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多元对话中实现心灵的碰撞论文_刘艳秋

阅读——多元对话中实现心灵的碰撞论文_刘艳秋

山东省淄博第十七中学 255000

“水尝无华,相荡乃生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发灵光。”思想的涟漪因交流、因反思、因阅读而被激荡起来,思维的火花发出了灵光,在这里结合我阅读教学的实践谈一谈些许的体会。

一、与主人公对话——抓住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思考

李镇西在他的班主任日记中写道,他上课时常脱离备课,根据具体的学生情况和教学情景临时确定教育的主题,而这样灵活贴切的活动恰恰能更好地点燃学生智慧的火把。不过,这对教师的灵活应变能力和知识储备提出了相当高的要求。回想平时,我对教学中的每件事情都力求有明确的教育意图和期待。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自己的教学目标时常和教学的实际相背离,有时僵硬按照预设目标进行课堂教学,效果反而不好。在李镇西看来,教师要即时生成新的教学目标,善于把握认知冲突,即在教学过程中善于随机应变,挑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我对自己上过的一节课——《阿长与〈山海经〉》印象很深。分析阿长这一人物形象,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是这节课的教学重点,我按照事先备好的课按部就班地进行着。文中鲁迅两次提到阿长有“伟大的神力”,有的学生就说阿长一点也不伟大,有几个同学就争辩起来。当时我灵机一动,打破了原来的教学设计,顺势组织了一个讨论:阿长是不是一个伟大的人?学生组成了正反方进行了激烈的讨论,等大家讨论结束后也就对阿长这一人物形象有了自己的深入的理解,对作者的感情也有自己的体会,并且这个分析是靠着大家的智慧完成的,学生的印象也更为深刻了。

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在《论教学过程最优化》中提出:“我们还把创造认识上争论情景的方法和组织学习讨论的方法列入刺激学习和启发学习动机的方法。……学生参与科学争论,不但使他们在有关问题上加深知识,而且不知不觉地他们的注意力吸引到主题上,引起新的学习兴趣。” 课堂是谁的?是老师的,更是学生的。课堂是老师、学生、文本情感碰撞、精神交流的地方,教师进教室不仅仅是带着一张嘴,更是带着一双眼睛,观察学生的目光中流露的是欣赏、赞同还是厌烦、冷漠,要带着一颗心,时时刻刻体察学生的心理,抓住他们的思维,激发他们的信心,用热情点燃自己,用坚持塑造自己,做一个有智慧的老师。

二、与语言对话——尊重学生的初始感受,适当引导深化

下面的例子是一个公开课上失败的环节,这个失败的内容引发了对于语文阅读教学、合作教学的思考。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当时上的是《白色鸟》这篇课文,这是一篇文质兼美的小说,我预先设定了这样的教学目标:

1.理解题目的含义,体会小说中诗情画意的描写对表达主题的作用。

2.体会小说对童年生活的描写。

3.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我以下的环节便是如何在合作的外衣下展开我的教学目标,设计我的教学程序,实际上,细细想来合作还是流于一种形式,学生还是在我划定的框框里走。

在学习这篇课文的过程中,我发现学生解读的角度更新颖,他们对这篇课文的喜欢程度和理解方向超出了我的想象,他们喜欢“输了是狗变的?”“狗变的就狗变的”这样贴近生活的活泼泼的语言,他们欣赏“汪汪地绿着,无涯地绿着,恰如少年的梦想”这样新鲜而又美好的语言,他们更向往主人公那种自由自在的扯霸王草、学狗爬游泳的童年生活。其实这篇课文无非是三个主题:童年、自然、社会。如果以这三个主题为切入点,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完成一篇探究式的小论文:我眼中的《白色鸟》。现在想来这似乎更能体现和落实自主、合作、探究的思想,更能激发起学生从自己的角度解读文本的兴趣。合作学习所推崇的是开放和个性化、多元化的解读,但因为诸多的因素,我始终没有放开手让学生合作和探究,一方面是因为我对合作这一主题理解得还不够深入,另一方面是因为我还缺乏那种大刀阔斧的勇气,真的是“在路上”,需要走一步,再走一步。

三、与作者对话——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培养学生的主动性

《我的梦想》是当代著名作家史铁生的作品,史铁生身体残疾,后来历经坎坷,终于成为名家,他的作品还曾经让一个对生活失去信心的少年重新燃气活的希望。作者本身就是一种情感教育的好素材,学生可以从他的身上学到很多东西。基于这种认识,在学习这篇课文时,我让学生广泛搜集了史铁生的资料,整理他作品中的名言警句并适当背诵,说一说自己眼中的作者,通过这样一系列的活动,学生对作者有一种比较深刻的认识,从而可以更好地体会文本。

《我的梦想》文中哲理性的话语比较多,充满了思想的碰撞。通过了解史铁生其人其事,学生对文中“我想若是有什么办法能使我变成他,我肯定不惜一切代价;如果我来世能有那样一个健美的躯体,今天这一身残病的折磨也就得了足够的报偿”这样的话会感同身受。读这样一篇文章,是在了解一位作家,是激发学生去读懂一个坚强的灵魂。

文本是思想的载体,学生是阅读的主体,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既要“在场”,又要“不在场”。所谓“在场”就是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完全撒手不管,要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引导学生的深入阅读;而所谓的“不在场”就是指不过多地干涉学生的第一感受,尊重阅读的个性化和差异化。阅读是篇大文章,也需要老师慢慢读!

论文作者:刘艳秋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8年第33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9/13

标签:;  ;  ;  ;  ;  ;  ;  ;  

阅读——多元对话中实现心灵的碰撞论文_刘艳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