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政府服务补救模型构建与实践论文

“互联网+”背景下政府服务补救模型构建与实践论文

“互联网+”背景下政府服务补救模型构建与实践

孙雪娇 阜新市行政学院

摘要: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也日益升高,但就我国社会的发展水平来看,受不同地域的、不同环境的影响,人们对幸福生活的需求存在巨大的差异,并且这种差异还在继续加大。随着人们意识的觉醒,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再局限于物质生活,人们逐渐追求民主法治、公平正义的社会。政府用敬业的态度、娴熟的技能以及真诚的服务,为大众创设和谐社会,努力缩减人民生活水平的差距。但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传统的政府管理手段逐渐“力不从心”,其实最容易引发民众不满的不在于服务,而是政府是否通过实际行动去改善现状。基于中国文化发展的背景下,如何利用互联网这一重大机遇,满足人民的需求,增强政府的服务补救力度,成为政府当前需要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 “互联网+”;政府服务补救;实践

引言

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也明确指出要建设服务型政府。以提高民众服务质量为核心,致力于满足群众,积极采取相应的服务补救措施,及时合理的解决民众的诉求,提高民众的满意度,充分发挥部门的服务补救职能,缩小群众之间的不平衡。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今天,政府也要充分利用网络发展带来的优势,努力建设平等民主的和谐社会,满足群众的生活需求。

一、提出理论与研究

(一)提出理论

前期通过查阅文献得出,民众满意度极易受到多方面的影响。查看的文献中,多以民众公平感为对照,研究如何实现全方面的政府服务补救职能。通过阅读相关资料了解到,政府采取的服务补救一般为实际补偿、办事效率和群众安慰。通过政府的相关补救措施,促进社会公平发展,进而提升群众满意度。

(二)理论研究

通过总结文献,不难发现,群众的公平感是决定政府服务补救是否成功的关键因素。但群众公平感主要受社会公平感的影响,针对这种状况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就是,对群众损失的物品进行合理的实际补偿。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点,政府实施服务补救的速度至关重要。政府要在事件升级发酵之前,及时处理,比如公开道歉、解释等方式,安慰群众的消极心理,体现政府服务不就得重要性,增强群众的社会公平意识。本文针对此问题提出以下假设:

自主招生人才选拔标准在逐年变化。如在对学生的评价方面,经历了从偏重于成绩强调德智体全面发展的过程。如北京大学在开展自主招生前期较为看重学生的学习成绩,而近几年更偏向于全方面评价学生,要求学生品学兼优、德才兼备、体质健康。如在对学生的学科要求方面,经历了从综合性科目考察到偏重于学科专业特长的变化过程。在2008年之前,自主招生主要采用统一标准化的方式选拔学生,在2008年政策开始偏重学科专业方面表现突出的考生,2013年政策对具有学科特长的学生更加倾斜,给予其更为优惠的录取政策。

1.实际补偿对群众感知的社会公平具有显著正向的直接影响

2.办事效率对群众感知的社会公平具有显著正向的直接影响

相关分析是指研究各个变量间存在的显著关系。可采用Pearson 相关分析的方法,进行服务补救三种措施与社会公平之间是否存在明显的联系。实际补偿与社会公平之间有明显的联系,虽然政府优势提供实际补偿,但这种补偿大多是改善服务,群众获得也多是服务过程,所以实际补偿与社会公平具有很强的联系性。办事效率是体现政府程序的合理、有效地重要方式,高效的办事效率能够及时解决社会抱怨事件,促进社会公平,因此办事效率与社会公共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在社会出现抱怨事件时,总有一部分群众只是想向政府寻求心理平衡,所群众安慰与社会公平也存在较强的相关性。综上所述,本文中的H1、H2、H3 均通过验证。

通过查阅文献、结合特殊案例,制作相关政府职能作用问卷调查,包含服务补救、社会公平以及民众满意度的相关问题。问卷设置可多为选择题,其中设置少数建议题目,通过这样的方法,检查政府服务补救的效果。问卷计分方式则采用为Likert 五点量分法。采用相关数据分析软件进行大数据分析。从回收的调查问卷中,提取群众存在的基本问题类型,具有代表性。

(三)研究方法

群众接受政府政府公平服务后的感知对比接受之前产生的差异,是群众的主观感想,政府的服务补救的质量因人而异,因此产生的效果也各有不同。但就一般情况来说,社会越公平,群众的满意度也就越高。

二、实证研究与结论

(一)题目分析

利用成熟的互联网技术,提高处理速度。在当前“互联网+”的时代,群众反馈民生问题的渠道越来越多,像是政府网站、微博以及政府相关公众号等,渠道虽多,但却没有有效的政府回应,目前政府应着重加强此类建设。像是在重庆璧山区,就充分发挥网络优势,在全区开通全国范围的信访信息系统,实现信息共享。同时实行“网络信访”制度,减少群众麻烦的同时,提高政府的办事效率。

(二)相关分析

3.群众安慰对群众感知的社会公平具有显著正向的直接影响

(三)结果分析

数据显示,《卜算子》的五、七字句使用数量高达100%,即每首《卜算子》中都有五、七字句,格式分别是5575式、5576式两种。由此可见,五字句和七字句不仅以“首”为单位时出现频率极高,就是每首词中,出现频率也极高,且五字句远远超过七字句(如表2所示):

三、政府服务补救的实践

(一)利用互联网扩宽渠道

对上述调查问卷的中的所有问题进行成分分析,通过分析题目涉及的广度和宽度,排除问卷调查中影响分析的干扰因素,严格把关问卷题目与内容的一致性。删除维度较少的题目,对问卷的中的题目要进行归因分析,这样能够保证问卷调查结果的严谨性。

综合以上的假设验证、理论验证、问卷调查等结果,说明政府部门进行有效合理的服务补救措施,能够提高群众的满意度。在服务补救中的三个措施与群众满意满意息息相关,却各有不同。影响群众满意度的主要因素是社会公平。

(二)提供优质服务

其实当群众进行抱怨时,更多的是想引起政府的注意,期望政府在服务补救过程中重视社会公平,寻求相应的心理安慰。还是在重庆璧山区,当地政府专门设置信访心理部门,通过专业人员的分析,了解抱怨群众的心理诉求,政府从而对症下药根治问题。在设立专门的心理咨询部门时,要注重对接访的环境与服务建设,处理相关的细节问题,像是倒一杯茶等,充分尊重来访者,拉近与来访者的距离,进行更有效的交流。

2.4 血糖(Glu)和皮质醇(Cor) 两组病人组间比较,T3、T4时间点B组Glu和Cor均高于A组,且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1)。A组Glu于T4时明显高于T1(P<0.05);A 组 Cor于 T3、T4时较 T1显著升高(P<0.01)。 B 组 Glu 于 T2~T4时明显高于 T1(P<0.01);B组 Cor于 T3、T4时明显高于 T1(P<0.01)。 见表 4。

四、结语

本文从政府服务补救的三种主要措施入手,展开对社会公平与群众满意度的分析论证。结果表明,社会公平直接影响群众满意度,而满意度是反映政府服务补救措施的是否有效的重要因素。

对于学科期刊资源,重点关注学科领域的学会协会出版资源,采取学科包或单电子刊订购模式,实现期刊资源的全面服务。同时需要积极拓展文献共享与获取途径,推动通过文献传递或馆际互借等方式解决一般学科用户的各类文献使用需求,重在提升资源获取服务能力。

参考文献:

[1]陈可,张剑辉.在群体中顾客更容易抱怨吗?群体服务问题下顾客抱怨行为的探索研究[J].中国软科学,2014(10):97-108.

[2]吴明隆.结构方程模型—AMOS 的操作与应用[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9.

[3]周绍杰,王洪川,苏杨.中国人如何能有更高水平的幸福感——基于中国民生指数调查[J].管理世界,2016(6):8-21.

中图分类号: C93-0

文献识别码: A

文章编号: 1001-828X(2019)031-0008-01

作者简介: 孙雪娇(1985-),女,辽宁阜新人,讲师,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政府宏观政策治理,公共政策与公共服务研究。

标签:;  ;  ;  ;  

“互联网+”背景下政府服务补救模型构建与实践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