肇庆府城周边民居的建筑特色及其与府城复兴的关系论文_吴文丽

肇庆市博物馆 广东 肇庆 526000

摘要:肇庆府城周边民居的建筑特色是:具有深厚的广府文化特色、顺应自然的建筑理念、融合中西方文化、将商业和生活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研究肇庆府城民居的建筑特色,并将其应用到府城复兴中,有利于复兴一个有肇庆传统文化特色的府城。

关键词:肇庆府城 民居建筑 特色 复兴

肇庆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城市,肇庆府城历经近千年,至今仍保留了宋代的基本格局,实属难得。肇庆府城的历史变迁见证了肇庆的城市发展历程,是该城市持续发展、保持其文化根基和创新源泉的重要基础。

打造一个怎样的府城,复兴一个怎样的府城,需要深入研究,谨慎为之。“拆真文物,造假文物”、“拆真古城、造假古城”是许多城市的历史教训,我们要引以为戒。保护府城的历史印记、遗迹遗存、文物,整合府城的文化资源,深入挖掘其文化价值,并以此来作为指导府城复兴项目的推进,才是府城复兴的出路。

北宋皇佑四年(1052年),广西壮族首领侬智高起兵反宋,连破岭南州县,端州无城池防守,丁宝臣弃城而逃。狄青平定侬智高后,也就是皇佑五年,开始修筑土城,政和三年(1113年),郡守郑敦义扩大城池,拓为砖城,开四门:东曰宋崇,西曰镇南,南曰端溪,北曰朝天。至此,肇庆府城的范围和格局基本形成。

明、清时期,两广总督府驻于肇庆。期间,肇庆古城墙历经多次修葺。

直至民国初年城墙仍保持年完好。民国13-15(1924-1926年),将城墙上的门楼、雉角楼、文昌阁、月城炮台,城墙披云楼段外全部拆低了7市尺。

图片来源:肇庆市端州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肇庆市志》.广东人民出版社.1996

自此以后,城内城外的界限被打破。所幸,历经多次朝代变迁,肇庆古城墙及其所围蔽起来的府城、府城内的几条主干道都没有被破坏。府城周边民居(清至民国时期)仍有较多被保留下来。

过去,人们多注重宫殿、寺庙、古塔等公共建筑,因其一般较民居建筑规格更高,更华丽、精致。然而,传统民居也是历史街区的重要组成部分。肇庆府城周边民居与古城墙是相互依存的关系。1964年颁布的《威尼斯宪章》(全称《保护文物建筑及历史地段的国际宪章》,1964年5月31日,从事历史文物建筑工作的建筑师和技术员国际会议第二次会议在威尼斯通过的决议)中提到“一座文物建筑不可以从它所见证的历史和它所产生的环境分离出来,古迹的保护包含着对已定规模的环境的保护”,保护范围扩大到单体建筑周围的历史环境及环境中的各组成元素。城墙是“与低矮的民居结合在一起的,其形态美取决于各组成部分的和谐与统一,这些组成部分包括古城墙及城墙的周边环境。”[1]没有传统民居的城墙,其雄伟壮观是无法体现出来的。民居与城墙构成了肇庆府城的基本元素,其分布与格局构成了整个府城的框架和结构,其灵魂则是这个城市传统的历史和文化。

研究肇庆府城周边民居的建筑特色,发掘其文化价值和意义,对于肇庆府城的复兴具有重要作用,是府城复兴中不可忽略的重要环节。

二、肇庆府城周边民居的建筑特色

(一)肇庆府城周边民居概况

本文所论述的民居为肇庆府城周边的传统民居,包括城墙以内、城墙外围附近及府城往东(以正东路为主干线,辐射周边的传统街道)的阅江楼片区的民居,民居的始建时期为清至民国时期。

在肇庆府城周边民居中,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传统的“三间两廊”屋、“竹筒屋”、“明字屋”。如“青宁坊邓家大屋”就是传统的“三间两廊”屋,“兴贤里冯家大屋”就是目前府城周边规模较大、保存较好的竹筒屋。

青宁坊邓家大屋兴贤里冯家大屋

2.西关大屋;西关大屋出现于清末明初“采用三间布局,左右对称,中间为主要厅堂,中轴线由前而后分别为门厅、轿厅、正厅和长辈厅,厅与厅之间用天井相隔。与‘竹筒’屋相似,为节省用地,天井一般不大。”[2]西关大屋一般都设有趟栊门,外观立面也出现了西化的倾向,但其内部结构还是中国传统民居的模式,只是根据实际需要做了一些调整。

五经里梁家大屋

3.中西结合的民居:在“三间两廊”屋、“竹筒”屋、“明”字屋等传统建筑的基础上,结合西方的建筑形式或装饰方式的民居,主要包括商住两用的骑楼和其它纯居住使用的民居。如正东路的骑楼街目前还保留了大量的骑楼建筑,且还是重要的批发商业街。纯居住的有“蒙友恭堂”、吴大猷旧居等。

蒙友恭堂正东路民居

(二)肇庆府城周边民居的建筑特色

肇庆府城周边民居具有以下几个特点:具有深厚的广府文化特色、顺应自然的建筑理念、融合中西方文化、将商业和生活巧妙地结合在一起。

1.浓厚的广府文化特色

肇庆地处岭南,在文化上具有浓厚的广府文化特色。岭南,广义上理解为五岭(大庾岭、骑田岭、越城岭、萌渚岭、都庞岭)之南,包括了福建南部,广东、海南、台湾、香港、澳门,广西东北部地区;岭南地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其特点表现为热、闷、潮湿。广府地区指珠三角及广东西南部地区,广府民系的主要特征是以广府白话(粤语)为其主要的方言。

“广府文化是一种移民文化”[3],既保守又开放,重商务实,具有较好的适应性和兼容性。肇庆地区上广府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当地居民以粤语为期主要的方言。“广府地区主要的民居建筑形式有:‘三间两廊’屋、‘竹筒’屋、‘明’字屋、骑楼、花园洋房和西关大屋。镬耳山墙、趟栊门、青砖则是广府民居的标志性特征。”[4]

镬耳山墙在府城(目前留存下来的)周边民居中并不多见,屋顶形制主要以硬山顶较多,在肇庆的其他县区,镬耳山墙还是有较多被保留下来的,譬如高要的黎槎村,广宁县的福庆里大屋、永安里大屋等。这与府城的职能变迁有关,“肇庆府城经历了自然风景水系-内衙府库-民间居住的一个变迁过程。”[5]因其在明清的主要职能为“政府办公”(以明清两广总督府为中心),直至乾隆十二年(1747年)两广总督府迁出肇庆,其职能才慢慢演变为“以民间居住为主”。镬耳山墙起初只有考取功名的官宦人家才能使用,清中期后,许多有钱人也开始建造镬耳山墙,但其造价较高,普通人家是用不起的。清末民初时期,富贵人家大多流行建造中西融合的民居,如豪居路一带留存下来的民居。笔者认为肇庆府城“在转变为以民间居住为其主要职能”之后,涌入府城的富贵人家建造房屋的流行趋势已然是中西融合的民居,多为二三层楼的砖木结构或砖混泥土结构,而镬耳山墙则更适合传统的“三间两廊”屋。这也是府城周边民居中镬耳山墙较为少见的原因。

趟栊门则较为常见于西关大屋和中西结合的民居中,目前在府城周边民居中保留下来趟栊门的民居还是较多的。

西关大屋一般都设有三重门,第一重门为“吊扇门”,主要起装饰作用,第二重门是趟栊门,第三重门是硬木门,起主要的防护作用。趟栊门由一条条圆圆的“横梁”组成,横梁之间是空的,可以从左向右拉。夏天,如果只关上趟栊门,纳闷既可以起到通风透气的作用,也可以将屋内与屋外做一个简单的屏蔽,即保护了一定的隐私,又能享受屋外的清凉,实为一种智慧的创造。

兴贤里18号民居睦民路民居

青砖是府城周边民居最常用的墙砖,府城周边未见蚝壳墙。肇庆地处山区,蚝壳墙多用于水系较多的村落、近海地区。

2.顺应自然的建筑理念

肇庆地区多为丘陵山地,平地较少,为了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府城民居多呈梳式布局,也称为“耙齿式布局”。民居像梳子一样排列成行的分布方式。两列建筑之间形成一小巷子,称为“里”,这种小巷一般较为狭窄,也称为“冷巷”。肇庆地区湿热,夏天较长,冷巷常年处于建筑阴影下,温度较低,“当屋面和内院受太阳灼晒而气流上升时,冷巷风便源源补入户内,给人带来清凉舒爽。”[6]较之民居整齐的整体布局,单体建筑显得更随意些,在选择民居的朝向的时候,以坐北朝南为最佳,如果不能正南北朝向,则多取东南朝向、东朝向。这是因为南北朝向有利于通风、采光。五经里梁家大屋、五经里梁氏大屋、兴贤里冯家大屋等都是坐北朝南,特别是清代始建的民居,基本是正南北朝向。到了民国时期,人口增长速度较快,一些临街建筑就没办法完全南北朝向,比如天宁南路的肇庆旅店,就是坐东向西朝向的。

清末明初,府城人口急剧增长,为解决地少人多的问题,“竹筒”屋、“明”字屋应运而生。“竹筒”屋和“明”字屋的天井较之“三间两廊”屋要小得多,但还是保留了天井,且一般有两个以上的天井,保证民居有足够的通风和采光。

3.东西文化的融合

肇庆的地理位置较为特殊,是沟通广东和西南地区的重要枢纽,利玛窦在此开启了他的中国之旅。明清时期,两广总督驻扎肇庆,使其成为岭南地区举足轻重的城市,两广总督在乾隆年间迁往广州后,肇庆府城转为居住为主的社区,但也还是广州与西南地区沟通的必经之道。中西文化在此交汇融合,这点在府城民居的建筑特色上也有体现。骑楼街就是中西文化融合的重要体现。“骑楼放弃传统商铺的坡屋顶造型,采用平屋顶和西式立面构图,柱式、山花、线脚等西洋装饰元素。”[7]除了骑楼,其它纯居住民居也有采用西式结构、中式内部布局的楼房,譬如豪居路的蒙友恭堂,建于民国时期,混凝土砖木结构,高三层,入口地台略有升高,设门廊、天井,一层为大厅剧中,左右为厢房,二层前设阳台,结构与首层接本相同,三层沿街面设露台,各层地板铺花阶砖,是较为典型的从结构到内部布局、装饰都有渗入中西文化的民居。目前保存完好。

4.商业和生活的结合

广府人务实重商,这点肇庆府城体现得尤为明显。民国时期,在政府改造街区的政策等推动下,发展出了骑楼建筑,从珠三角地区开始流行开来。骑楼是一种街楼,下层部分做成柱廊式人行道,用以避雨、遮阳、通行,楼层部分跨建在人行道上,楼上住人,楼下作为作为商铺,这种建筑形式在夏天的时候,使得行人得以避开阳光、雨水,更长时间驻留在商铺,且能满足商住两用的需求。

目前正东路一带的骑楼街的基本格局还保存完好,部分建筑被破坏,仍然是肇庆城区重要的商品批发街。

三、肇庆府城周边民居与府城复兴

(一)肇庆府城周边民居保护现状

府城周边民居情况较为复杂,“街道狭窄,新旧建筑混为一体,人口密集,居住条件相对较差。”[8]府城民居的产权多为私人所有,大部分还有人居住,庆幸的是,与广州相比,肇府府城街道格局尚在,没有沦为贫民窟,也没有搭建握手楼。在经历了高速发展、大拆大建时期的中国大环境中,这样的局面已经是较好的情况。这也是肇庆复兴府城的重要资源。

(二)肇庆府城周边民居的保护和利用与府城复兴的关系

做好府城周边的民居的保护和合理开发工作,对于肇庆古城墙整个格局和风貌的保持具有重要的意义。城墙周边如果都是高楼大厦,那么就会显得特别低矮,其雄伟壮观就得不到体现,重庆渝中区的解放碑是其重要的地标,现在却淹没在一堆现代化的高楼大厦之中,完全没有地标应该有的存在感。保护府城周边各个历史时期别具特色的民居,对于府城复兴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肇庆府城周边民居的建筑特色对府城复兴的启示

肇庆府城民居的建筑特色的研究对府城复兴具有重要的意义。从整体的复兴项目看,保护传统的街道、保留具有历史意义和风貌的民居,就是保护古城墙的周边环境。从单体建筑看,不论从修复古建筑,还是建新建筑的角度看,吸收传统民居中顺应自热的建筑理念,适应肇庆地区的气候特征;采用传统民居中有特色的建筑元素,譬如镬耳山墙、趟栊门、青砖等,可以将这些元素应用到新建筑的装饰、道路标示、垃圾桶造型等显眼的地方,营造一种和谐的整体环境。这一点,可参照苏州博物馆的建筑理念和形式,苏州博物馆与苏州古街你中有我,和谐共生,与拙政园相得映彰。深入研究肇庆府城民居的建筑特色,并将其应用到府城复兴中,有利于复兴一个有肇庆传统文化特色的府城。

注释:

[1]郑琦,陈西军.古城墙保护的指导理论与方法研究[J]现代城市.2013,02:24-27

[2]田银生等.广府民居形态演变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古建园林技术,2012,3:58,68-71

[3]王克群. 广府文化的特点及其影响[J].广州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1,2:80-82

[4]吴文丽.从地域文化角度分析广府民居的建筑特色.2016广东社会科学学术年会“文化·文学·地域——广东地域文化与文学研究”研讨会论文集.广东省社会科学联合会

[5]邓杰.肇庆府城周边范围不可移动文物、历史建筑现状调查及其保护建议.内部资料

[6]同[2]

[7]同[2]

[8]同[5]

参考文献:

[1]陆琦. 广府民居[M].1.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13

[2]朱英中. 肇庆古街巷[M].1.广州:广东旅游出版社.2011

[3]广东省文物局. 广东文化遗产?古代民居卷[M].1广州:广东旅游出版社.2015

[4]肇庆市端州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肇庆市志.广东人民出版社.1996

[5]郑琦,陈西军.古城墙保护的指导理论与方法研究[J]现代城市.2013,02:24-27

[6]田银生等.广府民居形态演变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古建园林技术,2012,3:58,68-71

[7]王克群. 广府文化的特点及其影响[J].广州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1,2:80-82

[8]吴文丽.从地域文化角度分析广府民居的建筑特色.2016广东社会科学学术年会“文化·文学·地域——广东地域文化与文学研究”研讨会论文集.广东省社会科学联合会

[9]邓杰.肇庆府城周边范围不可移动文物、历史建筑现状调查及其保护建议.内部资料

[10]唐孝祥.试论岭南建筑及其人文品格[J].新建筑,2001,6:63-65

[11]刘才刚.试论岭南建筑的务实品格[N].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第6卷

[12]刘姝.岭南建筑装饰艺术特色探析[J].艺术评论,2010,11:87-90

[13]崔艳琦.岭南建筑文化初探[J].中外建筑,2009,7:62-63

[14]魏剑丹. 西方建筑文化对国内城市住区岭南建筑风格的冲击[J].建筑设计管理,2010,4:30-32

[15]唐孝祥. 近代岭南建筑文化总体特征[J].小城镇建设,2001,11:56-59

[16]罗意云. 岭南传统民居封火墙特色的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硕士论文,2011

论文作者:吴文丽

论文发表刊物:《文化研究》2017年2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7/6/5

标签:;  ;  ;  ;  ;  ;  ;  ;  

肇庆府城周边民居的建筑特色及其与府城复兴的关系论文_吴文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