERC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并构建了问题导向的ERC发展新模式,阐述了新模式的重点及实现机制。该模式结合中国实际亦以解决问题为主线,将研究、教育、工业合作作为其叁大使命,在资金、政策、人才投入的支撑条件下,产生出了适合工业界需要的人才和新的技术、知识,使得政府、大学、工业界的协同作用得到发挥。新模式可望对我国ERC的改革和发展提供有益的启发。

上官剑[4]2005年在《中美两国工程硕士教育比较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工程硕士是我国近年来才兴起的一种新的教育形式,时间虽短但发展非常迅猛。美国是当今高等教育和科学技术的中心,近一百年来,美国的高等教育的走向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和导向作用。对比两国的工程硕士教育,是为了对这种教育形式有更加深刻的认识,从而为我国的工程硕士教育服务。 工程教育的研究包括很多的方面,本文主要从叁个主要方面对两国的工程硕士教育进行了比较。 第一个方面是两国工程硕士教育发展的历程比较。不同的文化历史背景和教育制度对教育的影响是很大的,从历史的发展角度能更加清晰地理解目前两国工程硕士教育的状态。两国工程硕士教育的发展有着很多相似之处,而不同之处主要在于大学的自主性和政府在支持力度方面的区别。 第二个方面是对两国工程硕士招生制度进行比较。两国的工程硕士招生制度在主要方面一脉相承了各自国家的研究生招生制度的传统,但是又各有其特点,中国的工程硕士入学考试更是率先进行改革,采用了类似美国研究生录取的一些方法,形成了目前的GCT—ME考试体系。 第叁个方面是对两国工程硕士的课程模式进行比较。两国的课程模式仍然采取传统的学科中心模式,类似于工学研究生教育的课程结构。在考虑工程硕士教育的实用性倾向后,笔者提出了以问题为中心的课程模式,希望能形成特色鲜明的工程硕士教育。

赵雅超[5]2016年在《中美工程伦理规范比较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工程师作为工程活动的主体,在工程职业活动中不可避免的遭遇一系列伦理问题。作为工程师的组织形式——工程职业社团纷纷制定工程伦理规范,以指明工程师的道德责任,引导工程师的职业行为。从一定意义上说,工程伦理规范是工程师职业行为的参考和依据,是工程成为职业的内在性要素,其完善程度决定着一个国家工程职业化水平的高低。目前我国大陆的工程伦理规范建设发展缓慢,大部分工程职业社团没有制定成文的工程伦理规范。直到20世纪末21世纪初,少数职业社团才重新制定了各自的工程伦理规范。我国大陆的工程伦理规范发展滞后于我国快速发展的工程职业,建设我国的工程伦理规范体系显得尤为必要。美国是工程伦理规范建设比较有代表性的国家,工程伦理规范发展起步早于我国,且伴随着工程职业的发展不断调整,成为很多国家制定工程伦理规范的典范,对我国有很强的借鉴意义。为此,笔者搜集了美国工程伦理规范发展方面较为新颖的材料,较为系统的梳理了美国工程伦理规范的发展历史,形成了对美国工程伦理规范发展历史脉络的总认识;同时结合中国具体的社会背景,对中国工程伦理规范的发展历史进行事实性描述,推进了目前国内学者对于我国大陆工程伦理规范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对两国工程伦理规范进行多方面的比较分析,系统分析我国工程伦理规范发展滞后性因素。借鉴美国工程伦理规范发展经验的同时,结合我国工程职业的具体境域,探索建设我国工程伦理规范的对策建议,以明确工程师的伦理责任,引导工程师的职业行为,降低工程风险,推动我国工程职业的良性发展。

钟期进[6]2010年在《中美安全科学发展“黄金十年”比较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查阅有关文献的基础上,发现我国近十年(2000-2010年)安全科学发展特点与美国1965年至1975年十年间具有很大的相似性。而今美国安全科学步入了世界领先水平,这方面的成功经验值得比较研究。本文以安全科学方法学中关于中外安全比较研究的思想为理论基础,对中美安全科学发展的各个侧面(硬实力和软实力)进行了综合比较分析。具体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通过论证分析发现中美安全科学发展“黄金十年”具有很大的相似性,进而首次提出中国安全科学发展“黄金十年”(2000—2010)的概念,对于推进我国安全科学发展,认清国内发展现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2)运用“3E法则”结合比较教育学中的“贝雷迪比较四步法”,系统地构建了以下四方面的比较内容:安全科学发展历程、安全科研实力与教育发展、职业安全与健康监管体制和安全文化;(3)美国安全科学的发展水平比中国提前了近30年。我国安全科学发展属于一种“跨越式”的发展模式,由劳动保护阶段直接跨入了安全科学全面发展阶段;此种发展模式可能导致安全科学不能健康、平衡、全面发展的弊端;(4)我国安全科学研究工作整体处于分散状态,国内安全科技投入严重不足,安全类学术期刊水平较低,国家安全科研机构地位不明显,作用不突出,民间科研团体的作用未得到充分发挥。再者,相比美国我国开办安全类院校在数量和办学层次优于美国,然而美国具有先进的安全人才培养模式;(5)美国是垂直的综合安全监管模式,安全立法注重“以社会为本”。而我国安全监管体制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安全与卫生监管分离,安全立法着重“以生产为本”。由于我国政治体制的优势,预计未来政府对安全生产的干预力度必然大于美国;(6)我国安全文化的特色是以“和谐”为理念,以“道德、情理”为约束。美国是以“天赋人权”为理念,以“科学、法律”为规范的安全文化特点。相比美国,我国安全物质文化投入不足,缺少全民参与的安全管理文化氛围,长久存在不良的安全行为习惯,遵纪守法的意识薄弱。

张帆[7]2017年在《高水平大学教师发展中心组织建设多案例比较研究》文中认为在高等教育改革的时代背景下,高校教师发展逐渐成为推动教学改革的促进力量。教师作为教学的实践主体,其教学水平与整体素质对人才培养质量产生重要的影响。美国大学自20世纪60年代关注教师发展中心建设以来,逐渐形成了完善的教师发展体系,在项目设计、活动组织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也成为美国高等教育保持发展张力的保障因素之一。2011年,我国政府部门出台相应的政策支持大学创办教师发展专门组织,此后,我国高水平大学在宏观政策指导下纷纷创办符合本校特色的教师发展中心。基于西方高校的学习经验,我国高水平大学积极推进教师发展中心的制度化、组织化建设,但是由于缺乏实践经验,我国高水平大学教师发展中心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本文旨在深入分析我国高水平大学教师发展中心的组织建设现状,并进行比较分析,总结我国高水平大学的组织建设模式。通过中美两国典型性高水平大学教师发展中心的比较分析,总结美国典型性大学的教师发展中心组织建设模式。在基于时间维度的影响因素分析的基础上,探讨如何因地制宜的促进我国高水平大学教师发展中心的建设与发展。本文选取我国“985工程”大学中的厦门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兰州大学作为国内案例。选取马萨诸塞大学阿姆斯特分校为美国典型性案例,基于组织发展理论,对国内外案例在组织结构、组织文化、战略与目标、工作与技术、人员构成五个内部要素及管理体制、经费来源、制度建设叁个环境因素进行比较分析,透视五所大学教师发展中心的概况。通过比较分析,总结出我国高水平大学教师发展中心的其中两种组织建设模式,分别是“专业技术导向型”“院系嵌入型”组织建设模式。并基于模式的统一性总结出我国大学教师发展中心的一般组织运行模式。通过中美比较,分析美国阿姆斯特分校教师发展中心的“服务导向型”组织建设模式,在主导性影响因素分析中,由于各个大学发展历史不同,在不同的时间段,影响因素体现个性化的特点。基于影响因素的分析,根据中美五个案例的比较研究结论,提出我国构建高水平教师发展中心的提升策略。

许庆瑞, 郭斌, 陈劲[8]1996年在《中美澳工程研究中心比较研究》文中提出工程研究中心作为一种促进产学研合作、提高工业竞争力的制度创新形式,引起了各国的普遍关注,美国、中国和澳大利亚等国都先后组建了工程研究中心.对我国来说,工程研究中心作为一种产学研官合作的新型组织形式,目前尚处于不太成熟的阶段,必须探索符合自己国情的工程研究中心的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本文通过对中美澳叁国的工程研究中心的比较研究,以期对我国工程研究中心计划的有效运行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张星晨[9]2016年在《中美网络游戏暴力美学特征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课题的研究缘于网络游戏发展所面临的一种极为矛盾的状况,一方面作为现代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游戏在我国得到了迅速发展,并取得了非常可观的经济效益;另一方面却又受到社会各界特别是教育工作者和学生家长的责难。当前对于我国青少年中出现的某些暴力行为与现象,人们往往将其产生的原因归咎于网络游戏,尤其是归咎于网络游戏中的暴力内容。传统艺术中的暴力审美现象在网络游戏中是否也存在?尤其是影视艺术中独特的“暴力美学”范式在网络游戏中是否也具有出场条件?如果能找到相关联系,我们是否能用暴力美学的表现方法来消解或减弱网络游戏中暴力内容的负面影响?这些问题是本课题研究的出发点。本课题选取了两类典型的网络游戏作为具体的研究对象。一类是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征的“武侠”题材网络游戏,一类是具有全球化商业特征的美国网络游戏。这两类游戏中的暴力内容及其表现方式具有很大的代表性。根据上述问题,本课题设置了两条主要的研究线索。一条线索是有关暴力美学和暴力文化的研究。首先,对影视作品中有关暴力美学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梳理,分析归纳了暴力美学产生的哲学美学基础、社会文化原因及其审美价值。然后,对中美两国的暴力文化渊源进行了比较研究。研究了中美两国不同的文化传统和不同的暴力审美观,并从“文化传统”、“暴力审美观念”、“审美倾向”、“暴力描写的艺术风格”、“审美趣味”及“对形式美的追求”六个方面进行了比较。以此作为本研究的文化理论基础。另一条线索是网络游戏的审美特征及其暴力现象研究。首先,梳理了前人对游戏与艺术之关系的研究,揭示了在审美活动中游戏与艺术的密切关系,以及它们之间具有的相同的和不同的审美特点。其次,分析了现代网络游戏与传统游戏之间存在的较大差异,并重点研究了网络游戏的基本审美特征、审美行为和审美体验,以此区别于传统艺术作品的审美现象。然后,梳理研究了网络游戏中的暴力现象及其分类,并对中美两国网络游戏中存在的暴力消解策略进行了归纳分析和比较研究,以此作为网络游戏暴力消解和研究暴力审美的现实基础。根据上述研究成果,本项研究经过分析归纳和提炼,创新性地提出了中美网络游戏有关暴力美学的基本特征,并立足于两国审美文化的差异,从五个方面对其暴力美学特征进行了比较研究。具体表述为中国网络游戏中暴力的“自由性”特征与美国网络游戏中暴力的“竞技性”特征之比较;中国网络游戏中暴力的“团队精神”特征与美国网络游戏中暴力的“个人英雄主义”特征之比较;中国网络游戏中暴力的“形式化”特征与美国网络游戏中暴力的“写实化”特征之比较;中国网络游戏中暴力的“浪漫化”特征与美国网络游戏中暴力的“戏谑化”特征之比较;中国网络游戏中暴力的“重道义”特征与美国网络游戏中暴力的“去道德化”特征之比较。本文的基本观点是,网络游戏是新兴的艺术形式,其中的暴力内容与影视、文学等艺术形式中的暴力内容同属于艺术创造,具有一定的审美特征。但同时也应该客观地认识到,不能忽视网络游戏中暴力内容的泛滥与不加规范所产生的社会不良影响。应该借鉴暴力美学的观念和表现方式消解网络游戏中的暴力行为,同时要重视其政治、道德的指向问题。通过比较研究,本人认识到并非所有的暴力美学表现方式都适合中国网络游戏的发展。中国网络游戏在表现暴力时,以“正当性”、“重道义”、“团队精神”、“形式化”以及“浪漫化”艺术处理的表现方式是应该坚持与发扬的。对于体现“自由性”暴力美学特征的表现方式,若仅体现在暴力行为的操纵和展示,则应持审慎态度或给予某种限制。在美国网络游戏中,暴力的“竞技性”审美特征是我们应该学习和借鉴的,对暴力的“写实化”表现是我们应该反对并舍弃的。我们不提倡在游戏中推崇“个人英雄主义”与“去道德化”的暴力表现,但对“戏谑化”的处理方法不妨进行一些探索。因暴力美学的表现方法并不能完全消除暴力内容的负面影响,本研究提出在充分利用暴力的审美价值的基础上,发扬和继承中国传统艺术中表现暴力的优良传统与审美经验,依据我国现行的文化政策,建立预防网络游戏中暴力负面影响的工作体系。本研究分析了我国有关网络游戏管理的相关政策以及美国等其他国家所实施的网络游戏分级管理制度,提出了建立适合中国文化特点的网络游戏分级管理制度的意见。本论文的创新之处,主要体现于网络游戏审美的学理分析,网络游戏中暴力的消解策略,网络游戏的暴力美学特征及其比较研究。

吴玮[10]2007年在《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制度化研究》文中认为本科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已成为当前高校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创新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是主体通过有目的的创新行为表现出来的积极的心理取向,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本论文着眼于中美两国荣誉学院对本科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对其在创新能力培养方面已有的一些理论探索和教改实践进行了分析总结,在此基础上进行比较系统的思考,初步形成了一套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所需要的制度体系,以适应培养高层次创新型人才这一紧迫任务的需要。通过大量文献的阅读以及对前人研究的思考,本文首先阐述了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性以及当前我国高校在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过程中存在的不足,进而提出对创新能力培养进行制度化建设的必要性;在此基础上,由于荣誉学院在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上成绩显着,因此以中美两国四个荣誉学院为个案,通过访谈和学校网站访问的形式收集资料,探讨分析其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所采取的措施,包括实践操作层面的和制度操作层面的,进行比较研究,对有利于创新能力培养的先进经验进行归纳、综合,最终完成有利于保障创新能力培养的制度体系的构建。本文将这一制度体系的构建分为叁个环节:一是预备环节,即教学准备阶段,学校需要配备好相应的教学资源,包括教学计划、教材、师资等,因此需要相应的教学计划制定指导意见、课程教材建设制度、师资队伍建设等相关制度作保障;二是教学过程环节,主要包括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践教学两部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必然要涉及到选课选教制、导师制、自由选择专业等相关制度,另外还有实践教学方面的相关制度建设;叁是评价环节,包括学生评价制度和教师教学质量评价制度两部分,包括评价主体、评价内容、评价方法等的确立,评价制度的建立必须与当前的教学改革相适应,以达到激励学生自主性、研究性学习,激励老师自由教学、创新教学的目的,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 中美工程研究中心比较研究[D]. 卢懿. 广西大学. 2004

[2]. 中美澳工程研究中心比较研究[J]. 郑士贵. 管理科学文摘. 1996

[3]. 基于中美比较的ERC发展研究[D]. 焦利芳. 浙江大学. 2003

[4]. 中美两国工程硕士教育比较研究[D]. 上官剑. 湖南师范大学. 2005

[5]. 中美工程伦理规范比较研究[D]. 赵雅超. 北京工业大学. 2016

[6]. 中美安全科学发展“黄金十年”比较研究[D]. 钟期进. 中南大学. 2010

[7]. 高水平大学教师发展中心组织建设多案例比较研究[D]. 张帆. 兰州大学. 2017

[8]. 中美澳工程研究中心比较研究[J]. 许庆瑞, 郭斌, 陈劲. 科研管理. 1996

[9]. 中美网络游戏暴力美学特征比较研究[D]. 张星晨. 上海大学. 2016

[10]. 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制度化研究[D]. 吴玮. 浙江大学. 2007

标签:;  ;  ;  ;  ;  

中美工程研究中心比较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