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生物不同教学内容的案例分析与设计,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教学内容论文,案例分析论文,新课标论文,生物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在第四部分实施建议中,除了提出深化对课程理念的认识、全面落实课程目标外,还提出了要组织好探究性学习的要求,提倡让学生亲历思考和探究过程,领悟科学探究的方法。在实施建议中还明确提出了关于确立教学目标、选择值得探究的问题或研究任务以及营造民主的师生关系和求真求实的课堂氛围的要求。笔者以下将针对3个不同的教学内容案例进行分析与设计,尝试将课标思想灵活运用的方法。 一、假说演绎——DNA复制的方式 【学情分析】DNA复制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2第三章第三节的内容。学好这一课时,有利于学生对细胞分裂、DNA分子的结构等知识的理解和巩固,对于学生进一步深化认识遗传的本质非常重要。在学习孟德尔遗传过程中,学生已经对假说演绎的探究思想有了初步的了解。 由于本课时内容具有较高的难度,在分子水平上的微观的结构变化会让学生感到抽象,在教学中,教师除了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外,还可以通过设置一定的问题情境,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以此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进一步培养他们自主设计实验、分析不同实验现象及进一步探究的能力。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见下页表1。 【设计目的】本节课突出对学生科学素质的培养。将科学探究的过程从提出问题拓展到提出假说、演绎推理再到实验探究,充分体现假说演绎方法的启发式教学思想是该设计最主要的线索和亮点,通过这样的自主学习方式,学生亲身参与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科学素养。 二、模型建构——染色体组的概念 【学情分析】“染色体变异”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2第五章第二节的内容,主要包括染色体结构变异和染色体数目变异。染色体变异是生物可遗传变异的3个来源之一,在本章知识结构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它既巩固了基因突变的相关知识,又为本章第三节“人类遗传病”中有关染色体异常遗传病和第七章“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学习打下了基础。根据学生的反馈结果看,学生在染色体数目变异,尤其是染色体组的概念学习上感觉比较抽象,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需要作为重点设计。 【教具准备】每一套教具包括由PVC材料制作而成的果蝇体细胞中的8条染色体,其中每一对同源染色体分别用红、蓝两种颜色区分,红色和蓝色分别表示来源于父方和母方的4条染色体。在实际教学中,每两名学生使用一套教具,讲台上另有可在黑板上演示的教具两套。 【模型建构】 1.让学生根据手中的模型摆出果蝇体细胞染色体图解,请两名学生在黑板上演示模型。 因为对于同源染色体的概念理解不到位,学生会出现把相同颜色的两条染色体放在一起,作为一对同源染色体的错误。产生这个错误的原因往往是误以为同源染色体的“同源”指来源相同,都来自同一个体。这时,教师带着学生共同回顾“同源染色体”的概念:一条来自于父方,一条来自于母方的两条形状大小相似并且功能相同的一对染色体。 2.让学生从刚刚摆出的果蝇体细胞染色体模型中选出一个染色体组。 在判断评价标准时,教师带领学生共同回忆在一级导学中已经预习到的染色体组的概念,在教学过程中强调每个学生选出的染色体组是否满足其3个特点:第一,都是非同源染色体。第二,大小形态功能各不相同。第三,共同控制生物的生长发育和遗传变异。 【设计目的】通过两个动手活动,让学生亲身参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学生动手后不同的结果,让课堂更多样、随机,教师需要通过带着学生一起评价不同学生的答案过程,强化在染色体组的概念中难以理解的3个要素,帮助学生深刻理解该教学难点。从学生动手的过程中发现错误,更能帮助学生记住,改正他们的错误认识。 三、类比推理——基因工程的工具 【学情分析】“基因工程及其应用”一节展示了前沿生命科学重要的生物技术。在该节内容中,学生对于基因工程的操作过程理解起来会觉得抽象,不能从直观的现象去理解,所以单凭教师讲授是很难理解的,需要教师运用贴近生活的比喻,类比宏观熟悉和微观陌生的过程,帮助学生理解,并且利用前沿的科技成果,让学生感受新兴生物技术的特点。 【教学过程】教师利用教材中的“问题探讨”,提出问题,组织学生讨论、交流看法。 师:(教材)大肠杆菌竟然可以产生人体内的激素——胰岛素。为什么能把一种生物的基因“嫁接”到另一种生物上?推测这种“嫁接”怎样才能实现?这种“嫁接”对品种的改良有什么意义?如果你是科学家,你想要怎样做? (请不同的小组代表说说他们的猜想,在学生描述的过程中,抓住重要的动词,如“剪、粘、缝、拼接、运、导入”,教师同时在黑板上适当地板书) 师:这样的过程类似于缝补破洞的衣服,首先需要从布料上剪下一块来,然后缝到破洞处,最后穿到身上,在这个过程当中需要用到哪些工具? 生:剪刀、针线。 师:对于基因这种分子水平的物质来说,怎么样去“剪”基因、“缝”基因、“运”基因? (引出基因工程的3个基本工具:限制酶、DNA连接酶、运载体。同时可以从杂交育种的局限性切入,人类可以利用基因工程技术按照自己的意愿直接定向改变生物) 【设计目的】在新课程下的高中生物贴近社会实际,反映生物科学和技术的新进展,虽然新颖吸引人,但是内容抽象,相对而言不容易理解。在该设计中,首先希望学生更多地做出自己的猜想,中心思想是希望学生假设他们是科学家,希望完成哪些过程?这些过程又需要用到哪些工具?然后教师再来引出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用到了哪些工具。化抽象为具体,摆脱常规灌输式教学模式,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创造性地学习,增强其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 综上所述,笔者总结了人教版生物必修2教科书中3种可以运用新课标思想的案例,认为教师在设计教学过程时最关键的是要认真阅读课程标准和教材,充分理解、思考教材和课标编者的用意,创造性地解读和应用并优化教学设计,针对不同类型的知识采用不同的教学设计,而不仅仅停留在教材提供的活动方式上,照本宣科。 在第一个案例中,DNA复制以学生在孟德尔遗传实验中学习的科学思想——假说演绎法为基础,先让学生自己提出假设,演绎实验论证假设过程,再通过教师介绍科学史,解释真实的实验结果。在第二个案例中,因染色体组的概念抽象、不具体,可以选用具体、直观的道具帮助学生理解,可以从学生的动手活动中发现学生对于先前概念理解的错误和修改,让学生主动地参与整个学习的过程,通过讨论等方式提出不同的看法,刺激个体反省思考,注重互动的学习模式。在第三个案例中,教师通过类比生活中的经验,让学生从经验中发现新知识的特点,再利用问题激发他们探索新知识,发展新观念。在学习的过程中要求学生主动地建构知识,把新知识和原有经验结合起来,共同发展自己的知识经验。总之,3个案例各有特点也有共性,可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但都体现了对于课标与教材的创造性解读。事实上,在教材中还有许多设计方式,如人类遗传病可以结合网络信息技术,自主学习模拟医生看病等趣味性较强的活动,又如在杂交育种的介绍中可以通过小组讨论不同的方案,通过相互评价不同方案的优势劣势,在评价教学中得出杂交育种的基本方式并总结优缺点。 当然,这些设计在教学中需要加以灵活运用。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新课程标准本意的回归,达到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提高探究性能力的目的。 编辑手记:理解课标,理解教材,理解学生,力求通过教学活动的设计让学生在科学探究过程中建构核心概念,掌握学科思想方法,本文三个案例——假说演绎、模型建构、类比推理——无不淋漓尽致地体现了这一理念。教学有法而无定法,贵在得法。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设计而不仅仅停留在照本宣科,才是备课的精髓所在。标签:新课标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