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南充市顺庆区中心医院采血中心 637000
摘要:目的:分析采血护士的职业风险及防护措施。方法:本文随机抽取63名采血护士为研究对象。按照采血护士的防护方法将其划分成观察组(33名)和 对照组(30名)两个组别,分别为其提供常规防护和职业风险防护方法。观察职业风险发生率和感染率。结果:观察组黏膜、破损皮肤暴露风险发生率3.03%、针尖刺伤风险0,均少于对照组黏膜、破损皮肤暴露风险发生率20.00%、针尖刺伤风险发生率23.33%,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无感染发生,对照组1例感染HCV。结论:职业风险防护措施的应用可有效降低采血护士的职业风险发生率和感染率,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关键词:采血护士;职业风险;防护
前言:采血护士的采血过程可能受到血液传播性疾病的感染[1]。本文将职业风险用于采血护士职业风险的防护,取得良好效果,现将整个防护流程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文随机抽取63名采血护士为研究对象。按照采血护士的防护方法将其划分成观察组(33名)和对照组(30名)两个组别。观察组年龄26-46岁,平均年龄(37.9±6.3)岁;本科及以上学历19名,专科及专科以下学历14名。对照组年龄23-47岁,平均年龄(40.7±5.6)岁;本科及本科以上学历20名,专科及专科以下学历10名。两组采血护士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常规防护方法
对照组采血护士采取常规防护。
1.2.2职业风险防护方法
观察组采血护士采取职业风险防护方法,具体防护流程如下所示:
1.2.2.1确定职业风险类型
根据临床经验及相关资料进行总计分析,确定采血护士的职业风险主要包含以下几种:①黏膜、破损皮肤暴露风险:采血时拔针后血钳松夹将引发血液外漏;拔针后,献血者未妥善按压针眼时,可能会发生血液外溢;在查检阶段,当采血护士漏查破损血袋,并利用破损血袋采血时,血液的外漏可能接触采血护士的暴露的破损皮肤、黏膜;血液样本留样时,疏忽操作可引发血液外溢;去针头热合、血袋采集后封口热合等环节出现破漏问题时,血液的飞溅可能对采血护士的黏膜、眼结膜以及皮肤形成污染。若血液中带有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等危险因素,采血护士的感染风险将显著增高。②针尖刺伤风险:在采血过程中,采血护士的针尖刺伤职业风险主要涉及以下几种类型:被他人不慎刺伤。采血流程中,采血护士被他人不慎刺伤的几率相对较低;自己操作针尖刺伤。在采血过程中,去下护针帽、留样、拔针、献血者静脉穿刺、针头传递等过程都可能出现针尖刺伤。调查结果表明,在采血护士中,拥有针尖刺伤经历的采血护士占比约为80%。当血液中含有HIV病毒、HBV病毒或者HCV病毒,且含病毒血液量达到0.004mL时,采血护士将被这些病毒感染。因此,采血护士是感染血液传播疾病的高危职业人群之一。
1.2.2.2制定职业风险防护方案
根据采血护士的职业风险类型,制定个体化的防护方案。采血护士应严格执行防护方案中的内容,以避免交叉感染的发生。
1.3观察指标
观察采血护士的职业风险发生率。
观察采血护士的感染率。
1.4统计学方法
本文选用SPSS21.0软件对63名采血护士的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方法为 检验。当P<0.05时,可判定各例采血护士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采血护士的职业风险发生率
在为期1个月的采血周期中,观察组采血护士的黏膜、破损皮肤暴露风险发生率3.03%、针尖刺伤风险0,均少于对照组采血护士的黏膜、破损皮肤暴露风险发生率20.00%、针尖刺伤风险发生率23.33%。两组采血护士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如表1所示。
表1采血护士的职业风险发生率
2.2采血护士的感染发生率
观察组采血护士无感染发生,对照组1例感染HCV。
3讨论
3.1采血操作规程遵循措施
为降低采血的危险性,在执行采血任务的过程中,采血护士应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操作:采血前,检查采血带是否存在泄漏现象,若存在问题,应及时更换质量合格的采血袋;采血过程应保持注意力集中,避免发生针尖刺伤以及血液飞溅或外溢问题;拔针时,找准精确位置,将止血钳夹在近针端导管上,并嘱献血者合理按压针眼。
3.2血迹处理措施
在采血过程中,当因血液样本留样的疏忽操作、去针头热合等因素引发血液外溢或泄露时,为避免血液中带有HIV或HCV等病毒,应在戴好手套后,以纸巾或具有强吸水性的毛巾将溅落在地面、桌面等位置的血液吸干,并利用高浓度消毒液擦拭该位置。血迹处理完成后,应将手套与擦拭用纸巾或毛巾一起焚烧掉,以预防交叉感染的发生。当血液溅落于采血护士手部、面部等暴露皮肤时,应立即以毛巾蘸取适量1%浓度的84消毒液进行消毒[2]。
3.3消毒隔离措施
为避免因消毒隔离不当,引发采血护士被感染,需加强对采血流程中涉及采血器皿的消毒和隔离处理。利用戊二醛、过氧乙酸按照2次/d的消毒频率进行消毒。若需臭氧消毒,应加强对隔离工作的重视,在保障臭氧消毒空间密闭性(防治臭氧外泄)的前提下,持续30min以上的消毒时间[3]。
3.4采血环境优化措施
流动采血车的环境优化措施主要包含以下几种:①空气培养措施。利用该措施保证流动采血车内空气环境质量合格。②消毒措施。按照1次/d的频率,于正式出车前利用1%浓度的84消毒液对采血车内的座椅、热合机等位置进行全面消毒。初步消毒工作完成后,还应利用紫外线进行空气消毒,空气消毒时间以1h为宜,以此避免交叉感染的发生。
综上所述,采血护士应加强对职业风险的预防。
【参考文献】
[1]郜风丽.核医学科采血护士职业暴露因素分析及防护措施[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2,(12):395-396.
[2]宋海燕,陈艳,张杰.采血护士职业暴露的危险因素及防护措施[J].中国药物经济学,2014,(06):263-264.
[3]张海霞.采血护士职业暴露因素及预防措施[J].医药与保健,2014,(12):167-168.
论文作者:王凌云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医学人文》2017年第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8/31
标签:护士论文; 风险论文; 职业论文; 防护论文; 发生率论文; 血液论文; 针尖论文; 《中国医学人文》2017年第6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