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新”媒体环境下的校对
杨英 扬子晚报社
摘要: 新闻单位大多重编轻校,而随着校对软件的不断发展,有些新闻单位因为机器校对的经济性取消了人工校对岗位,这也给校对人员带来了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上的巨大冲击,校对从业人员要深入思考,形成新思路才能在新媒体环境下实现工作能力提升;摒弃传统的固定制岗位的想法,充分利用新媒体传播对传统编校岗位带来的新需求,突破校对岗位职能的“外沿”,不仅仅是局限于固定的“校”,而是采用整合的方式,对多来源多渠道的内容进行校前编、编中校,努力实现编辑和校对岗位的“二合一”,从而实现个人价值的提升。
关键词: 人机结合;编校合一
一、机器校对和人工校对应优势互补而非取代
新媒体(New Media)是指在当下万物皆媒的环境中、新的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媒体形态,如数字杂志、数字报纸、数字广播、数字电视、数字电影、触摸媒体等。相对于报刊、户外、广播、电视四大传统意义上的媒体,新媒体被形象地称为“第五媒体”。简单说:新媒体是一种环境,新媒体涵盖了所有数字化的媒体形式。新媒体对于内容的传播不再是过去的滞后的、高筛选的和单一形式的。因此,新媒体环境下对校对工作的要求也不仅仅是准确这一基本要求,更加强调表达涵义和表达效果。
随着软件技术的发展和软件智能化的提升,很自然地就出现了机器校对这种校对技术。机器校对在提高效率方面有着人工不能比的优越性,但是从目前的科技发展水平来看,在人工智能没有取得突破性进展的情况下,这种利用数据库搜索的校对技术只能是人工校对的辅助,远远不能取代人工校对。计算机校对软件的工作原理是对语素和词语之间的连接关系进行搜索比对。在常规的动名词、固有短语、专有名词等固定情态下的查找纠错能力要高于人工。但是,计算机校对软件的工作原理------通过数据库机械性地搜索和比对,决定了它只能机械性地处理可以被固定化的东西,而汉语文字是变化的,自然语言是活跃的、有生命的,更不可能彻底固定化,更何况网络化语言的出现极大程度上对现有汉语言表达形式产生了一定意义上的“颠覆”,碎片化、口语化现象极为突出,动名词性的活用改变、使用方式的变化也突破了传统形式。校对软件所采用的数据库和语言模型必然是滞后的,目前人工智能发展的现状使得校对软件更不可能智能化地自我学习语言,所以计算机校对软件查错能力必然是有限的。在使用过程中我们发现误报漏报时有发生,尤其是对语法上的偏差、特殊状态下的标点符号的运用、专有名词的正确使用等等问题的查错纠错几乎无能为力,而对于“新新语言”误报概率更高,更有甚者,在一定程度上会降低工作效率。因此人机结合、人机互补才是新媒体校对方法的发展方向。
通过河长制管理,全市河道水环境面貌得到较大改观,各级领导重视程度得到明显提高,公众保护水环境的意识得到大幅度增强,河道水环境面貌得到明显改善。2013年,全市纳管河道环境卫生达到优秀的河道长度由1 338.5km增加到1 616.2km,同比上升20.75%;感官水质黑臭的河道长度由332.68km减少到275.92km,同比下降17.06%。全市河道劣V类水质的比例由85%下降到62%,全市河道水质总体实现好转。
也因此,人工校对工作方式也必然要发生转变。过去,传统的校对工作主要是“勘正”,这部分的机械性的工作可以由校对软件去承担----从而提高效率,新媒体环境下的校对人员校对时要立足于原稿内容,更要跳出原稿之外,这时所考查的,是校对人员的政治敏感度、反应速度、知识厚度、判断能力。一个经验丰富的校对人员,凭借自身知识储备进行分析,要能够迅速敏锐地提出疑问,与记者编辑快速沟通,同时要善于借助各种工具。这时他的主要任务是厘清“是”与“非”的边界和范围,而这也考验着校对者的智慧。而一个合格的校对人员必须时刻保持学习的态度,尤其是对政治性、纲领性文件的学习。新媒体环境中的新,体现在传播方式、传播速度、受众广度上,正确引领舆论的导向性功能依然是媒体的基本功能,而校对人员的工作正是把守质量关的最后一道防火墙,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人机结合、以人为主的校对方式才是合适而高效的。
二、新媒体思维的反差给校对带来了新的挑战
新媒体环境下,编辑记者在内容的呈现上常常努力追求创新与突破,在版面、内容、语言等各方面常有创新,具体表现在:注重标题,追求“抓人眼球”的效果;追求整个版面的视觉体验,较多地使用表格图片等直观内容进行呈现;文字表达上更加口语化,很大程度上地使用方言俚语或网络流行语。这些给校对工作带来的挑战是,既要做视觉规范、文字规范和报纸品位的维护者,有创新有品位;又要跟上采编人员的思维,不守旧不固化,还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做内容的审核者。另外,视觉创新涉及到的图片、位置、字体等变化,也增大了图文错配、文图不符等差错出现的几率,甚至有时图片格式的改动都会影响整个版面,会出现“压字”“重叠”的现象;新环境下的新闻传播速度,是过去难以想象的,因而临时撤换稿子、甚至整个版面撤换的情况比以前更加的频繁,使得校对工作量增大,无形当中加大了出错的风险……这些归属于校对工作范畴中出现的问题,是校对软件解决不了的,都需要校对人员保持高度的专注,并要与编辑记者充分沟通。至于口语、俚语、网络用语的大量使用,则要求校对人员在语言使用的规范性和新闻的可传播性之间做出灵活的判断,这更多的是要求校对者能够综合信息、智慧地解决校对难题。
在新媒体环境下,凭借各种典籍、资料、工具书等固有的、“旧”的知识来解决校对工作中遇到的新问题的方法已经远远不够用了,校对人员要灵活使用新的资源渠道,锤炼出属于自己的“新”思维,不断更新自身的知识结构,以适应新媒体环境下的校对需求。
外贸函电课程在高职院校广泛开设,但其教材建设却远远滞后于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对我校商务英语专业学生对所使用的外贸英语函电教材的整体满意度的调查结果显示,有近一半的学生对所使用的教材感觉不是很满意。目前外贸函电教材和书籍种类繁多,但大部分教材的内容陈旧雷同,时效性差。在网络时代,人们的沟通交流早已以邮件、网上通讯为主,但外贸函电的教材依然按照传统的信函方式编写。语言过于书面语,忽视了网络用语的语言特点。同时教材的案例材料和任务的真实性不高,难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三、新媒体环境为校对工作发展指明新方向
未来,关于校对工作,我的观点是:在新媒体时代,新闻来源渠道的多样化导致编辑工作的重心要转移到内容的甄别、题材的编选上,校对功能不但没有削弱反而大大加强,而这将导致编辑岗位和校对岗位必然地合二为一。面对新的趋势和要求,传统的校对工作思维仅仅局限于“校”已经不能适应,而这也恰恰给校对人员的工作能力提升指明了方向,从单一的岗位转变为复合型岗位。保持“校”的优势的同时,提升“编”、“选”的能力。因此,可以说新媒体环境下的校对工作,是不可或缺的,也是前途光明的。
面对新媒体传播,媒体从业者,尤其是校对,在严守汉语言规范这个基本工作职能的前提下,要能锤炼政治意识,精炼匠人意识,努力顺应数字时代发展的要求,把传统的字句校对工作方式转变成充满智慧的“新”媒体校对,进而实现自我价值的提升。
作者简介: 杨英(1979-),女,江苏南京人,学历:大专,单位:扬子晚报社,研究方向:校对沿革及未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