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辽宁省空军大连航空医学鉴定训练中心 辽宁 大连 116013)(2江西省定南人民医院儿科 江西 定南 341900)
【摘要】目的:探讨复方甘草酸苷联合小儿牛黄清心散协治疱疹性口腔炎的疗效。方法:选择80例临床资料,符合疱疹性口腔炎诊断标准的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分别利巴韦林等治疗,治疗组加用复方甘草酸苷联合小儿牛黄清心散协治,观察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有效率97.5%,对照组,有效率87.5%,两者相比差异显著(P<0.05),患儿在服用复方甘草酸苷、小儿牛黄清心散中无不良反应。结论:复方甘草酸苷联合小儿牛黄清心散治疗疱疹性口腔炎有很好的疗效及安全性。
【关键词】复方甘草酸苷;小儿牛黄清心散;疱疹性口腔炎
【中图分类号】R276.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8)15-0324-01
疱疹性口腔炎是儿科常见的急性病毒性口腔黏膜感染,临床表现主要为发热,口腔黏膜出现疱疹溃疡、拒食,烦躁不安,临床治疗常以抗病毒、对症治疗。本文联合小儿牛黄清心散和复方甘草酸苷协同治疗疱疹性口腔炎的疗效,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0年4月—2012年4月收治的符合疱疹性口腔炎诊断标准的住院患儿共80例,其中男47例,女33例,年龄8月~3岁住院时病程10h~3d,随机分成对照组和治疗组,两组临床症状,性别,年龄,化验检查、病程时间均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临床表现
所有病例均有发热,体温37.8~40℃,烦躁、拒食物、流涎、牙龈红舯,在颊粘膜、齿龈、舌、唇内和唇粘膜及临近口周皮肤黏膜出现单个或成簇的小疱疹,破溃后形成溃疡。可伴有淋巴结肿大。以抗病毒及支持、对症治疗。
1.3 诊断标准:
临床诊断符合第七版实用儿科学[1],有关“疱疹性口腔炎”的诊断标准。
1.4 方法
常规综合治疗包括让患儿安静休息,保持室内通风,多饮水,给予易消化的饮食,并给予病毒唑抗病毒治疗,咳嗽伴有痰并发细菌感染者予以抗生素治疗。观察组于加用复方甘草酸苷注射液(北京四环药业股份有限公司)2~3mg/(kg·d),加入5%的葡萄糖中静脉滴注1次/d,并注意监测血钾。小儿牛黄清心散(山东方健制药有限公司生产),1岁以内每次1袋,每日1次;1~3岁每次2袋,每日1次;3岁以上每次2袋,每日2次,疗程5天。
1.4 观察内容
观察两组体温、疱疹疼痛、溃疡愈合情况、精神食欲等全身症状。服用5天后有效率。总有效率=(临床治愈+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有显著性差异。
2.疗效判定标准[2]
(1)临床治愈:治疗后疱疹消失、进食正常、体温正常;
(2)显效:治疗后疱疹减少,疼痛减轻、进食好转,体温稍下降;
(3)有效:治疗后疱疹减少,疼痛消失、进食好转,体温正常;
(4)无效:症状、体征无缓解。
3.结果
3.1 两组疗效比较见表
3.2 不良反应观察
治疗组未见低钾血症等不良反应。
4.讨论
疱疹性口腔炎是口炎的一种,由单纯疱疹病毒I型感染引起,不注意食具卫生及口腔卫生或各种疾病导致机体抵抗力下降等因素均可导致口炎的发生[3]。常发于颊粘膜、唇内、唇红部及邻近口周皮肤,起病时伴有发热,破溃后成溃疡,疼痛剧烈,患儿表现为拒食、流涎、烦躁。单纯疱疹病毒可诱发病毒性脑炎、脑膜炎。小儿牛黄清心散由体外培育牛黄、天麻、胆南星、黄连、赤芍、大黄、全蝎、水牛角浓缩粉、琥珀、雄黄、冰片、朱砂、金礞石、僵蚕组成。药效学研究表明,上述方剂制成的小儿牛黄清心散有清热解毒、降温、抗高温、平喘化痰和中枢保护等作用,其退热功效显著,可减少疱疹性口腔炎引起的高热惊厥。方中体外培育牛黄和冰片,可透过血脑屏障有效地控制由病毒引起的神经系统并发症,保护中枢。体外培育牛黄还有很好镇痛的作用,能有效减轻口腔疼痛、流涎[4]。使患儿进食顺利,保证热量的摄入,缩短病程,有利于疾病尽早恢复。天然牛黄珍稀贵重,药用价值极高,用它制成的方剂价格高昂,一般患儿享受不到其带来的优良疗效。而体外培育牛黄的性状、结构、成分及其含量、药理、临床疗效与天然牛黄基本一致,无明显不良反应,是国家一类中药新药[5],另外针对病因治疗加用复方甘草酸苷[6],其作用机制主要有:(1)抗炎作用;(2)抗过敏作用诱导T淋巴细胞增殖活化、诱导淋巴细胞产生干扰素、促进胸腺外T淋巴细胞分化增强等;(3)具有类固醇、免疫调节作用。小儿牛黄清心散与复方甘草酸苷联合使用,是通过现代中医理论及免疫调节机制共同达到治愈疾病的疗效,并能预防高热惊厥、病毒性脑炎等并发症,且安全,无副作用,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胡亚美,江载芳.诸福棠实用儿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167-1170.
[2]石四箴,儿童口腔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142-143.
[3]沈晓明,王卫平,儿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232-233.
[4]张韶辉,张延琳,王文权,等.体外培育牛黄镇痛作用的电生理机制[J].中国药理学通报,2008,24(8):1073-1077.
[5]王莉萍.体外培育牛黄研究概况[J].医药导报,2007,26(11):1334-1336.
[6]陈新谦,金有意,汤光.新编药物学.第1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511.
论文作者:韩晓峰1,高姗1,曾卫红2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8年5月第1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6/4
标签:牛黄论文; 疱疹论文; 复方论文; 小儿论文; 疗效论文; 口腔炎论文; 体外论文; 《医药前沿》2018年5月第15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