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营利组织功能定位及发展策略
潘 竹
(上海交通大学 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上海 200030)
[摘 要] 非营利组织是基于支持和处理个人和公众关心的问题和事件建立起来的不以盈利为目的的组织,非营利组织与政府和企业形成了影响社会发展的主要力量,非营利组织的收益往往由社会各界捐助构成,收入和支出受到公众和民政部门的监督和限制。本文针对非营利组织功能定位和发展策略进行分析和探讨,旨在为相关研究提供借鉴。
[关键词] 非营利组织;功能;发展
0 引 言
非营利组织是介于政府和企业之间的第三部门,是社会力量主要构成之一,非营利组织所涉及的范围较广,包含了社会慈善、文化艺术、教育学术和生态环保等各个方面,在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1 非营利组织内涵
1.1 概念
非营利组织指除了政府和以营利为目的的企业之外的志愿团体、社会组织以及民间协会,是现代社会主要构成之一,通常被人们称为第三部门,非营利组织活动的主要目标是针对个人或公众关注的问题和事件进行支持和处理。
1.2 分类
我国非营利组织分为民间非企业单位和社会团体,这是基于我国非营利组织成员组成形式进行区分的,民间非企业单位概念于1998年10月正式提出,指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等社会力量利用非国有资产举办的非营利性活动而形成的社会组织;社会团体则包括各行各业商会、基金会、学会、协会等,根据不同的性质,包括学术社团、行业社团、专业社团和联合社团。
2 非营利组织在公众事务中的功能定位
2.1 为政府减轻负担
非营利组织的建立能够对社会中个人或公众关注的问题和实践进行支持和处理,解决政府不该介入也无法掌控的问题,能够实现对政府职能空缺的补充,解决政府职能越位和错位问题,减轻由于政府职能缺位带来的社会压力。长期的社会实践表明,在对一些社会问题的处理上,政府的职能表现太宽,往往提高了社会公众对政府支持的期待,有些问题已经超出了政府的能力,政府处理也存在局限性,尤其受到部分不作为现象的影响,往往因此引发政府与公众之间的矛盾。非营利机构作为第三部门,是不以营利为目的的志愿性组织,存在的目标是服务社会和公众,服务的范围包括慈善基金会的人道主义慈善组织,类似消费者协会、残疾人协会等构成的合法权益组织;类似绿色和平组织和自然保护协会构成的公益性组织等,非营利组织的介入往往能够发挥出高效的作用。政府可以借助非营利组织摆脱超出自身职能的社会责任,非营利机构无法替代政府职能,却能够为其减轻压力,减少社会矛盾。
1.2.5 研究质量评价 参照Cochrane所制定的Meta评价方法:2名研究者独立根据纳入与排除标准选择文献,并用统一的提取表提取资料后交叉核对,如有分歧,讨论解决,或交由第三位研究者协助解决。纳入文献质量参考 Cochrane Handbook[4]的标准,包括随机方法、隐藏分组、盲法、基线是否一致、失访和退出报道5个方面对纳入的文献进行质量评价[4]。如完全符合这5个方面,则评定为 A级;如部分满足这5个方面,则评定为B级;如几乎完全不满足这5个方面,则评定为C级。
2.2 提高国民自治能力
非营利组织在社会活动中能够充分调动社会公众的广泛参与度,维护公民合法权益,表达群众诉求。例如:社会中形成的行业商会,将定期举办研讨和交流活动,对市场进行规划以及行业标准进行规范,通过商会活动,解决政府难以解决的市场不公平竞争问题和价格战,确保社会商业环境规范有序;残疾人协会通过社会活动,让人们加深了对残疾人的关心和爱护,为残疾人的生活提供更多的关怀和照顾,从各种社会福利方面给残疾人带来更多的温暖,为创建和谐社会做出贡献。
2.3 维护社会群体合法权益
社会的良性发展是能够形成社会自我调节和治理能力,能够通过人类的社会活动和舆论形成发展导向,引导社会向着健康方向发展。近年来,我国发生了几次大规模的地震,通过非营利组织举办各种公益活动,为灾区救援和重建提供了巨大的物质和经济帮助,发挥了极大的社会效应,充分体现现代社会和谐互助的良好环境。
2.4 培养社会人文情怀
近年来,非营利组织开展很多公益活动,在生态建设、希望工程、抗灾救灾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通过非营利组织的宣传和引导,让更多的个人和社会团体共同关注社会问题,关心社会人群,参与社会活动,提高公民的主人翁精神。通过非营利组织在教育方面的积极倡导,实现了发达地区与贫困地区的一对一帮扶活动,不仅解决了贫困地区孩子面临的困难,也提高了发达地区人们参与社会公益事业的责任心,促进社会风气改善。
2.5 促进社会就业
非营利组织的建立为社会解决了大量就业问题,一方面吸收来自社会各界的志愿者提供无偿服务,另一方面也为大量全职职员提供就业机会,通过无偿奉献和有偿工作相结合的方式,实现非营利组织正常运营。我国非营利组织涉及行业较广,组织活动较为频繁,社会非营利组织创建使就业环境得到改善。
我国非营利组织发展主要收入来源是政府拨款和社会捐赠,所以应该有社会和政府共同实施监管的职能,这种双重监管的体制下,政府和社会都缺少监管力度,未能完全行使监管权力。社会公众的监管前提是非营利组织的日常管理信息透明化,而当前的非营利组织在财务公开化方面明显不足,导致非营利组织监管不到位,导致有些非营利组织藏污纳垢,腐败横行,大大挫伤了社会公众对非营利组织的信任,在降低社会公信力的同时,给社会舆论带来巨大的负面影响。
3 我国非营利组织发展现状
3.1 非营利组织发展类型多样
非营利组织是基于强烈的社会使命感才能够得以生存和发展的,非营利组织承担着政府和企业无法涉及的社会责任,应该具有明确的自身定位。但是,我国目前的非营利组织还存在大量的问题,尤其在政府和公众监督力量不足的前提下,缺乏社会使命感。有些不良风气掺杂在非营利组织活动中,更有甚者利用社会公众的关心和支持,谋求自身利益,类似早前发生的红十字会郭美美事件,给社会公众原本对非营利组织的信任狠狠打击,导致非营利组织信誉丧失。
3.2 非营利组织发展多元化格局
我国非营利组织不断发展,带动了社会事业繁荣,涵盖了教育、养老、文化、医疗等各个领域。非营利组织作为第三方部门,不同于政府和企业活动,在更大程度上,非营利组织是对政府职能缺失的一种弥补以及对盈利性企业不愿参与问题的进一步处理,这些问题往往涉及百姓民生问题,是社会比较敏感的问题,非营利组织能够带动社会公众参与社会活动,使公众关心的问题逐步改善并扩大社会参与度,从而取得巨大的社会效益。
我国非营利组织发展较晚,很多体制还不够健全,尤其在相关法律法规方面存在明显不足,民间非营利组织在注册登记阶段,要有政府部门同意才能在民政部门注册,而这些审批和注册义务并未在相关法律中体现。在非营利组织的监管中,政府和公众监管均不完善,因此,政府部门在审批过程中心有疑虑,造成非营利组织注册登记困难。当前我国相关法律涉及更多的是非营利组织需要做什么,而缺少如何进行自我约束和控制,因此非营利组织应保证财务和管理透明化,坚持自我规范。
3.3 非营利组织发展社会效益大
我国非营利组织发展越来越趋近于专业化和职业化,活动范围涉及了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服务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发展呈现出多元化格局。非营利组织不同于政府和企业,能够代表广大公众共同的利益,能够带动社会群众广泛参与社会活动,让每个具有社会意识的公民参与社会活动的愿望得到满足,提升了群众的社会满意度,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4 我国非营利组织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4.1 监管混乱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人口猛增,高楼大厦林立,带来现代都市繁荣的同时,也产生了雾霾加剧、热岛效应、城市内涝等一系列环境问题,严重影响城市环境质量和居民健康.因此,减少工业排放、加强污染治理的同时大力发展绿化,提高绿化覆盖率,改善城市环境质量,建设绿色生态城市,是城市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
4.2 使命感薄弱
我国非营利组织发展速度较快,目前全国的社会组织已经达到60万个以上,社会团体也超过了30万个,各种基金会也相继出现,大约有5 000个,这与我国经济和文化的全球化发展进程加快是分不开的,国外发达国家非营利组织模式给我国带来了较大影响,我国非营利组织呈现出空前的繁荣性和多样性。
为了验证基于图1所示集总电路模型的无线无源转速参数测试方案的可行性,采用MATLAB仿真分析,已知L1=L2=6.6 μH,C1=10-7 F,采用Agilent_34401A万用表测得:R1=R2=1.032 Ω,利用MATLAB计算并绘制天线端阻抗Zi的幅值随耦合因数k变化的曲线如图4所示。
所以此时导体中所有粒子所受的洛伦兹力的矢量和与安培力不等,但此时安培力与洛伦兹力均不做功,且洛伦兹力在垂直导体方向的分力大小、方向均与安培力相等,所以此时安培力是洛伦兹力在垂直导体方向的分量。
4.3 相关法律体系发展不足
3.基础设施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促进当地的发展。近年来,国家通过一些列的措施来解决贫困地区的交通、住房、水电、教育,医疗等基础设施问题,使当地的基础设施得到了极大的提升。由于国家持续在这些方面的投入起到了“以工代振”的作用,给当地提供了就业增加了老百姓的收入,从而刺激了农村的经济。
5 我国非营利组织发展策略
5.1 优化我国非营利组织人员队伍
我国非营利组织在日常管理和财务管理中,应该受到来自政府和公众的监管,非营利组织的收入来源决定了社会和政府具有充分的监督权,然而在实际运营中,往往这种监督缺少支撑点。尤其是非营利组织的组织人员队伍建设中,需要进一步优化人员聘用流程,需要让公众了解非营利组织聘任渠道,做到透明公开。
5.2 建立监管体制,监督非营利组织
对非营利组织的监管体制,仅仅依赖于政府和社会舆论的监督显然还缺少执行力度,政府在对非营利组织进行扶持的同时,需要非营利组织实现财务和日常管理公开和透明作为前提,同样,缺少公开和透明,缺乏政府和公众的监督,非营利组织就无法代表社会民众组织相关活动。对非营利组织的监管,需要在相关法律方面加以明确。
5.3 我国非营利组织要塑造良好清正形象
我国非营利组织具有重要的社会影响力,非营利组织与企业盈利性运营有所不同,代表着公众利益,收益也由政府和公众捐助等互动得到,出现问题需要公开透明化处理,这样才能塑造非营利组织良好的清正形象。
5.4 提高公众参与热情
我国在非营利组织发展方面宣传力度存在不足,当前宣传主要围绕着政府和企业展开,需要加大非营利组织相关活动的报道,提高非营利组织在人们生活中的存在感,提高社会公众对非营利组织发展的了解,只有在了解的基础上,才能够实现群众积极参与,扩大公众参与范围,提高参与热情。
6 结 语
非营利组织的社会职能是对政府未尽事宜进行弥补,代表社会公众对社会问题和事件进行支持和处理,代表着社会公众的利益。只有对非营利组织功能进行准确定位,才能确立有效监督,才能促进我国非营利组织健康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李泽昊.公共事业管理发展现状及策略分析[J].管理观察,2018(22).
[2]陈娜娜.非营利性公益组织研究[J].经贸实践,2017(5).
[3]陈韵西.公立非营利组织内部控制实施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7(4).
[4]刘翠菊.非营利组织在中国的发展环境研究——从新制度主义视角分析[J].美与时代,2017(1).
[5]万田宇.服务型政府背景下非营利组织的角色定位[J].长江丛刊,2018(2).
doi: 10.3969/j.issn.1673 - 0194.2019.24.062
[中图分类号] F20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0194(2019)24-0134-02
[收稿日期] 2019-11-17
标签:非营利组织论文; 功能论文; 发展论文; 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