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家菊国家主义教育思想探析

余家菊国家主义教育思想探析

王雅芳[1]2008年在《余家菊和森有礼国家主义教育思想之比较》文中研究指明余家菊是民国时期一位有影响、有特点的教育家。国家主义教育思想是其核心内容。作为国家主义思想的首倡者之一,余家菊写作、出版了一批教育论着进行宣传和鼓吹,从理论上进行了系统建构,成为中国国家主义教育思想的代表人物,对中国教育产生较大影响。森有礼是日本明治维新时期着名的政治家、教育家。国家主义是森有礼思想的总纲,国家主义教育思想又是森有礼全部教育思想的核心。他的教育思想在日本近代教育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本文试图以余家菊和森有礼的国家主义教育思想为切入点,通过探究两人该思想的异同及产生差异的原因,从而为当前的教育提供有益的借鉴。除序言部分之外,全文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概念界定。本文首先对文中出现的概念——“国家主义”、“国家主义教育”进行了界定。以此为基础,对余家菊和森有礼的国家主义教育思想进行阐述。第二部分对二者国家主义教育思想的内容进行了较为详细的介绍。第叁部分为本文的主旨所在,详细地分析了二者国家主义教育思想的相同点及不同点。余家菊和森有礼二者都受德国国家主义思想的影响、都重视师范教育、注重军事训练和崇尚尚武精神、都主张国家为教育的主体。这是二者国家主义教育思想的共性所在。二人国家主义教育思想的差异之处也很明显:从改进教育的侧重点,到国家主义教育思想的内涵、国家主义教育思想达到的目的,以及二者国家主义教育思想产生的结果这些方面均体现了二者的差异。第四部分对二者国家主义教育思想差异产生之原因进行了分析。经过研究,笔者认为造成差异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是二者所处社会政治环境和历史文化传统差异的结果,也与二人的成长经历、社会地位有着密切的联系。第五部分为反思与启示。文章既对二者国家主义教育思想的合理性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又对此研究的现实意义进行了阐释。

闻洁[2]2001年在《余家菊国家主义教育思想探析》文中研究表明余家菊是民国时期一位有影响、有特点的教育家。国家主义教育思想是其核心思想。作为首倡者之一,余家菊写作出版了一批教育论着进行宣传和鼓吹,从理论上作了系统建构,成为中国国家主义教育思想的代表人物,对中国教育产生较大影响。然而由于种种原因,我们对他的思想挖掘不够,对他思想的认识也就不全面、不准确。拙文试图通过对其国家主义教育思想形成、内涵、特征及影响的探析,为该思想作出相对客观的评价。并期望引起学术界对余家菊及其同类人物研究的重视,以及对教育史研究中教育与政治的关系、教育家与政治家的关系、教育思想与政治思想的关系等问题进行重新思考。 除引言与结语之外,全文包括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试从社会背景、教育状况、理论渊源、思想基础及余家菊学习、生活历程来分析其国家主义教育思想的形成。认为:国家内忧外患的处境、国民国家意识的淡薄及知识分子民族主义情素的高涨是余家菊国家主义教育思想形成的社会背景;平民主义、职业教育等社会盛行的教育思潮及新的教育宗旨反映出的教育方面国家意识淡漠、国民个性迅速扩张的偏颇失当则是余家菊国家主义教育思想形成的教育背景;西方国家主义教育思想,尤其是费希特的思想与王阳明知行合一的学说和忠孝节义的儒家传统伦理思想,正是余家菊国家主义教育思想的理论渊源与思想基础。 第二部分:试从教育宗旨、教育行政、爱国教育、军事教育、师资培养及普及教育等六个方面,对余家菊国家主义教育思想的内容进行横向归纳。 第叁部分:从民族国家的重建、民族教育的重铸、民族文化的重塑叁个方面总结余家菊国家主义教育思想的特征并分析其影响。 第四部分:从政治学、教育学、文化学叁个层面对余家菊国家主义教育思想的性质、现实作用和历史地位作出独立分析与评价。认为,国家主义教育思想是余家菊在国家多事之秋及民族命运危急之时寻觅到的救国药方,民族国家本位思想就是余家菊国家主义教育思想的历史与现实合理性所在。 结语部分析了余家菊研究甚少的原因,对余家菊及同类人的研究现状作了简要评说,表明了本文的真正写作用意。

李晴霞[3]2002年在《从教育视角探析“少年中国学会”同人之聚散》文中研究表明“少年中国学会”是五四时期的一个社团,它试图聚集起国内各学会社团的精英分子、试图寻找一条改造中国的独特道路、试图形成一种学社体制和学术传统,然而在多灾多难的中国现代史进程中这些美好的愿望都完全落空。它原本欲远离政治活动,然而后来的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青年党都是由它衍生出来的,因此“少年中国学会”一直是政治研究领域中的一个热点。本文却从教育角度来研究“少年中国学会”。探究其走到一起的思想基础——“教育救国论”,辨析其分化后马克思主义派与国家主义派的教育思想分歧。拙文试图通过“少年中国学会”同人聚散这种历史现象,来剖析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命运,探讨改良与革命、教育与政治、教育家与政治家的关系。以期今天中国知识界对“少年中国学会”同人那代知识分子的追求及其道路选择有所反思和借鉴。 除引言和结语之外,全文包括四部分。 第一部分:历史回眸,从纵向角度陈述“少年中国学会”的演进轨迹。首先谈“少年中国学会”的创立,目标同一暂相聚,概述他们从成立以来所从事的活动和取得的成绩以及对当时社会的影响;再谈“少年中国学会”的分裂,旨趣相异终道殊,较为详细地陈述了“少年中国学会”分裂的过程。从这一聚一散中,以期读者能对“少年中国学会”有一个总体的把握和认识。 第二部分:探讨“少年中国学会”同人走到一起的思想基础——“教育救国论”。首先厘清近代“教育救国论”思想的历史脉络,再总结“少年中国学会”同人的教育主张和社会实践活动,最后对“教育救国论”思想予以简析。 第叁部分:首先从教育与政治、教育者与政治、学生与政治以及未来教育的走向等方面阐述马克思主义派的教育思想;从教育宗旨、教育政策、民族主义教育和军国民教育等方面阐述国家主义派的教育思想;最后从对中国落后的归因、解决手段、教育救国运动与教育复国运动、民族性教育和道德教育以及人才培养目标等方面阐述两派的分歧。 第四部分:从知识分子命运、改良与革命的关系、马克思主义派教育思想/匕匹八硕士学位论文\沙而畦/八“IR’STI正引S与国家主义派教育思想等角度来反思“少年中国学会”留下的启示。 结语部分道出笔者在近两年的“少年中国学会”研究中的感受,借此呼吁有更多的来与我同行、偕我前进,从不同角度来发现“少年中国学会”的魁力与价值。

周慧梅, 王炳照[4]2007年在《国家主义的中国教育史研究——余家菊《中国教育史要》述评》文中研究表明余家菊是近代颇有影响的教育家,20世纪二叁十年代,因全力宣传和推动国家主义教育闻名于教育界。他对中国教育的诸多问题都有独到的见解,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和广泛关注,也成为人们研究的重点,且硕果累累。余家菊十分重视中国教育史研究,分别对孔子、孟子、荀子、陆九渊等着名教育家的教育思想进行了专题研究,并撰写《中国教育史要》专着一部,但这部专着却很少引起人们的重视。事实上,研究余家菊有关中国教育史的着述,特别是他的《中国教育史要》,对深入理解和全面评价其国家主义教育思想会有很大帮助。

张淑芬[5]2014年在《余家菊师范教育思想研究》文中提出余家菊是中国近现代的一位有影响力的教育家,但由于种种原因,我们对他的了解不多。师范教育思想是余家菊教育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他的师范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师范教育》一书中。本文主要通过对余家菊的师范教育思想的形成过程、内容进行梳理,以此来全面系统地了解他的师范教育思想,从而更客观地进行评价,并从中获得启示。第一章讲述余家菊师范教育思想的形成过程。首先是对师范教育的概念进行界定,先从一般的定义出发,再结合当时的教育政策,了解师范教育的定义及变迁,最后再根据余家菊自己的观点,限定本文所提及的师范教育的范围。然后从叁方面进行叙述:一是社会背景和当时的教育状况,二是个人学习和实践经历,其中个人的学习经历又包括在国内和国外的经历。叁是理论渊源,主要谈及了传统儒学、杜威对余家菊师范教育思想形成的影响。第二章探讨了余家菊师范教育思想的内容,从师范教育的重要性、师范学校的行政管理体系、师范生的培养体系入手,剖析了其师范教育的内容。其中师范学校的行政管理体系包括对外独立和对内建立完善的行政体系两方面,而师范生的培养体系则包括了目标体系、选拔体系、资助体系、课程体系、考核体系五大方面的内容。第叁章分析了余家菊师范教育思想的影响及现实意义。本文从一些具体的主张出发,如师范生公费制度、教师检定制度、实行双导师制谈谈对当今师范教育的影响,并从学校办学、师范生培养、师范生实习、农村师资培养、教师检定及发展五方面谈及了余家菊师范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

宁玉兰, 李俊丽[6]2013年在《国家主义派与收回教育权运动》文中认为在20世纪20年代的收回教育权运动中,国家主义派作为运动的首倡者,为运动的深入发展做了大量的卓有成效的工作。但随着国内形势的转变以及运动发展由言论诉求转向政治行为阶段,国家主义派温和改良的措施无法适应激进的革命潮流,最终失去了在运动中原有的地位与作用。

张敏, 陈相明[7]2014年在《余家菊对教师素养的叙述》文中指出余家菊是中国近代国家主义教育的代表人物,最早提出乡村教育,提倡发展师范教育。他借助中外教育思想,立足时代,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经历,对教师素质作出了具有时代意义的叙述,为中国近代发展教师素质提供了极好的借鉴。

邹振环[8]2012年在《李达的马克思主义读本第一译》文中认为随着中国新文化运动和俄国十月革命的相继发生,在华出现了第一波传播唯物史观的热潮。李达是把马克思主义思想之火窃入中国的先行者之一,是将辨证唯物论思想介绍到中国的代表人物,被誉为是近五十年中国思想史上介绍马克思主义知识"最早"、"最有贡献"、"影响最大"和"成绩最佳"者。然而,学界多注意李达1928至1930年间译刊的马克思主义的译着,而于他1918年秋至1920年夏在日本翻译的叁本介绍马克思主义的读物,即《唯物史观解说》、《社会问题总览》、《马克思经济学说》,却少有讨论。笔者将叁书称为李达的马克思主义读本"前叁译","前叁译"大体已经包括了马克思主义的叁个组成部分。本文重点讨论了1921年编入中华书局"新文化丛书"的第一译《唯物史观解说》的译刊与影响,并就学界关于李达所译《马克思经济学说》是否正式出版而为李大钊推荐等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参考文献:

[1]. 余家菊和森有礼国家主义教育思想之比较[D]. 王雅芳. 河南大学. 2008

[2]. 余家菊国家主义教育思想探析[D]. 闻洁. 华中师范大学. 2001

[3]. 从教育视角探析“少年中国学会”同人之聚散[D]. 李晴霞. 华中师范大学. 2002

[4]. 国家主义的中国教育史研究——余家菊《中国教育史要》述评[J]. 周慧梅, 王炳照.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7

[5]. 余家菊师范教育思想研究[D]. 张淑芬. 华中师范大学. 2014

[6]. 国家主义派与收回教育权运动[J]. 宁玉兰, 李俊丽. 郑州师范教育. 2013

[7]. 余家菊对教师素养的叙述[J]. 张敏, 陈相明. 兰台世界. 2014

[8]. 李达的马克思主义读本第一译[J]. 邹振环. 东方翻译. 2012

标签:;  ;  ;  ;  ;  

余家菊国家主义教育思想探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