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世纪前阿拉伯哲学方法论浅析_哲学论文

13世纪前阿拉伯哲学方法论浅析_哲学论文

13世纪前阿拉伯哲学方法论简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方法论论文,阿拉伯论文,哲学论文,世纪前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方法论产生于哲学整体中。作为这种哲学产生背景的哲学特征决定着由之产生的方法 论特质及其在哲学中的地位。因此,要分析阿拉伯哲学方法论及其特点,必须从阿拉伯 哲学产生的文化背景、思想来源及其特征入手。

阿拉伯哲学方法论的起源及哲学背景

7~8世纪,阿拉伯帝国的统治者为巩固帝国地位,渴求汲取世界先进文明,提高自身 文化素质,对外族文化兼容并蓄,支持译著活动。在第二任哈里发曼苏尔和麦蒙哈里发 时期,翻译运动逐步进入高潮。大量的希腊哲学、自然科学原著,几乎全被译成阿拉伯 文。这些译著扩大了阿拉伯人的视野,影响了他们的思维方式,改变了他们的某些观念 。他们逐渐吸收与消化这些成果,将伊斯兰意识形态和科学知识相结合,形成一种其语 言和术语来自古希腊人的哲学,而又不受其某种体系或倾向限制的新的哲学形式。可见 古希腊哲学对阿拉伯哲学的形成产生了深远影响,因此只有从古希腊哲学方法论谈起, 才能从源头上说明阿拉伯哲学的方法论及其特点。

古希腊哲学的根本精神在很大程度上可以用理性主义来体现。概括地说,这种理性主 义在于把主客体分离开来、对立起来,因而又把客观世界分割成本质世界和现象世界。 而认识的任务就在于从现象世界去把握本质世界。古希腊哲学的方法论就是在这片理性 主义的土壤上产生的。其方法论何以从哲学中产生,可以从两个方面加以说明:

首先,古希腊哲学的方法论同主体性观念密切相关。柏拉图创立的本体论,是把自然 界作为与人对立的客观世界而形而上学地建构起来。说到作为对象的客观世界,又怎样 去建构这种世界,无疑就预先设定了人是认识主体,因为客体、对象都是相对于主体而 言的。主体观念确立后,自然而然地令哲学家思索:主体怎样认识客体。这就是方法的 观念。只有主体才能够产生自觉的方法论要求,在此基础上,哲学家才把主体性观念和 形而上学的“世界”作为自己反思的对象,从而提出了方法论。

其次,方法论意识萌发于本体论学术分类的建立。亚里士多德可以说在西方最早对学 科作了分类。他认为,对学科分类的标准是以本体论为基础,各门具体科学研究各类具 体自然事物的本质,哲学则作为本体论研究最一般事物——本体的形式本质。从这个思 想出发,他把逻辑列为横贯一切学科的方法性学科。逻辑是获得关于事物本质的知识的 原理,各门具体科学为取得关于相应领域的现象的本质的知识,就必须把逻辑奉为思维 原理。这就是说,逻辑对于各门具体科学具有方法的意义。实际上,以古希腊哲学为源 头的西方方法论也正是以逻辑为核心的。

历经1000多年的文明积淀,古希腊哲学方法论最终形成,但它在当时欧洲并没有得到 充分的应用和发展。相反,阿拉伯人却独具慧眼,把古希腊文化中的精华部分纳入到自 己的文化体系中,从而使阿拉伯人在哲学发展上实现了跳跃式发展,倾向于理性主义。

首先,阿拉伯哲学在发展初期,已经具备理性主义发展的土壤。《古兰经》认为人是 天地间的最高典型,“我确已把人造成最美的形态”(95:4)(注:马坚译:《古兰经》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501页。)。与世间万物相比,人有了特殊尊荣,成 为社会主体。哲学家把人既看成认识的客体,又是认识的主体。艾布·荷单依勒·阿拉 夫认为,理性才是获得知识的力量,这种力量使人与万物相区别,人就是因具有理性才 高于万物。对人本身及理性的重视,说明人的主体意识也逐步增长。同时,从铿迭(约8 00~873年)起,出现了一大批哲学家对哲学作纯学术研究,极力摆脱教义学对哲学的影 响。这时的阿拉伯哲学才具有独立品格,哲学家也有了相对独立的主体地位,全力投入 哲学研究。因此,理性主义产生的主体条件已完全具备。其次,由于古希腊哲学的影响 ,阿拉伯哲学已从其他学科中独立出来,成为专门研究“形而上”的学问。逻辑在此时 也作为方法论备受哲学家重视,并出现了许多有关逻辑知识的著作。一些伊斯兰学者苦 心钻研古希腊哲学,用理性思维和逻辑推理,将伊斯兰教教义和古希腊的理性主义相结 合,以哲学方法解释信仰问题,同时在信仰中发展哲学。教义学家和哲学家的思维过程 分别为:前者是信仰 + 求证,而后者是思考 + 求证。但无论是教义学家还是哲学家, 都把理性主义作为工具,分别为自己的思想作理论论证。理性主义贯穿整个早期阿拉伯 教义学与哲学的发展史。在这种环境下,阿拉伯学者便把古希腊哲学中有关逻辑知识的 学科进一步系统化、深化,从而推动了阿拉伯哲学方法论的发展。

根据阿拉伯哲学发展的过程,从历史与逻辑的角度,从以下不同方面、不同层次对其 方法论进行分析,来揭示其内涵特征。

阿拉伯哲学方法论和哲学发展的关系

方法论从哲学怀抱中形成以后,无论作为其中一个独立部门,还是作为从属成分,都 同哲学的发展结成一定关系,也即相互影响和作用。无疑,这是方法论在哲学中的地位 的一个重要方面。

阿拉伯哲学方法论源自古希腊哲学理性主义。其根源为分裂主客体的本体论,这种理 性主义归根结底在于主体作为“旁观者”,对客体、尤其是对本质世界的认识。如果说 ,本体论和认识论构成了理性主义的两大基石,那么,理性主义“大厦”本身便是方法 论。因为,方法论是关于主客关系的理论,阐明主体认识客观世界的原理。因此,阿拉 伯哲学初期的理性主义成为一种内在动力,把哲学的发展引向建立方法论的方向。这就 是方法论对于哲学理性主义发展的导向作用。法拉比(870~950年)创立了完整的阿拉伯 新柏拉图主义哲学体系,他以新柏拉图派和苏非派思想为主,综合柏拉图、亚里士多德 等的学说,结合伊斯兰思想,运用逻辑学的方法,从基本原理演绎万物,寻求其本质。 他认为哲学的研究范围不能像自然哲学家那样迷恋于物质,被各种矛盾现象所缠住,而 应以矛盾律为最高定律,既深入进去,又超脱出来,从具体的现象导出宇宙万有的概念 。他特别推崇逻辑方法在认识客观世界及其规律中的作用,并把逻辑知识看成掌握其他 一切知识的前提与基础。伊本·西拿(980~1037年)在哲学方法方面受惠于法拉比,正 是法拉比的《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的意向》一书,才使他对形而上学恍然大悟,了 解了其奥秘,并最终完成希腊哲学和伊斯兰思想的调和,使阿拉伯逍遥派学说条理化、 系统化。世俗哲学是古希腊哲学体系和阿拉伯传统思想的产物,大致可分为自然哲学学 派、阿拉伯新柏拉图主义学派和阿拉伯逍遥学派。阿拉伯新柏拉图主义以法拉比和伊本 ·西拿为代表,他们在阿拉伯哲学发展过程中做出了杰出贡献,他们所处的时代也是阿 拉伯哲学取得最辉煌成就的时代。伊本·路西德(1126~1198年)把阿拉伯亚里士多德哲 学推上历史的顶峰,曾影响西亚、北非、欧洲几个世纪。因此,哲学方法论又促进了哲 学体系的发展。总之,哲学发展与方法论发展是相互促进的,而理性主义则是贯穿其整 个发展过程的灵魂,方法论是理性主义的必然结果和最高表现。

阿拉伯哲学方法论的形式结构

在8~10世纪,阿拉伯哲学在形式上已发展为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三元逻辑结构。 这种结构历史地按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的次序形成。不过,作为要素,认识论和方 法论在本体论建立的同时就已产生。这里所说的“形成”是就它们作为哲学的独立部门 而言。这种哲学结构蕴含着这样的方法论观念:知识和方法并重,方法论是哲学的一个 独立部门。这是理性主义思维方式发展的必然,也是理性主义进一步发展的需要。

1.知识和方法并重。如果说哲学表达人类对待外界的态度,那么阿拉伯哲学采取的则 是知识的态度。广义的知识包括实证知识和方法两个部分,方法可以说是对知识本身的 规范,也是知识的机制和原理。阿拉伯哲学上的知识观念从根本上规定了知识和方法居 于同等地位。许多阿拉伯学者的自然哲学就是在以往自然研究的基础上,以亚里士多德 的逻辑学为工具,采取新毕达哥拉斯派和新柏拉图派的哲学精神以及斯多葛派的主张, 对大自然进行了广泛观察和系统推算,并借鉴欧几里得、托勒密、格林等人的思想逐渐 发展起来。铿迭主张用哲学的方法研究科学,主张宇宙万物之间均有因果关系,可以由 “因”推“果”,但“果”不能影响“因”,对于宇宙间的任何事物,如果透彻了解便 可由此物推断他物。他已经把“因果律”作为认识外部世界的工具,方法在他的整个知 识体系中已具有一定的独立性。纳斯尔丁·图西(1201~1274年)认为,逻辑既是科学, 又是科学的工具。他的《抽象主义逻辑》、《设因与果》与《观念的抽象》等哲学著作 ,已把方法论作为一门科学,把方法论作为获得知识的知识,从而使知识与方法居于同 等重要的地位。

2.方法论作为哲学的独立部门。阿拉伯哲学由于历史的原因,形成了三元结构。其中 最先形成的本体论以其理性主义的特质而与生俱来地就包含方法论的胚芽。亚里士多德 在发展和完善本体论的同时,以本体论为前提和基础创立了逻辑,而阿拉伯哲学家在此 基础上又继续向前发展。

就阿拉伯哲学家所采取的对知识的态度而言,本体论建构认识客体即对象,认识论建 构认识主体,方法论则制定主体认识客体的原理。方法论在阿拉伯哲学中已成为一个独 立部门,许多阿拉伯哲学家把方法论作为一门学问来看待,他们把亚里士多德的《范畴 篇》、《解释篇》、《前分析篇》、《后分析篇》等译成阿拉伯文。古斯塔·本·罗加 (820~900年)著有《逻辑学导论》,法拉比在《学科统计》一书中把逻辑学作为一门独 立学科,铿迭著有《论逻辑的论证》、《论理智》等。因此,阿拉伯哲学家在古希腊哲 学影响下,已把方法论作为一种独立学科来对待,这又进一步促进了哲学方法论的发展 。

阿拉伯哲学方法论的基本原理

成熟形态的方法论的最基本原理是概念,即用概念的方法认识客观本质世界。逻辑本 身也是概念的一种形态。在日常生活中,每个民族都要运用概念。然而,在这种层面上 ,思维只是用概念去标示客体,且是不自觉地从外延把握概念,而理性主义的概念方法 则要求从内涵上把握概念。实际上,逻辑就是在本体论的本质世界和方法论的概念世界 的基础上创建起来的。当亚里士多德用概念工具即他的“十范畴”建构本体论时,逻辑 也就从中产生了。他正是用概念主体和本质客体的统一关系而创立逻辑的,在他的“十 范畴”中,实体占有特殊地位,其他九个范畴都是对实体的刻画和说明,即描绘其规定 性。他把个体和类分别称为第一实体和第二实体,这一思想深深影响了阿拉伯哲学家。

成熟的阿拉伯哲学也已经发展到这样一种形态,即要求主体作为思维者用概念把握认 识和复现本质世界。既成的概念是确定的规定性的综合,表达类的本质。类的规定用逻 辑表达为命题,类的本质借助逻辑推理程序转移到个体的本质。类的本质就是其分子个 体的本质,类包含其个体作为其分子。这两点保证了推理的必然性,所以,逻辑的必然 奥秘在于概念。阿拉伯哲学家在论述抽象与实在时,实际上是对亚里士多德十大范畴的 运用和发展,他们已经使用了物质、质量、时间、空间、运动、有限性、无限性、一与 多、单一性与同样性等哲学概念,并运用逻辑方法对这些概念之间的关系作了充分严密 的论证。伊本·西拿的哲学思想能很有力地证实上述观点。他的方法论注重范畴、界定 和证明。他首先确定三大范畴:可能(物质)、必然(真主)和现实(世界),把这三大范畴 作为整个形而上学的基础。他擅长界定,力图通过界定确切把握所叙述事物的本质特征 ,确定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他认为证明有三要素:内容、前提、问题。通过一定的前提 ,从具体的内容中导出结论,解决问题。他强调逻辑思维和具体经验相统一,理论和实 践相统一,注意丰富的内容而不追求空洞的形式。概念—逻辑关系及概念—逻辑方法基 本原理的内涵精神在他的哲学体系中得到充分体现。

阿拉伯哲学方法论的双层面结构

阿拉伯哲学方法论按两个层面展开,它们分别以下述成对范畴作为构架:理性—经验 ,概念—逻辑。

理性和经验这对范畴直接导源于柏拉图的本体论。本体论划分出本质世界和现象世界 。由理性获得“可知世界”的真理性知识,感官认识“可见世界”,这种认识论观念从 一开始便以理性—经验范畴为基础,为方法论的形成和展开建立了构架。理性—经验属 于方法论范畴中最基本的层面,是引导方法论发展和展开的最基本规定。而这两者的关 系是任何哲学必须解决、回答的问题,贯穿整个认识论—方法论的发展史。无论从历史 还是从逻辑来看,都是理性—经验这对范畴过渡到和衍生出概念—逻辑这对范畴。理性 认识本质世界并复现之,其工具为概念。这就是从理性到概念的方法论转变。从方法论 上来说,逻辑形成过程就是从理性—经验衍生逻辑的转变过程。如果说理性—经验的层 面是方法论的初始层面,那么概念—逻辑的层面便是方法论的基本的核心的层面,它是 阿拉伯哲学发展到成熟形态的中心构架。若把握了这个层面,也就驾驭了13世纪前的阿 拉伯哲学方法论。

在大部分阿拉伯哲学家的论述中,“理性—经验”范畴属于认识论问题。艾布·阿里 ·海赛姆(965~1038年)曾认为,要认识惟一的真理“必须以感官知觉为质,以慎思明 辩为形,而构成逻辑的概念”舍此别无他途。(注:陈中耀:《阿拉伯哲学》,上海外 语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第64页。)纳斯尔丁·图西在其一系列哲学著作中认为,第一 哲学研究宇宙的一般概念,比如单一与多元、必然与偶然、本质与存在、永恒与暂时、 原因与结果、本质与现象等。所有的知识既是概念,又是判断,前者通过下定义获得, 后者借助推理完成,下定义和推理都是获得知识的工具。

在人们的认识过程中,人的纯粹理性提供关于经验对象的本质的知识,也就是用概念 统摄经验材料,即赋予知识以形式,而这种形式就是逻辑。新柏拉图主义者法拉比认为 :知识有表里和内里两相,通过正确阐述使知识的表里和内里相统一,被感知之物是被 知之物的表象,只有对表象进行理性思维,才能抽象出其实质;无实质,表象不能成立 ;无表象,实质也不复存在。他以独特方法研究语法、逻辑和哲学的关系,力图使三者 结合起来,特别是采取雄辩的理性方法研究问题,整理思想,描绘宇宙和谐的面貌,指 明规律性的东西。因此,在他的哲学思想中,完全能够体现“理性—经验”到“概念— 逻辑”的思维规律。也许哲学家雷依罕·比鲁尼(973~1048年)的认识论更能体现这种 关系。他十分赞赏希腊哲学,强调哲学是一种文化现象,认为真正的知识通过不同的感 觉器官去获得,但感性知识还需由理性进行逻辑加工,使零碎的感性知识组合成合乎逻 辑的理性知识。阿拉伯哲学家在论述一系列哲学范畴时,都体现了哲学方法论的双层面 结构,体现了它们的逻辑发展,即从“理性—经验”到“概念—逻辑”。令人遗憾的是 ,古代阿拉伯哲学方法论发展到这个层面便中止了,而西方哲学方法论却发展到方法论 的终端层面,即第三层面“演绎—归纳”,而它便是整个西方近现代哲学的方法论基础 。

虽然13世纪之前的阿拉伯哲学方法论是以理性主义为导向的,但这种理性主义是在坚 持“信仰至上”基础上的理性主义,是在宗教信仰所允许的发展空间内的理性主义。如 果理性的发展超出了信仰允许的范围,理性必须服从信仰,从而使理性的发展受到抑制 。自铿迭之后有所建树的哲学家,都是伊斯兰教信徒,“他们的哲学研究仍然受到宗教 教义的影响,只是不再以信仰问题为其研究的终极目的”(注:纳忠:《传承与交融: 阿拉伯文化》,浙江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76页。)。因此,13世纪以前的阿拉伯哲 学方法论具有初期西方哲学的特征,又具有典型的伊斯兰特色。

标签:;  ;  ;  ;  ;  ;  ;  ;  ;  ;  ;  ;  ;  

13世纪前阿拉伯哲学方法论浅析_哲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