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课文背后的练习也是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相辅相成,构成一个整体。本文以统编教材为例,分析了教材的课后练习,提出了要对汉字进行分类掌握字理特征,根据字形了解祖国的汉字文化,学习方法加强字词句的训练等应用策略,以此来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语文素养 新教材 课后练习
一、前言
说起语文课本,教师往往想到课文。教科书中的文本是优秀的、生动的、美丽的、美丽的杰作,感情丰富,措辞巧妙。因此,在教学中,教师深入解读课文,研究课文风格,研究教学方法,有相当多的思考。特别是2016年9月开始使用的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以下简称为“统编教材”),是依据《义务教育语文课 程标准(2011年版)》编写的,它的一大亮点就是围绕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双线组织单元,每个单元语文学习的目标都十分清晰。下面笔者就结合统编版小学语文教科书课后练习谈谈落实语文素养的几点思考。
二、统编版教材课后练习的有效应用对策
1.对汉字进行分类掌握字理特征。万事万物都有其内在的规律,汉字也不例外。汉字的规律就是它的构字原理,教学汉字时教师要依据字理,引导学生观察汉字构造,分析汉字部件,让学生了解汉字构成背后的故事。教师对汉字背后的故事分析得越透彻,学生的印象越深刻。
以二年级上册《拍手歌》中课后的一项练习为例:
其中“雀、雁、鹰”三个字都有相同部件“隹”。这三个字都是本课的生字,因此可以和课堂中的识字教学结合起来。教学时,可以先出示“孔雀”、“大雁”和“老鹰”三个词语及对应的图片,让学生观察,三个加点的字有什么相同的部件。再出示“隹”的演变过程,并讲解字理知识:隹指的是短尾巴的鸟,鸟的头变成了撇和点,羽毛变成了四横。此时,学生便明白,带有“隹”的部件与“鸟”的部件的字都与鸟有关。接着让学生说一说还有哪些带有“隹”或“鸟”的字。
巧妙地将课后练习融入识字教学之中,使学生充分了解汉字构型上的理据,才能举一反三,提高识字效率。
2.根据字形了解祖国的汉字文化。新教材以厚重的传统文化为编排背景,让学生感受传统识字教材的精华。一年级上册《日月水火》的课后练习“猜一猜,练一练”就是利用图画、象形文字与今天汉字的对比设计,让孩子对古代的象形文字有一定的了解。教师可以根据“形义联想法”进行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观察图画,发现字形与字义之间的联系,在图文对照中理解字义,结合字义识记字形。比如“羊”,可以先出示实物图画,让学生先看一看、说一说,再对照今天的汉字,观察它们的相似之处,从而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字义。还可以出示“羊”字演变过程中的不同字体,让学生了解“羊”字的演变过程之后对中国古代文字有更加清晰的认识,深切地感受汉语言文化之美。一年级小朋友以形象思维为主,让孩子观察图画、甲骨文与现代汉字之间的联系,有利于孩子掌握字形。只有这样,在孩子们眼中,汉字不再是一种抽象的工具性符号,而是一种有生命有意义的文化载体,才能对汉字产生真正的内在情感。
3.学习方法加强字词句的训练。积累语言是低段阅读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一年级学生刚接触正式的语文教学,积累的习惯更应该及早养成。新教材的课后练习有很多关于词语和句式的训练,因此教师要增强词句训练的意识,语文课上教师可以结合课后练习确定词句训练的点,掌握词句训练的规律,重视积累实践。
对一年级的小学生来说,必须采用各种方式将新词句的训练落到实处,深深扎根于学生的内心。这样将词句的训练与课文的语言理解紧密结合,有利于学生将课文的语言形式内化为自己的语言,从而丰富自己的语言体系。
三、结语
要进一步开展“语用实践”,以教材为依托,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种活动,提高学生在各种场合的学习和使用汉语的意识,通过多种途径提高学生的语言素养。”因此,教师应充分利用课后的学习资源,举一反三,优化训练推动学生开展多种语言实践活动,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
参考文献
[1]刘荔 教材资源莫忽视——例谈统编小学语文教材课后练习的有效使用[J].小学教学研究(教学版),2017,(10),18-21。
[2]王宝安 语文教材课后练习有效使用的策略[J].教学月刊(中学版),2012,(9),38-40。
[3]蒋青青 让“课后练习”之花绽放光彩——小学语文课后练习例谈[J].语文世界:教师之窗,2012,(7),38-39。
论文作者:杨天慈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9年第34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1/23
标签:汉字论文; 课后论文; 学生论文; 语文论文; 教材论文; 课文论文; 语言论文; 《中小学教育》2019年第34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