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的艺术理论探究论文_宋爱囡

园林的艺术理论探究论文_宋爱囡

身份证号:33068219820210xxxx

【摘 要】中国园林设计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已形成独特的个性,中国古典园林与法国式园林和阿拉伯园林一道,并称为世界三大园林体系。中国园林设计以其曲折多变的造型和自然野逸的意趣在世界园林设计史上享有崇高地位。

【关键词】中国园林 艺术

一。中国园林起始于殷商时代,成熟于唐宋,发达在明清。在世界园林史上占有极高的地位,对深远意境的追求、因地制宜的布局、奇妙自然的造景都有高超的艺术水平和独特的民族风格。

中国古典园林是典型的自然山水园,是人工与自然结合的产物。中国独特的地理条件和人文背景孕育出的自然观对中国园林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从早期的逃避、敬畏自然到欣赏、模仿、表现自然,反映出自然和谐、天人合一的朴素自然观。

文学是时间的艺术,绘画是空间的艺术。园林的景物要在游动和行进中领略观赏园林美景,故园林是时空的综合艺术。中国古典园林的创作,能充分把握这一特性,运用各个艺术门类之间的触类旁通,熔铸诗画艺术于园林艺术。使得园林从总体到局部都包含着浓郁的诗画情趣,也就是通常所谓的“诗情画意”。

(一)诗情不仅把前人诗文的某些境界、场景以具体的形式复现出来,或者运用景名、匾额、楹联等文学手段对园景做直接的点题。园内的动观游览路线也不是平铺直叙的简单道路,而是运用各种构景要素于迂回曲折之中,形成渐进的空间序列。这个序列的安排有前奏、起始、主题、高潮、转折、结尾,形成内容丰富多彩、整体和谐统一的流动空间,表现了诗一般的严谨、精练的章法。在这个序列中往往还穿插一些对比的手法、悬念的手法、欲扬先抑或欲抑先扬的手法,合乎情理之中而又在意料之外,更加强了犹如诗歌的韵律感。因此,人们游览中国园林所得到的感受, 往往拥有朗读诗文一样的酣畅淋漓,这就是园林所包含着的“诗情”。

(二) 凡属风景式园林或多或少的具有“画意”,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着绘画的原则。中国的山水画不同于西方的风景画, 前者重写意,后者重写形。可以说中国园林是对大自然的概括和对山水画的升华,以三维空间的形式复制到人们的现实生活中来。

意境,是中国艺术创作和鉴赏方面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美学范畴。简单来说,意即主观的理念、感情,境是客观的生活、景物。意境产生于艺术创作中“意”和“境”的结合,即创作者把自己的感情、理念熔铸于客观的生活、景物之中。从而引发鉴赏者类似的情感激动和理念理想。不仅诗画如此,其他艺术门类如此, 园林艺术当然也不能例外。

首先,借助于人工叠山、理水把广阔的自然风景缩移模拟于咫尺之间。所谓“一拳则太华千寻,一勺则江湖万顷”,虽然是文人夸张的说法,但这一拳、一勺应该就是园林中假山和人工开凿的水体。它们都是物象,由这些具体的假山、水体构成物境。

其次,预先有一个意境的主题,然后命题作园,借助于山水、花木、建筑所构成的物境把这个主题表现出来,从而观赏者以意境的信息。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此类主题往往得自于古人的文学艺术创作、神 话传说、历史典故乃至风景名胜的摹拟等。在皇家园林中尤为普遍。

(三)再次,意境并非预先设定,而是在园林建成之后再根据现成物境的特征做出的文字“点题”——景题、匾、联、刻石等。通过这些文字手段更具体、更明确的表达,所传达的意境信息就更容易把握。运用文字信号来直接表达意境的内涵,游人在游园时所领略的不仅是视线所及的景物,而且还在头脑中不断闪现“景外之景”。不仅满足感官上美的享受,而且能够唤起对以往的记忆。从而不断获得情思的激发和理念的理想。它们使得园林内的景象“寓情于景”、“触景生情”,起到深化意境的作用。

二、辩证法是自然和社会的最根本法则,运用辩证法观点来考察中国园林艺术。令人惊讶的发现,中国园林艺术处处充溢着辨证的理论。我国自古以来的造园艺术家们早已自觉或不自觉的将辩证法则娴熟的运用于造园艺术实践中。

虚与实的关系。中国园林构筑时经常遇到的辨证关系,就是“虚”与“实”的关系。中国的艺术都讲究“实中见虚,虚中见实”。中国园林艺术作为中国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要遵循虚实结合、虚实相生的中国艺术规律。例如,苏州拙政园,从东园入中园, 首先看到的是梧竹幽居的亭子及其周围的花木,是实景;步入梧竹幽居亭向西望,则是一片水面,是虚景;向南望,依次看到海棠春坞、假山、以及山上的建筑群落,则是实景;而水面中心, 有小岛,在整个虚景中又有实景。

(一) 大与小的关系。自然园林、寺庙园林和皇家园林一般范围较大,从园林某一点来观景往往看不到全景面貌。先辈造园家一般在全园的至高点筑楼阁、塔亭等建筑物鸟瞰全园,使园由大变小。或者是将全园划分景区,即将整园作为母园,划分成若干个景观主题各异的子园。江南私家园林常建于市镇平地,往往与住宅合二为一,因此规模较小。要同样创造出大自然的山水乐趣, 就形成了大与小的矛盾。

( 二)疏与密的关系。讲的是中国园林中对山体、水面、建筑、花木与动物等要素的布局密度。疏与密既是相对的,又是互相映衬的。要密而不闷,疏而不荒,关键在于两得相宜,达到“宽处可走马,密处难插针”的完美程度。

( 三)静与动的关系。人的生活节奏总是有静有动的,人们对景物的观赏过程也是静与动相结合的过程。静观就是停观,动观就是游观;静观是点,动观是线。静观和动观的结合也就是点观和线观的结合。

形与神的关系。中国园林艺术是对自然山水景观的再创造, 不是对山水自然的简单模拟或直接翻版,它是中国山水画的立体再现,是来自于自然而又高于自然的艺术,因而在园林创作时要处理好形似与神似这对美学矛盾。

(四)自然辨证法是关于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的科学,其研究目的就是为了合理地处理人与自然的矛盾。景观设计作为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实践活动,必然要遵循自然辨证法。辨证思维是现代科学实践的思维形式,它要求我们看事物要一分为二,不能只注意到其有利的一面,同时还要看到其不利的一面。景观设计必须遵循自然辨证法,景观设计者要学习自然辨证法,提高自己的哲学素养, 进一步树立辨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掌握和运用科学的思维工具去探索景观的内在自然规律,早日实现从必然王国到自然王国的飞跃,使景观设计开发由传统迈向现代。

论文作者:宋爱囡

论文发表刊物:《低碳地产》2016年1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11/14

标签:;  ;  ;  ;  ;  ;  ;  ;  

园林的艺术理论探究论文_宋爱囡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