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醉复苏期老年人低体温的观察和护理论文_杨凌云

常州市武进人民医院 江苏武进 213002

摘要:目的:分析麻醉复苏过程中老年患者低体温的护理措施和效果,以避免低体温导致的不良反应。方法:随机选取我院近年来收治的62例全麻术后发生低体温的患者,1:1随机分为对照组31例和观察组31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温度干预护理,分别监测术前及入麻醉复苏室的体温,记录患者在复苏室复温时间和停留时间。结果:比较对照组和观察组术前体温、术后体温、体温降低无显著性差异(P>0.05)。观察组复温时间(33±7)分明显低于对照组(49±13)分;停留时间观察组(50±12)分也优于对照(90±16)分,两组复温时间、停留时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加强对老年低体温患者的温度干预护理,可以缩短患者在复苏室的复温时间及停留时间,有效的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同时也提高了手术室护理质量,深化护理内涵,值得临床重视和推广。

关键词:麻醉复苏期;低温护理;麻醉;观察

麻醉复苏期指的是患者经麻醉处理进行手术治疗后,其麻醉情况逐渐恢复至正常水平,以及术后患者在手术室期间的过程[1]。然而,在重大手术结束后,由于经历不同的麻醉方式和麻醉药物的作用,患者在这期间身体的保护性反射未恢复,易发生低体温(低于36℃)。体温是人体重要的生命体征之一,低体温可影响凝血功能、药物代谢、肾脏功能和心肌收缩力,增加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2]。本研究随机选取2012年1月~2014年4月我院收治的62例全麻术后发生低体温的老年患者,就护理方法与效果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2012年1月~2014年月在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62例患者,其中骨科手术21例,胆囊手术18例,妇科手术10例,肠道手术10例,其他3例。术前体温正常,肝、肾功能正常,无心血管、呼吸系统疾病,合并凝血功能障碍以及糖尿病者除外。1:1随机分为对照组31例和观察组31例。其中对照组男性18例,女性13例,年龄60~77岁,平均年龄(67.4±5.9)岁。观察组男性19例,女性12例,年龄61~76岁,平均年龄(66.8±5.8)岁。两组年龄、性别、体重方面无显著性差异(p>0.05)。

1.2护理措施 两组患者术前将温度探头插入鼻咽部监测鼻咽温度,手术完成后进入麻醉复苏室,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无任何其他的保温措施。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温度干预护理。

1.2.1基础护理 复苏室内要保持清洁、舒适、无菌,温度设在28℃,手术完成后,马上将湿的敷料撤离,将患者更换至预热过的床上进行复苏观察,患者体位要使其呼吸顺畅,一般采用平卧位。足底、双侧腹股沟、双侧颈动脉处用热水袋或瓶保暖,并且每隔5~10min检查一次皮肤是否烫伤,及时更换热水。

1.2.2严密观察及监测生命体征、血氧饱和度 术后麻醉复苏期,每隔5~10min对患者触摸进行皮肤温度的观察,每30min测体温一次。因病人呼吸功能恢复差,选择合适的吸氧治疗方式与吸氧医疗用具进行加压吸氧。

1.2.3药物的使用 适当使用一些拮抗剂可以减少患者呛咳、躁动,有利于减少患者的氧耗及体温恢复。当低体温出现寒战躁动时,可适当使用哌替啶或氟呱利多合剂等药物降低寒战的发生。

1.2.4拔管前后的护理 拔管前清理患者鼻腔和口腔分泌物,严密观察各项生理指标的恢复状况,脱氧观察5min后,病人血氧饱和度维持在98%以上,体温37℃,口腔无分泌物,病人意识完全清醒,安全返回病房。

1.3 观察指标

临床期间注意患者症状变化的观察,记录两组患者麻醉前鼻咽温度、术后入复苏室鼻咽温度、复温时间及停留时间。

1.4统计学方法 临床资料均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本研究62例全麻术后发生低体温的老年患者,经过常规护理及体温干预护理在复苏期间生命体征平稳,从而能安全返回病房。

比较对照组和观察组术前体温、术后体温、体温降低无显著性差异(P>0.05)。观察组复温时间(33±7)分明显低于对照组(49±13)分;停留时间观察组(50±12)分也优于对照组(90±16)分,两组复温时间、停留时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详见表1。

3讨论

3.1低体温原因分析

3.1.1患者的自身条件 患者对手术的恐惧、紧张、等情绪波动以及术前禁食时间长,使其对冷的耐受力差容易发生低体温,此外,老年人的各种脏器器官调节能力变差也会导致体温的下降,大于65岁的老人手术中轻度低体温的发生率占51.3%[3]。

3.1.2环境温度影响 手术室的温度一般在22度~25度,麻醉剂对中枢和周围温度调节都有损害,机体较难随环境温度的变化来调节,易受手术间室温的影响而出现低体温的症状。

3.1.3输液和输血 手术进行中,输进的液体一般都是在4度左右,大量的液体比患者体温要低很多就会造成患者的体温下降。

3.1.4手术液体冲洗 患者在进行清洗手术时,室温下的液体会将身体被清洗的部位的体温下降到10度左右,局部低气温就会导致血液循环降低,最终导致患者的核心体温下降[2]。

此外,手术部位大面积暴露,加之手术区域大量使用消毒剂,患者的体温自然会下降。

3.2低体温的危害

3.2.1延缓术后恢复 体温降低使多种药物的代谢速度减慢,降低代谢率和氧供,术后清醒时间明显延长,寒战、不适感加重40%,研究表明,体温下降2-3℃可明显增加创伤病人死亡的可能性。中心温度降至32℃的病人死亡的危险性更高[3]。

3.2.2增加伤口感染率 轻度的体温可以直接损害机体免疫功能,尤其是抑制中性粒细胞的氧化杀伤作用,并减少多核白细胞向感染部位的移动。此外,低温往往伴有蛋白质的消耗和胶原合成的抑制,这些可使患者对手术伤口感染的抵抗力降低。

3.2.3增加心血管并发症 低温下肺血管对缺氧的反应性降低,通气/血流比比例失调而导致缺氧加重。研究发现术中低温的病人术后心肌缺血的发生率是术中体温正常者的三倍。[3]低温可抑制心肌收缩力,降低心输出量,可能导致心肌缺血和心律失常。

3.2.4影响凝血功能 体温降低可使循环血流速度减慢,血中血小板数量减少,降低血小板功能,降低凝血因子的活性,使血细胞聚集度升高,并且具有激活血纤维蛋白溶解系统作用。

3.3预防低体温对策

3.3.1加强心理疏导 加强手术前的心理疏导,有助于预防低体温。为了更好的了解病情,实施人性化的护理,手术室护士参与术前讨论,了解病人的病情,对病人进行综合评估,针对性地制定术中护理方案。

3.3.2预防体表热量的流失 ①保持环境温度和湿度适宜,通常手术间的适宜温度为22℃~25℃,相对湿度40%~60%。②输入加温的库血、液体,实验表明,静脉输注的液体加温至37℃可以预防低体温的发生,研究表明液体或血液制品加温至36~37℃是安全、舒适的,且对药物成分无影响。③尽量减少因消毒液蒸发带走的热量,减少暴露体表的热量流失,尤其对于老年人要注意肢体保暖。

3.3.3冲洗液加温 在进行术中体腔冲洗时,应注意使用温箱将冲洗液加温至37℃左右,可避免体内过多热量散失,防止术中体温下降。

3.4结论

低体温主要指人的机体温度不足36℃的一种现象,麻醉复苏期低体温是麻醉和外科手术后的常见并发症,不同程度低体温可以引起患者全身多器官系统的改变,影响预后,包括一些术后延迟恢复,出现心脏事件,凝血障碍等问题,也给患者造成经济和精神上的负担。

本研究结果显示,积极温度干预护理能使患者术后苏醒时间缩短,心率下降、心排出量下降、平均动脉压下降、血液粘稠度增加的发生率及寒战明显低于对照组。观察组复温时间(33±7)分明显低于对照组(49±13)分;停留时间观察组(50±12)分也优于对照(90±16)分,两组复温时间、停留时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因此,加强对老年低体温患者的温度干预护理,可以缩短患者在复苏室的复温时间及停留时间,有效的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同时也提高了手术室护理质量,深化护理内涵,值得临床重视和推广。

参考文献:

[1]续蕾,侯辉.麻醉复苏期患者的并发症护理[J].河北医药,2013,19

[2]Scott EM,Buckland R.A systematic review of intraoperative warming to prevent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s.AORN J.2006;83

[3]张悦.外科手术中低体温的护理干预研究进展[J].护士进修杂志,2012,27

论文作者:杨凌云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4年22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6/4/5

标签:;  ;  ;  ;  ;  ;  ;  ;  

麻醉复苏期老年人低体温的观察和护理论文_杨凌云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