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国有(控股)企业集团竞争力研究_国企论文

上海国有(控股)企业集团竞争力研究_国企论文

上海国有(控股)企业集团竞争力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上海论文,企业集团论文,竞争力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我国即将加入WTO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日趋明显的背景下,研究上海国有企业下一步的改革,制定上海国有企业的持续发展战略,必须考虑到这一背景和上海国企的竞争力特别是其核心竞争力,要围绕有利于培育国有企业的竞争力特别是核心竞争力来进行国企的下一步改革。只有这样,才能保持上海国有企业的持续稳定发展。

根据上海国有企业的特点,培育其竞争力和核心竞争力,一定要抓住国有(控股)企业集团这个关键,可以这样说,国有(控股)企业集团的改革是纲,抓住了这个牛鼻子,围绕培育其竞争力和核心竞争力进行改革,必然会推进整个上海的国有企业改革,促进国有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一、国有(控股)企业集团在上海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控股公司的改革是上海国企改革的关键。控股公司和集团公司本身是改革的产物,代表了改革的一段进程和一种实践。正因为控股公司和大集团公司在上海的改革和发展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它们改革的深度和发展的程度,决定了上海国企改革的高度和速度,因此必须抓住当前有利时机,对作为改革产物的控股公司和大集团公司深化改革,促进发展。

1.国有(控股)企业集团在上海经济中的比重较高

1993年由19个主管局改制的资产控股公司和大型企业集团,所授权经营的资产总量已占到全市国有经营性资产的90%,并连续7年实现国有资产年均增值10%。上海在市场竞争中形成了21家有竞争力的大企业集团,尤其是在电子信息、生物制药和新材料等高技术产业中,大集团所占比重已达80%。

2.国有(控股)企业集团的职能和控制作用

20世纪90年代初,上海在改革实践中形成了两个崭新而又至关重要的改革理念:一是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国有企业必须有生有死,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铁的法则。二是闲置的国有资产只有在规范合理的流动重组中才能被激活,实现保值增值。这两个重要的改革指导思想,把一个尖锐的改革命题紧迫地凸现了出来:无论是劣势企业要退出市场,还是国有资产要流动重组,都需要载体,都必须由有资格经营国有资产的企业作为运行的主体。这样,成立上海市国资委,实施国有资产的授权经营管理,就成为当务之急。但当时要马上塑造出一批有资格经营国有资产的企业是不现实的,最实际、最可靠的选择是对原有主管局进行改制,组建成相应的资产控股公司或企业集团,使原来行政隶属关系的管理体制向以资产为纽带的母子公司体制转变。

控股公司承担了国有资产授权经营管理的职能,使得上海工业大大加强了优势企业的扩张重组和企业的兼并破产,整个上海工业系统的资产运作规模达到了1000亿元。正因为实现了授权经营,国家资本的出资人基本到位,建立了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责任制和责任体系,上海工业国有资产的负债率迅速从80%降至50%,企业亏损面从三分之一降至20%。

控股公司和企业集团的建立,还在国企改革中实施了“再就业中心”的各类资金和对出中心职工的社会保障“两个托底”。由于上海把“再就业中心”设置在控股公司和大型企业集团,由控股公司和企业集团承担进中心职工各种费用的三分之一,并为他们出中心后支付“两金”,才为全市实施大规模的资产重组、扭亏脱困,以及形成企业优胜劣汰、人员能进能出的机制,奠定了基础,铺平了道路。

控股公司和大集团公司在全市工业经济和工业新高地建设中,发挥着强有力的支撑作用、主导作用和拉动作用。在近些年以38%的增速迅速崛起为上海“第一支柱”的电子信息产业领域,广电、仪电、长江等6个大集团的产值占了84%;在生物医药和新材料产业中,医药、华谊、宝钢、石化等大集团的产值比重也在80%以上。代表国有经济的控股公司和大集团公司,成为控制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骨干。

二、竞争力和核心竞争力是企业持续发展的关键

在科技革命迅猛发展、经济全球化趋势增强、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国有企业必须加快技术创新步伐,狠抓管理,重视人才培养,努力提高竞争力,才能不断发展壮大。竞争力主要包括企业竞争力(含产品竞争力)、产业竞争力和国家竞争力。一国企业的竞争力决定着该国产业的竞争力,产业竞争力又决定着国家的竞争力。美国学者查尔斯、汉普登·特纳等在总结美国、英国、法国、日本、瑞典、德国和荷兰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创造财富主要来自企业的基本增值能力。可见,企业竞争力是国家竞争力的基础,培植国家竞争力必须首先培植企业竞争力。

核心竞争力这个概念是由美国管理学家潘汉尔德和哈默1990年给出的:组织中积累性学识,特别是关于如何协同不同的生产技能和有机结合各种技术流派的学识。把这个学术性很强的概念拆解,可表述为:核心竞争力就是企业的战略资产或组织资本,它形成于企业价值链的战略环节,是企业生存成长的最基本单元,或企业生命体的基因。由于拥有核心竞争力,公司才在不断变化的商业环境和激烈的竞争环境中长盛不衰。

构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要素很多,但如下四个特征性要素是前提:(1)稀缺性,即本企业专有的,如微软公司、英特尔公司所拥有的能力;(2)难以模仿性,能够轻易被模仿的能力不是核心竞争力,如作为Internet浏览器的先驱网景公司的Netscape,轻易被微软公司的IE所模仿并取代,网景公司在浏览器上就不具备核心竞争力;(3)难以被其他能力所取代,如奔驰公司精致机械的设计能力,麦当劳经营管理的标准化能力,微软公司新产品的开发能力;(4)在产品市场上必须有竞争优势和价值。

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来自于企业价值链上的某些特定环节,即战略环节。这种战略环节既可从是生产环节、营销环节或研发环节,也可以是某些辅助增值环节。保持企业的战略优势,关键是控制企业价值链的战略环节。NIKE公司是世界上最大也是著名的经营运动鞋的跨国企业之一,但它不生产耐克鞋,而是抓住设计、营销两个环节,把生产制造外包给发展中国家的企业。目前韩国、中国都是它的大生产基地。它的总部不到70人,主要从事产品设计与营销,构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使之长盛不衰。而我国的大多数企业,“多业并举”、“多元扩张”,导致了本来就短缺的资源分散配置,什么都想抓,都想搞,结果什么也搞不精,抓不好,难以形成核心竞争力和竞争力。

我国的国有企业,包括国有商业,以及金融产业,都碰到如何提高核心竞争力的问题。竞争力和核心竞争力,两者是有区别的。竞争力的产生是由所占的生产要素决定的。能不能占有一定的市场、人力资源,决定了有没有竞争力;但是,核心竞争力,是整合这些生产力要素的能力,就是说你有没有整合目前占有的生产力要素的能力。在同类行业中,如果不是处在领先地位,竞争力和核心竞争力就体现不出来。

如何提高企业核心竞争能力,对国有企业来说,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研究课题。特别是在以下几个方面要加大力度进行研究:

第一,竞争力增强与体制改革。根据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的精神,国有经济在高新技术等一些重要领域更应注重有所进,发挥主导性骨干支撑作用。要有所进,并不是依赖政策保护,而是主要依靠国有企业自身核心竞争能力的增强。从这个意义上讲,国有经济能否壮大,国有企业能否搞好,关键是提高它的核心竞争力。

当然,提高国有企业的竞争能力,还在于建立、健全全新的国有企业体制和机制,符合现代企业制度的规范要求。制度、机制不行,纵然一时拥有核心竞争力,也难以持久。因此,拥有核心竞争力是国有企业生存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但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企业体制和实行机制则是其必要的前提与基础。国有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高,客观上依赖于企业外部环境的改善,包括社会市场体系、产权制度和企业制度的根本性改革。

第二,竞争力增强与产品定位。反映一个地区、一个城市的竞争力,主要是指其综合竞争力;反映在企业层面,主要是指其核心竞争能力。从一个地区国有工业体系看,核心竞争力的高低反映在产业结构的优化程度上。从一个企业集团或者单一企业看,它的核心竞争力首先反映在产品链的准确定位上。这是两个不同的层面,但都反映出国有工业竞争能力的问题。

以信息产业发展情况为例,上海较早地把产品定位在信息产品链中的中、上游环节。从1997年开始,上海信息产业企业致力于研发核心技术,生产核心部件,产生了较好的效益。当然,上海也生产整机。2000年,上海信息产业销售额是全国信息产业的1/7,而信息产业产品利润约占全国信息产业利润的1/4。这个高收益是在主动性竞争中产生的。企业产品定位于产品链的下游,势必处于恶性竞争状态之中。在产业领域尤其是高科技产业领域,如果企业有能力通过加大技术开发,集聚人才,推动产业投资向中上游产品发展,就会产生“跑马圈地”效应,明显提升企业经济效益。从战略角度来说,这一点非常重要。

第三,竞争力增强与技术创新。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必须形成以企业为主体的、具有自身特点的技术创新体系。建立创新体系需要多管齐下,作出多方面的努力,其中,首先是要有开发资金的投入保证。国际上一些企业的技术开发费一般占销售收入总额的5%。目前,上海工业企业已经达到2.5%,与国际水平相比还差一半,但企业技术投入意识增强,并已为此作出巨大努力。近几年,上海每年技术开发费递增50亿元,2000年达到180亿元,今年估计可达到230亿元。投入的资金主要用于企业科技队伍的建设与大专院校科研项目的合作开发,以及推动最新技术、专利技术在企业中实现产业化。其次,要有适合于激励创新的机制。通过大力推进企业技术进步和创新活动,迅速增强企业的发展后劲和提高核心竞争能力。

第四,竞争力增强与机会把握。核心竞争力的强弱,还应表现在对市场机会的判断和把握。我国加入WTO之后,有竞争也有机会。能否增强企业市场分析能力和预测能力,及时捕捉、寻找、掌握市场机会,既是提高企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也是其竞争能力强弱的反映。企业竞争能力同样也表现为其对市场的预测能力、适应速度。适应速度快,就能掌握主动权,形成先发优势。

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大而言之,在产业结构的优化;中而言之,在产品链的定位;小而言之,就是在于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对企业领导的决策能力来说,把握市场机会能力强,也是一种核心竞争能力。

从不同的角度分析,核心竞争力有不同的体现。

从价值链的角度,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看:

产品竞争力。核心竞争力首先体现在产品竞争力上。企业有它的核心产品,有自己的品牌,有很好的产品覆盖率。但是,核心产品不一定是最终产品,有品牌的产品不一定就是核心产品,核心产品可以是中间品,也可以是零部件、原材料、配方、中间体等。

比如,我国是VCD生产大户。现在,VCD从每台1800元降低到700-800元,不少生产厂一个个倒闭了。有些厂规模很大,却没有持久的竞争力。因为我们缺乏真正有竞争力的是中间品——解码器。

核心市场。一个企业要有核心竞争力,必须要有核心市场。根据目标市场对产品进行多元化的开发,推行多元化目标市场开发策略非常重要。如果把自己产品定得过于狭窄或者企业产品的定位一成不变,或者不是按照新的消费需求进行技术创新、产品创新的话,企业是没有生命力的。

核心技术。作为一个企业,要有自己的核心技术。我们要把最新的技术引进来,这不仅指硬件,还应包括软件。在这个前提下,我们有了核心产品和核心市场,再有一个核心技术,不断地进行新品开发,才能保证我们的产品有竞争力。

由于市场对企业的压力不断加大,提高企业对市场经济适应性在当前显得更为重要。市场份额是市场竞争力的表现,但并不等于竞争力,更不等于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从体制、机制角度来分析:

1.在现代企业制度的框架下,企业的发展战略与经营策略、运作效率与经营手段、向社会所提供的产品数量与质量,均能高人一筹。

2.在企业科学合理的组织体制、治理结构和系统运作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依托经济规模和规模经济,具有生产关键性产品、掌握技术诀窍的强大能力。

3.在体制创新和技术创新的过程中,具有超前的战略意识,不断加大技术进步投入,在推进产学研结合中,新产品的开发研制速度加快,具有赢得市场和广泛客户群的能力。

4.在责权利一致的激励约束制衡机制下,具有严密的组织能力、灵活反应的市场嗅觉,以高效率和低风险,为企业和社会谋取最大利益。

5.在树立企业市场优势形象过程中,以良好的企业文化和管理理念,赢得社会和市场认可,具有较高的社会影响力和知名度。

三、提高企业集团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性

无论是单纯控股还是混合控股企业集团,其发展都离不开核心竞争力的提高。对二级法人企业而言,其发展也离不开(控股)企业集团核心竞争力的提高。

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微观基础来看,企业提高核心竞争力,离不开外部环境的改善。这些条件包括:社会层次的体制环境,政企分开,市场体制;控股公司层面的体制环境,由于企业上面还有控股公司,资产经营职能主要由控股公司操作,因此,企业在生产经营中涉及资产经营、产权变动、资产重组等事项依赖于控股公司的有效运作。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在企业层面上,由于国有企业脱胎于长期以来的计划经济体制及其运作方式,背负历史负担较重,它的改革必须深化。体制不适应,机制不灵活,提高核心竞争力则无从谈起。

在求得企业生存发展的基础上,面对WTO规则和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的竞争要求,致力于提高核心竞争力的研究,在改善社会等层面改革环境的同时,研究改革中的企业核心竞争力,按照政企分开、政资分开的要求,脚踏实地地对控股公司和大企业集团进行改革,逐步实现“三个转移”:将它们原来承担的政府管理经济的职能转移到相应的政府部门;把原来承担的行业管理职能转移到相应的社会中介机构;把原来承担的社会性职能有序地转移到社会服务机构和企业所在的社区,实行社会化管理。通过“三个转移”,使控股公司集中精力提高核心竞争力,逐步增强“三个能力”,即资产经营能力,战略规划和投资决策能力,以及资本融通的能力。在此基础上,对所属企业和进入的行业进行调整,从而带动整个国有经济的发展。

发展企业集团要立足于提高核心竞争力,要从战略高度认识发展大型企业集团的重大意义,继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加快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公司和企业集团,应对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

在加入世贸组织之后,我国企业将面对激烈的国际竞争。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和国际竞争力,集中地体现在大公司和企业集团的实力和竞争力上。国与国之间的经济竞争,越来越演化成为各国大公司和企业集团之间的竞争。培育和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公司和企业集团,要以企业为主体。国内的大企业集团,要选择一个同类型的国际先进企业作为参照系,把本企业的技术、产品、管理、营销等方面与之逐项进行比较,把差距找清楚。这种差距实际上就是企业发展和赶超的目标和方向。世界500强虽然是按企业的年销售收入排名,但销售收入达到一定的规模仅仅是企业竞争力提高的一个结果、一种体现,我们必须把企业发展的目标紧紧锁定在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这一根本性的问题上。要立足于培育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把企业做优做强。

四、提高企业集团的竞争力和核心竞争力的对策

提高企业集团的竞争力和核心竞争力,可以从两个层面进行研究:

第一、从政府的角度考虑,在市场经济的法制环境、国内外企业的平等竞争以及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结构等方面进行研究。因为包括国有经济在内的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经济基础,是国家引导、推动、调整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本力量,是实现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和共同富裕的重要保证。市场竞争遵循优胜劣汰原则,对于能在市场竞争中站住脚,并不断发展的国有企业,支持其发展壮大、进一步走向世界,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这就必然要研究制度创新及现代企业制度和市场环境建设。

第二、从企业集团的角度研究提高核心竞争力。我国企业集团多数是在原有体制下建立起来的,因此有必要对其进行分析,要在提升其核心竞争力的前提下,对企业集团内部的企业和产业进行调整,要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最终使国有资产增值,控制力增强。这就必然要研究企业集团的创新机制、战略调整、内部企业的退出机制等。

要提升我国企业集团的全球市场竞争力,在理顺企业外部市场环境的同时,关键是培育核心竞争力。结合我国企业的实际和优秀跨国公司的经验,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培育我国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1.建设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政府加大力度研究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经济立法,保证内外资企业在税收、经营、决策等方面处于平等竞争的地位,防止垄断。

2.完善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法人治理结构

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关键。企业法人治理结构比较完善的上海仪电控股(集团)公司,进一步参照国际大企业集团发展的通常做法,对子公司增加"3+3+1"的管理内容,即对子公司行使重大经营决策、人事、收益三项权利,加强预决算、规划和全面的运行监控三项管理,并实施产权事务管理,使控股集团的运行更加规范。

3.促进结构调整,鼓励投资主体多元化

上海广电的经验可资借鉴。成立于1995年12月的上海广电(集团)有限公司,1997年被列为国家大集团试点单位后,为构筑和形成上海信息产业发展的主要基地,推进试点工作的展开,进行了大规模的资产重组,两年来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集团公司在上海率先形成具有多元投资主体的有限责任公司,母子公司体制已基本形成,并注重新品开发市场价值,建立新品开发保证机制。

4.增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

增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是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国有企业特别是国有大公司和企业集团要瞄准国际先进企业,准确把握国内外市场变化趋势和主导技术发展方向,找出与国际先进企业的差距,制定科学、合理的发展战略和技术创新规划,明确赶超的目标和方向。

在积极开展合资合作的同时,还要想方设法争取把国外一些技术人才引进来,为我所用。新一轮合资,必须抓住全球新一轮产业转移机会,迅速形成属于自己的有知识产权和高科技水平的核心技术。这样,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提升就有较大的空间。

5.狠抓企业管理和重视人才培养是提高企业竞争力的重要环节

按照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决定》的要求,进一步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步伐,强化科学管理,建立一套科学、严密的管理制度体系,建立、健全行之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促进企业健康发展。加强企业信息化建设,运用先进技术特别是计算机网络等信息化手段,尽快建立和完善企业的电子交易、货物配送、客户服务等信息系统,实现现金、物资、生产、设计工艺和流程的信息化管理,使企业管理水平跃上一个新的台阶。市场竞争关键是人才竞争,企业要高度重视科技和经营管理人才特别是青年人才的培养和使用,形成优秀人才脱颖而出、人尽其才的机制。

6.以竞争力为纽带进行产业调整,使主业做强做大

以核心竞争力为纽带进行资源整合。将优质资产真正地向优势企业、优秀经营者集中,在更高层次上用市场法则整合有效资源,立足开放式的调整。通过部分股权的转让、走上市公司等道路,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本流入上海,更好地发展我们的优势,更快地培育我们的核心竞争能力。但是,资源整合切忌采取长官命令,行政拆并。企业的发展、集团的发展,应顺应自身内在的需求,从产业链的优化、价值链的提升、市场竞争要求的角度,进行有效整合,使主业做强做大,同时应剥离无关的企业。在这方面,要形成良好的国有企业的退出机制。

7.不断进行产业升级

在科技不断发展的今天,企业集团应跟踪科技发展,不断进行产业升级,在这方面,GE公司是我们学习的典范。

控股公司和大型企业集团新一轮改革任务,触及的都是我国国企改革的一些深层次问题和前沿性问题,包括产权主体从国有独资的单一主体到多元投资主体组合的问题;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完善的问题;控股公司体制模式的选择问题;控股公司投融资体制的完善问题;提高控股公司和大型企业集团的资产控制力问题;进一步加大资产经营力度问题;实施跨地区经营和“走出去”的战略问题;进一步探索控股公司本身的激励约束机制,例如试行经营者期权期股分配等问题。但最根本的是要提高国有(控股)企业集团的核心竞争力,这样才能保证企业的持续稳定发展,并增强集团在国际上的竞争力。

(课题小组成员:段蕴铮、杨汉琳、赵杰英、潘卫东、张和平、孙旦)

标签:;  ;  ;  ;  ;  

上海国有(控股)企业集团竞争力研究_国企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